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退役军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06 15:56蒋丹兴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高技能学分技能

□蒋丹兴

一、高职扩招对退役军人提升学历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退役军人的学历提升问题都很重视,在军转、民政、各类教育部门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退役军人提升学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的重大决定,并高度重视退役军人的教育管理。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全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扩招生源中,退役军人是具有特殊性的,如何让退役军人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在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能维护退役军人这类特殊群体的生存个体需求,如何构建符合退役军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扩招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扩招后高职学校与退役军人接受再教育之间的矛盾

退役军人这类特殊群体,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却耽误了最佳的学习受教育时机,如何让这群“最可爱的人”能在退伍之后快速适应社会,保障其尊严的社会地位,提升其个体生存质量,拥有一技之长能立足社会,高职扩招后对退役士兵的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我们需要对退役军人学习需求的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策略。

(一)退役军人就业之难与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社会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对社会物质的供给需求由追求数量转为提升质量,进入了高品质的需求阶段,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很多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逐渐被替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现阶段来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体现出高技能人才供给的短缺。就全球科技创新来看,科技之争也是国家实力之争,加快科技创新,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产品、新的产业和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技术的创新和驱动新的科技革命靠的是高技能人才,他们是重要支撑和主要力量。由此可见,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将制约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甚至阻碍我国由“制造业强国”向“智造强国”前进的步伐。

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并不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不高、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导致适龄的劳动人口可用率低、偏好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却不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挖掘。高职扩招,通过对招生对象的扩大,重点面向退役士兵,对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具有现实意义,会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因为退役军人基数较多,且每年都以几十万人的速度稳定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关的扶持制度来安置退役军人,但是退役军人由于长时间在部队生活,其社会融入能力、就业技能及社会竞争力都较弱,可见,职业技能的欠缺是造成退役军人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退役军人经过部队的锻炼,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热爱学习的基本素养,且他们都具有再学习的迫切愿望,所以加大加快对退役军人的技能教育,是解决退役士兵就业难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当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二)退役军人的现实能力与传统招生、管理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招生模式一般以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采取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模式,以文化分为录取依据,划定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但是退役军人如果按照传统的招考模式,让他们和高中毕业生同台竞技,他们很可能因文化分这样的既定标准而失去入学机会。退役军人虽然文化分不占优势,但是他们多年来的学习经验、职业生活、军事技能及个人特长,这些因素又比高中毕业生占有优势。所以高职院校招收退役军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改变招考方式,既要考虑到退役军人的学习生活经验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当下很多省份都在探索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招考的办法。高职院校招收退役军人主要采取“普招+单招+特招”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招收模式。第一种普招,是指退役军人可以通过社会考生身份参加全国高考,考取自己心仪的学校,高职院校可以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优录;第二种单招,是指高职院校可以对报名参考的退役军人组织单独的专门测试,自主考试,择优录取,在这过程中,可以将退役军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经验通过职业适应性测试或面试,考试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化考试,注重考生本人的综合素质测评;第三种特招,是指针对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做出过特殊贡献,荣获过部队三等功以上,或在服役期间从事特殊技术工作的考生,直接特招,无需参加考试,免试申请入学。这三种方式结合的多元招考方式有利于更公平地完成退役军人的招考工作,也有利于激发退役军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更有利于高职扩招政策的事实,促进弱势群体就业,保证社会公平。

(三)退役军人需求多样性与传统课程管理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扩招后,首先,生源的快速增长会导致教学总体资源不匹配,资源的有限性会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产生矛盾,因此扩招后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软件资源也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扩招后的社会生源,课程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原有的课程体系都是巨大的挑战。

退役军人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不同于高考生源,他们是成人群体,他们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业赋予他们丰富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需求。退役军人还面临着职业转型、就业困难、生化压力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会让他们的学习时间不能相对固定,同时他们因为长时间的脱离校园,在学习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这群最可爱的人能迅速掌握知识和一定的技能,能胜任就业岗位,这是高职教育需要重新审视的新问题。传统的教学及课程开发是以教师、专家为首,并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样固定的顺序进行,课程目标、课程的教学形式都具有统一的规范性且相对固定。然而高职扩招后,面对退役士兵这类特殊群体,由于学员的个体差异性,个人意识较强,他们拥有的社会经历甚至是管理经历,在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中会有一定的矛盾,亟需扩招后的高职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退役军人能力多元性与单一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扩招后,除了面对教学资源以及课程管理的变革外,如何对退役军人进行教学评价,建立符合退役军人的评价体系也是扩招后面临的新问题。不同的生源在学习基础、学习目标方面各有不同,退役军人所具有的特殊学习经历和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习效果,显然是不符合科学评价的要求的。退役军人的学习需求更多元,他们以追求现实需求性为主,以技能为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和普通高考的生源相比,又有所欠缺,为了保障高职教学质量以及满足退役军人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深刻领会《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文中指出的“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对退役军人的评价体系单独设计,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到退役军人的个性特征,灵活评价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

