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研究

2022-02-06 07:33德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决策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德阳市德阳科技成果

◆德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一、背景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内在要求、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陆续修订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十三五”期间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0.37%,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经由2013 年的第35 位上升至2020 年的第14 位,进入全球创新领先集团。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就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的重要部署,聚力解决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不足、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能力不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并就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提出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市委八届十五次全会把“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德阳深度融入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的核心支撑,作为德阳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枚“关键落子”,这是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的重大战略选择。为此,市委、市府也就德阳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做出具体部署并出台了相应激励政策。

调研显示,德阳市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一定基础,近年来也取得明显进步。在全国287 个省会和地级城市创新指数排名中,德阳市从2017 年第157 名上升到2020 年的第116 名,省内排名从第6 上升到第3;近三年R&D 经费投入分别为 52.8 亿元、57.3 亿元、67.8亿元,投入强度在绵阳之后,位居全省第2 位,显示出德阳企事业单位创新活动相对比较活跃;《2019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也显示,德阳的成果转化数量位居全省前茅。但同时也应看到,德阳的城市创新指数不及全国287 个城市的平均值,全国排名仅第116 位,与华东、华南以及中原地区和华中地区的部分地级城市在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产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与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很不相称。

二、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不够

尽管德阳市在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重点聚焦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但尚未形成各维度、各要素完整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缺少宏观上的建构,导致目前德阳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主体、各区域各自为战,分割条状化现象存在,未能形成系统性整体协作态势。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不足

首先,德阳市科技领域财政投入偏少。以2019 年为例,成都8.73 亿元,遂宁0.6 亿元、绵阳0.5 亿元、泸州0.46 亿元、南充0.4 亿元、内江0.32 亿元、达州0.33 亿元,德阳0.26 亿元,全市的科研财政投入处于全省落后位置,且近几年逐步下降,与德阳经济地位和产业地位不匹配,政府在创新链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其次,虽然德阳市R&D 投入强度2020 年达到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投入结构不优,企业投入占比下降。2020 年全市R&D 经费投入为76.95 亿元,同比增加9.11 亿元,增长13.4%,但规上企业R&D投入仅增加0.39 亿元,为41.45 亿元,占全社会R&D 比重为52.6%,与2017 年相比下降11.7 个百分点,且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较弱

德阳市仅有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 所本科高校、4 个科研院所、7 个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和9 个国家级双创载体,创新平台质量不高、数量偏少,创新产出明显不足,高价值发明专利、高水平论文等创新绩效指标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值,甚至部分指标低于全省平均值,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比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20 年全国平均15.8 件,四川省平均8.4 件,而德阳市仅6.56 件,折射出德阳市科技领域在人才、团队、资金、项目、成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四)缺乏健全完善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德阳市搭建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但是缺乏必要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体系,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未形成。现有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普遍规模较小,资金缺乏,服务能力不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严重缺乏。由此导致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无法实现转化,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供应者,企业产品开发中的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五)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制约明显

主要表现在地处德阳市的央企、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导带头作用发挥不够。东方电气和二重等央企以及在德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目前有上万件专利技术,但由于体制机制、转化渠道和资产权属等原因,发明者及其单位对这类专利技术的转化都缺乏积极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有效打通。

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一)加强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如合肥市为落实《合肥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定期召开市校(院)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共商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有关部门和创新主体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健全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的联系服务机制,强化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信息搜集、承接等基础工作,建立科技成果月报机制。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对接、属地承接、企业连接”原则,逐步构建形成贯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流程的高效工作机制。

(二)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综合性共享服务平台。如西安和重庆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建设有科技服务大市场,并大力引进培养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科技服务。二是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机构。如重庆整合原属中央和地方的10 个研究院所组建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目前是重庆市最大的集研究开发、中试孵化、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和地方科学院,是全国省级地方科学院联盟的发起单位和全国科学院联盟的重要成员。2019 年,重庆璧山区投入4亿元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专门致力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该研究院采取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集“技术经理人”“风投机构”“孵化器”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既注重发挥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又配套大量创新链、产业链资源,全流程护航成长,孵化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

(三)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金助力成果转移转化

以重庆为例,2014 年5 月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产业引导基金,截至2020 年4 月末,产业引导基金认缴资金总规模150.63 亿元,直接撬动社会资本565.41 亿元,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聚集。目前,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已设立33 支子基金,总规模365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85 亿元,财政资金相当于放大了4.6 倍。重庆还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鼓励市、区县两级政府建立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

