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非主流文化视阈下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建构

2022-02-07 06:21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非主流大学生文化

矫 宇

(吉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507)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21世纪,网络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共享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近年来,网络非主流文化异军突起,并以其独特的“平等、快捷、生动、新奇、消遣”的方式和极具个性化的特质广泛而深刻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灵魂深处带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洗礼。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自由、崇尚个性、不拘泥于传统,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特质恰恰契合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而赢得了他们的青睐和广泛的认同,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之外,网络空间成为他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投注热情最多、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心灵栖息地。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消费者,非主流文化狂欢式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这一新兴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特质

当下的网络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文化是指传统的、大众的、符合公序良俗的、具有历史沉淀的、已成体系的、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它引领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而相对于网络主流文化,以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网络交友、网络电影、网络音频视频以及各路网红等为代表的网络非主流文化也是方兴未艾,尤其近年来网络自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更是影响广泛。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一种流行的亚文化,是社会期待和社会要求之外的包括信仰、信念、情感、三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具有快捷性、开放性、盲目性、自然性、创造性、颠覆性的特质,它不体现着社会在文化方面的正式要求,不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流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属于从属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的部分”[1]。网络非主流文化是一种附属性、边缘性文化,它把多元文化以打包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它的出现与流行是时代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反映。网络非主流文化打破了以往权威的话语权,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和自由表达的场所,大家可进可退、可去可留、可拍砖可灌水,具有传播群体、传播过程的不确定性,这对于追求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其迅速成为网络非主流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消费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网络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中。

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网络信息的认知方式

网络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并为大学生所广泛接受,与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方式密切相关。大学生是一个处于特殊年龄段的知识群体,其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认知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对网络文化的认知表现出高度敏锐性、灵活性和辨识能力的欠缺性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是网络非主流文化盛行的土壤,网络文化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大学生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的需要。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相较于以往的读书看报、课堂教学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他们更倾向于以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世界的成熟、繁华、博大和多样化恰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和高效快速获取信息、人际沟通、表达情感的平台。网络信息也从边缘文化逐渐成为主要信息来源,大学生们的信息认知方式也逐渐趋于一致,即网络成为查阅资料、学习知识、关注时事、消遣娱乐、人际交流及获取其他信息的主要工具,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充分地浏览、随意地创作、自由地表达、灵活地互动,使信息的获得方式和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化、娱乐化、多样化。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他们一方面对网络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一方面又依赖于网络信息的快捷、多样和共享。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识能力尚显欠缺,这就导致他们对事物深入分析的能力不够,因此在面对网上形形色色、浩如烟海、碎片化的不同信息尤其是面对相互对冲的文化观念时,常常会无所适从甚至是困惑和迷茫。同时,海量的网络信息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令他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难以潜心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因此在认知方面就呈现出积极吸纳和思考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认知方式从传统的权威崇拜转向自我判断为主

以“00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是自我意识强烈的一代,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文化与信息,不再迷信权威,渴望表达自我,不愿从众如流,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面对网络多样性文化,更喜欢标新立异和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加工和创造。比如为了彰显个性自由和叛逆性,为了表达风格的独特和激进,有人将手机的桌面壁纸或微信头像、朋友圈的个性签名等设置成怪异惊悚的“非主流”状态,有人喜欢运用“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用恶搞文化包括恶搞文字、恶搞图片、恶搞视频等形式故意营造一种病态和颓废,或故作成熟,或无病呻吟,或荒诞怪异,或嬉笑怒骂,甚至会对主流文化所推崇的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权威人物、经典事件等进行夸张、解构和揶揄以达到滑稽、搞笑的效果。这些操作的背后,实质是表达了他们渴望受到关注、渴望参与、渴望倾诉的内心需求。由此可见,相较于主流文化的严肃和中规中矩,他们更喜欢那些独辟蹊径、奇思妙想、直观生动、娱乐幽默的非主流的表现形式;相较于平铺直叙的文字表述,他们更喜欢那些活泼无厘头的网络语言;相较于统一模式的群体教化,他们更喜欢追求独特、自我判断而不愿意趋同。总之,他们不甘于平凡、不喜欢循规蹈矩,更喜欢打破常规、放飞自我,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表现出认知方式从权威崇拜到自我判断的转变,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网络非主流文化的接受存在着相当大的盲目性。

(三)认知行为表现为精神追求的弱化和实用目的的增强

当今时代,整个世界都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中,网络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各种思想观念在网络世界激烈碰撞、此消彼长,来自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思想不可能不对青年群体的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和影响。同时,由于网络的强大功能和高效便捷,使主流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由于自身的缺陷在与网络文化的抗衡中处于劣势,这就导致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非主流文化所稀释和消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人在功利文化和虚无主义的教唆下就逐渐弱化了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坚守,在认识问题和行为选择上,更多的是体现出自我为中心、一切从实用出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双重影响

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出现,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当下这个由网络覆盖的信息化社会里,作为与主流文化相对而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网络非主流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人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也可以对人产生消极的破坏作用,它的发生发展给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认知方式同时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一)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

