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化遗产资源, 弘扬历史文化传承
——郑州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生态保遗”探析

2022-02-07 11:03刘彦锋刘爱荣
关键词:箜篌文化公园古城

□刘彦锋 刘爱荣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文物资源众多,古遗址、古城址占大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相关批示指示精神, 着力解决古遗址观赏性不高、文化内涵不易体现、保护成果不具体、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秉持“大生态、大环保、大统筹”的原则理念,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 年生态保遗工程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以生态绿化的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为城市延续文脉,为城市建设增强文化支撑,促进文物保护成果具体化、 文化内涵展示形象化。 2017 年至2021 年,全市共筛选、谋划具备条件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百余处,总面积达6 万余亩,计划总投资逾百亿元,涵盖郑州全市域各级遗(城)址类文物保护单位,促进形成遗址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美化、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形象凸显的全国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全域保护利用示范区,让文化遗产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郑州市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按照文保单位级别分为三个层级,即国保单位生态文化公园、省保单位生态文化公园和市保单位生态文化公园。同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设计、建设,还应兼顾项目位置。 位于城市建成区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与群众生活联系密切, 应按照城市中心公园、游园予以高标准规划建设;位于城市发展区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应以相对高标准建设;位于郊野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应以环境整治、景观绿化和生态保护为重点。 通过统筹规划,整合全市文化遗产资源, 结合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址, 普及考古知识,改变过去封闭式的考古模式,通过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广泛地架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本文拟对郑州“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实践作考察研究,阐释东古城遗址的保护理念,分析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的探索实践, 探讨公众考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一、东古城遗址概况

东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东古城村东北,在中牟县城东南11 千米。 地理坐标为34°39′09.4″,114°05′48.5″,海拔65 米。 (图1)

图1 东古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东古城城址,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1050米,东西宽575 米,面积约60 万平方米。 该遗址现仅在西北角和东北角残存3 段夯土城墙。 其中,西北角北段城墙,残存面积最大,南北长102 米,东西宽25.6 米,高约10 米,其上树木灌木繁茂,东部和北部墙壁陡峭, 东面局部墙体崩塌脱落至地面;西北角西段城墙,东西长18.1 米,南北宽12.8 米,高8.2 米,上有小树和杂草,北壁陡峭;东北角城墙,残存面积最小,大致呈圆柱状,东西长8.5 米,南北宽5.2 米,高约4 米,由于曾为砖窑窑壁,墙体表层呈红色。 3 段残存城墙均夯窝清晰,夯土层结构明显,厚0.08~0.1 米。 (图2)

图2 东古城城址城墙现状

1984 年文物普查,在城东北角发现板瓦、筒瓦、铜箭头、铜镜、铜带扣、五铢钱及平首布等战国至汉代的遗物。2008 年6 月,东古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古城遗址与史书上的箜篌城及相关信息

1.箜篌城。《太平寰宇记》卷二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二十里,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据地理位置判断,东古城遗址应为史书上记载的“箜篌城”。 《后汉书·郡国一》又载:“河南尹二十一城……中牟……有曲遇聚。 ”

2.师延。 《太平广记·乐一》中,有师延相关信息的记载。 称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终莫测其为人。 世载辽绝,而或出或隐。 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 及乎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 抚一弦之琴,则地祗皆升。 吹玉律,则天神俱降。 当轩辕之时,已年数百岁,听众国乐声,以审世代兴亡之兆。 至夏末,抱乐器以奔殷。而纣淫于声色,乃拘师延于阴宫(囚人之所)之内,欲极刑戮。 师延既被囚絷,奏清商流徵调角之音。司狱者以闻于纣,犹嫌曰:此乃淳古远乐,非余可听悦也。犹不释。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乃得免炮烙之害。 闻周武王兴师,乃越濮流而逝。 或云,其本死于水府。 故晋卫之人镌石铸金图画以象其形,立祠不绝矣”。依据这一记载,师延在轩辕时已有数百岁,远远超出正常人的寿命。故笔者认为,所谓师延者,应为乐技的传承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灵公。 此处的灵公,应为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公元前534—前493 年在位。 《庄子·则阳》记载,卫灵公在位时,“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 但由于其敢于放权,真正做到“垂拱而治”,故在《孔子家语·贤君》中,有如下记载:当鲁哀公问及“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 ”

