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琪 (安顺学院数计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在出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后,我国教育也出现了教育的新常态,分别是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互联网+教育.其中,互联网为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学习个性化、互动性、探索性将会是未来教育的特征.那么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数学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适应教育新常态,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下重新思考教学策略.
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策略是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学策略水平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学策略是为了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切方法,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高师院校的一门必修课,是在学生学完大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科目的基础上开设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课程.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是培养师范技能的重要课程,因此其教学策略设计理念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每位需要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必须通过资格考试,而数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之一是数学教学设计,因此学好本门课程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可以为他们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奠定良好的数学教育基础.
好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学过程节约成本,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下,寻求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必备的技能.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平台不断涌现,功能不断强大,学生也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因此为适应这样的教育新常态,我们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微助教教学平台,这个平台的优点是学生只需关注公众号就可以使用.该平台有签到、作业、课堂讨论、抢答、线上学习、互评、成绩记录等模块,非常适合大学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应将移动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融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地区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进行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教学实验,并对该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总结“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策略.先学后教指的是教师紧扣教学要求,弹性设计导学案和前移作业,使得学生在导学案和前移作业的引导下进行先学,继而提出需要教师解答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先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独立完成前移作业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制订适合的方案.微助教教学平台可以支撑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的实践,两者完美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如图1:
图1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该模式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五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是课前阶段,教学补救是课后阶段,课中主要是课前检测、互动探究和展示点拨三个阶段.其中,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由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进行自学.课中的课前检测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诊断,为本节课教学起点的确定提供依据.在互动探究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互动、解释,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展示点拨阶段,学生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教师进一步点拨,从中继续诊断教学,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教学补救是促进学困生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续 表
课前教学策略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规划等方面.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撰写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因此教师应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教学设计理念,并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确定“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它应该包含教学设计的理论、教学设计的实践等,因此实施过程应考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要求如表1.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占用不同的时间.
表1 教学内容与学习时间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综合练习,因此它们所占的课时相对较多.这里的演示法包含教师的课堂演示案例和学生上讲台演示他们的学习任务分析结果.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有组长,组长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讨论和学习,这是本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每一次上课之前,通过微助教教学平台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很重要.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能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任务单包含课题、学习目标、学习形式、课前学习任务、学习困惑等方面,如表2,该表是一节“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内容的学习任务单.
表2 学习任务单
每学习一个新内容之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单发给小组.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将学习结果和困惑汇总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确定上课将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课中策略包括管理策略、动机策略、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等.本文主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课中教学策略的设计.
1.管理策略设计
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首先应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来到课堂.教师可利用微助教教学平台的签到功能,从而一目了然地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有目的地对其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个人自主学习外,还包括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优生对本组学困生进行帮扶,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
2.动机策略设计
为了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就应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意义、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内容和方法等.
由于本门课程和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有很大的相关性,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每节课讲授新课之前可先展示考试真题,然后分析真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的相关性,从而让学生自然地聚焦新知识的学习.每学习新内容之前可进行课前检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效果有选择地聚焦知识,从而使学习的目的性和动机性更强.
3.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设计
本课程用少教多学的理念指导教学.所谓少教多学,指的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启发性、创造性地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深度学习和独立学习.本课程采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先自学部分内容,包含观看微课、查阅资料、撰写教学设计及小组成员互相修改教学设计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效果确定讲解的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在课中,教师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检测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检测内容不仅包含之前已经学习的内容,还包含课前预习的内容和思考题.有时候,教师可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到讲台上陈述他们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样除了能够了解他们预习或作业的完成情况外,还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起点,确定本节课应该讲解和强调的内容,然后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课中的互动探究阶段,教师可利用微助教教学平台的答题功能、抢答功能和点答功能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薄弱之处,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指导.教师可通过教学视频展示案例,使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课后策略包括评估策略、反思策略和补救策略.
学完新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教师每次都应该布置作业.作业分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小组作业除了回答相关问题外,还要提交讨论过程的痕迹,如讨论场景的照片、录音等,以确认学生真的讨论了作业.
综合成绩的评定包括课前预习(10%)、课中表现(20%)、考勤(10%)、作业(20%)、综合作业(40%).这些成绩只要通过微助教教学平台的记录和设置就可自动生成.每过一段时间,教师向学生公布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有的教学活动、作业都通过微助教教学平台记录,方便教师计算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活动记录有很多,包括课堂互动、课堂讨论、答题情况、作业等各项目完成情况和得分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补救.必要的补救教学为常规教学的良好运行提供了保障,常规教学在补救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教育弱势群体.例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教学目标描述不清的问题,于是进行教学补救,让学生熟悉教学目标的含义以及各维度教学目标的撰写方法.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理论的应用,再布置相应的作业,直到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
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很难兼顾每名学生,对每名学生的监督力度低.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上已经挤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他能够表现的机会不多.
因为该课程采用先学后教,所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先学后教形同虚设.有些学生抄别人的作业,这就为教师对教学起点和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使用这种教学策略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该建设好课堂生态,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教师应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汇报和检测结果迅速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确定教学起点并进行教学.
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教师研究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本文研究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小班教学,这样做教学效果会更好.本文制订的教学策略适合那些能主动学习、能很好进行合作学习、有高度认知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也应该有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随时改变教学策略,不断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如今,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得到了更好地落实,这是目前的教育新常态,因此教师应该适应网络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状态,利用学生喜欢拥抱网络的特点,在网上布置课前作业,进行课堂教学互动,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补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虽然每节课都要进行教学预设,但是课堂上产生的问题更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