陈益智,王海青,刘玉彬,杨水平
(惠州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时代之问也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一条思想主线。为谁培养人?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培养什么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学科专业、各门课程。
“课程思政”[1]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2]。2018 年9 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就如何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则是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要推动广大高校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4]”。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教育部2021 年4 月出台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5]等五个文件,明确了中学教育等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等四大能力。文件特别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要求师范生能理解学科课程育人功能,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之有机融入教学。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6],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院校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都提出了新要求。董奇[7]指出,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师范院校首先要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
师范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未来教师。根据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师范生专业特点及其培养要求,专业课程特别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德之人,也需培养其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使之能成为未来的育德之师。基于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简称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需围绕“一践行三学会”[8-9](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要求,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教学开展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核评价等各环节。
结合数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特点,本研究构建出了数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7 个维度(一级指标),包括:家国情怀、师德情操、育人思维、科学精神、思维品质、数学文化、自主发展等,并分解为21个指标点(二级指标),具体构成如表1。
表1 数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7个维度及21个指标点
表1 中,每个维度对应3 个二级指标点,是对相应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和解释,便于理解运用。具备家国情怀是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具备自主发展能力是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灵活的思维品质、厚植数学文化则是数学学科育人的着力点和特色所在,而涵养师德情操和增强育人思维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具体到专业课程,所设定的课程思政维度可从以上7个维度中选择若干个。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包含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都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反之,课程目标支撑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因此,数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在专业课程思政维度中细化每门课程特定的思政元素,将之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将思政目标融入到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中,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分段式、进阶式的“一践行三学会”4 个养成课程教学体系,促推学生课程思政7个维度的思政目标达成,如图1。
数学师范专业课程可由共通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数学学科基础课程、数学专业教育课程、数学学科教育课程等组成,并辅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一践行三学会”4个养成课程教学体系,共同支撑与落实课程思政的7 个维度。结合师范生人才培养要求,相应的理论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问题驱动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灵活开展,促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感活动体验和教育教学实践感悟三者相结合,在大学4年不断学习、反思与提升中达成培养目标。
所有课程都需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陶冶与培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其它学科课程则是要梳理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建设。专业需重点关注数学学科基础课程、数学专业教育课程、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等几类课程对7个维度的支撑作用。数学学科基础课程与数学专业教育课程重点支撑科学精神、思维品质与数学文化等3个维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敏捷、批判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品质,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价值等。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则注重支撑师德情操、育人思维、数学文化与自主发展等4 个维度,强调师德规范、厚实教育情怀,培养学生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并使之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数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7个维度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可通过课程思政研讨交流、教学示范、案例分享以及课程思政项目推动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当然,这并非要求学科课程的每一节课都需有特定的育人元素,关键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找准契合点适时点拨,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图1 数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7个维度及其课程教学体系
特别地,在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时,务必要注重“师德情操”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须把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数学师范专业可对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9]和师范专业内涵建设[10]的相关要求,强化专业课程对“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毕业要求的支撑,挖掘提炼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把师德养成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途径和环境(如图2),切实提高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效果。例如,可以将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特别是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养成环境文化建设之中;可以正式课程(课内)和非正式课程(课外)形成师德养成教育双线,贯穿学生大学4 年学习全过程。认知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均可从养成目标、养成课程、养成方式、养成评价等方面来开展实施。通过认知学习、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等途径,循序渐进地帮助师范生认识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和职业要求,以此践行师德规范及涵养教育情怀;通过师德养成环境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角色领悟和情感体验,促使师范生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图2 数学师范专业“师德情操”养成课程教学体系
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专业)是广东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该专业依托基层教学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协同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聚力打造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特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围绕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多举措开展活动,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促进知识体系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团队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等整体素质的提升,促使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频共振,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成效初显。该专业获认定为广东省首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二等奖近10项;教工党支部获评广东省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主要建设措施有:
正如于歆杰[11-12]等所指出的,教师的身教是最直接最扎实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师要通过身教实现立德树人。教师自身对待教学的态度和具体行动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决定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为此,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加强思想引领,厚植教育情怀;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教育教学经验分享、项目申报与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等活动;发挥教学示范教师的优势,落实教师“传帮带”提升机制,发挥课程团队作用,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师教育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通过师生之间开展的一系列教与学活动来育人。在专业培养过程中,需梳理学科、专业、行业、课程发展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素养等,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该专业通过教育教学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基于本原教学法与问题探究法等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适时推送研究性问题、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等材料,形成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地党建合作共建,常态化邀请基础教育名师进大学校园开设讲座或开展嵌入式教学,发挥基础教育名师优势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师德养成与专业成长指导。
教师要压实课堂教学育人工作,需要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深挖思政元素,研究相关教学设计,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该专业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活动,实现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分享全覆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育人意识和能力。团队探究形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思政的7个维度及其21个指标点(表1),建构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图1),逐步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架构,促使专业教师成为课程育人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维度及其指标点确定后,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深挖“数学故事、科学故事、思维故事、文化故事、育人故事、人生故事”等内容,并通过“画龙点睛式、滴灌渗透式、问题驱动式、本原探究式、专题嵌入式、案例穿插式”等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要持续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专业的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所在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互融共促尤为重要。该专业以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系统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水平,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依托专业教师所组建的党支部与系部建设“双融双促”的工作模式(图3)。该模式既推动了教工党支部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该专业还鼓励教师以课程组为基本单元踊跃申报各级各类课程思政项目,(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示范课程、示范课堂、示范案例等),质量工程项目等,通过项目的开展深推课程思政建设、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入方式,以项目驱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图3 数学专业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内容与措施
综上,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各专业各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方位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以此不断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当然,由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及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及学情基础,从教学行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如盐入水”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