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恒 蔡星伟 徐 晨
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教育出具有一定思想的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作为目标。一般包含以高层次的学习培养、教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的各类教育机构。大学四年,正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发表了讲话,重点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它关系到了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涉及到了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两个话题,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课程全阶段,真正地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能够有新的发展局面。新时代教育环境赋予高校教师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将课程思政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将大学生培养成道德品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有机化学综合运用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化学的核心和灵魂。随着化学与材料、环境、能源、生物、医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已经融入到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以及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化学等边沿学科。有机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有机化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容繁多,加强记忆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方面。记忆的基础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寻规律,在找寻规律中不断总结。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机化学各个知识点的逻辑性很强,“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有机反应是受制于结构的电性组合”始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如果能够掌握每章的核心和主线,有机化学的学习将是顺手拈来的一件事。
思政课程教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内容丰富,承担着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光荣使命。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本身,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唯有结合各门课程、融合专业课程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能实现合力效应。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属于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将思政元素汇入有机化学中,形成“有机化学+思政”育人体系,这也是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升华。课程思政已经不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应当将其功能贯穿到其他过程的全阶段中,将其具体实施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不仅要起到教书的作用,还要起到育人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就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教育引导。
“有机化学+思政”内容既要贴合生活实际又要与时俱进。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有机化合物,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如布洛芬、感冒灵等均是用有机化学的方法合成的有机物。这样的例子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大学生生活在网络的世界中,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缺乏民族优越感,可以将2015年中国诺贝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事迹讲述给学生们。疟疾是一类很严重的疾病,古罗马亡于疟疾,大明王朝也深受疟疾困扰,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它是治疗疟疾的“灵丹妙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介绍此类事迹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民族自信心增强。在教授“醇和醚”这一章时,将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发现过程介绍给学生。紫杉醇最早从太平洋紫杉树皮中分离得到,它具有良好的抗白血病和优秀的抗癌活性。由于它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紫杉树皮几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成为濒危物种。全合成紫杉醇成为获得其最好的方法,1994年,Scripps研究所宣布完成了紫杉醇的全合成,目前已能够用化学方法大规模生产紫杉醇,这对紫杉树的保护不仅有重要意义,对人类的抗癌事业亦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谓是化学改变世界。黄鸣龙作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家,他改良的Kishner-Wolff还原法,即先将醛酮、氢氧化钠、肼的水溶液和高沸点的水溶性溶剂一起加热,使醛酮变成腙,再蒸出过量的水和未反应的肼,待达到腙的分解温度时,继续回流数小时至反应完全。这样可以避免使用高毒性无水肼,使反应在常压下进行,且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该反应是首例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已载入有机化学史册。为学习国外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他多次漂洋过海,足迹踏遍了欧美等国家。为了回到祖国,他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辗转欧洲等国家才得以返回。他还曾说过:“很庆幸次次能够返回祖国,获得新生,我觉得自己年轻多了,我以一个儿子对母亲那样忠诚、热情,竭尽我所有的努力……如果你也能同我一起在祖国的原野上一同耕耘,那该有多么快乐,我敬爱的教授,回来吧!我用双手迎接你的归来!”在屠呦呦的鼓励下,更多的科学家先后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结以上内容,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授课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2]。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英文中化学叫做chemistry,分开来看就是chem is try(化学就是不断尝试)。有机化学理论与有机化学实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开来。然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大水漫灌式教学,有机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分开来单独教授,这就会造成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验过程中[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应该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进行实验演示,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培养起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实验教学是一种具体、形象和深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手段,在较短的时间理解认识和掌握某一抽象的化学知识点的本质、原理和过程,并且能够起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最好体现,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孕育出为国家图富强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兴趣并不是学生生来就有的,还依赖教师的引导和调动,进而提升他们的积极性,能在学习中更富有创造性,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效率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有机化学由于知识点庞杂、分散,不仅要求掌握基础的有机知识,还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好有机化学有一定难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首先要培养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本科生在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后,许多学生兴致盎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并对自己的将来有着非常远大的梦想,相信自己肯定是未来的科技新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时,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最后许多难题才能迎刃而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他们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回想自己在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心情是轻松和愉悦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接受一个事实:学习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快乐教育”并不存在,只有通过艰苦努力与始终坚持,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才能厚积薄发,真正学好一门课程。然而,学习兴趣是让学生持之以恒投入到学习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最好的老师”。
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是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铸魂育人的重大战略。思政课程的关键在于通过用马列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武装头脑、塑造灵魂,引导学生求真、达善、合美。课程思政则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从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得到深入发展,在日益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理论回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大势和国际问题,是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把握国际形势变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清中国的发展大势,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准确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直面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