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数字营商环境构建:动因、问题与策略

2022-02-06 07:33◆唐
决策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营商政务数字

◆唐 琼

自2021 年起,世界银行因为各种原因停止出版营商环境报告,但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在进入新的阶段后,更加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打造,并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其中,尤以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11 月提出的“数字营商环境”概念,将我国营商环境优化引入了更深层级的思考和行动。“数字营商环境”是在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顺应数字政府建设趋势而产生的,这一概念站在了全球营商环境的前沿,为全球解决营商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营商环境

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营商环境是几个既独立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是基于数字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和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各个领域的变化。在经济领域,数字化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生产方式创新,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数字化革命的契机,推动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产业升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政治领域,“数字政府”是相对于传统政务的一次革命性改革,“数字政府”重塑了政务服务流程,从各个方面提升了政府的履职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主要方式是以数据为资源发挥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数字经济涵盖面广,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在信息技术愈加发达的现在,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1]。在2020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后,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市纷纷提出了本地的发展规划,将数字经济发展提上了日程。2019 年10 月,四川省入选“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数字经济规模从2016 年的0.87 万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1.61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9 位,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5.4%上升至33.1%,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 年,四川省数字经济增速超过10%,占GDP 的比重在5%~10%之间。《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 年,计划全省的数字经济规模超过3 万亿元。数字经济已然成为省内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选择。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2]。和传统经济方式相比,数字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联系和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必然要打破各个国家间的封闭和对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数字政府”在我国最初正式提出来是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早则是以电子政务的方式出现,电子政务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成熟的政府管理、办公模式,是转变政府智能与信息化改造的过程。[3]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了大数据的战略地位,政府数字化建设是大数据战略的重要部分。国外研究成果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新的公共管理范式,新的公共管理方法从原来的模式转变为强调分散、竞争和激励。[4]新公共管理方式对我国现有的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调整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加速推进在线政务服务水平,数字政府建设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数字政府阶段。发展较早的广东省2018 年就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广东“数字政府”建设行动计划》。发挥大企业技术优势,腾讯与广东电信、移动、联通成立“数字广东公司”承担省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运维工作,从搭建系列政务服务平台入手,从政务云平台到大数据平台和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日趋成熟。《中国数字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1)》对全国31 个省级和101 个市级政府进行测评,贵州省作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数据治理方面成绩优异。贵州省的成功经验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数字治理上的弯道超车提供了正面示范,也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数字政府的热潮。在2021 年的地方两会上,有20 余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列入2021 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数字化转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距离“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的目标还有差距,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效、服务型数字政府任重道远。

“互联互通、投资于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良政治理,是数字革命的基石”[5]。营商环境优化和数字政府的建设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政府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数字政府建设时协同办公平台的企业端、中介端、移动端等的建设能有效地优化营商环境。可以说,政府数字化水平越高营商环境越好。另一方面,营商环境优化进入数字时代,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政府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时代在于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规则等方面有了新的模式,营商环境必须要适应新业态带来的新变化,政府为此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入,政府与之匹配的服务能力和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 四川省数字营商环境发展现状与困难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区域实力之争,在于营商环境之争。2021 年四川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升至99.2%,“全程网办”事项占比提升至94.9%。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新增减税降费近400 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35.2 万户、达771.6 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迅速。四川省的营商环境优化在进一步改革的同时仍然存在“效率困境”问题,在“一网通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数据共享方面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对标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35 年,与国内领先地区、省内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基本消除[6]。四川省历来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但和上海、广州等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以上海为例,上海是我国在2021 年唯一被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同时列为5G 外场试验和网络首发的城市。在2020年5 月底,已经建成室内加室外5G 基站共4.4 万个。在上海市的“新基建35 条”中,明确提出要在三年内新增3.4 万个5G 基站,目标是实现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计划到2025 年5G 室外、室内完成深度融合。四川省2020 年省内5G 基站建成3.6 万个,和上海相比,在5G 基站建成总数以及5G 基站的密度上均差距明显。

