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渗透,交叉作用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2022-02-06 01:27谢荣君临沂第十四中学山东临沂2760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抛物线数形数学知识

◎谢荣君 (临沂第十四中学,山东 临沂 276000)

一、前 言

数形结合,简单来说就是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数学知识相对抽象,教师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形结合思想还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实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如下:

(1)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概念.为了方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当前的初中数学教材省略了概念生成过程,这就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这使他们难以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学习压力比较大.实际上,初中数学有很多概念知识都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模型的,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模型的图片呈现到课堂上,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思考,促使学生在直观的模型中感知到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概念的价值,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知识本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优化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模型,也是学生内化数学知识的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有序地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系统化、整体化地学习知识,便于学生全面归纳知识,从而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

(3)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由于数学知识内容多、理解难度较大,不少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对于函数这类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纷纷表示单靠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很难准确掌握.数学结合思想可以将这些函数或方程以清晰、形象的坐标系或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好理解、好掌握,自然减轻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陷入题干所给出的已知条件中,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容易出现面对函数问题只会依靠函数知识去解题,面对几何问题只能调动几何知识去解题的情况,实际上换一种思路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而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拐点.学生将数学结合思想渗透进题干已知条件之中,用形助数,用数解形,将数与形相结合,就可以用方程、不等式或函数解决有关几何的问题,也可以用函数图像或几何图形来解决有关函数或方程的问题,从而将复杂的问题转变成简单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数学结合思想引导学生找出数与形的契合点,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时,应该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坚持直观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活动是以形象的事物、思维为出发点的.教师通过形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问题.在数形结合思想中,“形”是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来描述数学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属于图像表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时贯彻直观性原则,能让学生更加简捷地处理问题,并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转化.

其次,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初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从感性层次逐渐上升到理性层次的.教师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时,应该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指引学生对知识进行逐层探索,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要坚持反复渗透原则.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增长知识数量,而是其在自身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重新构建、组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逐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知识,并让学生主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会结合自身的认知、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反复理解、巩固.数形结合思想是不可见的概括性知识.学生在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时,需要从简单到复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反复渗透.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策略

(一)以形助数

在数形结合中,以形助数,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形象、具体的几何图像对抽象、复杂的数量问题进行处理,借助图像的性质来简单处理抽象的代数问题.

例如,已知正实数a、b、c、d同时满足两个等式:a2+b2=c2和求证:ab=cd.

由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a2+b2=c2和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可以将题干给出的数式构造成图形,画出直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即Rt△ABC,∠ACB=90°,作CD⊥AB于点D,可以得出BC=a,AC=b,AB=c,CD=d.经过计算得出ab=cd,于是解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以形助数,通过将题干中给出的“数”的性质和特点转化成相对的“形”,使抽象的数量关系以清晰、直观的图形形式展示出来,从而用简单的几何方法解决了复杂的代数问题.

再如,小红从O沿直线匀速穿过类似抛物线的拱桥达到C(如图1所示),假设小红在10 s 与26 s 的位置高度相同,那么小红骑车从O到达C需要多长时间?

图1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是很难根据题意直接计算出答案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给出的图形进行分析.学生经过观察可以看出题目中给出的拱桥图像就是一个抛物线,其解析式是y=ax2+bx.根据题目信息,小红在10 s 与26 s 所处的位置高度是一样的.假设小红在10 s 达到A点,在26 s 达到B点,如图2所示,以此为依据找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计算出小红从O到达C需要的时间.

图2

由于A到B的时间为26-10=16 s,D是AB线段的中点,因此A到D所需时间为8 s,即从O到达D的时间是10+8=18 s.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可以得出从O到达C的时间是2×18=36 s.

在本题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让学生将类似抛物线的拱桥看作一个抛物线,然后将拱桥问题转变成已经学过的抛物线问题,结合抛物线图像、性质完成求解.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代数问题转变成具体的几何问题,这对学生解题准确性的提升很有利.

