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新乡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相关问题研究

2022-02-07 11:02李慧萍秦存誉
关键词:灰坑龙山文化龙山

□李慧萍 秦存誉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在史前时期, 它既是有共同关系的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也是人们与大自然相互作用进行生产的空间。 新乡地处豫北卫河上游,太行山横亘于西北,黄河流淌于东南,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早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新乡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展较早,肇始于20 世纪30 年代卫辉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的发掘,至今已有80 余年的探索历程。 其间,许多重要的遗址得以发现和发掘,如孟庄、李大召、洛丝潭、宜邱等。 根据统计,该区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图1),显示出较为繁荣的聚落景观。 为促进新乡地区龙山文化的深入研究, 笔者拟从聚落角度,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图1 新乡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图

一、聚落考古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和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新乡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对杨岗[1]、鲁堡、青堆[2]、三位营、王官营[3]等遗址进行了调查,对新乡刘庄营[4]、孟营、何屯、东高村[5]等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一些龙山文化遗存。 20 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基本建设继续推进,同时还开展了第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此背景下,新乡考古工作加快了发展步伐。

1982 年4—6 月,新乡地区文管会、新乡县文化馆对洛丝潭遗址进行了试掘, 清理灰坑18 座,房基1 座,沟1 条[6]。 依据地层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发掘者将遗址分为三期,其中的第二、三期属于龙山文化遗存。

1984—1985 年,新乡市文管会、辉县百泉文管所对丰城(风头岗)遗址进行了三次调查,采集到高领瓮、甗、深腹罐、刻槽盆等龙山文化遗物[7]。

1992—1995 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孟庄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600 平方米,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 这是新乡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座龙山城址,此外还发现大量重要遗迹和珍贵遗物[8]。

1994 年8 月, 为配合京深高速公路建设,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卫辉市博物馆对倪湾遗址进行了小范围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5 平方米,清理龙山文化房基1 座,灰坑4 座[9]。 同年10—11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清理龙山文化灰坑7 座,墓葬1 座。

1998 年春,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新乡市文化局、 长垣县文物管理所对宜邱遗址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350 平方米,发现龙山、先商、晚商三个时期文化遗存[10]。 龙山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基、灰坑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 陶器器形有方格纹深腹罐、刻槽盆、小口高领瓮、杯等,形制特征与孟庄龙山文化晚期同类器相似。 因与山东地区邻近,陶器中还包含较多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如蛋壳黑陶深盘豆、三角鹰脸式鼎足等。

2002—2003 年,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李大召遗址进行了连续4 次发掘,发掘面积1820平方米,揭露多个时期文化遗存[11]。 其中以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遗迹有房基14 座,灰坑237 座,沟2 条,井1 眼,窑2 座,瓮棺葬3 座,遗物以陶器最多,另有少量石器、骨器等。

2003 年5 月,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乡县文物管理所对后高庄遗址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325 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灰坑9 座,遗物以花边口沿深腹罐数量最多,其次为高领罐、盆、瓮、澄滤器等[12]。

2013 年4—7 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鲁堡墓地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1800 平方米,清理龙山末期墓葬3 座,其中的M18 随葬一件深腹罐[13]。

2018—2022 年,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尚村、前高庄、西台头遗址的发掘中,清理出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存。①

以上龙山文化遗址在新乡各县(市、区)都有分布, 但并不均衡, 主要集中于河岸及地表水丰富、沼泽分布的岗台地域。原阳、延津、封丘三县发现较少,这可能是黄河多次决溢,遗址被掩埋于黄沙之下不易被发现之故。

二、聚落文化内涵

从考古调查及发掘材料看, 新乡地区龙山文化聚落年代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阶段的陶器文化因素具有混合性,既有仰韶晚期风格,如彩陶、口沿印花边、腹部饰竖或斜篮纹的深腹罐等,亦有周边因素,如罐形鼎、尊形器、釜形器、长颈壶、豆等,有学者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孟庄龙山早期文化”[14]。 晚期阶段的陶器以绳纹、方格纹深腹罐、篮纹高领瓮、甗、斝、折腹盆、刻槽盆、圈足盘、豆、覆碗式器盖等为核心器物群,属于典型的后冈二期文化。

