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泌阳县地处河南省南阳盆地的东部边缘,境内泌水西流,汝河东流,东部的白云山诸峰成为长江、 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县城所在地古称比阳,因位于比水(今泌阳河)之阳而得名。春秋时属楚,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 年)在其北部边境修筑长城[1]。战国时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诸侯争夺的要地,遗留了丰富的遗迹、遗物。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战国时期至秦代秦人墓葬和秦文化典型青铜器,对研究河南地区秦文化的发展演变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泌阳县陆续发现秦墓,比较重要的发掘有:1978 年在官庄乡官庄村北岗发掘秦墓4 座,其中3 座遭到破坏,M3 保存相对完整,为土坑竖穴双椁墓,墓室填有积炭和青膏泥,出土一批秦青铜器[2];1988 年3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花园乡大曹庄村南发现长方竖穴土坑双棺合葬墓一座,墓底发现有残存的少量水银,随葬一批青铜器,该墓葬出土文物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本文不再赘述[3];2004 年在花园乡毕沟村的岗地上发现秦墓28 座, 均为长方竖穴土坑墓,其中10~13 平方米的中型墓葬6 座,余均为小型墓葬,葬具为单棺或一椁一棺,随葬品铜器较少;2008 年在花园乡小曹庄发现秦墓25 座, 长方竖穴土坑墓, 中型以上的墓葬较少,以小型墓葬为主,葬具及随葬品简约,多为随身小件饰品。①
1.三环铜鼎。 官庄乡官庄村北岗出土,标本编号1978BHGM3:12。 口呈圆形,子母口内敛,方唇,溜肩,弧腹,下收至圜底,底部残存有烟炱的痕迹,三对称蹄足较矮,沿下饰对称附耳,微外撇,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圆形盖呈覆钵形,盖上饰对称三个环状纽。 器表通体光滑,未有纹饰,盖和器身排列有长方形垫片,部分脱落,盖上两周,器身三周。 口径13 厘米、腹径22 厘米、足高7.4 厘米、盖径17 厘米、盖高4 厘米、通高16.5 厘米,重1.795 千克。 (图1)
图1 三环铜鼎(1978BHGM3:12)
2. 三环铜鼎。 花园乡毕沟村出土, 标本编号2004BHBM22:1。 口呈圆形,子母口较直,方唇,直腹较深,下收至圜底,底部残存有烟炱痕迹,设三对称蹄足,较矮,唇下饰对称附耳,微外撇,腹部饰凸弦纹一周,圆形盖呈覆钵形,盖上饰对称三个环状纽,器表光滑,未有纹饰。 口径14 厘米、盖径18.7 厘米、通高18 厘米,重1.150 千克。 (图2)
图2 三环铜鼎(2004BHBM22:1)
3.三牺铜鼎。 官庄乡官庄村北岗出土,标本编号1978BHGM1:1。口呈圆形,子母口内敛,方唇,溜肩,弧腹,下收至圜底,三对称蹄足,微外撇,肩部饰对称附耳,腹上部饰凸弦纹一周,圆形盖呈覆钵形,顶部设有小环纽一个,盖上饰同比例凸弦纹两周,间饰对称三侧卧牲畜纽,器表光滑,未有纹饰。口径22.7 厘米、腹径32.30 厘米、盖径25.3 厘米、通高29 厘米,重6.030 千克。 (图3)
图3 三牺铜鼎(1978BHGM1:1)
4.带盖铜扁壶。 花园乡小曹庄出土,标本编号2008BHXM9:6。 口呈圆形,方唇,口微侈,直颈微束,有弧顶圆形覆盖,盖顶有一桥形纽,壶身呈扁椭圆形,长方形圈足微外撇,光素无纹,器表散见有方形红铜垫片,部分已经脱落,肩部有对称铺首衔环,口部有一周凸唇。盖径9 厘米、口径8.5 厘米、腹长31.5 厘米、腹宽10 厘米、底长17.4 厘米、底宽7.5 厘米、通高31.5 厘米,重2.785 千克。 (图4)
图4 带盖铜扁壶(2008BHXM9:6)
5.辅首衔环铜壶。官庄乡官庄村北岗出土,标本编号1978BHGM3:13。 口呈圆形,微外侈,方唇,颈微束,弧肩,圆鼓腹,下收至圜底,矮圈足,圈足呈喇叭口状,肩部饰对称铺首衔环,口部有凸唇一周,凸唇上饰凹弦纹,腹部饰带状凸弦纹三组,弦纹条带之间原有镶嵌物,部分已脱落,颈部饰连续倒三角纹一周。 口径12.3 厘米、腹径24 厘米、底径14.3 厘米、通高32.5 厘米,重3.625 千克。 (图5)