此外,四川省囿于地域广,发展不平衡等原因,5G 覆盖率整体不高。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的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编制的《四川省5G 发展指数蓝皮书(2020 版)》发布显示:省内5G 经济发展指数,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第一川南经济区其次。其中成都市在2020 年5 月前已建成5G 基站近1.2 万个,广安市5G 基站数量是1780 个,攀枝花市全市建成5G 基站988 个,阿坝州2021 年建成5G 基站938 个。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在《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 年)》中明确成都2022 年“新基建”要建成5G 基站6.5 万个。基本形成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共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公告版)》提出通过大量加密5G 基站,全域共规划5G 基站101858 个,在目前17783 个基站的基础上,规划新增51875 个5G 基站,共规划69658 个,约是现在4G 基站的4 倍[7]。和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比,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整体较弱,拉低了四川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

(二)数据共享通道不畅,数据共享安全缺乏保障

数据共享问题是一直在重视却从未被有效解决的问题。造成数据共享难的原因有很多,对共享数据的部门来说,数据共享的内驱动力相对不足是数据共享难的内在主要因素。内驱动力缺失其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数据即资源”的传统观念,占有数据就掌握了数据的使用权,对于数据拥有者来说,对于数据共享是排斥的。如果没有激励数据共享的长效机制,拥有数据的部门也就不会拱手相让手中的“数据蛋糕”。此外,数据共享不是一键即成的简单操作。实现数据共享需要额外的经费和人员,并且这样的投入可能是隐性的,不能体现在工作成绩的考核体系中,如此一来,推进数据共享的意愿变得更为被动。

外部原因来看,首先是实现数据共享标准的不统一,因为统一的标准是实现数据交换的基础。在对数据共享堵点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国省共享通道不够顺畅。政务数据共享很大的阻力来自于国家部委专网系统。长期以来国家部委专网林立,互不联通,承接到各地各部门就是各建一套业务专网,专网之间形成各个数据“孤岛”,而地方行政层面无法打破这种专网割据的现状,导致地方政府难以获取专网系统的数据,特别是公安、税务等部门数据。

二是电子证照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从四川省情况来看,对照国家公布978 类电子证照目录,仅有68类电子证照由国家部委发布了电子证照工程标准;部分国垂系统尚未实现通过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接口、实现数据回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门电子证照的应用;个别省建系统建设规范和证照标准要求上并未实现统一,导致电子证照规格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乐山市就存在证照标准不一、数据不全、模板和数据归集难度较大、国省证照数据回流困难等情况。

三是数据共享安全缺乏保障。数据共享过程中,除了明确涉密的数据不予共享外,数据在共享过程中涉及到的采集、分析、共享、使用及销毁等流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数据被篡改、非授权使用或者遭到破坏等现实问题。随着数据共享的深入开展,安全层面的威胁和难题成为严重制约数据共享工作的关键因素。共享过程中数据的安全问题,牵涉到多部门,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唯有安全和得到保障的数据共享才能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三)重审批轻监管,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措施之一,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以机构重组和重构审批流程来实现。目前审批制度改革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行政部门的“利益壁垒”,审批权其实质也是一种“权力”,要改变旧的思维,塑造为民服务的新观念才有可能实现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否则,就成为紧紧抱住手中“蛋糕”不放的状况。有利可图的事大家抢着做,无利可图的事相互推诿,让市场主体和群众疲于奔路。“一网通办”总体上优化了流程,减少了审批时限。对于审批的重视和对于监管的轻视依然存在。在贯彻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要求上并不清晰。监管对应的依据和法律法规不明确,这对于后面的运营管理都存在潜在的风险。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因为一些行政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缺少工作能力造成的,对于新业务不了解,对新流程不熟悉等都是行政审批成为“老大难”的原因。

四川省2021 年列出中央层面设定“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共523 项,根据实际情况,暂停1 项,不涉及7 项。另外,四川省自行设定“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8 项。在532 项中央要求的清单里,有68 项是直接取消了审批。15 项审批改为备案,36 项实行告知承诺,余下404 项审批是优化审批服务,优化审批服务的主要措施为实现申请、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推广用电子证照;减少提交材料;压缩审批时间等。梳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发现的确下放了一些审批事项,但下放的审批事项占比很少,并且都是不太紧要的领域,依然要进行审批的事项占了清单的大部分。由此可见,让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行政审批制度还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际使用不高,导致数据不能充分汇聚