早期阶段,发现有房址、灰坑、沟、墓葬、瓮棺葬等。 房址仅在孟庄发现1 座, 为椭圆形地面建筑,居住面铺垫红烧土和细白灰,东侧有两个小柱洞,西侧有一灶坑,坑内有火种罐。 灰坑数量相对较多,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近圆形、近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结构有直壁、平底、筒状,弧壁、平(圜)底、袋状,锅底状等。 沟较少见,孟庄、洛丝潭各发现1 条,形状均不规则。 墓葬亦罕见,孟庄发现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各1 座。 土坑竖穴墓为合葬,墓壁较直,底不平,内无葬具,人骨保存较差,头向西南,面朝上,仰身直肢。随葬品有一件陶杯,置于两人骨中部。瓮棺葬为长圆形坑,直壁,平底,葬具为深腹罐,内埋人骨1 具,头向南,葬式及面向不详,未发现随葬品。

晚期阶段,发现有城址、房址、窑、灰坑、沟、井、墓葬等。孟庄西北部发现1 座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城内面积12.7 万平方米,城墙外围有护城河,东墙中部发现城门。 (图2)房址在孟庄、李大召有所发现,但数量不多。筑房技术较早期进步,房屋多为长方形地面建筑,圆形较少,居住面经过夯打,坚硬平坦,表面抹有白灰。房基中间及周围有柱洞、灶面等,有的柱洞内发现用料姜石掺杂陶片砸成的磉礅。 灰坑较多,各遗址均有发现,沟较少。 灰坑平面形状、体积和壁底结构与早期相差无几,唯修整力度更大,用途也更加多元。 李大召、前高庄发现几座残破陶窑,前高庄发现井。 陶窑平面形状为椭圆形,窑顶坍塌,窑前工作面、火膛、烟囱等结构均不清晰。 前高庄的井平面近方形,直壁,平底。 孟庄发现几座土坑竖穴墓,保存较差,均单人葬,墓向不一,墓圹狭窄,仅容骨架,葬式可辨者多为仰身直肢,偶见俯身直肢等,内无葬具,基本不见随葬品。

图2 孟庄龙山文化城址平面图

三、聚落分布特征

据统计, 新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共58 处(表1)。 参照赵春青[15]、许顺湛[16-17]、鲁鹏[18]等的相关研究并结合聚落面积大小和数值的集中或分散区间,笔者将这些聚落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型聚落(≥30 万平方米)、中型聚落(10 万~29 万平方米)及小型聚落(<10 万平方米)。

表1 河南新乡地区龙山文化遗址登记表

续表

大、中型聚落主要分布于第三级阶地的山前台地和地表水丰富的岗地。大型聚落如鲁堡坐落在太行山东南麓的山前台地, 面积达48 万平方米①;孟庄坐落在百泉河东岸的冲积平原,面积达36 万平方米;同盟山坐落在卫河、大沙河南岸的岗地,面积达30 万平方米。中型聚落如大张朴、李大召坐落在卫河与黄河之间地表水丰富的岗地,面积分别约21.94 万平方米及20 万平方米;何屯坐落在卫河与百泉河之间的岗地,面积约13 万平方米。 小型聚落一般在卫河沿岸和大、中型聚落周边分布,从而形成三类聚落等差分布的“金字塔”式结构。

从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看, 新乡龙山早期聚落仅有5 处,即孟庄、洛丝潭、尚村、前高庄和后高庄。孟庄、洛丝潭皆发现龙山早期遗存下叠压仰韶晚期遗存的现象, 表明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也就是说,新乡龙山文化主要源于当地的仰韶晚期文化,亦即大司空文化。 新乡龙山晚期,这里属于典型的后冈二期文化分布区, 聚落数量成倍增加。或因气候变化影响,聚落迅速沿河流二级台地和岗地扩张,人口剧增,聚落发展较快。 湖泊缩小,河流水位下降, 大自然变化出来大量肥沃土地, 足以支撑部落人口发展的需求。