网络非主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相应的合理性。它给主流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对于崇尚个性、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更加喜闻乐见;它的直观性、便捷性和丰富性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极大地开阔了人的视野;它的灵活性和娱乐功能极大地愉悦了人的身心、释放了人的压力、表达了人的心理诉求。它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挑战权威,富有批判性,它打破常规和不拘一格的特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非主流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网络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青年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早期阶段,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心理机能的成人化和心智发展的不成熟,网络非主流文化的低门槛、无拘束、无歧视和自由开放使他们在面对光怪陆离的网络文化时具有认知的盲目性,表现为盲目追捧并呈现“群体化倾向”。很多大学生为博眼球盲目跟风、众声喧哗,只要标新立异、激进独特的就是好的,缺乏相应的甄别和筛选能力,“它的无所拘囿的自由、颠覆理性权威和蔑视等级秩序品性都完全体现了追逐性感的狂欢立场”[2]。大学生在置身于网络空间时,现实社会中的自我约束、道德规范、对权威的敬畏等都统统不复存在,他们往往会遵从自我意识的引导,追求自我中心的情感境界,放弃组织意识和责任意识,解构既有的规则,对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某些理念揶揄逆反或抵触,对韩剧、日剧、美国大片等为代表的国外文化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是不屑一顾,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产生价值冲突。

其次,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碎片化”传递方式,使大学生在认知和接受时经常是浮躁的快餐式的理解,只求快感的共识,不求意义的体会,陶醉于感官上的满足,认知呈现肤浅化。同时,网络非主流文化的虚拟性使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达成、无法实现的意愿在网络中都能实现,比如对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的迷恋,网络空间把他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愉悦、充满成就感的欢喜世界,在奔向精神彼岸的同时,却疏离着真实的现实世界,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信息正确认知的动力和能力。这种“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空间的不同体验和矛盾,会让他们在“虚幻成功”的喜悦与“现实挫败”的失落愤怒中来回切换,极易导致角色认同危机和内心情感的冲突扭曲。同时,网络中享乐、色情以及宣扬血腥冷暴、边缘怪诞等不良信息也会使他们内心空洞、意志薄弱、价值混乱、愤世嫉俗甚至产生变态心理,严重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引导

网络环境下多元文化呈现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形成新的挑战,需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积极引导网络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整合。

(一)创新表现形式以增强网络主流文化的吸引力

互联网是一个跨越了时空的巨大的开放的信息库,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信仰在此碰撞和交融,对大学生传统思想教育的一元性形成了巨大冲击。与传统的主流文化教育模式相比,以网络为依托的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明显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丰富性、迅捷性、生动性、互动性、共享性更为大学生所迷恋和依赖,而传统的主流文化教育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说教灌输,显得单一、刻板和严肃,有的还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或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衔接不上等,这会导致学生情感的迷茫和价值判断的混乱。同时,由于以往对网络平台影响力的忽略,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载体,没有及时把握网络这个教育的前沿,没有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使网络非主流文化大行其道,挤压了主流文化生长传播的空间,互联网上宣传主流文化的网站和APP程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占优势,而且很多是流于形式,显得苍白空洞,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可见,传统的主流文化教育从内容的生动性和传播的形式上都显得相对滞后,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脚步,与信息时代大学生认知的兴趣点不吻合、不对等甚至是错位,这就使教育者所希望达到的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不合拍、不协调,导致相对统一的主流文化教育难以奏效。所以我们需要借鉴网络非主流文化传播方式的优点,取其所长,补己所短,加强主流信息的开放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催生新的主流文化传播方式,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双轨模式下,真正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

(二)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主流文化的内在认同

网络多元文化的盛行,增强了大学生对文化认同的自主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认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他们会按照价值信仰、自身的喜好、个人的意愿、利益的导向进行选择,这个过程充满了动态、审视、批判和反省,体现出独立精神和个性特质。大学生富有家国情怀,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但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辨识能力的欠缺又使他们在文化认同上容易被诱导、容易被裹挟,尤其当个性诉求与主流教化相冲突时容易偏激和情绪化甚至是抵触,这些特性加大了认知主体对网络主流文化内在认同的难度。为此首先要在网络空间加大主流文化的渲染机制,打造契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各种主流文化情境,使主流文化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无所不在,比如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及时跟进、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合理解析等,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使参与成为一项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既能全面了解事情的全貌,又能参与讨论和评价,从而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主人翁的满足感。总之主流文化的诠释表达要更接地气、更有感染力说服力,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加以引导,使他们在心里对主流文化产生信服和共鸣,在现有的思想文化认知基础上对主流文化从价值性认可再到情感上的认同,对主流文化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一旦这种积极的认知情感被激发,那么主流文化也就会顺理成章地被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完成“知、情、意、行”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引导和监督管理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大学生对于网络非主流文化的正确认知既需要内在的能力,又需要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这离不开网络环境的规范、监督、引导和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给规范网络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保证网络空间良性运行;其次,加强网络监督管理,提升网络监管能力,建设各方联动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从源头上严厉打击和过滤掉网络文化中那些宣扬色情、血腥、冷暴、拜金、享乐的内容,严惩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煽动舆情、故意挑起民族矛盾、制造地域歧视等恶意信息,整顿一些网络自媒体为博眼球没有底线的低俗、卖丑、吃播等乌烟瘴气的表演,净化网络空间。

(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认知素养

学校教育中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辨别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不能只依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养,更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规避网络中非主流文化带来的风险。增强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明是非、辨美丑、知荣辱、不轻信、不盲从,做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又不被网络文化裹挟,以科学理性的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去对待网络空间的非主流文化。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文化传播的双轨模式,互联网空间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庞大的青年受众群体,当大学生们充满热情投身到网络世界时,高校教育就面临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在传统的“传道授业”的同时,更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的“解惑”。因此正确认识当下大学生网络文化的现实生存状态,理性看待大学生网络文化的群体心理特征,正视网络非主流文化带来的心理嬗变和价值冲突,对于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栖居、网络沉迷的危机以及消弭网络负向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正确的认知方式,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网络正能量,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精神彼岸和肉体彼岸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非主流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非主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