4.箜篌。 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 音域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箜篌曾广泛流传,如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提及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14 世纪后期,箜篌渐渐消失,未留一物一谱,后人只能在古代壁画和浮雕上见到些许图样。

三、东古城遗址的价值

东古城遗址,始建于东周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年代久远,现存有城墙等古代遗迹和遗物,其地望又与历史上著名的箜篌城一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意义。东古城遗址与郑州地区分布的众多古代城址构成了完整的城市演化序列,对于研究古代城址演化、城址建筑工艺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意义。 东古城遗址现存墙体,可以用于河南地区土遗址劣化过程及病害作用机理研究,为科技保护基础研究提供实物素材。

四、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定位、目标及展示体系

基于东古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原则,突出东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定位为“以遗址保护展示为主体的遗址文化公园”。在做好东古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以全国箜篌文化发源地为依托,通过展示、发扬箜篌文化,打造全国箜篌文化旅游胜地,塑造箜篌文化生态遗址公园。

完整、 全面展示中原地区战国时期文化内涵。以展示弦乐文化、遗址本体、考古科普等为主,在遗址原址部分,设计标识系统和相关景观要素进行展示;在广场、入口等公园重要节点,通过展示牌、展示碑、文化墙、特色铺装、雕塑等方式进行与遗址相关的文化展示,挖掘、概括、传播遗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特征。 远期,在进一步考古发掘以后将增加考古相关文化展示。

五、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展示空间的结构

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展示空间的结构,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设计,可概括为“一环、一带、两核、四区、多点”。 (图3)

图3 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总平面图

一环。沿公园内部主要环形路形成的环形游赏路线,主要环形路与各个公园主次入口相连接。

一带。 城墙遗址展示带。 根据文物勘探报告,还原遗址古城墙走向及位置, 沿袭古城墙宽度,种植彩色观赏草类,并在两侧设置宽1.2 米的观赏路线,采用青砖斜铺,供游客观赏游览。

两核。 文化景观核心和生态景观核心。 文化景观核心为箜篌广场所在位置,以箜篌雕塑为主要视觉聚焦点,景墙浮雕为文化主要展示窗口,为游客展示宣传箜篌文化。 生态景观核心为观景台所在地,共设计40 步台阶,高6 米,设置4 个缓冲休息平台, 为整个公园最高点,可俯瞰整个西部生态休闲区。

四区。 目前,有管理服务区、 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区、绿植隔离区4个功能区。

管理服务区, 是以主入口的停车场和管理用房所形成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管理服务、游览服务功能区。 设置公园管理中心、旅游商店、纪念品展销店、 小卖部、 停车场及公厕等服务设施。 其建筑形式,采用汉代抬梁式建筑形式,6 米开间,12 米进深。

文化展示区,主要依托现状遗址本体进行展示, 在本体周围设置2.1 米游览环线, 采用高于地面的木栈道铺装。 游览路线与本体之间,保持最小5 米的开敞空间,为本体留有足够的修复操作空间。 开敞空间内,种植粉黛乱子草、细叶芒等观赏草类。

生态休闲区,设置两处,分别位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西部和东部。 西部生态休闲区,主要依托户外音乐互动进行打造,游客可通过设置在室外的古弦乐进行实时互动,切身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和游赏带来的乐趣。 东部生态休闲区,主要是依托广场进行打造,为游客提供团体活动空间,为箜篌爱好者提供集会、纪念等场所。

绿植隔离区,以植物种植为主,通过植物垂直群落的搭配、品相色彩的衔接、常落比例的配合、郁闭度的营造来打造生态型遗址文化公园。

多点。分布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内部的多个游览节点。

六、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总体景观

(一)景观空间布局

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景观空间布局,有点、线、面3 种形式。

点。 一是多个游憩节点,每个节点通过建筑的围合、 铺装的分割围合成单独的景观空间; 二是4处景观亭,其独自屹立在以观赏草种植为主的开敞空间中,成为整个景观视觉的焦点。

