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刘云章 杨云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对学校的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高等医药院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需要,更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情感和信念的主渠道、主阵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的标准,因此,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因此,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医药院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注重医者仁心的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医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目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以立德树人作为终极目标,存在共同的价值引领。医药院校是培养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医生的摇篮。在医药院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培养出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人民群众的卓越好医生的良好途径。
(一)制度与保障机制不完善。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医药院校推进时间较短,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顶层设计制度不完善,致使需要的条件和保障都比较欠缺。同时协调机制的不完善,思政课教师不能有效地参加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医药专业课教师不能充分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致使思政课教师和医药专业课程教师“各司其职”。由于目前医药院校存在缺乏政策支持、不完整的协同育人的机制,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协同育人各方位不能有效联动,致使其他医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调衔接不到位。因此,医药院校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协同机制,是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这一宗旨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低。如何将医药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采用何种方式融入才能取得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难点。现在医药院校的课程思政设置中存在将思政元素生硬地加入各门课程的误区,思政元素与医药知识结合存在生搬硬套现象。一是把思政元素简单、生硬地加入教学环节,认为讲授一定的思政知识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务;二是医药专业课程有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专业课程中教学目标缺少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设计,思政元素融入医药专业课教学环节的技术路线欠缺。
(三)课程思政教师认知不到位。教师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建设的主角,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师的职业精神所在。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致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医药课程的专业课程的改革,没有把课程思政设置到该有的高度,认为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好本课程知识,专业课的各门课程教师本应该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教学设计中加入思政元素,是增加教师的负担[4],同时认为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不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参与。思政课教师在种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由于专业课教师的不需要,也就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不能够对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建议。
(四)课程思政教师育人能力不高。医药院校落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各门课程教师对课程的充分理解与驾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积极挖掘医药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资源,由于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性较强,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较弱,对于挖掘课程中隐性的思政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能力需要提升。
(一)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制度与保障机制。学校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应加强党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一领导,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统筹机制。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落实推进医药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一是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形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协同合力。二是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各类资源,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保障。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具有引领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有效激励教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深入、持续、有效开展。
(二)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素养。
1.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果没有坚定马克思主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能起到引领作用、导学作用和助力作用。思政课教师需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敏锐性,就能起到示范作用,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医药专业课程教师和医学生的信仰,引导医药课程教师和医学生更清楚地审视自己所教所学专业,使医药学生清楚认识到今后自己从事的职业对于国家医药卫生发展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增强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是“课程思政”推进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增强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进取的意识,二是增强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获得感。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积极性加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有了坚强的后盾。
2.增强“课程思政”教师的思政素养。医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一是需要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专业课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明确专业课程在医药院校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深挖专业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明确政治立场,加强理论修养,把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三是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目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提高专业课教师将专业和育人相结合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在“思政课程”中引入医学资源。“思政课程”中引入医学资源。医药院校保证思政课更具有针对性和亲和性,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有机注入医学元素,一是参照和吸取其他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经验,推进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和实施思政、医学的教育模块与路径。按照医药学生成长规律与医药教育的阶段性递进原则,设计模块化教育内容,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专业教育的不同时段,逐步导入教育模块。二是深度发掘学校现有思政课和医学人文课的教学资源。一方面组织教师挖掘学校在医药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进一步总结和概括医药院校的医学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将校史、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的素材纳入思政课和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内容。
2.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医德元素。在“课程思政”中引入医德元素。挖掘医药课程体系中爱国情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的医学人文要素和思政要素,提炼并升华,编写医学人文和思政教育的相关教学案例,以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入医药课堂,“润物细无声”地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医药院校应该选择一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挖掘其中的医德元素,精心打造示范课堂,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中,使医药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课程蕴涵的医德精神升华为学生的内在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
3.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合作。积极构建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交流对话的平台,一是邀请专家、人文社科教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进行专家讲座、学术研讨、集体备课、联合备课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以此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进课堂,加深彼此的了解,提高育人能力,增强育人效果。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考核,增强知识储备更新的意识和提升研究能力,以便适应新时代对医药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新要求,夯实立德树人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