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22-02-06 07:33成都市重大行政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
决策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枢纽数字建设

◆成都市重大行政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

一、数字经济时代通信枢纽的战略地位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现代数字通信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有效应用作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并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取决于数据资源驱动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过程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通信枢纽扮演着前提基础和关键支撑的重要角色。其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数据资源传输与汇聚平台,为数字经济提供核心要素和强大动能。当今世界,围绕数据资源开发和数据要素赋能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兴起,全球各国将掌握和运用数据的能力,特别是数据资源的规模化沉淀和数据要素的高速化处理等,作为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是作为数字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载体,为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提供坚实的依托和强大的支撑,为产业数字化提供现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 次学习会上更进一步指出:要建设数字通信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发展。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部署中,数字经济是绑定在数据资源战车上的经济形态,而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则是依赖于数字通信设施进行的。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了通信设施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数字化、农业智慧化中的基础作用,充分显示了数字通信环境对数字经济的基础、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三是作为数字产业化的基础性、前导性产业,对数字经济呈现出巨大的牵引作用。通信枢纽是一个长产业链体系,其产业细分包括:电子元器件、机站整机系统、智能化终端、基础软件及嵌入式系统、数据中心与数字计算、密码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等,均处于技术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的数字经济前沿层位。麦肯锡从支出角度详细分析了个人消费、公共支出、企业投入和国家在通信系统建设相关货物及服务方面贸易平衡的综合计算,得出的结论是:通信基础的投入,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和拉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都市贯彻中央部署和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打造网络强市、数字成都和以数字化新经济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应当具备海量数据的交换聚集、计算处理和价值呈现能力,应当拥有核心数字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通信关键设施的布局。因此,应当把强化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的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使“通信枢纽”建设老话重提、老话新提。

所谓“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是指由国家统一部署和授权运行的,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连接世界的通信枢纽。其主要来源和依据是: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新基建”目标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战略布局。与过去通信枢纽工程建设的主要区别:一是定位不同。过去叫立足区域、面向西南。现在要立足西部、联通全球。二是目标不同。过去以干线交汇、数据集散为目标。现在以万物互联、数据融合、支撑数字经济为取向。三是技术环境不同。过去是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下的光纤宽带网。现在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 移动互联、量子通信和网络空间安全等技术赋能下的空天地高速、泛在、互联一体网。

强化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推动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迭代升级。通过强化“云、大、物、智、5G/6G”等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在工业制造、电子商务、智慧农业、文化创意、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数字经济的“上云用数赋智”要素集群和“芯屏端软智网”成链运行。

二、成都强化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的优势与挑战

(一)优势方面

1.基础优势。一是国家战略布局。成都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区域,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一直是国家西南地区在电路交换和光纤干线网的枢纽节点,具有建设大区级通信枢纽的先天优势。二是通信基础设施完善。通过前一轮通信枢纽工程建设,成都已成为三大运营商互联网大区核心节点和国际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承接网内西南区域互联网业务和国际互联网出入境业务的汇聚和疏导,光纤宽带网络、数据资源中心、云计算设施和网络空间安全等实现城乡全覆盖。三是5G 新基建力度较大。成都是国家5G 首批试点及商用城市,也是5G 场景应用的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截至2020 年,共建成投运5G 基站30119 个,具备NB-IoT服务能力的基站6844 个。四是超算算力资源丰富,容量规模全球前十。成都超算中心和曙光云计算中心等都是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超级计算平台,最高运算速度达到10 亿亿次/秒。

2.技术优势。一是成都作为国家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性、功能性、战略性部署区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汇聚了如中国移动西部科研枢纽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前沿科技平台,在基础元器件、高性能芯片、核心软件和网络空间安全等关键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完整的产品体系和稳定的市场应用。二是在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围绕CPU、大数据、边缘计算、数据孪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等,形成了一批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三是数字化人才资源丰富,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的信息科技方向及数据通信学科和中国电科、中科、中航、中核等在蓉研究机构的信息通信、数据处理、网络安全国家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为成都大规模数字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载体。

