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 福建省长汀县汀州中医院影像科 (福建 龙岩 3663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骨肌肿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骨肌肿瘤90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以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诊断效能,统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病变边缘、中央指数,分析良恶性骨肌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情况。结果:90例入组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良性骨肌肿瘤50例(50/90,55.56%),恶性骨肌肿瘤40例(40/90,44.4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灵敏度95.00%,特异度96.00%,准确度95.56%,均高于CT检查的75.00%、84.00%、80.00%,P<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病变边缘指数Iso、ADC良性骨肌肿瘤分别为(125.54±21.12)、(1.86±0.21)10-3mm²/s,高于恶性骨肌肿瘤(88.65±5.65)、(1.16±0.19)10-3mm²/s,P<0.05;病变边缘指数FA、VrA良性骨肌肿瘤患者分别为(0.14±0.01)、(0.01±0.001),低于恶性骨肌肿瘤的(0.22±0.02)、(0.02±0.002),P<0.05;病变中央指数Iso良性骨肌肿瘤(138.98±22.65)、ADC良性骨肌肿瘤(1.98±0.21)10-3mm²/s,高于恶性骨肌肿瘤(115.58±25.26)、(1.54±0.25)10-3mm²/s,P<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恶性骨肌肿瘤瘤周水肿率40.00%(16/40)、液化坏死率75.00%(30/40)高于良性骨肌肿瘤的8.00%(4/50)、10.00%(5/50),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有效评估骨肌肿瘤良恶性,其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较为全面且准确的检查信息。
骨肌肿瘤是临床常见骨肌系统病变,主要指在骨骼组织、骨骼横纹肌组织、骨骼周围组织等位置发生的肿瘤[1]。骨肌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能出现肿块、疼痛、发热等症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威胁患者健康与安全。骨肌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预后明显好于恶性,这就需要临床能够及时发现骨肌肿瘤,并准确鉴别其良恶性,保证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得科学、有效、安全、可靠。由于骨肌肿瘤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个体临床表现、影像表现等存在较大差异性,导致骨肌肿瘤诊断难度高。因此,加强骨肌肿瘤诊断方法研究,探寻高效、准确、适宜临床检查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献资料表示,骨肌系统病变诊断中,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病变位置、病变范围等,对骨肌肿瘤具有较高识别率,但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在骨肌肿瘤良恶性判断上存在限制[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是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新技术,它能够清晰显示组织内部或病灶内部水分子弥散运动情况,反映出组织内部或病灶内部血流动力学信息,便于人们了解病灶特征,评估病灶良恶性[3]。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90例骨肌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了解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临床诊断价值,为骨肌肿瘤诊治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回顾性分析90例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骨肌肿瘤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37~72岁,平均(56.58±12.24)岁,病程5~28个月,平均(15.36±6.69)个月,高中及以下学历40例,高中以上学历50例。
纳入标准:①手术组织病理学确诊骨肌肿瘤;②治疗前接受CT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查前未接受相关诊疗;③拥有完整临床资料。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②精神异常、认知异常;③伴有其他恶性肿瘤、感染疾病、传染疾病、软组织病变等;④诊疗依从性差。
所有患者检查前经健康宣教对检查内容、检查意义、检查期间注意事项等具有正确认知,能够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检查前期准备工作,积极配合工作人员操作,减少检查操作因素、患者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CT检查:利用Philips 64排128层螺旋CT系统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kV,管电流80~150mA,层厚0.5mm,层距0.5mm,重建层厚0.6mm。扫描后将获得的图像、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对处理后图像进行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利用西门子MAGNETOM Amira自由呼吸1.5T磁共振系统扫描。扫描前患者需要禁食禁饮4~6h,保持身心放松,取仰卧位,从头部开始向足部依次扫描,快速完成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T1WI)、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T2WI)、脂肪抑制自旋回波T2WI等检查。利用单激发回波平面成像技术获取弥散敏感系数分别为300s/mm²、600s/mm²、900s/mm²等横断面扫描图像。扫描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主要如下:T1WI:回波时间10~16ms,重复时间300~450ms,层厚5mm,间距1mm,扫描野25cm×25cm~40cm×40cm,采集次数2次;T2WI:回波时间50~100ms,重复时间3000~4020ms,层厚、间距、扫描野、采集次数同T1WI;脂肪抑制自旋回波T2WI:回波时间70~120ms,重复时间3000~4000ms,层厚、间距、扫描野、采集次数同T1WI;弥散敏感系数300s/mm²条件下:回波时间50ms,重复时间4000ms,层厚5mm,间距1mm,采集次数4次;弥散敏感系数600s/mm²条件下;重复时间、层厚、间距、采集次数相同,回波时间58ms;弥散敏感系数900s/mm²条件下,重复时间、层厚、间距、采集次数相同,回波时间64ms。