四川省“一网通办”能力稳步提升,但和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四川省2020 年“天府通办”个人实名注册用户数3016 万,占常住人口比例36%。同年的浙江省政务服务平台注册人数是2775万,占常住人口比例为48.32%。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注册人数是8932 万,占常住人口比例为78.72%。上海市政务服务平台注册人数是2281 万,占常住人口比例为94.15%。四川省法人使用政务服务平台用户数量234.6 万,占注册企业数的比例为10.77%。广东省法人使用政务服务平台用户数量1170 万,占注册企业数比例为53.17%。浙江省法人注册用户数量是974 万,占注册企业数为44.7%。在平台使用方面,部分省直部门和市(州)既没有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理,也没有将自建平台上的办件数据实时推送,办件数据汇聚和事项覆盖率较先进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电子证照数据汇聚少。四川省2020 年执行国家标准的证照类型110 类,占上报类型数的30.64%,广东执行国家标准的证照类型733 类,占上报类型数的93.14%。同时期上海执行国家标准的证照类型304类,占上报类型数的63.6%。共享和亮证应用比较少,目前有29 类证照具备共享亮证条件,但仅有电子营业执照、电子社保卡、食品经营许可证、取水许可证、出生医学证明5 类证照实现了共享应用。在系统对接方面,通过攻坚,系统对接成效显著,还是存在对接数据和要素不完整,不能有效实现办件结果数据协同共享;国家垂管系统难以实现深度对接,还有部分系统无法实现数据回传和共享,部分系统只能实现查询比对。在应用接入方面,四川省“天府通办”虽然接入应用1500 多个,接入国家平台旗舰店应用218 项、国家政务服务APP 应用111 项,与广东省接入国家平台旗舰店应用1027 项,国家政务服务APP 应用1966项相比相差甚远。

(五)数据开放程度不够,城乡“数字鸿沟”增大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营商环境优化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补充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从而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性改善,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城镇和乡村营商环境的改善。美国学者本杰明·康佩恩的“数字鸿沟”概念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上信息的“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鸿沟。即不同群体在数字设备接入、数字技术使用和数字能力培育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数字鸿沟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同时也存在观念之中。

数字信息天然具有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使得数据唯有通过共享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然而拥有数据的部门不愿意甚至不重视数据开放和共享,这种占有数据当成私人财产的观念上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数据的封闭和割裂,形成“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影响到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得一些群众无法享受到数字红利[8]。张晓娟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政府数据开放元数据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12 个省政府数据开放元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我国存在政府数据开放元数据总体质量不佳、中西部数据平台建设较差和东西部政府数据开放程度差距较大等问题[9]。表明在线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区域差距大来源于各地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特别是我国的在线政务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推行过程中,对于服务标准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可能不完善,这也会导致各地在线政务服务的不均衡,尤其不利于处于数字环境不发达的地方优化营商环境。

三、四川省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路径构建

我国引入“营商环境”概念并且纳入顶层设计之后,经过数年的努力,全社会对营商环境优化的自觉性和行动力都有明显提升,地方政府观念上从“要我干”已经转化为“我要干”,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在行动自觉上增强。各地政府将营商环境文件和方案列入政府日常,市场主体数量增长加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营商环境优化一直在路上,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向东部地区看齐,四川省尚有一段距离要走。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数字化进程

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强大的基础设施为基础。浙江省的数字经济发展之初,就明确了要打造网络高速覆盖的“宽带浙江”、部署全面感知的“泛在浙江”以及构筑开放共享的“数据浙江”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任务,有力地支撑了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四川省要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新基建,只有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形成协调发展、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新格局。统筹协调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资源,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全省、服务全国的格局,才能推动数字营商环境的进程。

首先,要建设有利于数据交流的基础设施。加快5G 基站建设,增加5G 基站覆盖率。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5G 网络重点区域全覆盖。提档升级光纤网络部署,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推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间带宽扩容,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提升区域骨干通信能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北斗应用基础设施,提供亚米级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强化4K/8K 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提升通信网络的接入速率及服务质量,增强IPTV 网络的承载能力,探索“5G+超高清视频”传输应用。