图5 辅首衔环铜壶(1978BHGM3:13)
6.蒜头壶。 官庄乡官庄村北岗出土,标本编号1978BHGM3:1。 口呈圆形,方唇略厚浅直,唇下呈蒜头形状鼓起,六瓣,不甚饱满,细长颈,弧肩,鼓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较高,足壁斜直,器表光滑,通体未有纹饰。 口径3.2 厘米、 蒜头直径7.27 厘米、腹径21.5 厘米、底径11.7 厘米、通高32.2 厘米,重2.710 千克。 (图6)
图6 蒜头壶(1978BHGM3:1)
7.蒜头壶。 官庄乡官庄村北岗出土,标本编号1978BHGM3:6。 口呈圆形,方唇浅直,唇下呈蒜头形状鼓起,六瓣,较为饱满,细长颈,颈中部饰半圆形箍饰一周,广肩,圆鼓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较高,足壁较直,器表光滑,未有纹饰。 口径4.0 厘米、蒜头直径11.85 厘米、腹径22.5 厘米、底径13.7 厘米、通高39.7厘米,重2.135 千克。(图7)
图7 蒜头壶(1978BHGM3:6)
8.蒜头壶。 官庄乡官庄村北岗出土,标本编号1978BHGM4:1。 口呈圆形, 方唇浅直,唇下呈蒜头形状鼓起,六瓣, 较为饱满,细长颈,广弧肩,鼓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较高,足壁斜直,腹部因受外力挤压,略微变形, 通体光素无纹。 口径3.0 厘米、蒜头直径 5.93 厘米、腹径19.5 厘米、底 径 11 厘 米、 高36.4 厘米,重1.850 千克。 (图8)
图8 蒜头壶(1978BHGM4:1)
9. 蒜头壶。 花园乡小曹庄出土, 标本编号2008BHXM6:1。 口呈圆形,方唇浅直,唇下呈蒜头形状鼓起,六瓣,较为饱满,细长颈,广斜肩,扁圆腹,下收至圜底,圈足较高,足壁斜直,通体光素无纹。 口径3.1 厘米、蒜头直径5.95 厘米、腹径19.6 厘米、底径11 厘米、通高28.4 厘米,重1.345千克。 (图9)
图9 蒜头壶(2008BHXM6:1)
10. 铜鍪。 花园乡小曹庄出土, 标本编号2008BHXM22:2。口呈圆形,尖唇,敞口,口沿外翻,唇略内收,束颈较粗,广斜肩,圆鼓腹,下收至圜底,底部残存有烟炱痕迹,肩部饰有对称但大小不同的环状耳一对,右侧大耳饰叶脉纹两周,通体光素无纹。 口径12.5 厘米、腹径18 厘米、通高17 厘米,重 0.605 千克。 (图10)
图10 铜鍪(2008BHXM22:2)
1.关于泌阳与垂沙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楚和秦两大集团先后崛起, 泌阳地处关中、 江汉和中原地区重要枢纽位置, 因此这里战争频发。 公元前305 年, 楚怀王和秦昭襄王进行联姻,形成秦楚联盟。 公元前302 年,在秦国做质子的楚太子因私斗杀死秦大夫,致使秦楚联盟破裂。 公元前301 年,秦、韩、魏、齐四国联军与楚军在垂沙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 诸多记载表明, 楚军与联军夹比水相持6 个月,最终楚战败,楚将唐蔑战死,联军取重丘(重丘故城在今县城东北的付庄)而去,垂沙之战是楚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诸侯之间军事力量的对比[4]。 近年来,在泌阳县官庄村、毕沟村、曹庄村等地发现有众多的秦代墓葬群分布,佐证了垂沙之战后泌阳一带已为秦人所据。
2.关于泌阳秦墓。 泌阳地区的秦墓以长方竖穴土坑墓为主,而土洞墓及侧室墓在这里鲜少见到, 墓圹均不见墓道。 中型墓填土多用青膏泥及木炭,而且有棺有椁,同穴合葬较为流行,埋葬分布有一定的区域,这类墓葬的主人应为军事扩张占领该地的军事统治者或从关中迁徙过来的贵族[5];秦墓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型墓葬, 以土坑竖穴为主,填土有青膏泥,不见木炭,未见墓道,葬具及随葬品较简单, 多为贫民墓葬,墓主人应有两种可能:一是随着军事扩张来到该地的士兵;一是攻占城池后迁徙过来的被赦免的罪人等。泌阳秦墓与关中典型秦墓比较研究, 除了具有典型秦墓特征外, 还存在文化因素的多样性,如随葬楚式鼎、盒,土坑竖穴墓中填青膏泥等,属楚文化的埋葬习俗,因此泌阳秦墓具有以秦文化为主, 地方文化因素多元共存的特征, 泌阳秦墓的发现为研究河南地域的秦墓及秦文化的地方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