统计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诊断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对比CT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恶性骨肌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真恶性例数/恶性例数×100%)、准确度(真良性例数/良性例数×100%)、特异度(真恶性与真良性例数之和/总例数×100%);统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病变边缘指数、病变中央指数,包括分数各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体积比(VrA)、同性编码图(Iso)等;统计良性与恶性骨肌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包括大小、边界、瘤周水肿、T1信号、T2信号、液化坏死等[4]。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0例骨肌肿瘤中,良性病变50例,占总体的55.56%(50/90),恶性病变40例,占总体的44.44%(40/90)。
由表1数据可知,90例骨肌肿瘤患者经CT检查,检出恶性病变38例,良性病变52例,其中误漏诊18例,恶性骨肌肿瘤灵敏度75.00%(30/40),特异度84.00%(42/50),准确度80.00%(72/90)。
表1.CT对骨肌肿瘤的检查结果
由表2数据可知,90例骨肌肿瘤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恶性病变40例,良性病变50例,其中误漏诊4例,恶性骨肌肿瘤灵敏度95.00%(38/40),特异度96.00%(48/50),准确度95.56%(86/90)。
表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肌肿瘤的检查结果
骨肌肿瘤良恶性评估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组对恶性骨肌肿瘤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CT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种方法对骨肌肿瘤的诊断效能比较[n(%)]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恶性骨肌肿瘤与良性骨肌肿瘤病变边缘指数差异较大,Iso、ADC值良性骨肌肿瘤均高于恶性骨肌肿瘤(P<0.05),FA、VrA良性骨肌肿瘤低于恶性骨肌肿瘤(P<0.05),见表4。
表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病变边缘指数比较(±s)
表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病变边缘指数比较(±s)
组别 n Iso FA ADC(10-3mm²/s) VrA良性组 50 125.54±21.12 0.14±0.01 1.86±0.21 0.01±0.001恶性组 40 88.65±5.65 0.22±0.02 1.16±0.19 0.02±0.002 t 10.733 24.709 16.386 30.886 P 0.000 0.000 0.000 0.00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恶性与良性骨肌肿瘤病变中央指数Iso、ADC差异显著(P<0.05),FA、VrA差异较小(P>0.05),见表5。
表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病变中央指数比较(±s)
表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病变中央指数比较(±s)
组别 n Iso FA ADC(10-3mm²/s) VrA良性组 50 138.98±22.65 0.14±0.15 1.98±0.21 0.04±0.11恶性组 40 115.58±25.26 0.13±0.01 1.54±0.25 0.03±0.01 t 4.627 0.420 9.420 0.572 P 0.000 0.675 0.000 0.568
两组在大小、边界、T1信号、T2信号等方面存在较小差异(P>0.05),在瘤周水肿、液化坏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5),见表6。
表6.良恶性骨肌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比较
骨肌肿瘤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骨肌系统疾病,其患病率较高,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生存质量影响较大,故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骨肌肿瘤分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研究发现良性骨肌肿瘤可通过积极、有效治疗获取较好预后,恶性骨肌肿瘤病情严重且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风险高。因此,骨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日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骨肌肿瘤临床检查方法众多,CT检查、常规核磁共振检查等是较为常用的几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因骨肌肿瘤病理表现复杂、多样,CT图像、常规核磁共振图像等缺乏特异性,容易出现误漏诊问题,加之良性骨肌肿瘤、早期恶性骨肌肿瘤临床症状不明显,导致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恶性病变,延误治疗最佳时机。对此,有必要加强骨肌肿瘤临床检查与评估方法探究,以提高骨肌肿瘤及其良恶性诊断准确性。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常规磁共振成像通过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组织信号强度变化等信息进行病灶诊断与评估外,它能够通过定量分析机体内水分子弥散,了解病灶特征[5]。例如,恶性骨肌肿瘤患者,因肿瘤细胞相对较大,且排列较为密集,导致肿瘤之间的细胞间隙较小,影响水分子弥散运动,造成恶性骨肌肿瘤患者ADC值较低。又如,良性骨肌肿瘤病情严重程度较恶性骨肌肿瘤轻,患者病变边缘位置存在一定的骨骼肌纤维,骨骼肌肉完整性受到的影响有限,水分子弥散方向改变并不十分明显,故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中良性骨肌肿瘤的Iso值较大,而恶性骨肌肿瘤的Iso值较小。
本研究中90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良性骨肌肿瘤50例,恶性骨肌肿瘤40例,86例与手术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准确率达到95.56%,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肌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达到95.00%、96.00%,且和CT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肌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够满足骨肌肿瘤临床检查与诊断需求。与此同时,对比分析良恶性骨肌肿瘤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病变边缘与中央指数,发现二者在Iso上、ADC上存在较大差异,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6]。说明临床诊断中医师可通过Iso值、ADC值准确鉴别骨肌肿瘤良恶性,为骨肌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准确检查依据,为骨肌肿瘤患者治疗结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此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属于无创操作,安全性较高,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骨肌肿瘤评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