其次,让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数据处理。构建智能算力体系,充分发挥成都超算中心作用,增强高性能计算能力和云平台应用能力。聚焦云存储、分布式处理等业务,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区块链试点平台,推动区块链接入数字政府应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尽快接入国家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数据中心,探索数据中心跨区域共享机制和模式。探索建立电力网和数据网联动、协同运行机制。打造多业务数据融合的高容量大数据存储平台,融汇政务、社会和互联网数据资源,形成数据资源原始库。拓展府教据的采集渠道,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的备份及保护。

最后,应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周边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对接,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交流互补。推动和周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流动,结合不同地区间产业基础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形成融合发展下的合力,培育特色数字优势产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以大数据资源中心为重点,集中打造集现代管理、研发生产、数据交易、人才培训、企业孵化、应用创新、智慧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核心园区,建设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大数据产业应用基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群。构建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强和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二)构建政府协同机制,深化数据共享

新时代数字政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字政务的业务协同,在不同场景中,启动数据资源,发挥数据的价值。数字政府建设中社会治理、经济调节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高质量的数据供给作为支撑。为了数据多跑路数需要政府在数据开放共享上下功夫,数据资源不受层级、地域的限制大力发展横向与纵向,促进共享模式进一步转变,让资源共享突破层级、地域等限制,加强不同部门协同合作,建构完整的数据体系。

地区间协同问题在行政管理的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对于地区间协同问题,已有的研究文献早已提出了府际协同的解决方法。而数字营商环境的“跨省通办”已经超越了传统治理模式的范畴,需要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协同。“跨省通办”是前一阶段“一网通办”的升级版,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跨省通办”提供了枢纽式基础设施。国内各地区域性“通办”发展迅速,特别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川渝黔区域合作发展较快。以四川和重庆两省市的“跨省通办”实践——“成渝通办”来说,自2020 年7 月22 日,川渝两省市政府办公厅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以来,“川渝通办”改革前后发布两批共210 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量超过589 万。省政府计划在今年继续推出第三批共101 项“川渝通办”事项。随着第3 批“成渝通办”事项的投入,“跨省通办”的改革还将持续深入。

落实到具体场景中,推进数据最大限度的共享,能让数据成为资源,公共数据的开发应用,一是健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制度体系,推动各级各部门全面梳理数据,摸清数据家底。数据的原始性,即数据数量增长速度快、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社会的发展,数据呈现出类型多并且非结构化的特点,面对海量数据,需要全面梳理数据,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二是按照“整合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要求,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大数据开放越来越多地关涉到不同系统,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开放与共享,既包括横向各部门间的开放与共享,也包括纵向各层级政府间的数据开放与共享。不同系统和不同层级间数据的传递,因此政务信息系统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即促进了政府间的协同,也需要政府间的协同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三是全面推进政务数据开放,释放数据价值。政府部门掌握了80%的有价值的数据,因此在应用大数据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政府的责任一方面需要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开发和共享。另一方面引领和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政府是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大数据战略价值的发挥。

(三)优化流程,重视监管,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高效发展

行政服务审批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领域,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行政审批流程透明度不高,部门之间衔接不畅。在之前课题调研中发现,约有一半的调研企业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前对于办理流程了解清晰,其余的企业不了解或仅了解一些,反映出办理流程的不清晰、不透明现象较为普遍。从传统的线下办理到网上审批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转变,规范了政府权力,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增强。高效透明的办理过程增加了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防止了权力寻租,使政府权力呈现扁平化结构,促进了政府数字化转型。如何让行政审批服务更为高效,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是新时代执政能力的体现。

一是去繁就简,优化重构审批服务流程。传统线下审批的最大弊病在于流程繁复,让办事的企业主体和群众跑断腿。“一网通办”“一网管办”的实施就是精简重构,优化管理。可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给市场和社会,可以简省的流程就实行精简与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针对效率低下的领域展开针对性整改措施,提高综合办理的效率。譬如沈阳市在优化再造审批流程上推动了“减、放、并、转、调”改革措施,将保留事项除去涉及国家安全需要保密事项外,全部实现了网办,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材料网上流转、窗口统一办结”并联审批模式。

二是设立行政审批服务标准。“以标准化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是衡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准。“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以“不动产登记”为例,对“一件事”涉及的多部门事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清理,编制《“一窗受理”事项标准化手册》,将“多重要求”规范成“一套标准”,精简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婚姻关系、重复测绘报告、户口本以及各类共性材料。行政审批服务的标准化,是以用户满足为导向,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营造行政服务的环境,以此规范审批人员的行为,是对行政服务行为的考核和监管评价体系。