四、聚落宏观考察

根据以上所述, 笔者把新乡龙山文化聚落分为大、中、小型三级,这些聚落又可划归孟庄、同盟山、李大召、耿村4 个聚落群。 (图3)

图3 新乡龙山文化聚落群及分布

孟庄聚落群以孟庄城址为核心,由周围大型聚落鲁堡,中型聚落何屯、王官营、苗固,以及小型聚落南村、芳兰、倪湾、东板桥、河洼、花木、大麻村、大北程、峪河、丰城、三位营、中马坊等共同组成。

孟庄发现龙山晚期城址, 城内发现房基16座, 均为地面式建筑, 居住面多经火烧并涂抹白灰,柱洞底部用料姜石掺杂碎陶片砸成磉礅。发现水井4 眼,灰坑较多,以圆形、椭圆形、方形为主,坑壁较规整,多为储存食物的窖穴。鲁堡位于孟庄东南约7 千米,2017 年上半年调查发现较大面积的活动面(广场、路土)及数量较多的骨器等,显示这里应该有一处较正规的龙山时期骨器作坊。 何屯位于鲁堡东约6 千米,1995 年秋季在发掘区发现两座龙山时期半地穴式房基和一段环壕, 应是何屯聚落先民的居住区。

同盟山聚落群以大型聚落同盟山为核心,由中型聚落大张朴及小型聚落羊二庄、大清、东张巨等共同组成。 该聚落群只有零星调查资料,单个聚落内的布局与结构有待新的发掘工作予以确认。

李大召聚落群以中型聚落李大召为核心,由周围小型聚落店后营、岗头、南陈庄、洛丝潭、东高村、南高村、孟营、臧营、马小营、朱庄屯、西曲里、临清店、刘庄营等共同组成。 李大召发现半地穴房基、灰坑等。 洛丝潭龙山早期发现一段较规整的水沟,应为排水设施,晚期发现圆形半地穴式房基。

耿村聚落群以中型聚落耿村为核心, 由小型聚落书院、小岗、瓦棺寺、浮邱店、宜邱、大岗、青岗、青岗南、苏坟、寺谷等共同组成。 耿村在1992年的发掘中发现一段龙山时期板筑城墙, 由集束棍夯打的夯窝直径4~5 厘米。 宜邱发现圆形半地穴房基、灰坑等,发现骨鱼镖、网坠等渔猎工具。

综上可知, 新乡地区的聚落群集聚模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大型+中型+小型聚落模式,以孟庄聚落群为代表; 另一种是中型+小型聚落模式,以李大召聚落群为代表。 从聚落内部的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地处河流沿岸的李大召、耿村聚落群常见骨鱼镖、网坠等渔猎工具,地处山前台地的孟庄聚落群少见这类器物, 表明自然环境引领着新乡地区龙山文化聚落先民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或缩减, 聚落之间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逐渐被打破。整体而言,新乡地区的4 个聚落群皆由若干小型聚落搭配一个或多个大、中型聚落构成。 小型聚落往往遗迹简单、遗物较少, 大型聚落无论是在遗迹还是遗物方面均较小型聚落丰富且复杂。这就表明,大型聚落与小型聚落可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尤其是孟庄聚落还出现了形制规则的环壕城址, 反映出它所代表的社群也应当具有某种程度的等级分化 (精英贵族与普通人)。

五、结语

豫北新乡地区的龙山文化脉络清晰, 上承仰韶文化, 下启华夏统一国家夏的建立这一社会激荡变革、 文明诞生的时期,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发生、发展。 新乡龙山文化聚落群中那些大、中型聚落随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并没有消亡, 而是演变为夏商周时期主要的城邑, 如孟庄聚落群演变为夏商时期的共邑, 同盟山聚落群演变为夏商周时期的宁邑,耿村聚落群演变为夏商周时期的蒲邑。这些古老而又有活力的城邑,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实现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灰坑龙山文化龙山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比清理遗迹更令人头疼的是……
简论龙山黑陶
挖了那么多坑,该清理坑里的遗迹啦!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探究山西龙山文化的魅力
东汉封龙山碑
龙山村
西岔文化相关问题探讨
朱开沟遗址聚落分布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