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盼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文化育人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中的重要方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培厚校园文化土壤,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多元化、多样态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要求。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挥提升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达到体质健康的基本目标,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体校园文化群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对其它各环节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既起到智育过程中健康的支持作用,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方法。
2020年9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在高职院校中,如果仅依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目标。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延展,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全程化体育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特长生培养、体质健康测试、一院一体育特色项目、教学成果展示、校园长跑等体育运动及活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路径,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塑造身心健康、合格完善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身体素质过硬,为职业发展助力。学生通过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升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使人思维敏捷、头脑清醒,让体魄更健壮,生命更精彩,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塑造健康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让年轻一代大学生倍感压力,大学校园内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成为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通过形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学生通过参加、执裁或观赏,不但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个体生活,还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有利于学生树立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相适应的全面性健康要求,提升受挫能力,使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热爱生命和生活,能汇聚和传播正能量。
(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各类校园体育比赛与活动中,都会涉及统筹安排、分工轮换、说服协调、组织管理等基础性的管理工作,教师不仅要体现出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讲解,鼓励学生参与,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将组织参与体育活动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力图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体育的观念,在更宽泛的知识基础上,在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培养自信心、锻炼意志力、练习社会交往和心理诱导等内容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意志力、自信心、合作沟通能力、身心调节和自我评价等职业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体育运动的形式与目的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体育运动除了强身健体的基本目的外,还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功能。集体项目讲究团队协作、广泛包容,互帮共勉、良性竞争达到团队的最大效能,明白与了解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单项项目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公平竞争、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与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相符,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学生走入职场、走入社会时,将能够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
(一)全程化体育教育模式强化体育育人体系。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要服务于学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而不仅为了应付体育课考试。体育的终极指向是要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创新体育教育教学,将原来的1年1项体育专项课的传统模式变革为一年级体育专项学习、二年级运动竞技及校园体育赛事活动参与、三年级顶岗实习与职业体育运动,系统地规划了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全过程的体育教育体系。
在学生一年级的体育专项学习中,教师更重视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而不仅是考核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成绩考核不仅考核技能,更在理论学习、课堂出勤与表现、课下长跑锻炼等方面多重评价,注重过程性、动态性。
在学生二、三年级的校园群体活动中,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而非竞赛成绩。并分为了运动竞技拓展模块、体育赛事拓展模块、运动世界APP拓展模块三大模块,学生通过参加校外运动竞技比赛;校内体育文化节、田径运动会、新生杯系列赛、冬季长跑比赛;运动世界环校园跑等活动,将课内教学向课外锻炼延伸,拓宽了学生的运动时空,激发学生运动内在动力。也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二)打造院校两级体育品牌文化,培育学生体育特长。体育文化节、秋季运动会、新生杯赛、武职微马系列体育群体活动及赛事贯穿全年。学校还组建了校级男子篮球、女子篮球、女子排球等特色运动队、多个专业运动队和体育类学生社团,建立校、院、班三级体育学生团体,分层分级引导学生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类体育讲座、活动、培训与比赛。实现了“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
在各类活动中,不仅专注比赛赛程,更强调将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用于参赛、组织、服务、宣传等体育实践活动,让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践行“学会、勤练、常赛”。鼓励培养全校学生体育特长,培养“一生一体育特长”。
在学院内,积极鼓励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活动,给予资金、器材、人力资源支持;创建“一院一特色体育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体育交流机会,“人人体育”理念得以深入人心;侧重开展与专业相关体育项目赛事,服务各专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三)体质健康测试强化体育运动吸引力。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学校以体质测试作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体质测试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开通识课程,学生需在1、2、4学期进行学习与测试,三次体质测试成绩合格后,学生将获得一个必修学分,测试成绩直接与学生课程、各类评优评先及毕业证挂钩。
针对测试结果,开出一生一方案,帮助学生体测项目达标。同时让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与赛事设置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实可行的锻炼方式,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以测促练,以点带面,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享受运动乐趣、锤炼意志的根本目的。
(四)打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营造人人体育锻炼氛围。学校体育文化环境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和体育相对应的审美情趣与习惯。学校以“体育育人”为理念引导,一是推进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管理改革,打造项目齐全、品类完善的体育设施,统筹使用各类体育场馆,提升场馆利用率。将校内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等定期向师生免费开放,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全天候向全体师生开放共享,在保障体育教学同时,进一步丰富全校师生体育生活。良好的体育运动硬件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欲望。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室外场地,建造体育文化长廊、在学生生活区内增设体育设施,打造乒乓球、羽毛球、单杠等室外场地,便于学生就近锻炼、零星时间锻炼。便利的体育设施有利于创设宽松、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三是体育场地(馆)内,放置体育名人名言宣传栏、体育榜样形象墙、打造学校体育竞赛获奖师生荣誉墙、荣誉奖杯展示台等方式,全方位软文化的植入让体育精神焕发活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运动的观念深入师生内心,逐渐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大气候。
(五)有效利用新媒体扩大体育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良好有效的宣传,有利于体育文化活动影响力的扩散,有利于扩大育人效果的辐射面,在“电子一代”的社会新时代背景下,应当高效运用新兴媒介技术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区别于70、80年代的学生,“90后”及“00后”一代大学生生活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介下,传统宣传媒介无法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的。
在新媒体的利用上,在传播渠道与方式上要不断提档升级,在体育赛事与活动中,高效利用手机、平板等多种新兴媒介技术,进行摄影、拍照、宣传,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提升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此外,在传播内容与信息上,要紧跟时代潮流,聚焦学生需求,丰富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体育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技能人才。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校教育提出了奋斗目标。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培养新时代的专业技能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