三是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对企业和群众信用信息分级分类进行监管,出台信用信息评价实施细则,执行统一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同时对于失信企业启动信用修复工作,引导企业诚信自律,鼓励企业重塑信用。

四是应当重视行政审批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专项培训,通过对重要政策精神的领会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对自己工作的岗位有明确的认知。另外通过工作相关的专项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网络办理行政审批更需要懂理论,业务熟的复合型人才。

(四)线上线下业务深度融合,提升治理水平

国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在线服务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评价指向是营商环境中服务的便捷性。在线服务拓展了政务服务边界、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在线服务指数(HCI)作为关键构成之一。我国各省市网上政务服务主要有三种管理组态“线上驱动型、线下驱动型和全面融合型”,[10]线上驱动型态依托于网络进行政务服务,市场主体便捷感受更强;线下驱动型则更主动线下实体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转,如我国吉林省和辽宁省。全面融合型是双轮驱动型发展,整合了线上和线下的政务服务优势,在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最多肯定,比如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降低了企业行政负担。网上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建立一体化服务平台,增加平台有效利用率,利用线上办理事务减少市场主体时间成本和行政负担。浙江省衢州市的“政企通”是我国网上政务服务的典型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在浙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四横三纵”总体框架下,实现了涉企数据和企业信用代码全覆盖,企业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法人账号,可自动提取法人信息和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直接办理掌上可办事项。“把服务内容集成到一个平台,破解了企业服务碎片化难题。”[11]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建立在于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开发“政务一网通”平台,与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电子印章系统对接,实现异地可办、同城可办、网上可办。建智能政务服务区,实现智能服务事项可以在全市各地终端上自助办理。整合政务服务热线,建成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专线平台。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分类实现“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二是融合线下和线上业务,提升治理水平。在办理审批事项和一些政务服务时,是需要实地进行的,线上业务必须要实体性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支撑,因此,线下办理能力也是衡量指标之一。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对需要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的办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做到应接尽接,对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的办理事项全面梳理,编制办事指南,提高企业办理事务的便利程度。

(五)完善数字创新环境,加快数字人才培养,消弭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消除,首先从新基建投入着手,新基建建设重点在农村。自2003 年以来,浙江省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等系列举措,健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更新迭代,为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快速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发展农村新基建,要推动5G 网络“乡乡通”,保障农村通信全覆盖;在资费上实行优惠,让农民群众用得起优质网络服务;推广培育农村信息化应用,推进农村数字化应用。譬如凉山州在会东县实施的打造省级新型智慧城市示范,持续提升偏远山区城乡治理科技支撑能力。引导和支持电信、科技企业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高原建设智慧牧场,开展“标准化养殖”和“追溯”一条龙服务。开展5G+智慧医疗试点,5G+智慧农业园区、5G+智慧农机管理、5G+网联无人机农业作业等5G 应用创新,赋能线上农产品交易、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数字乡村能力,全面助力三农信息化建设,让农村群众用得好优质网络服务。

完善中小企业数字环境。数字鸿沟存在不同企业,有的企业拥有高素质数字人才,因此在接收在线政务服务方面就有利,与之相反,没有信息人才的企业在接收在线政务服务时不如有人才的企业,从而形成“信息富企”和“信息穷企”,随着在线政务服务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特别是中小企业,为此,要消除中小企业的“数字人才鸿沟”,提升人员的数字素养,开展数字技能教育,树立适应数字社会的终身学习观念,让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发展同步,使数字技术成为工作的“必修课”。政府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数字培训,对数字障碍企业进行“信息扶贫”,创造政务服务应用于营商活动的场景。

培养和引进“数字”人才。随着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既懂专业业务与行政管理,又懂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开发和管理的高质量人才“供不应求”,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复合人才和熟练技能人才。培养一支专业队伍需要长期培训、锻炼、实践。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求迫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紧缺,引入人才的渠道也不畅通。目前对信息化数字化人才开展专门培养的高校和单位还比较少,缺乏适应数字政府发展要求的人才战略和措施。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下功夫,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猜你喜欢
营商政务数字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
答数字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数字看G20
政务微信,你加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