三、高职院校创新退役军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1+X”证书制度。

1.面对退役士兵的差异化,开展分类分层教学。目前,高职院校仍是以传统的集体教学为主,以确定的专业为培养目标导向,以学习能力进行学生的分班分层教学。退役士兵的学龄差异、思维差异以及工作差异,面对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合,需要高职院校重新审视,应该根据退役士兵的具体学情进行分类教学。高职院校要分析退役军人的生源实际,结合实际,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网络学习等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比如说面对高学龄的退役军人,高职院校可以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采取少理论、重实操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退役军人接受。

2.推进“模块化”教学,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学习生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龄的退役军人,结合各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推进模块化课程,紧密结合退役军人的职业需求,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技术应用的特色。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对标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每种职业能力对应相应的能力等级,每种能力等级对应模块化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水平的教学模块,从而精准提升职业能力。

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就是将“X”证书体系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模块化教学中,在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打通“X”证书体系的模块内容,将其证书技能知识、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围绕未来的职业岗位设计教学内容,并按照职业发展晋升路径来设计模块化教学的分层培养,确保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认定的证书,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强的保障。“X”证书的融入,可以避免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塑造脱节的现象,更有利于实现技能证书和专业能力的匹配。

退役军人接受再教育后,他们学习目的性强,执行力强,部队的优良作风也会在学习中继续保持,所以他们对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会比普通招收的学员更具体,他们的就业和创业的热情也较高,所以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提供更多的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案例,来快速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但面对有工作和人生经验的退役军人,应该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的学习生态,通过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在满足退役军人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力。

(二)校企共培育,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随着退役军人这类社会生源的融入,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共同培育,创造有利的实训条件,是快速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最有利的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和相关企业和行业无缝对接,资源共享,探索“双师”人事聘用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学习共同体。高职院校应在制度上保障专任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长效机制,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求,制定教师下企业的培训提升计划,让教师在企业锻炼的同时,迅速有效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实践水平,并掌握该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高职院校应突破原有的教师管理模式,构建以行业专家、专任教师、能工巧匠等多元合作教学团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术领域,能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对实现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和“1+X”证书的获得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评价多元化,整合各类资源,融入学分银行。退役军人的不同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习经历需要高职院校重新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可结合退役军人原先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进行转化,比如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分互认、一些培训课程的互认等,多元化的评价更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多维度考察和认可退役士兵的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提高学习动力。

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根据退役军人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但是对于传统的学历毕业的刚性标准可能未能达到,针对退役军人基本都是成人为主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参照继续教育中成人学生“学分互认”的做法,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的衔接和互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所以高职教育在面对退役军人的人才培养中,借鉴学分银行的经验,通过对各类资格证书的认定,转换为学分,即便是退役军人在某个知识模块中,知识、技能或者能力还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或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时,也应该能够在学分银行中续存,甚至可以对于始终未取得毕业证书的退役军人,通过学分续存,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证书,先就业,就业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学分银行的建立,可以保证对退役军人分类分层培养的延续性和灵活性,也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多元化,拓宽退役军人学习的学习经历,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对有丰富生活、工作经历的退役军人,提高他们对自我职业和学习经历的认可。通过学分银行,可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

扩招100万后的高职教育,各类教学资源明显紧张,如何解决资源紧缺性这一问题,也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校校联合,利用网络平台、实训场地、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所等各校的校内资源,打开校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通过学分银行这一平台,与各类院校共同培养资源共享,甚至与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协同培养。对各类资源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相关的学习经历或职业资格认定,转换为学分,既有利于弥补退役军人文化课短板的问题,还能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学分银行,关键需要制定的标准可行,各联合院校和企业、行业协会统一都认定,高职院校就可调动这些外部资源为己用,既解决院校自己资源有限的矛盾,也达到了退役军人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针对退役军人的扩招,应予以相应的政策法规、改变传统的管理标准、对技能培训、学历提升、职业技能提升等多方面要加大保障力度,根据退役军人的特殊性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机制,探索出一条适应退役军人学历技能提升的创新之路,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创新退役军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高技能学分技能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劳动技能up up!
学分美食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