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旭
在中国文学中,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学类型,它们不是记载在纸质文献中,也不是书写在丝帛、竹简上,而是镌刻在悬崖峭壁上,我们通常称为摩崖石刻文学。关于摩崖石刻的概念,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在《金石索·石索》中说:“古者,方曰碑,圆曰碣,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亦曰石刻。”
徐自强、吴梦麟在《古代石刻通论》中说:“摩崖石刻是石刻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摩崖的刻写多依靠天然石壁,就地取材,因山随势,只要在石壁上磨出一个平面,就可以镌刻各种摩崖铭文。摩崖的保存,一般比较长久,但是石面长期裸露在外,时常受到雨淋风化,容易泐蚀;开山取道,修路建筑有时也会对摩崖造成损坏。摩崖和石碑制作手段、过程、形制以及内容都不相同,但是历代都将摩崖统称为“碑”,或称“摩崖碑”,这是碑的一种广泛称谓。如果统称“碑刻”,那就比较科学一些。
我国摩崖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岩壁画,但是这些都还不是文字,也谈不上文学的范畴。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摩崖是《岣嵝铭》,据说这是夏禹治水时的刻石。专家多认为是后人的伪托。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全国大多数省市区都有摩崖,而以风景名胜居多,文人雅士往往赋诗作文,题名记游,镌刻于崖壁,内容最有特色,数量也最为可观。这里列举几处非常典型的山水名胜摩崖石刻。
1.褒斜道摩崖。这是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摩崖群,刻于陕西省汉中褒斜道上,刻写时代为东汉时期。秦国通蜀以后,褒斜道成为沟通秦蜀两地的交通要道。为颂扬功绩、铭留后世,产生了《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门颂》《李禹通阁道摩崖》《杨淮表记》等一批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是研究汉隶文字、书法的重要实物,更重要的还是研究古地理、古代交通史的原始资料。
◇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
2.泰山摩崖。泰山崖壁之间,随处可见历代摩崖题刻,其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粗略估计当有数千处。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在经石峪,是北齐时期镌刻的佛经《金刚经》,经文刻在约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隶书,原有2500多字,现存1067个字;另一处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由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两处摩崖都大字深刻,气势恢宏,镌刻精细。此外,宋真宗撰书的《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在岱顶唐摩崖东侧,俗称宋摩崖,书法卓绝。
3.桂林摩崖。广西桂林灵山秀水,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在山崖间留下了许多摩崖题刻。或记名题诗,或记事赞功,或刻经,内容十分丰富。著名者众多:七星岩石刻,又名“栖霞洞”“碧虚洞”,在桂林市普陀山西侧山腰。南溪山石刻,在桂林市南将军桥头,山崖、洞壁之间有唐宋以来题刻200余种。隐山石刻,在桂林市西,有摩崖100余件。象鼻山石刻,在桂林市内阳江与漓江汇合处,山洞内外崖壁有摩崖石刻50余件。桂林摩崖还有独秀峰石刻,在桂林市内,独秀峰山虽不高,只有66米,但被称为桂林“群山之首,众山之王”,享有“南天一柱”的美誉,史称桂林第一峰。“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一千古名句即刻在此峰读书岩上。
4.洛阳龙门摩崖。洛阳龙门山摩崖题刻处处可见,大片的摩崖有十多处。最著名的是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刻于宾阳洞口南侧的《伊阙佛龛铭》。该摩崖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书丹,字共32行,满行51字,计1600余字,楷书,秀逸天然。刘熙载盛赞此碑“兼有欧虞之胜”,康有为曾评价此碑“清虚高简”。古阳洞也有数十处摩崖,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此洞。
◇浯溪摩崖
5.浯溪摩崖。湖南祁阳县城西南浯溪崖壁间,镌刻有唐代以来各时期文人墨客300余人的诗词、题字。唐广德二年(764年),元结出任道州刺史,酷爱祁阳浯溪山水,乃家于溪畔,将溪水命名为浯溪,曾作《浯溪铭》《台铭》《痦铭》,用玉箸、悬针、钟鼎三种篆体书丹刻石,人称“浯溪三刻”,亦称“老三铭”。据统计,现存浯溪摩崖石刻有505处,称“浯溪碑林”。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瞿塘峡摩崖。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南岸石壁多历代题咏,集中在夔门崖壁,有大量的历代摩崖题刻,既有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也有对夔门胜景的赞美,更有抗日救国的豪迈宣言。现兴建三峡工程,其间的摩崖除部分作了抢救性割截迁移保存外,大多数已经被淹没水中。最著名的数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刻《皇宋中兴圣德颂》,在瞿塘峡南岸白盐山崖壁上,是当地摩崖群中年代最早的,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现已经切割,整体移至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
