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 黄明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孙其昂教授等合著的《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思维》(以下简称《思维》)(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从理论和实践维度,直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难点问题,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其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首先,《思维》一书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现代化进程造成了社会表层与社会内部价值观层面的转型与分化,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统领性造成了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曾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比喻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一粒扣子必须从青年时就扣好,否则人生走得愈快,离目标就会愈远。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最活跃的青年群体,培育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信仰,能够为其幸福人生的实现提供精神保障。该书既立足于高校又联系社会,以“社会思维”作为方法论基点,运用分化与整合思维、知识思维和实践思维等,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理论基础、结构、整合组合和保障条件进行了研究。该书将分化与整合这一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的基本特征作为研究主线和重点,认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是一个整合手段共同运用的过程,通过对整合原理、工作机制、载体体系的研究,对逐渐分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作出了回应,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新思路。
其次,《思维》一书拥有鲜明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维是该书研究创新的基本线索、方法论特色和亮点。社会思维,即立足于社会开展探讨与实践,高校是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系统思维,即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著者将这两种思维方式创新性地应用在了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结构研究之中,将“高校社会”作为讨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作为分析范式,将高校社会分析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相结合,将“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区分开的同时又联系起来,探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基础和空间构成,这样的分析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有益新尝试。
最后,《思维》一书的研究成果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和凝结价值共识的时代要求,也是应对西方普世价值论渗透,巩固中国文化安全的客观需要。该书通过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理、机制、途径等的研究,揭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既有基础理论意义,也回应了现实需要。另外,该书以大量的社会调查为背景,着眼于江苏高校的教育实践,区分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过程中不同层次和对象的不同特点,以分类指导的方式给解决原有实践中存在的应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提供了指导。将坚持改进创新落实到分析论证的各个环节中,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为目的,为如何搭建更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拓宽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提供了实践参考。
总之,《思维》一书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既有理论研究价值、又有对策咨询功能的力作,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铸魂”工程有资鉴作用,也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