(四)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以江苏南通为例,形成了以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哈尔滨等6 个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地区和中科院系统、国防科工委系统为主要合作对象的产学研“6+2”格局,已与国内180 余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稳定和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联盟1020 个。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合作开发技术模式、共建平台模式、共建经济实体模式。2018 年4 月南通与上海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两地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在创新资源整合联动、创新载体共建共享、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创新体制机制融合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通过双方共建的沪通科技合作大仪券管理平台,南通共有303 家企业使用了上海41 家单位的248台仪器,服务次数1263 次;沪通两地合作共建了81 家创新资源合作平台载体;南通承接了越来越多上海最新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中天科技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合作的“高性能架空导线材料与制备技术”项目获2018 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五)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以成都为例,2019 年出台了《成都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提出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以产权明晰为基础、产权激励为核心,着力打造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卓越创新环境。大力支持成都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明晰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间的产权关系,鼓励企业将高校院所未确权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进入市场。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市场主体间联合创新、创造、创业。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水平和效率,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卓越制度环境。持续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开展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标准,推动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知识产权违法成本。成都还建立了营商环境评价评估体系,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年度市级部门和区(市)县目标考核。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积极听取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改革的意见建议。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党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市级顶层设计,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组织体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是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新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科技创新工作,统筹协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二是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直有关部门、成果转化属地、有关创新主体参加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联席会议制度,研究“一事一议”项目,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协调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措施,督查落实联席会议研究确定事项,负责有关日常事务。三是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对接、属地承接、企业连接”原则,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组织本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形成党委政府定期研究、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分工协作、产学研各界积极行动、贯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流程的高效工作机制,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重大突破。

(二)高标准建设“德阳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针对德阳市创新资源缺乏、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短板,优化德阳市现有科研创新资源配置,按照新机制、新功能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德阳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以建设德阳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龙头,努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一是产业研究院职能定位方面,首先运用灵活机制和资本运作方式,整合区域内科研机构资源进行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研发;其次整合区域内创新服务平台资源,搭建全市统一、覆盖区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健全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科技创新活动中“找政策、找项目、找资金、找文献、找仪器、找专家、找解题”的“一站式”服务,成为德阳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的重要载体。二是体制机制方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设行政级别,面向国内外创新型领军人才招聘院长,借鉴“产研院总院+专业研究所”模式,推行“事业+企业化”管理体制;专业研究所采取独立法人实体模式,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及其他创新主体引进研发成果及其人才团队,组建若干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所,实行市场化管理。三是投资主体方面,建立财政扶持机制,产研院组建初期,政府按照“市场化+公益性+企业化”方式,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作为创新平台建设支出,主要用于投资研究所和中试基地建设。产研院进入发展阶段后,支持额度与产研院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等绩效挂钩;赋予产研院投资权利,由地方财政主管部门投资设立引导基金,委托产研院管理,产研院总院加挂产研院有限责任公司牌子,具体履行投资职能。

(三)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体系

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经费投入机制。一是加强对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推进科技项目后补助,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吸引全国各类投资机构参股,采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式,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领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产业园区的投资平台进行项目跟投,为德阳市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提供融资等服务。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可以带动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落户德阳创新创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中间试验环节的引导性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完善科技成果熟化机制。四是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激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形成与转化。

(四)构建开放式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

秉承开放创新的理念,在基础性、战略性上下功夫,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统筹考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来谋划德阳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把重点放在科技创新链条的中下游,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密结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来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平台,开展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建立以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工程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联盟,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与区域主导产业健康发展,成为推动科技与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的科技命运共同体,为会员、区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三是加快互联网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功能,推动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自发协同,加速释放创新能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联合各创新主体要素,深度挖掘各类要素市场,通过实现技术人才网络共育、设备资源网络共享、科技项目网络共创,使创新主体抱团融合。树立一批科技创新典型企业和企业家。

(五)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要优化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营造包容性创新文化氛围,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制定《德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并出台相关配套文件,优化科学技术奖励奖项设置,优化奖励机制,对成果转化好、产业促进大的科技成果予以奖励。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大力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企业,切实为广大创新企业保驾护航。三是大力支持在德阳市高校院所和国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除制约职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制度性障碍。四是培育弘扬创新文化,进一步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在全市上下形成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五是将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和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关键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市级部门及县(市、区)的绩效考核内容。

猜你喜欢
德阳市德阳科技成果
多彩活动 浸润成长——四川省德阳市青衣江路小学校
大德如阳
清明馍馍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德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及配套工程(一期)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
车祸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