7.三门峡摩崖。黄河三门峡崖壁有汉魏晋时期的摩崖题刻,虽然每件摩崖规模不大,但内容大都是记录水文情况,或者有关治水的工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这些文物受损,非常可惜,现在留存有记录报告。
另外,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石门洞摩崖题刻,是浙江省内摩崖题刻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南朝以来摩崖石刻86处,另17处年代待考。正、隶、魏、行、草、篆书各体皆备。题刻者有谢灵运、郭密之、沈括、阮元、王崇铭、郭沫若等,大部分保存完好。1963年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诸如福建九日山西峰摩崖石刻、广东龙龛岩摩崖石刻、湖北慈孝沟“采皇木”摩崖石刻、山东日照摩崖石刻、云门山摩崖石刻等也非常著名,具有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
摩崖石刻诗文源远流长,“刻石之风流衍于秦汉之世,而极盛于后汉,逮及魏晋;至隋唐,事无巨细,多刻石以纪之;后又复大盛,于是石刻文字,几遍中国矣”(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其诗文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人文刻辞,有记载文人寻幽览胜和逸兴别趣的诗文游记,还有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等应用文书,总体上呈现一片品类繁多、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1.刻于崖壁的诗歌。刻于崖壁的诗称为“摩崖诗”。我国已经发现最早的摩崖诗是东汉末年所刻诗说七言摩崖题记,又名巩义摩崖诗刻,在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的石窟寺左侧窑洞崖壁上。诗刻面积高0.4米,宽0.7米,隶书11行,前5行行4字,后6行行5字。书法字体茂密苍劲,且带篆意。题记旁另刻朱雀、五头鸟、三尾鱼画像等。诗云:
诗说七言甚无忘,多负官钱石上作。掾史高迁二千石,掾史为吏甚有宽。兰台令史于常侍,明月之珠玉玑珥。子孙万代尽作吏。
摩崖诗发展于北魏时期。郑道昭在任光州刺史和青州刺史期间,在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和玲珑山(“云峰四山”)上主持刊刻了数十种刻石。影响最大的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年)郑道昭撰文并正书的《论经书诗》,镌刻于山东莱州云峰山阴崖壁。同年另作《观海童诗》,镌刻于山东莱州云峰山西峰,内容多为仙家语。永平年间郑道昭还撰书有《东堪石室铭》,在山东平度天柱山。题为“天柱山上东堪石室铭”,所谓“铭”,实际上就是一首四言诗。
摩崖石刻诗文题咏最繁盛的时代是唐、宋,其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题材最为广泛,体裁最为多样,而且书法亦佳。如《纪泰山铭》,在泰山岱顶大观峰,唐玄宗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撰文并书,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记载了唐玄宗的封禅故事,其“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在泰山的石刻中最为瞩目。文后有从臣题名,旁有历代颂赞泰山的题咏石刻多种。
2.镌刻于崖壁的散文。一类是记事散文。最早镌刻者,是东汉所刻《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门颂》等。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端州石室记》刻于广东肇庆七星岩,李邕撰写,是著名的摩崖散文。在宦海沉浮多年、富有才情的李邕途经端州,被七星岩石室水洞的奇景所吸引,触景生情,一气书成《端州石室记》。文中李邕斥责了仙境的虚妄,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石室洞里面人间仙境般的奇异景致,并抒发了积极有为的政治情怀。另一类是游记散文。历代文人多有摩崖题刻的风尚,其中诗文占绝大多数,是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在这些崖壁中,游记占多数。对于文学、书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北齐河清三年(564年)郑述祖有《重登云峰山记》,是现存最早的游记摩崖刻石,在山东莱州云峰山之东。宋陆游《踏雪观瘗鹤铭题刻》(又称《焦山题记》),记述了宋隆兴二年(1164年)闰月(十一月)二十九日踏雪登焦山,置酒于《瘗鹤铭》前,观书赏景,尽醉而归的经过。北宋嘉五年(1060年)《别立摩崖碑记》,谢景初撰文,正书,碑在汾州。
◇李北海《端州石室记》和拓本局部