(二)以数解形

在数形结合中,以数解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几何图像进行认真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借助代数来处理几何图像问题.

例如,已知△ABC,D是△ABC边BC上的点,E是△ABC边AB上的点,连接AD和EC,使得△ABD和△ACD的周长相等,同时△CAE和△CBE的周长也相等.设BC=a,AC=b,AB=c.求AE和BD的长.

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通过题干中的已知条件“△ABD和△ACD的周长相等,同时△CAE和△CBE的周长也相等”可以写出两组等式,再采取化简和等量代换的方式就可以求出AE和BD的长.

解答这道题就是运用了数学结合思想中以数解形的方法,虽然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比较形象的图形,但是对于图形的定量条件还是必须依靠代数来解决,从而实现无逻辑性的图形通过转化成为相对应的数,使图形更清晰,更富有逻辑.

再如,某三角形的三个外角比是2 ∶3 ∶3,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我们对本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虽然是几何体,但是在解题中应用几何方法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代数的方式来解题.

我们可以设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分别是2x、3x、3x,由于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可以得出2x+3x+3x=360°,x=45°,从而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分别是90°、135°、135°,由此判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90°、45°、45°,得出该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本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题目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相关数量关系.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以三角形外角为背景,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很好地将几何问题转变成代数问题,这对学生解决问题十分有利.

(三)数形互助

数形互助强调代数与几何的深入结合,使复杂问题能得到简单处理.在处理一些复杂、综合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形互助的方式来完成解题,从而简化学生的解题过程.

例如,如图3所示,在△ABC中,AB=5 cm、BC=7 cm,∠B为直角.线段AB上,有一个点P从A点出发,按照1 cm/s 的速度向B运动;线段BC上,有一个点Q从B点出发,按照2 cm/s 的速度向C运动.问:(1)假设点P与点Q同时从A、B出发,经过多长时间△PBQ的面积是4 cm2?(2)假设点P与点Q同时从A、B出发,经过多长时间PQ的长度是5 cm? (3)在第一个问题中,△PBQ的面积是否可以等于7 cm2?

图3

在本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形互助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强化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1)假设经过xs 以后△PBQ的面积是4 cm2,结合题意可以知道P=xcm,BQ=2xcm,AB=5 cm,PB=(5-x)cm,由于△PBQ的面积是4 cm2,∠B=90°,得出x)×2x=4,得出x1=1,x2=4,对此结果进行论证,当x=4 时,2x=8,即BQ=8 cm,但是题目中BC=7 cm,不符合题意,因此得出x=1,即点P与点Q同时从A、B出发,经过1 s 后△PBQ的面积是4 cm2.

(2)假设经过xs 后PQ=5 cm,结合题意可以知道,AP=xcm,BQ=2xcm,AB=5 cm,PB=(5-x)cm,在Rt△PB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出PB2+BQ2=PQ2,即(5-x)2+(2x)2=25,得出x1=2,x2=0,从而得出x=2,即点P与点Q同时从A、B出发,经过2 s 后PB长度是5 cm.

(3)假设经过xs 以后△PBQ的面积是7 cm2,与(1)相同得出(5-x)×2x=7,由于Δ=25-28<0,该方程无解,因此判断△PBQ的面积无法等于7 cm2.

教师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时,要特别注意数形之间的等价转化,要保证图形的精准性、完整性,要保证绘图符合实际情况,这样才能避免出错.

(四)在归纳、总结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时应该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同一种数学思想在不同学段、单元的呈现是比较分散的,没有什么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每一章、每一单元的归纳、总结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可以系统地感知数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感悟.例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知识比较分散,每个部分的知识学习都需要融入数形结合思想,并且这些函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停、反复地指导学生归纳,让学生可以在归纳中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一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另一方面需要指引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增强数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五、总 结

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思想观念.初中数学教师应注意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指引学生灵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锤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有更好的感知,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抛物线数形数学知识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数形结合百般好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玩转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