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雨 毕凯旗
(1.山东省青岛第七中学,266005;2.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少儿体育活动中心,266071)
运动教育模式注重在教学中,通过真实情境下的技术运用和完整运动体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在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记录员、计时员等不同角色分工的运动学习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运动参与感,促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塑造良好的体育品德。
教师在实施武术单元教学前,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武术基础和学习水平,并向学生介绍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建立运动教育模式特定的课堂常规,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运动技能,还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强化各小组成员的小组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运动教育模式的基础,向学生介绍课堂分组的划分原则和方法。以40~45人的教学班为例,将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约7人。根据学生已有的武术基础,分为男女混编的异质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整体实力水平相对均衡,以利用优生带动后进生,增强课堂练习效果。此外,可由小组成员投票选出1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给本组起组名,确定口号、角色分工及承担任务等信息后,建立各小组的运动教育手册。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使学生逐渐熟悉各种课堂角色,并在技能学练中胜任所担角色。
全员参与、完整体验是运动教育模式的特点与优势,所有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角色分工,成员角色可以由主教练、体能教练、裁判员、运动员、记录员、计时员等组成,可依据教学内容安排设置相应的角色,并定期轮换所担角色。
武术属于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武术类运动项目有助于弘扬立身正直、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和践行中华传统体育与养生文化”。为推进武术课堂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笔者利用运动教育模式“运动季”的赛季特征,将七年级上学期的武术课程划分为多个教学“运动季”。根据不同的武术学习内容,确定运动季的内容与时长,突出以“赛”为核心,利用展示与比赛激发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热情,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提质、以赛评定,优化促进武术项目的教学。
依据武术项目的运动特性,把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与攻防技击、固定套路练习分别划分为“基本功运动季”“攻防技击运动季”“套路运动季”,每个运动季都创设个人自主学练、双人配合学练、小组合作学练、展示与比赛、颁奖与庆祝等活动环节。在整个教学运动季过程中实行积分制进行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基本功运动季”总分为30分,包括过程性评价的小组互评5分、教师评价5分、赛季总分20分(每次小组间比赛的得分为个人得分的基础分,如个人动作存在加减分的情况,在基础分上再进行加减);“攻防技击运动季”总分为30分(评分内容与“基本功运动季”相同);“套路运动季”总分为40分(包括过程性评价的自评5分、小组互评5分和教师评价5分、小组赛得分20分,个人赛5分)。“单个运动季”的比赛得分累计叠加为总分数,从而对武术教学进行较完整、客观的评价。
表1 运动季内容与评价
按照运动教育模式中运动季的阶段划分,一个运动季通常包括练习阶段、季前阶段、季中阶段、季后阶段。以《武术:十步拳》套路运动季为例进行各个阶段的教学阐释。
1.练习阶段
练习阶段包括介绍运动教育模式、建立课堂常规、组建学习小组、简学套路、制订小组学练计划及课堂小比赛等内容,以形成小组文化、营造武术文化氛围、强化小组合作意识为目标,一般在4~6个课时完成。
教师在单元教学开始时向学生介绍运动教育模式,使学生了解其目的、特点及课堂常规等,再依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异质分组,组建固定学习的小组,创造各小组的基本信息,形成小组文化。一般在1~2个课时完成。
在进行技术动作学练时,教师先展示慢动作示范《武术:十步拳》套路动作,由各小组的组员分别学习每一个单个动作,再将所学动作在小组内进行教授,每个小组讨论制订学练计划,以小组形式进行武术动作的学练,然后由教师统一组织集体的套式练习,可简单进行串联动作的课堂小比赛,让学生初步掌握《武术:十步拳》套路动作。一般在3~4个课时完成。
2.季前阶段
季前阶段包括角色分工与职责分配、掌握竞赛规则与裁判知识、学习赛事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以体验所有角色、建立运动文化特色为目标,一般在8~9个课时完成。
