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议
党的十九大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做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指示要求,“生态银行”这一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将生态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化处理的政府融资平台转变为现代市场化主体,在“生态银行”经营整体中,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生态银行管理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进入乡村振兴发展领域。以协同创新为基础,通过多主体价值共创机制创新,将生态自然资源进行市场化重组,“生态银行”这一金融制度,能够解决生态优良的后发展地区面临的共性难题。
山川、湖泊、森林、草地、田野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需要管理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但目前我国生态资源的资源利用权是分散的,再加上中国目前小规模的分散林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分散经营者对森林资源的经济依赖程度低,管理、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的动力不足,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整体生态和经济功能,生态系统资源管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现阶段,我国生态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限于汇款、财政补贴、财政奖励等,并未充分了解用户或受益人直接支付的原则。一方面,生态补偿的概念不明确,导致部分主体无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另一方面,生态补偿资金主要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投入,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
生态银行的生态补偿和部分生态产品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在市场运作方面,生态产品分配、合作经营、森林赎回等临时性支出较高,但相关政策性补贴较少,使得各主体间无法合理利用管理资金。同时,部分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导致生态产品没有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好的产品难以销售。
人力资源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态银行人才队伍建设受生态银行由于生态银行的工作环境较差、薪酬待遇较低等影响,导致难以吸引高层次人员的加入,产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人才等问题。另外,生态银行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使相关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从而阻碍了生态银行的发展。
政府作为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和森林资源利用的宏观决策者,应真正理解保护生态环境就意味着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并从战略高度看待当地森林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初始阶段,政府负责提供自然资源资产的信息,促进对外投资和资本技术的发展,协调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积累“生态银行”运作产生的资本效益,提高“生态银行”的价值创造。
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多方面的,其开发价值和潜力也各不相同。但企业一般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在经营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在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和运营市场化,吸引生态、绿色的高新技术公司共同经营生态自然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林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取决于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由于缺乏其他高收入的劳动机会,森林茂密地区的农民往往过度依赖森林资源。加强“生态系统银行”农民专家队伍建设,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农民、林农、国家农(林)场、国有企业等几个主体参与,支持引导村镇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户等入股,共同对生态银行进行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发展。
中国林业产权的发展已进入全面推进“三权分置”,培育新型主体,促进林业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的阶段。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融资和专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多主体价值共创能力,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融资需求,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高“生态银行”的多主体价值共创能力。
遵循“政府设立、市场运作、农民参与、企业主体”的生态自然资源发展模式,生态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运营、管理生态资源利用平台,促进“生态银行”市场化发展与可持续经营。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发挥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改造自然资源资本借贷主体,将原有的政府借贷平台转变为现代市场主体,引入专业经营者统筹经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机制。
在生态银行管理体制向协调发展目标演进的过程中,以森林资源管理技术创新为主导,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创新为保障,变革和重选其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发挥创新机制的引导、推动、调动和整合作用提高生态银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深化科技与金融、生态与场景相互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助力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重构。加快数字生态银行体系建设,形成零售中小企业本地生活生态、企业业务投行生态、资产投资生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组织支撑。
在合理规划下,建立健全生态银行保护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参与生态银行的开发建设,为生态银行的良好运行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提高生态银行的生态和经济效应,并将“生态银行”当地的每一户人家房屋、院落、田地均存放于“文化生态库”中,打造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路径。村集体、村民可获得多种收益,包括资源份额分红、资源租赁费、职工就业收入等诸多福利,成立生态资源处,发放生态资源登记卡,使村民小组和农民转变为银行存款人。
充分发挥“生态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的主导作用,推广绿色经济发展理念,释放绿色经济价值,制定绿山及优质生态产品供应商、生态价值标准践行者、生态价值实现践行者,走绿色发展、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战略导向,运用评价机制,推动地方政府承担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对于发挥生态银行的生态保护作用,制定和协调生态银行的方针、政策和运行措施,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设“生态银行”这一生态自然资源金融平台,优化碎片化资源,集中采购、存储、整合等一系列流程,形成优质“资产包”,为社会资本投资开辟了资源渠道,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途径,在实现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满足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的使用价值,以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现矛盾和冲突的互补,使生态产品成为经济资产,将生态资源的收益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收益。
加强内部晋升体系,实现各主体的价值契合,加强内部晋体系构建,实现多元主体间最大化的价值共创。同时,通过加强对各主体价值共创间协同创新水平,实现主体价值链的重构,实现“生态银行”各主体协同创新绩效的最大化,塑造生态银行实体之间的融合模式,进一步促进生态银行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基于协同创新的多元主体间价值共创动力机制。
结合生态银行的资源获取与储存功能,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综合规划发展理念,以产业融合、功能拓展为依托,振兴乡村自然生态产业;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与当地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农业”方式,通过专家指导,促进生态产品质量的提高,每个农民建立一个生态账户,由生态银行直接发放给农民,减少购买环节。
政府应发挥政策领导作用,实施“乡贤回归”人才招引计划,发挥外乡贤群体与本土乡贤群体的协同作用,结合生态银行的乡贤回归计划,建立多方合作推进生态银行高素质人才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与各大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农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同时,通过“党建引领+农村人力资源回归”,吸引农村人力资源回乡创业,培养当地的高新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