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培育现状分析

2022-02-06 15:56杜雪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就业者形式

□杜雪花

大数据技术、5G网络的应用与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以及新冠疫情的蔓延,促进了“宅”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劳动就业形式随之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就业形态正日益形成。

一、新就业形态的特征

“新就业形态”是相对原传统的标准化就业形态而言的一个概念。即,在互联共享的经济政策、基础技术发展背景下,劳动者不用通过传统的劳动合同关系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从事固定的某项工作而获得报酬。根据市场调研,当前新就业形态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一)就业平台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链接紧密。新涌现的就业平台有在线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开放式和封闭式的;有联合型的和独立型的。如美团就是一个开放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联合型的平台,它可提供多种类、跨行业、固定与灵活兼顾的就业形式。

(二)就业内容与多元化、精细化生活标准以及高精端技术要求链接紧密。新冠疫情使人们出门概率下降、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于自身各类需求的精细化程度、比如工作场所舒适度、服务拓展深度、精神愉悦度、时速等的需求大大提高。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智能搜索服务等都顺应这些需求变化,继而催生了完全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就业内容。

(三)就业者自主性更强,不拘于组织框架要求。自疫情爆发以来,网上生产生活服务越来越多,自主、多向、多元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比如,送餐者不仅可兼送多类快递,而且在空余时间里不排斥做代驾、跑滴滴快车。也就是说,只需经平台的资格认可、遵守约定,就业者即可根据自身条件与需求,自主进出任一平台或多平台就业,没有人身与时间等的多重限制。即就业可脱离传统“组织”框架,赋予就业者充分自主权。

(四)社会对就业平台、就业者与就业内容、就业形式更具包容性。为适应生产生活质量与种类的多元、精细化要求,就业领域的交叉性、互融性、灵活性更显著。对于新出现的职业类型、职业形式,不只就业平台表现出相当大的包容性,整个社会对于就业平台、就业人员、就业内容与形式也体现出更大的接纳性与包容性。比如,一个代驾司机在空余时间兼跑滴滴快车、甚至兼做视频健身私教,就业平台不会予以干涉,也不会有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对其进行谴责。

二、新就业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就业要素交互程度与方式、以及就业者与平台紧密度,可将新兴就业大体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自雇模式。雇主不需注册为任何形式的组织,即以在线平台为媒介,与就业者完成价值交换。根据平台上发布的任务内容不同,自雇式就业有多种表现形式。以量计的形式、以次计的形式、以时计的形式等。从交易开始到完成,雇主只需发布任务、检查完成情况、雇主与被雇者不用谋面。而被雇者完全根据自身技能与需求、自愿参与并负责完成所发布的任务,即可获得报酬,相互间没有过多约束。雇主可能是另一任务的被雇者,被雇者也可能同时是另一任务的雇主。因此在经济活动中,雇与被雇呈现出较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效率高,成本低,满足了当今大多数就业者的需求。

(二)众包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就业内容常具一定专业性、项目任务整体规模较大、与传统组织形式紧密相关。一般将任务细化为具体任务,并根据技术要求、市场要求进行分包。站在整体项目的角度,这一类就业形态是需要有一定组织框架,但细化后的具体任务不需有严格的组织,只需根据标准化条件取得最终成果即可。比如某一品牌餐饮的线上线下连锁的开发新、制作、销售。项目根据食品营养要求与市场需求将设计菜式、研发菜样、完成菜谱、厨房制作、线下销售、线上销售等环节来细分切割。整个过程完全由团队参与,这个团队既具严密性也具分散性,灵活性与灵敏度都相当高。

(三)众扶模式。这一类模式类同众包模式,只是更偏向高精尖技术项目,能胜任的就业者不多。任务发布者以在线或线下猎头形式,寻得技术人才,以合同形式约束一项任务或一段时期的服务为就业内容。这一模式下的任务发布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或机构。合同条款较为严谨,任务内容具有商业或者技术方面的保密性,就业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准,还得具较强的守约意识。活跃于技术市场且掌握独门绝技的高素质人才则是这一类模式下的重要就业主体。以此模式为主的就业内容常由多家公司、多项技术、甚至多个技术团队发布。根据合同,就业方不仅需带资,还需负责市场开拓等。