线。一是指园区的道路和沿道路两侧线形种植的不同种类的观赏草, 引导观赏视线线形传播,形成独特的线形观赏空间;二是指建筑天际线,管理服务区的管理建筑及考古展览馆建筑形成的建筑天际线。

面。为大面积的草坪种植区域,可采用高羊茅、黑麦草等相互混杂种植,以提高生态效益。

(二)建构筑物风貌控制

对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内的原有建构筑物进行清理整治, 拆除影响遗址本体安全及自身质量风貌较差的建构筑物。

根据设计要求, 公园内建筑设计风格必须简洁并融入当地文化特色, 与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相协调。根据这一要求,公园内因管理必须设置的构筑物,如变电站箱、厕所等,均结合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文化特色修建或进行外装饰。

(三)公共环境塑造

1.硬件环境塑造。 公共硬件环境设施,主要包括道路照明设施、道路硬化及铺装、环境小品等方面。设计风格与遗址区景观风貌相协调。雕塑主题以体现东古城遗址的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 造型装饰以古朴风格为主。休息设施采用木质或石质,简洁实用。

2.软性环境塑造。 营造大气、庄重,给人以静谧感的气氛,并且结合景观小品设计使整个环境塑造呈现一定的历史沧桑感。

七、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节点设计

节点设计,以全面展示遗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主,主要包括主入口、师延广场、互动乐器园、城墙遗址展示带、遗址本体、观景台等。

1.主入口。 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东侧入口为主入口,建筑采用简单古朴的建设样式,以东古城遗址的文化符号作为入口处的装饰与点缀内容。 (图4)

图4 主入口效果图

紧邻入口处,用仿古石砖垒砌的“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入口字体标识,呈倾水平布置,与周边景观设置相协调统一。

入口雕塑及景墙的文化展示设计,突出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特定时期的文化主题,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公众对遗址保护的认识程度,更好地传播遗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师延广场。 师延广场是重要的活动和文化展示空间。 广场由南向北,以箜篌雕塑、师延雕塑和树池座椅形成流线型视觉焦点。 以出土文物为展示内容,采用石材或仿石砖,增加文化展示小品,形成多组连续的展示。 在广场最南部,设置5 块景墙,景墙上设置关于东古城遗址的著名故事及由故事衍生、演绎的场景。 (图5)

图5 师延广场雕塑墙

3.互动乐器园。 东古城遗址,又称箜篌城,以乐器箜篌为名。 在此处设置互动乐器园,突出园区主题,营造活泼生动的文化展示平台。 (图6)

图6 乐器雕塑

4.城墙遗址展示带。 城墙遗址展示带,根据文物勘探报告,还原遗址古城墙走向及位置,沿袭古城墙宽度,种植彩色观赏草类,并在两侧设置宽1.2 米的观赏路线,采用青砖斜铺,供游客观赏游览。 (图7)

图7 城墙遗址展示带

5.观景台。 在公园西北设置看台,展示箜篌的演变。 共设计40 步台阶,高6 米,设置4 个缓冲休息平台,为整个公园最高点,可俯瞰整个西部生态休闲区,方便游人从高处俯视园区风光,增加园区观赏层次、丰富景观结构。 (图8)

图8 观景台

八、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初见成效

1.提升了遗址价值。 东古城遗址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能够发挥见证历史、强化文化认同的独特社会功能。 同时,东古城遗址也是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之一,对其进行保护展示,可起到凸显城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 此外,东古城遗址地望, 与历史上著名的箜篌城一致,对其进行科学研究与有效保护,对于传承、弘扬我国悠久的乐器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加强了遗址的科学保护。 东古城遗址本体是不可移动的土遗址, 因此不能像保护可移动文物、精美雕刻塑像、壁画一样采用全面的精细化科技保护,而是需要着重保护、保存其整体形制、结构的稳定性,在全力堵塞构造漏洞、避免次生危害的同时,适当地处理材料类病害。 为此,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在建设前,请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现场勘查。 通过对东古城遗址城垣本体的现场踏勘,摸清遗址现状, 收集东古城遗址相关的历史研究资料,绘制遗址病害现状勘查图,同时对城墙构筑材料进行了检测化验与力学测试,从结构、构造、材料方面对城墙本体现状进行了评估。 然后,根据勘查结果和专项分析结果,制订了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对遗址本体进行了全面加固和保护。 后期,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将结合考古发掘工作, 进一步挖掘、丰富东古城遗址的时代和文化内涵;远期,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将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对东古城遗址实施更为全面的完整保护。

