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幸福

2022-02-07 11:26高启山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9期

○高启山

很多人在谈教师幸福的问题,快退休的我回顾自己的教师生涯,觉得很幸福。我愿意深刻思考一下让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期待能够归纳出一点幸福的规律,期待着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后,能够不断地从教育经历中去创造幸福,感受幸福,获得幸福。自己有些不快的时候,能够转变自己,朝着幸福努力奋斗,最终幸福起来。

什么是幸福?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陆续读了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读罗素的《幸福之路》,还读了一本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

读这些书的过程中,了解了诸多答案。快乐、沉醉、愉悦、需求满足、愉快、具有美德、奉献自我、自我价值体验……古今中外,很多人在研究幸福,很多人给了幸福具体的诠释。研究这些概念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由于定义的角度、立场等不同,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期间,很多人并没有从哲学的角度去下定义,而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判断。

那么,我也用自己的体验来解释所有人都可能有的幸福吧。

躺在母亲的怀里,是幸福的。那年我五十岁,母亲还没卧床不起的时候,曾有一次躺在母亲的身边,享受母亲用干枯、变形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我回忆起小时候,再回忆青年时候,母亲坐在床上,而我躺在母亲的腿上,我感觉到母亲对我的爱,内心非常的满足,我很幸福;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夫妻两个人相拥而坐,在长沙发上看电视,这个时候,我很幸福,因为她很满意我在她身边,我也在享受着夫妻的温情。女儿有了孩子,而我做了外公。外孙女是个非常关心自己家庭的小家伙,我这里有了什么新鲜东西,她会说,姥爷这东西我拿我们家去、那东西我拿我们家去,我很幸福,因为,小家伙懂得关心自己的家。

我家里有了事情,单位的领导为我着急操劳,同事们为我忙里忙外,工作替我分担,我感到很幸福。朋友们有了事情,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忙,他们表示感谢,这个时候,我感觉到很幸福。

有一天,妻子告诉我,说父亲打电话,准备约谈我,谈谈关于喝酒的问题。妻子替父亲转达:酒是可以喝的,怎么能喝醉了呢?这事情必须自己来解决,别人是管不住的。我听了以后很感动,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有这样的父亲,有这样的妻子。

幸福是什么?我说,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都能感觉到幸福。

我用自己几十年的教师经历说一说什么是教师特有的幸福。

2000~2001年,我脱产3个月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那段日子,班主任要求我们每人必须做一个课题。

我结合自己过去作文教学研究的经历,选择了“小学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这样的一个课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我过去一直在研究“观察作文、活动作文”——为的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我们培训的时间正是全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初期,专家的讲课大多属于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变化,其中涉及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晚上自修时间,我读了大量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有了一些了解——这是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探究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有很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

我发现过去的“观察作文、活动作文”往往需要我和学生占用课外的时间,现在有了这样一门课程,不正好可以借用吗?

我的班主任陶保平老师恰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导师,他告诉我们:既然你选择这样的一门课程,自然要去不断读书、论证,要搞清楚“整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于是,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查资料、分析资料、做论证”上面。

白天,听专家报告,我努力从报告中去寻找所做课题的理论依据;中午,在食堂吃过饭,不回宾馆,坐在教室里看打印出来的资料;晚饭过后,去华东师范大学的图书馆、文献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搜集资料,查找有用的图书。

回到宾馆,我或坐在写字台前,或趴在床上看我打印出来的资料或者图书,做资料摘记卡片,写自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大概几周的时间,我常常刚刚躺下,就开始在梦境中讲述自己对“综合实践、综合实践与习作关系”的理解,有时候突然醒来,马上拿起纸和笔,记下自己的梦中思考。早晨起床,用过早饭,到教室,马上整理自己前一天形成的新的思考……

班主任陶老师说,论证要搞清楚国内外谁曾经研究过你这个领域的问题,形成了什么结论,他们的结论和成果,解决了你这个课题领域的哪些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存在什么不足;思考你要做的假设是否有科学理论的依据,这依据是什么……

于是,我在读了大量资料之后,开始对从这些资料提炼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类、批判、重组、改造”,完成自己对“整合”的方案假设、假设的“科学性、创新性”的说明。下面是我这个课题中“用整合来激发学生习作动机”这一部分读书研究的一些回忆性记录。

我读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了解到这样的观点: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

祝新华的观点中有两个关键词“实用文体写作”“社会需要”,我想到注重“实用文体写作、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是这样吗?我又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读到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要求,我第一次对写作有了一个清晰稳定而又带有跃升性的认识,结合祝新华的文章,形成了“写作为现实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要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真情实感”的观点。

这样做是否是可行的?该怎样具体操作?我继续读书。

我读了华东师大一篇博士论文,了解到了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生活教育的理想和方法就是认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儿童周围的生活事实,把握生活、劳动的原则,确立真正的自治生活。

这一作文教学的方法被称为“调查作文”,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

这篇文章中还介绍了日本的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关照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我们的历史”等方面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

我搜索到了魏占峰《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这篇文章,记录了“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总之,为有所为而写作。”的观点。

进行文献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阅读了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真实写作”“活动写作”“情境理论”“国内外教学大纲要求”“写作动机”等文献总计300多万字,文献摘记和价值评判思考达到10多万字。

读完这些文献资料,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核心词:“真实交际”,只有在“真实交际”背景下,能够让学生的习作成为一种“真实的交际”,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习作动机。

此前多年我搞作文教学研究的困惑,随着一个多月的读书研究而解惑,我很兴奋,很快活,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

在回忆这些经历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诺丁斯、塞利格曼提到的词语:沉醉、品味。什么是沉醉?什么是品味?我个人理解,就是应该属于感性多于理性的思考。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做研究的过程,真的是沉醉在读书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完成了课题论证,我又在不断品味这个过程中带给我的快乐。

人总是有需求的,生理的,精神的。这满足之后的过程和愉快体验在头脑中被记忆下来——记忆它的美好,记忆它带给自己满足的甜美,记忆它带给自己兴奋愉悦的那种体验。

前面的那一段文字是我的记忆,一晃二十多年了,每当回忆起来,我仍然有当年的心情体验产生,并且,这种体验激励着我不断去读书,去研究,解决了更多的教学问题,不断生成新的愉快体验。

幸福是需求得到满足后一种持久性的体验,一种想持续获得这样满足的需求体验,被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就好像懂茶、懂酒的人,沉醉在这份满足之中,沉醉在这份满足带来的愉悦之中;对这份满足进行细细地品味,品味给自己带来巨大满足感的事情,是怎样的美好,怎样的令自己不断产生新的向往。

决定给自己的幸福下个定义:幸福,是精神层面关于某种需求满足后的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审美体验,一种新的期待。教师的幸福,在于不断读书研究,不断挑战自我,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时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创新性思考的审美过程,并且不断产生去解决下一个问题的新的期待。

这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过程。

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