1.摩崖的文学价值。文学类作品镌刻于摩崖者历代甚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为诗歌散文。我们在总集、别集、类书、丛书中能够找到,历代诗歌散文多已汇集成集,但是文字有出入,可供校勘。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摩崖石刻堪称经典者不少,石刻内容广泛,除了主要记事的短文,还有对联、诗歌、题字纪念等,是不可多得的独特人文景观。例如,《夏日游石淙诗》《秋日游石淙诗》摩崖记载了武则天及其臣子的游览情况,我们通过文章的叙述了解到武则天带领群臣在平乐涧游览的情形,反映了文人的艺术修养、生活习性与当时游览的盛况。其中《夏日游石淙诗》有武则天及侍臣的诗歌十七首,例如,狄仁杰的七言应制诗: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羽仗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老臣预陪玄圃宴,余年方共赤松游。
我们从诗中的“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两句,就可以感受到“平乐涧”的幽胜之景。
◇杜甫行书《严公九日南山诗》
四川巴中有《严公九日南山诗》摩崖石刻,唐代乾元二年(759年)书。现存石碑的墨拓本,拓片高121厘米,宽70厘米。据传是目前发现的杜甫唯一墨迹。中唐文人元结在湖南永州的古文作品多刻于崖壁,其文体以铭颂为主,其书体以篆为主,其创作宗旨乃复三代之古,引来后人纷纷题崖追仿。凡所游之处必有铭文,凡所作铭文必定刻石,加人文痕迹于自然景物之上,成为后人追赏的知名景观。宋欧阳修《集古录》评价:“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拔,不减韩之徒也。”
2.历史文化价值。摩崖石刻是前人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存留了当时的地方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能够起到更正历史、补充历史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人考证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以大足石刻《韦君靖碑》为例。韦君靖是唐末川渝地区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唐末川渝历史,尤其是前蜀王建在两川的崛起史以及大足石刻的开创史,必然就要研究韦君靖。可是,韦君靖的生平史事,新旧“唐书”皆不见载,只有现存的大足摩崖石刻《韦君靖碑》的记载较为详尽。我们可以利用此碑补充史籍记载之遗缺。今四川理县的《平吐蕃摩崖纪功碑》,记载了唐代西南地区吐蕃叛乱情况以及平定叛乱的情况,对于研究唐代政治、边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桂林七星山瑶光峰脚下,崖洞壁及周围遍题铭刻。现存宋刻两通《元党籍碑》,详细记录了蔡京前后两次迫害文人的黑名单,真实反映了元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元党籍碑》
3.书法艺术价值。汉字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许多摩崖石刻都是政治家、文人学者所题,堪称名人手笔,带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摩崖石刻中的书法,楷行草隶各体、横竖阴阳皆俱,风格各异,山水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更增添了一方山川之自然与人文情趣之美。大历六年(771年),元结请他的好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将他十年前的一篇雄文巨作《大唐中兴颂》大字正书,刻在浯溪的崖壁上面,形成了后世称为“文绝、字绝、石绝”的摩崖三绝碑。《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云:“气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云:“《中兴颂》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桂林石刻在中国石刻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据统计,桂林宋代摩崖石刻近500件。如北宋米芾的石刻《米芾与潘景纯同游》,字径10厘米左右,虽寥寥数字,但可见其灵韵。(李萌:《桂林宋代摩崖石刻艺术特色及其书法价值》,《美与时代》2021年第3期)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七星岩风景区内,共有摩崖石刻531处,主要集中在石室岩和玉屏岩。七星岩摩崖石刻有汉、满等多种文字,汉文有篆、隶、楷、行、草等不同字体,字大者逾丈,小者仅半寸。石刻内容多为诗词歌赋。年代最久远且最著名的石刻是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李邕书《端州石室记》,其他著名的书写者有李绅、包拯、张显祖、俞大猷、屈大均、朱德、叶剑英、陈毅、郭沫若等。
4.旅游文化价值。摩崖石刻大多被划入风景名胜区,并且大多数摩崖石刻诗文,均出自当地官员或往来各地实力文人甚至名家之手,除具有丰富的文字、书法和艺术研究价值外,还具备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地区内摩崖石刻有4300余处,有33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夹江千佛岩景区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众多历史久远的摩崖石刻,最早的摩崖石刻开凿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最晚的产生于20世纪末期,整个时间跨度有一千多年。这些石刻作品是现成的文旅线路,观览这些雄浑秀美的摩崖石刻,无疑是一种视觉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