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下的高校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2-02-06 15:56葛云芝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葛云芝

一、引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2]。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青年教育全过程,并且入脑入心,是新时代对爱国主义青年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此同时,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齐心战“疫”,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果。这一战“疫”过程向全球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不论是党中央的科学决策,还是各地的精准施策,亦或者是医疗工作者的科学救治、社区网格化群防群控等,都展现出了中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四方驰援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战“疫”斗争中,无数中国人民冒着生命危险、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奋力战“疫”的事迹,体现的也是最朴素、最真实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始终贯穿在这次战“疫”中的主要思想潮流。疫情后至今,国家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迅速复工复产,向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所以,以这次青年亲生经历的战“疫”为契机,讲好战“疫”故事、展示中国战“疫”力量,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青年的爱国情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引导青年树立好自己的“中国梦”,正确认知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二、战“疫”后做好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青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重点对象,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青年进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必要。这是由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以及青年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一方面,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地位决定了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高校青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决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一群体肩负着“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如果我们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同志们,心中不爱国、不爱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青年的心理特征决定了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在青年时期,尤其是高校阶段,是青年心理变化的关键期,也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青年心理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做好青年爱国主义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尤其在新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相互冲突、融合,境外势力也通过各种文化试图对青年进行思想改造,高校青年的成长和生活环境较多年前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加上新媒体网络时代越来越开放,高校青年的思想和认知也受到了剧烈的外部冲击。

高校青年的思想动态影响到中国未来发展主流力量的思想动态,如果高校青年的意识形态高地没有抓牢,那么各色思潮和外部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危害高校青年的思想认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因此,做好高校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有必要。

(二)抓住战“疫”后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日常教育外,还要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好的教育时机,让受教育者听得进、能接受、记于心。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齐心战“疫”,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果,战“疫”中我国表现出来的大国风范和凝聚力,无疑给每一个人上了一堂生动隽永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平时都会通过历史事件、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对青年进行教育,但是因为青年没有经历过这件事,青年的共鸣可能没有那么强烈,起到的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在这场战“疫”中,青年都身处其中,甚至自己或者亲朋好友就是战“疫”中的主要参与者,青年们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他们自身的经历和认知,抓住战“疫”后的宝贵机会,结合战“疫”这一事件中发生的鲜活事件,讲好战“疫”故事,让青年们感同身受,愿意听、愿意看、愿意思考、愿意接受教育的观点,让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深入,可以显著提升青年的认知共鸣,增强青年的爱国情感,提升青年心中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主人翁意识,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进而“发芽”,引导学生树立好自己的“中国梦”,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三、战“疫”后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启发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孔子是世界教育历史上最早提倡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论语述而》里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教育学中“启发”一词就来源于此。高校青年学生拥有积极思考的习惯、且遇到好奇的事情会想探索答案,遇到和自己内心认知不一致的会想反驳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于高校青年的思想教育来说,强行灌输式教育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的,甚至可能会有反向效果。这时需要做的就是,顺应高校青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做好“启”,引入一些青年们感兴趣的、有经历的内容,引导青年“悱”,即思考,让青年感觉到有点懂,但是又总结不到位,思考不够深入的状态。这时,再帮助青年总结,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引出正确的观点和价值观,让青年从心底认可并接受教育,会大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如:将战“疫”期间涌现出来的“00后”、“90后”的模范故事,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家国之情和历史担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让青年们进行同辈对比和自我教育,激荡起青年们的爱国之情,让青年们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要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后疫情下,引导青年们与在国外的亲朋好友们进行沟通交流,对比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和中国大势,树立“四个自信。

(二)个性化教育代替标准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相对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教育而言的。在工业时代,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要求,知识的大规模传授成为首要追求。而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面对思想极度活跃的高校青年,对所有的人用一套标准化教育显然教育成效不会高。对于自由而又有个性的青年,要帮助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为什么而学习、而奋斗、而付出青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3]。”这是个性教育的理想要求。同样的,在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也要结合教育个体的实际情况,依据每个人的特点,培养和塑造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青年转化为爱国之行。

如:面对爱国之情较弱、有“国外月亮更圆”这种思想观念的青年,首先解决“内化于心”的基本要求,引入战“疫”时国内外疫情应对措施的有效度对比、对民众保护的态度对比、战“疫”成效的结果对比等,用事实说话,让青年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意识到自己认知误区,从根本上认可后再加强情感教育和引导,而非简单地直接要求“外化于行”,让青年学习先进事迹并付诸行动,青年也许反而会有逆反心理。面对爱国之情较强的青年,更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外化于行”,引入战“疫”时展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强化青年的爱国之情,引导青年找到自己的定位,认识到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为时代的进步而奋斗,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四、战“疫”后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创新