3.传承弘扬箜篌文化。 箜篌文化是中牟县富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以打造箜篌文化传承地为目标, 谋划传承和弘扬箜篌文化,促进中牟文旅发展,助力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 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先后招募100 多名箜篌传承人,进行公益性培训。 聘请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央音乐学院箜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吴琳作为主讲,采取线上授课、线下考核的方式为中牟箜篌传承人授课。 并积极组建“中牟箜篌乐团”,培养箜篌传承人,打造箜篌音乐小镇,传承、弘扬箜篌文化。

4.营造品牌效应。 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全面评价遗址现有资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保留(修缮)、拆除等利用意见,以环境容量为开发规模的上限,确保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在实施建设规划中,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在公园建设、经营、管理上充分体现公共空间和旅游产品的价值标准,注重营造和强化东古城遗址公园的品牌吸引力。 公园建成,为居民提供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主题公园,已成为普及身边考古遗址的文化知识和科学价值的重要阵地。 这是中牟县向社会展示的又一张优秀的历史文化名片, 为美丽中牟、文化中牟建设增添了新的魅力。

九、探索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模式

“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模式,在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大遗址进行修复、再现,将考古发掘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融合了公园的休闲性与大遗址的历史色彩, 在功能定位上集休闲娱乐、历史教育和文物保护于一体,是对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的创新之举, 也是对公园类公共场所服务功能的延伸。 “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模式,是传播公共文化,提高民众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良好途径。

长期以来,一些考古遗址的重要发现,虽然曾经轰动一时,但是往往不能公开地、长期地展示给社会公众,即便是生活在考古遗址周边的民众,也并不知道身边考古遗址的真实面貌和科学价值。因此,那些具有特殊意义与重大价值的考古遗址, 只有少数人有幸面对和观赏,这无疑是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那些为考古遗址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考古学家, 其工作意义和学术成就也未能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所理解。 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考古学扩大公众影响力的窗口, 也是考古学服务公众的途径。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和社会各界对考古学与社会公众的关系问题开始给予关注,多次组织以“考古学与公众”为核心内容的学术研讨, 并提出尽快在我国建立公众考古学的建议。如今,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关注社会公众与考古学科的关系, 认为不应将考古遗址视为考古学的独享领地, 不应以为只有专业人士才是考古遗址的唯一主人, 不应把考古遗址仅仅看作学术研究的场所。 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机构尝试采取多种形式普及考古知识, 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告知公众, 使社会公众认识理解考古工作的意义和考古遗址保护的重要性[1]。

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实践表明, 以建立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 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的总体设计,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节省保护和整治所需的大量资金, 也有利于避免因建设而导致对考古遗址原有价值的破坏。

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保护规划、遗址公园设计、专家论证,可以对遗址进行良好的展示与诠释,使人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遗产保护意识。遗址公园建设前,遗址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仅被参与考古工作的文物工作者了解,人们无法从其“荒地”外表感知其文化内涵。 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解决文物保护成果不具体的核心问题, 以人为本,促进保护成果服务社会民生,践行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 以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方式促进文物保护成果具体化, 将文物用地与保护成果绑定,将保护成果与群众生活绑定,改变土遗址用地“闲置”的被动局面,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得到有效展示,惠及民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热情普遍上升, 公众考古和考古的公众阐释在我国也呈现升温之势。 当考古知识进入社会公众视野,考古与社会公众开始互动时,公众考古学便应运而生。 公众考古学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使考古遗址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还在于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人们的文化视野,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 这是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实践给人们的一个有益启示。

附注: 本文系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第七批课题 “郑州市生态保遗的实践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Z202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箜篌文化公园古城
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成效分析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箜篌城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良渚古城
契丹(辽)箜篌在辽宁遗存的研究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