3.场景优势。一是应用市场广阔。成都是全国首批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和信息惠民试点示范城市,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应用广、支撑能力强,涌现了全国首个5G 医疗专网、“7·20 郑州特大暴雨”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救援、大数据精准疫情流调等优秀场景化应用。成都智慧城市、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和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数字通信网络应用场景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二是数据资源丰富。区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前一轮通信枢纽工程实施,所形成的干线汇聚、数据集散和海量计算等,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成都市域内的数据资源规模化聚集,为新一轮通信枢纽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现实需求和发展动力。

4.产业优势。一是产业基础雄厚。成都是国家信息通信产业、网络空间安全产业的重要基地和中国国家软件名城,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网络通信、软件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拥有雄厚产业基础。特别是在推动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发展中,基于自主高端芯片、核心基础软件、嵌入式应用系统、融合化数据处理、前沿性通信技术和新兴密码形态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数字产业集群和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0 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2021 年,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同时,国家8 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等,在成都揭牌并落地发展。二是“两化融合”前景广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牵引产业数字化和带动整个数字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成都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的规模宏大,需求旺盛,市场广阔。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新基建数字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区的建设,成都数字优势与重庆工业技改融合,加速工业互联、数据赋能、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等场景导入,必将为基于通信枢纽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挑战方面

成都在通信枢纽及数字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键技术的掌握。数字经济时代,通信枢纽建设高度依赖数据资源、通信传输和网络安全等重大技术设施布局。能否在这些方面争取主动,赢得先机,并抢占制高点、拓展话语权,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二是需求变化的适应。现代通信枢纽的建设,要在全球数字化、大国博弈和国家总体安全背景下,突出数据资源传输汇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技术支撑的时代需求和任务主线,把基础建设、应用导入和服务保障结合起来。这些问题,能否在理论上搞清楚、在实践上弄明白、在工程上整到位,成为决定创新发展成败的关键一环。三是区域竞争的应对。数字经济是国家大政和区域发展共识。而通信枢纽,尤其是大区级通信枢纽及其相关重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属国家布局的,不可重复和难以替代的稀缺资源。区域间,必将对此展开实力比拼和竞争较量。如昆明在云南“数字云南”行动计划推进下,加快国际通信枢纽建设,2021年7 月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申请正式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西安提出加强数字信息大通道建设,发挥作为全国六大通信枢纽和七大互联网直连点城市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国际互联网出口通道探索建立国家数字信息港,构建联通全球的“21 世纪数字丝绸之路”;贵阳建成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拥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高安全、绿色化、集约化数据中心基地和全国通信枢纽,进一步凸显在全国数据存储交换和国际互联网通信的枢纽地位;重庆拥有工业互联网标志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已建成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总带宽340Gbps(成都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仅40Gbps 带宽),正在推动打造以数据中心为底座、5G 通信为纽带、超算中心为重点、国际数据通道为抓手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建设中国内陆国际通信枢纽。

三、强化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网络体系

一是提升骨干网络通信能力。基于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发展战略和“十四五”构建数字经济新优势发展要求,积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区信息传输大通道。推进云网融合、千兆城市、5G 行业专网深入建设,实现骨干网络逐步向虚拟化云化服务化方向演进,建立成渝区域范围内各大云计算中心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通道和云中心到大企业的专用数据通道。建设高速泛在、安全高效和空天地一体的新一代宽带卫星试验网络与西部地区应急通信枢纽,拓展星地、星空和星间信息铰链,发挥北斗产业链聚集优势,加快5G 与北斗产业的双强共振、融合发展。强化4K/8K 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构建广覆盖高品质的视频内容平台节点和分发网络,打造领先的业务体验。基于5G 技术和量子传输,推进自主可控骨干通信网络建设,在核心网络和节点,加快基础设备和软体技术国产化。超前对接国家6G 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要求,在组织力量加大预研和应用开发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在蓉部署6G 试验网建设。