(四)情感类服务模式。属于自雇模式中的一种。在就业市场,以服务为特点的商品得到了更宽领域的延展。这一类情感服务完全基于虚拟角色,整个过程供需双方不见面,就业者只需要根据条款在服务期内完成规定任务即可。比如虚拟男友、女友服务,需求方只需在平台下单,即可在约定的日子或时点收到来自虚拟恋人的问候。根据所购服务级别不同,收到的问候也各有不同。就业者在提供一般性语聊陪伴服务时会将声音作处理,或根据购买方的要求模拟其生活中某一类或某一人相似的声音进行处理,让购买者获得仿真情感体验;如果是专业性的咨询,往往就业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一般声音不会作特别的处理。

三、新就业形态的培育现状

从“保就业”到“稳就业”政策的逐步推进,新兴就业形态给经济带来了较大的提振效果。培育好新的就业形态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政策与制度缺乏系统性与可操作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对创新创业的引导力度非常大,颁布了多份政策性文件。比如,在就业促进方面有《就业促进法》《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规定。在就业管理方面,有《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就业训练规定》《企业职工培训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政策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优惠和减免、免费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岗位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通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定向培训和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并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但从实操层面来看却不够系统与具体。上述政策文件大多是从传统就业视角出发,忽略了新兴就业形态的灵活性和非组织性、就业内容与形式的新颖性,欠缺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二)市场要素在培育新兴就业形态过程中缺乏协调与统一性。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旨在促进市场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其中对劳动力要素的指导主要侧重在流动环节,对于创业就业平台的创新与搭建没有作系统的阐述与指导。

因政策欠缺系统性,各地对新兴就业平台、就业形式与就业内容的支持力度也不一,颁布的制度也较零散;囿于传统行业和职业的固有思维,各市场要素在原有制度框架下难以主动配合新兴就业形态的高度融合、深度交叉,以致各市场要素在培育新就业形态这一方面的协调明显失衡或不足。比如,拼多多给了众多农产品谋得了新的市场,以更合理的价格、更节约成本的渠道获得更可靠的销售业绩,但网速不通畅、缺少既懂营销又懂农业技术的直播主持人等问题在偏远地区依然存在,这明显影响了新就业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三)市场主体在参与培育新兴就业形态的积极性不高。疫情爆发后,复工复产、保证基本利润成为企业的重心。这在短期内有益于经济复苏,却不利经济的长远发展。除非被逼到绝境而改变经营模式或者产业转型,一般企业不会积极参与新就业形态的培育,即不会深度配合政府、联合高校来创建平台、共享资源。比如许多育儿机构、儿童成长中心因疫情持续而关门,如果这些机构寻求转型,借助互联平台与大数据技术与其他平台共建共融,则完全可求得更大发展,并创造更多更新的就业机会。如若各市场主体都如此,就业形式与渠道则完全可能形成开放式共享资源。

(四)高校参与新兴就业形态培育具有滞后性。自掀起创业潮后,以高科技为创新基础的新就业平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平台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大多为不具较强专业性能力的劳动者。培养此类劳动力的高校、特别是文科类高校对新兴市场、新兴技术的敏感度不高,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进度上赶不上市场的发展。比如直播带货,目前只有湖南广电集团开设了此类培训班,省内暂无一所高校或者职业学校开设此专业。从当前涌现的新就业形态来看,根据就业形式的灵活性和就业内容无明显边界性的特点,本课题组认为,高校在专业设置标准与模式上迫切需要改进。比如不再以传统的学科标准分设专业,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等标准进行多元化专业设置,以满足新兴就业形态的需求。另外,高校与经济市场需要加强互动,及时了解市场新需求、淘汰过时专业、过时课程,开发新专业、新课程。比如人民币电子化、发票电子化、共享财务出现后,金融专业开设的《财经职业基本技能》课程应该淘汰;为适应大数据财务的应用,应该开发一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新课程。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在参与新兴就业形态培育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不利于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培育新就业形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较长时间内、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在市场组织、技术支持、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同作为方可成就。

猜你喜欢
就业者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看见“银发就业者”的权益诉求
金融支持能否提升就业者的幸福感
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难点探究——基于灵活就业者缴费能力生命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