各小组明确角色分配和职责,如,教练员要组织好小组学习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并熟知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和上课态度,组织小组成员学练,发挥教练员的作用等;运动员本着谦虚好学的态度掌握所学的武术动作,并能够教授给小组其他成员,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意识;裁判员理解《武术:十步拳》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能够对小组的精神风貌和展示时的动作质量做出客观评价;记录员负责记录练习阶段的课堂小比赛、季前期的小组比赛、季中期的班级赛及季后期的校级赛等团体和个人得分。运动季前期以精练套路动作为主,教师组织班级内小组比赛,比赛内容为本课所学《武术:十步拳》中的组合动作,要求小组在比赛时注重套路动作的流畅度,学生掌握竞赛规则、裁判知识以及赛事组织与管理等知识,并设计各自特色的演示队形等。每次小组比赛后学生进行自主轮换角色,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所有角色,完成各小组组员的过程性评价。此阶段教师应引导小组建立运动文化特色,为赢得季后赛荣誉进行小组讨论与方案优化。
3.季中阶段
季中阶段包括班级小组赛、班级个人赛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提升学生凝聚力为内容,一般在1~2个课时完成。
季中阶段是各班级小组间的正式比赛,分为小组赛和个人赛。小组赛进行2轮,第一轮由每个小组按抽签顺序依次进行比赛,由各小组选派1名组员作为裁判员,剩余5名组员在教练员的带领下演练完整的《武术:十步拳》套路,除本小组外其他5个小组的裁判员依据小组风貌、动作质量、进退场与队形等方面酌情扣分,以5个分数的平均分计为小组的最终成绩,根据记录得分,淘汰出2个小组。第二轮以胜出的4个小组抽签对决,裁判员由淘汰小组的队员担任,最后每班评选出2个“最优组合奖”进行校级班班赛。个人赛根据小组赛的表现,在每个小组比赛结束后,其他小组的每名组员都有1个“赞”的小贴纸,用于行使评价权利,即将手中的“赞”贴到比赛小组中动作最标准的组员身上,最终比赛小组内得到贴纸最多的1名组员获得“最佳个人”称号,并进行校级个人争霸赛。此阶段不但要提高全员武术运动技能,而且要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和提高小组凝聚力。
4.季后阶段
季后阶段包括校级班班赛、校级个人争霸赛、奖励与庆祝活动等内容,以评选出的“最优组合”与“最佳个人奖”、完成运动技能考核等级评定、择优选拔参加区级展示比赛为目标,一般在3~4个课时完成。
季后阶段是“套路运动季”的总决赛,分为校级班班赛和校级个人争霸赛。以七年级8个平行班为例,共有16个小组参加最终决赛。运动员由季中阶段每班评选出的“最优组合”参加,教练员可从本班任意选择1~2名学生,裁判员由体育分管领导、体育教师等担任,不少于3名教师。比赛办法为将8个班编排在一起分别为甲组、乙组,先抽签进行各组的单循环淘汰赛,比赛内容为2遍《武术:十步拳》套路,2组共胜出4个小组再进行交叉赛,交叉赛综合“基本功运动季”和“攻防技击运动季”的考核内容及区级比赛要求,比赛内容依次为左右正踢腿20次(左右交替各10次)、双人对练动作3个以上、《武术:十步拳》套路2遍。根据各参赛小组的表现,在16个小组里评定出名次,奖项设定金、银、铜牌小组。校级个人争霸赛每班有6名学生参加,比赛内容为左右乌龙盘打10次(左右交替各5次)、自选内容(3~5个组合动作)即可,根据评委打分评选出前8名学生。比赛结束后宣布结果,为获得荣誉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颁奖,举行武术教学比赛的庆祝活动。
此外,也将此成绩作为本学期运动技能考核成绩。其评分标准为获奖的小组及个人均可拿到武术项目学习的优秀等级,其他学生根据各运动季的综合考评计算总得分,80分及以上为良好等级、60分及以上为合格等级、低于60分为不合格。一般2~3个课时完成(具体实施可根据学校情况和教学需要以级部为单位进行调课)。
在比赛过程中还将每个小组的展示过程进行录制,剪辑加工,在校园内的大屏幕播放。
以“左右乌龙盘打”动作教学为例进行阐述说明“基本功运动季”季前赛的课堂操作。
本课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评价等方法进行学练,教师提供给每名学生一面“彩旗”,让学生将双臂想象成钟表的“表盘指针”,由“读时间”转动手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作路径,并以创设问题链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依次从手臂动作到步型转换进行分解学习。在小组协作练习后连贯动作练习,进而探究“乌龙盘打”动作的攻防技击作用,并熟练此动作学以致用,应用到武术套路(虚步挑掌+仆步抡拍+轮臂砸拳)中,让学生真正掌握“乌龙盘打”动作技能。为强化学生掌握动作技能,教师组织课堂的小组比赛,进行成果展示与考核比赛。
双臂立圆抡臂,每次乌龙盘打动作必须连贯、顺畅,不可分解,以仆步拍地计1次。比赛过程中未作出转腰发力每人次扣0.2分;双臂依次摆动、立圆不顺畅每人次扣0.2分;仆步时屈蹲腿夹角大于45°每人次扣0.2分;仆步时屈蹲腿脚跟离地每人次扣0.2分;仆步时平仆腿弯曲每人次扣0.2分。
教师组织课堂小组展示小比赛,比赛内容为10次“左右乌龙盘打”(左右交替各5次);比赛要求为各小组全员参与,每个小组选1名裁判员进行评分,该小组比赛时不参与评分,由其他5个裁判员打分。比赛时由教师组织各小组依次展示比赛,每个小组在教练员的统一口令下进行动作展示,比赛结束后由其他组的5名裁判员进行打分,其主要考核小组各成员对“左右乌龙盘打”动作的掌握情况及小组合作的默契程度、精气神等,若小组中某1名学生动作差距大,影响整个小组比赛质量,可针对个人酌情扣分。
每个小组比赛结束后,5名裁判员的平均分为该小组此次比赛的得分,也是该小组成员的个人基础分。此外,个人得分还有额外加分。除5名裁判员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外,其他小组的每名队员都是观众,每名组员都有1个“赞”的小贴纸,其他小组展示完毕后,观众将行使评价权利,每个组员依次将手中的贴纸贴到该小组中动作最标准的人身上作为奖励,获得1个小贴纸将对本人在基础分的基础上再加0.5分进行鼓励,直到分数加满为止(此运动季的赛季总分20分)。
根据区级比赛选拔要求进行奖项设置,“基本功运动季”每班设置小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设置个人奖前6名,并参加校级个人争霸赛。
运动教育模式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赛季”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单元,在“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每节课每个阶段都有目标、有措施、有评价、有比赛(展示)。这样的体育课堂,更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才能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