二是提高国际互联网接入层级。国际互联网出入口枢纽局的建设,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目前同城交换和国际互联网骨干直联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国际互联网出入口枢纽在成都部署,形成汇聚西部、通达全球的骨干网络支撑能力。依托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强大网络资源配置,支撑“一带一路”陆地光缆干线建设,配合国际化交通枢纽建设,开通成都南向直通缅甸、西向直达欧盟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推进国际互联数据专用通道与全市各功能区、产业园区、保税区以及外向企业等的骨干连接,提高线上传输时效和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国际互联网枢纽的主干对接,强化成都作为国家西部网络新通道核心枢纽的发展地位。

三是构建一体化算力资源枢纽。要积极争取国家“十四五”新基建大区级、一体化数据资源中心和算力资源中心的布局,立足成都超算中心并整合相关算力资源,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超算枢纽的系统衔接、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参与国家枢纽节点之间的算力级联调度和算法、数据、应用资源的一体化协同创新。对接东部沿海大数据计算需求,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示范工程,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大区级数据计算处理中心和规模化高品质数据资源池。强化成都面向国际国内数据集散枢纽的功能定位,在疫情防控、环境保护、气象预报、航空航天、抗震分析、生命健康、自动驾驶等领域,开展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和其他相关密集数据运算的生态合作。加强边缘计算和5G 网络的协同布局,构建面向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敏捷快速算力体系,形成云中心加边缘计算的分层分级容灾架构。深入研究和超前部署量子计算的系统开发、算法体系、技术适配和实验环境,力求在国家新型算力资源布局中争取主动、抢占先机。

四是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协同平台。强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等行业应用推广,促进企业设计、验证、制造一体化和产业链、消费链、供应链融合化,推动成都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提高成都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标准化、普适性和安全度水平,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发挥成都信息技术产业优势,打造“两化融合”合作范例。加快建设以5G 工业互联网为纽带的产业生态圈,针对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产业特征,打造工业互联网落地示范样板,适时建设和推广应用若干细分产业5G 工业互联网专用网络。

五是发展区块链技术支撑体系。引导通信枢纽及业务搭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极探索和应用示范,推动国家区块链超级节点及骨干节点等在成都落地建设。依托节点建设,形成国际数字贸易的区块链枢纽中心,提供面向全球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可信化的交换服务体系,融入国际贸易新秩序。发展面向产业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行业覆盖率。在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推广区块链技术应用,建立基于网络和面向业务的可追溯信任技术体系,促进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相关产业的规模聚集和协调发展。

(二)突破核心技术

一是提高软件自主可控与国际竞争力。贯彻中央“三跑四可”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方针,在国家软件名城建设中,大力推进自主可控基础软件与系统软件研发,研究并行计算嵌入式系统、高可靠操作系统、高安全数据库、高保真网络模拟、敏捷软件工具等关键技术,打造自主可控技术路线的软件生态系统。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对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研发平台和软件开发工具链,支撑本地软件企业发展。加大政府对于软件开发云平台支持力度,支撑本地企业在工业软件、数字文创、军民融合等领域的软件创新,尤其是加快智能软件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企业管理等产业关键环节的应用,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领域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发展跨境软件服务贸易,做强软件外包和依托国家重大国际工程,输出软件技术及相关服务。支持优势软件企业加强与央企在产业链上的战略合作,打造跨国软件企业集群。在“双循环”体制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运营机构、研发中心和服务体系,鼓励企业组团“出海”、境外上市,参与国际并购,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