面对新媒体的盛行,文化内容和知识载体日新月异,语言艺术也丰富多彩。如果在爱国主义教育时,仍然用80年代和90年代的语言和内容去教育,那势必很难得到新时代青年的情感共鸣,更不用说教育成效。教师们需要结合青年喜欢的文化内容和语言艺术,用新时代青年感到亲切的内容和语言去谈爱国主义,用新的观点和观念去讲述爱国主义,而不是老生常谈。这样,青年愿意听了,就愿意交流了,就能接受观点,并认同观点并去行动,如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一)图像叙事内容创新。图像叙事指用图像方式作为传播意义与信息的载体,以图像为媒介,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时间的本质和意义传递出去。如:将战“疫”中的家国情怀通过高校青年热爱的漫画形式或者通过一些短视频在哔哩哔哩、抖音上进行宣传,潜移默化地传承并发扬爱国精神;将战“疫”情况实时直播,如深受青年追捧的“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让无数青年通过这次直播“云监工”,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会到了“中国速度”,大大提升了青年们的民族自豪和骄傲之情。

(二)线性叙述内容创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新时代下中国向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结合展开教育,让高校青年认识到在这次战“疫”过程中,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战“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增加高校青年的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切身体会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效凝聚民心民力,达到教育效果。

五、战“疫”后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战“疫”后宏观环境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1.实现战“疫”经济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思潮企图通过国外经济相对发达这一情况对青年进行洗脑教育,让青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自信,从而影响青年对国家和党的感情。而在此次战“疫”中,我国的经济制度体现出来了极大的优越性。当口罩紧缺时,“人民缺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先,让口罩的价格及时回降,所有人都能用得起。对此,青年们都深有感触,通过这一事件,可以帮助青年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全民从根本上占有并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存在一些利益矛盾,带来了一些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的影响,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依然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让青年对我们的经济制度自信并认可。

2.强化战“疫”政治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社会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由谁当家作主。在本次战“疫”过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多次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只要确诊的病患,高昂的治疗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对比一些其他国家,普通民众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高昂的私人诊所费用又承担不起。种种这些事件,青年们都经历着、体验着、思考着,除了这些表象,应当结合政治体制,从根本上让青年了解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而引发青年对这一体制的认同和热爱,对党的认同和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热爱。才能让爱国之情熊熊燃烧,才能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3.提升战“疫”文化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受到文化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在战“疫”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感染人和教育人巨大的精神力量。如:“医者仁心”,那一张张被口罩勒的变形的脸,那一页页请愿书,那一桩柱舍己为人治疗好病人的事迹;如“家国情怀”,解放军同志除夕之夜闻令而动,日夜兼程,奔赴战“疫”最危险的第一线,广大建设者不分昼夜,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广大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公安干警不惧风险,坚守岗位;如“和谐大同”,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数据和经验,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为全球战“疫”作出表率;如“守望相助”“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结合战“疫”中体现出来的这些文化,让青年体会到中华民族这种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爱上我们的文化,增强爱国之情,达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二)战“疫”后微观环境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1.增强战“疫”家庭教育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每一位青年既是社会成员,又是家庭主体,这种双重的社会角色使教育离不开家庭环境。家庭是每一位青年成就梦想的坚强后盾,每一个家庭都要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战“疫”后,家庭教育中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尤为重要,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更是最好的场所。正所谓有国才有家,通过此次战“疫”,正是有了国家的有效战“疫”措施、有那么多有家国情怀的“逆行者”的付出,小家所在的大环境才能够安全,小家的每一位成员的健康生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家庭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每一个家庭才能幸福美满。而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每一位青年的奋斗与付出,通过此次战“疫”,我们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让青年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相联系,引导青年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2.扩大战“疫”学校教育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战“疫”后,学校的思政课堂可以重现战“疫”战场,通过视频、案例、故事等,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让青年理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抽象的祖国、党、自己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件串联起来,让爱国主义教育触手可及、肉眼可见,起到心灵震撼的作用。因为在这场战“疫”中,青年们亲身经历了全过程,这样的感受非常珍贵,对比我们以往的课本历史爱国主义故事教育,通过有着切身体会的事件教育,教育的实效性更强,更能帮助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3.拓宽战“疫”朋辈群体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冲在战“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中,很多都是“90后”“00后”,是很多高校青年的同龄人,朋辈们在战“疫”中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最易引发青年的情感共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有效的内容。可以把这些典型视频和案例通过网络分享给青年,引导青年去关注并多角度的思考,让青年切身感受这次事件给自己带来的责任教育和使命教育,让青年意识到朋辈们展现出来的历史责任担当,帮助青年更好地去理解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在疫情下引导每一位青年拥有家国情怀、认知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担当,可以让伟大爱国精神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这也是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