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讨

2022-02-06 19:11周秀娥吴均卫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立德课程思政育人

□周秀娥 吴均卫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要体现思政的德育元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肩负立德树人的功能。目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价值导向,帮助高校对思想育人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了打造更加立体化的思政教育课堂,必须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在向学生提供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引领,不断渗入德育培养内容,在合理教学方案的支撑下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建构。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狠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把“课程思政”列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守正创新、同向同行共育“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是顺应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

一、立德树人,发挥思政课程的领航作用

(一)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以“德”为先。我国自古以来,始终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不断强调道德教育在社会发展以及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坚持以“德”为先,注重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核心素养、“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1]。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思政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要坚守思政教学,着力保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学院紧紧围绕“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初、中级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用好思政课主渠道,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二)显性的“思政课程”,发挥“立德树人”领航作用。显性的“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培养感情、树立信仰三者统一的过程,发挥“立德树人”领航作用。近年来,学院思政课程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激活思政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用鲜活的教学案例吸引学生,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思政课,让高职学生真心喜欢,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进思政教学供给侧改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靠近,激活学生主体,调动其主动性与参与性,激发学生主动成长,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积极营造富有磁场的教学场域,翻转课堂、参与式课堂,更好地达成育人教学目标。思政课既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故事,又讲当代大学生身边的婚姻恋爱等小微故事,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中掌握做人原则,学会做事本领,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为江院学子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为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贡献力量[2]。

二、立德树人,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

(一)“课程思政”协同作用发挥要找准切入点。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在于以“德”为先,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紧相随,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发挥着隐性作用。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要求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各门课程都要肩负起育人功能,发挥协同作用。

高校要牢记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善于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将显性的或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课程找到结合点。结合具体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如,学院《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每个阶段都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时代精神的培育,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诚信待人等进行及时引导。职业素养模块中,不仅需要自身内在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提升,还需要把内在素养外化成职场礼仪,实现学校人到职业人的延展式链接[3~4]。

(二)“课程思政”协同作用发挥要做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入到一起,进一步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涵进行拓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课程思政”发挥的是“德行的魅力、人文素养的魅力、价值引领的魅力”,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课程思政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着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能够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如,学院《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团队精心策划每个项目的教学环节,用心用情从教学全流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等各环节将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有机融入,用工匠精神坚守,打磨每一个教学项目实现以课堂为载体追求实现家国情怀、时代担当、有理想的价值引领目标的教学效果。如,在创新赢得未来的教学项目中,师生共创教学资源,搜集中国创新成就案例,共同感受到国家在创新中成长,民族在创新中强大,个体在创新思维训练中掌握了突破思维局限找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的办法。创新专题激发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做好“整合”、“融合”

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要将人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真正融入到实践生活中去。高校要通过校史校训、环境氛围、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对德育价值观进行弘扬,努力将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强化德育教育的正面引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实践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师资力量,提升教职员工的道德素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下基础。另外,要与时俱进,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优化,打造以育人为本,立德为先为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整合”,整合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汇聚所有教师育人力量。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实际上是构建思政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体系。该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为验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可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可通过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实现引领各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的作用[5]。

在《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学中,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善于整合和拓展教学资源。课程会邀请爱岗敬业的“职场达人”、勇于创新的成功创业者来讲,应邀到课堂上现身说法,会讲江院人的故事,也会邀请优秀学长学姐来分享职场成就故事。

(二)“融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可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及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为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育人的过程当中,本研究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多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教育事业时,应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作为融合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的作用[5]。

四、结语

“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主导方面,发挥领航作用,“课程思政”发挥协同作用,要遥相呼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不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享发展,及时共享信息,共享课程建设资源、共享教学方式方法,共享“互联网+”等,不断推动协同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最终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相呼应、相互促进,同向同行,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为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服务[7~8]。

猜你喜欢
立德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