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涵 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四科 (辽宁 营口 115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分析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6月,62例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于本院就诊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31例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案为药物干预,31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统计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情况、血清NO水平及LP-PLA2水平、收缩压、心率、ST段压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次数、硝酸甘油用量、血清NO水平、LP-PLA2水平、收缩压、心率、ST段压低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次数(0.23±0.12)次/周以及硝酸甘油用量(2.09±0.65)mg/周均小于常规组,血清NO水平(65.49±3.12)高于常规组,LP-PLA2水平(182.43±8.75)和ST段压低(0.08±0.02)mV/周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心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干预前低,且研究组较常规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仪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缓解患者血管炎性反应,改善心功能,改善其动脉僵硬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心血管内科临床高发疾病,主要发病患者群体为老年人群[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等病变因素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主要诱病因素[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概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危害性极大。增强型体外反搏仪的应用时间已经超过40年,国内外上千万家医院将其用于治疗心绞痛,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增强型体外起搏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详情如下。
研究对象为在本院2019年4月~2020年6月接受治疗的62例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患者纳入标准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执行,患者年龄不少于60岁,不包括有认知异常和沟通困难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常规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61~85岁,平均(71.63±6.42)岁。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60~84岁,平均(71.15±6.59)岁。临床数据无统计学差异,且具有可比性,P>0.05。伦理标准委员会批准本项研究,所有的受试者均被告知并同意参与。
常规组治疗方案为药物干预,干预详情:应用药物包括他汀类调脂药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硝酸盐制剂、 受体阻滞剂等多种药物,持续应用时间为7周。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治疗详情:患者每日应用反搏仪治疗1h,每日应用频率为1次,每周应用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反搏压力参数在0.35kg/cm2~0.45kg/cm2,反搏前患者心率需控制不高于100次/min,血压需控制不高于140/90mmHg,在应用反搏仪治疗的同时还需予以患者低流量氧气吸入治疗,持续治疗时间同样为7周。
统计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血清一氧化氮(nitrieoxide,NO),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
统计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心率以及ST段压低。统计分析常规组和研究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流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
治疗前常规组与研究组心绞痛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情况(±s)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情况(±s)
组别 n 心绞痛次数(次/周) 硝酸甘油用量(mg/周)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6.28±1.79 0.23±0.12 49.13±17.45 2.09±0.65常规组 31 6.33±1.84 1.04±0.75 49.58±17.27 7.24±2.84 t 0.108 5.938 0.102 9.842 P 0.914 0.001 0.919 0.001
治疗前常规组与研究组血清NO水平及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NO水平高于常规组,LP-PLA2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水平及LP-PLA2水平(±s)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水平及LP-PLA2水平(±s)
组别 n NO水平 LP-PLA2水平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54.67±4.33 65.49±3.12 223.51±16.49 182.43±8.75常规组 31 54.72±4.28 59.28±2.71 223.86±16.78 201.37±10.62 t 0.046 8.367 0.083 7.664 P 0.964 0.001 0.934 0.001
治疗前常规组与研究组收缩压、心率、ST段压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T段压低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心率、ST段压低水平(±s)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心率、ST段压低水平(±s)
组别 n 收缩压(mmHg) 心率(次/min) ST段压低(mV/周)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130.25±11.32 125.63±5.34 78.52±10.31 72.63±7.30 0.27±0.08 0.08±0.02常规组 31 130.18±10.15 126.51±4.48 78.41±10.23 73.32±6.68 0.28±0.07 0.13±0.05 t 0.026 0.703 0.042 0.388 0.524 5.170 P 0.980 0.485 0.967 0.699 0.602 0.000
常规组出现1例头痛,1例头晕,研究组出现1例头痛,2例头晕,发生率分别为6.45%、9.68%,均为轻度,休息后自行缓解,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各项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干预前低,且研究组较常规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血浆黏度(mPa·s)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n=31) 2.14±0.35 1.70±0.36* 4.75±0.76 4.03±0.78* 12.03±1.71 10.03±1.46* 4.59±0.90 3.70±0.62*研究组(n=31) 2.09±0.37 1.23±0.31* 4.67±0.81 3.59±0.69* 11.97±1.68 9.06±1.25* 4.61±0.85 3.01±0.51*t 0.547 5.508 0.401 2.352 0.139 2.810 0.090 4.785 P 0.587 0.001 0.690 0.022 0.890 0.007 0.929 0.001
冠心病是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以心绞痛为主要症状,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变异情况要比稳定型心绞痛更大,病情不稳定,发生不良事件机会更高,因此作为重点研究。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进展到心肌梗死阶段,危及生命安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因冠脉内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不稳定,导致局部心肌血流量降低,出现斑块纤维帽裂隙、斑块内出血等表现,引发缺血性心绞痛。
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常用医疗仪器,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加患者舒张期心脏血流灌注量来改善其心肌缺血情况,进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血液循环,提高其心功能水平[3]。增强型体外反搏仪在患者心脏舒张期对包裹在臀部、下肢的气囊从远至近实施序贯加压充气,借助逆行压力波推动肢体血液向主动脉反流,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在收缩早期快速放气,降低收缩压,促进心脏舒张期的血流灌注增加,心肌缺血得以改善。近期研究表示[4],增强型体外反搏仪疗效机制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提高血流切应力有关,其能够使患者运动耐量增加,ST段下移所需时间延长,进而降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减少硝酸甘油使用量。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其动脉的僵硬度会持续增加,而动脉僵硬程度与血清NO水平密切相关,NO水平降低会直接导致动脉僵硬度上升,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O水平通常低于正常标准[5]。此外血管内皮炎性反应也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该过程中LP-PLA2参与频繁,LP-PLA2水平越高则代表其血管炎性反应越强烈[6]。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均小于常规组,血清NO水平高于常规组,LP-PLA2水平低于常规组,研究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强型体外反搏仪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缓解其血管炎性反应,提高动脉弹性。研究结果亦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T段压低低于常规组,且两组不良反应轻微,进一步说明增强型体外反搏仪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增强型体外反搏仪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