二是创新量子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鼓励在蓉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围绕量子计算、量子芯片、量子传感和量子保密通信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产品开发。推进量子保密通信成渝干线的申报和建设,加快军民融合、工业互联网和政务服务网等的量子传输应用示范,强化量子技术在通信骨干网、城域网基础设施相关应用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实施,发展基于量子技术的衍生服务。加快引进本源量子、国盾量子等专业载体、龙头企业和科研团队,整合区域内高校院所科技实力和企业产业基础,形成基于量子技术的产学研用生态发展体系。

三是支持毫米波太赫兹超高速通信技术发展。鼓励开展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技术标准制定和国内毫米波太赫兹频谱规划编制,推动建立毫米波太赫兹通信传输、交换、数据等领域的协议规范,促进加快6G等未来通信系统布局。引导毫米波太赫兹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重点扶持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太赫兹通信工程研究平台等,加强对毫米波太赫兹超高速通信基带与系统、高功率射频、超高速调制、太赫兹探测等核心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在蓉设立国内首个毫米波太赫兹技术测试认证中心,带动和吸引一批前沿通信龙头企业在蓉发展。支持毫米波太赫兹核心部件系统的应用示范,优化技术架构和适用方案,并逐步实现在“雪亮工程”、应急通信指挥、智慧文旅等领域的规模化民用。

四是鼓励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围绕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中心,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算力平台、智能数据存储挖掘平台、机器视觉科研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和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推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积极承接国家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需求、科研创新和战略落地,促进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发挥成都算力资源优势,支撑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交叉技术的科研开发,实现智能芯片、智能传感、智能计算、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创新发展。要建设5G+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在5G+无人驾驶产业等前沿技术规模化行业提前布局,在5G 边缘计算工程化、5G 网络切片专网建设、示范区域标准规范和规则政策等方面加强研究,先行先试。

五是加强基础密码设计与应用研究。强化科研供给,整合在蓉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构建密码设计与应用研究生态,对接国家密码管理部门,推动在蓉设立密码算法、加密设备和密码应用安全检测评估等支撑载体。增强密码原始创新能力,围绕经典密码的自身完善、密码在5G、区块链、量子传输等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和生物、拟态、量子等新生态密码发展,进行科研攻关和重点突破。强化产业应用需求对接,推进工控、金融、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要害部位和医疗、社保、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民生重大领域的密码应用,以保障基础数据、业务运行和公民个人隐私的安全。

六是加强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建设。依托成都信息安全产业优势,在国际互联网、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集中突破新一代通信安全的形式化验证技术、协议安全分析技术、源代码高覆盖率测试算法、缺陷分析挖掘等技术等,打造安全态势感知与预警、通信安全测试与分析平台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基础设施,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安全保障生态体系。强化网络空间安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关基”保护、数据安全、设备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等,支持和鼓励相关领域开展技术导入、系统适配和应用示范。围绕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相关安全保障的科研攻关和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社会化产业基金注入,特别是省、市重产基金等的灵活支持,为网络空间安全的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商业场景应用等,提供资本要素支持。

(三)强化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保障。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形成协同联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重点工程拟定。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功能区规划等的有机衔接、协调运转,并将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市“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加以设施。建立“枢纽”建设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在明确任务、清晰职责、细化要求的基础上,加强检查监督和运行考核,同时严格规范“枢纽”建设管理。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及相关数字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整合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产业扶持等政策资源,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基础芯片、核心软件、量子通信、移动互联网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优先保障“枢纽”重大项目的用地、资金、人才和水、电、气、网络等要素资源供给。重视龙头企业的培养和核心技术及产业链缺失环节引进配套,围绕“枢纽”建设,打造产业生态。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结合政府投融资平台职能转变和产业化转型,引导和鼓励其参与“枢纽”基础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实施和服务保障,同时要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和国际金融等参与建设。

三是深化数字应用生态。坚持数据资源导向,提高数据化、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本化认识层位,建立数据标准规范,理顺数据基础架构,加强数据资源采集沉淀、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突出产业数字化,遴选和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实现传统经济迭代升级。推进数字产业化,以国家大区级通信枢纽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其基础支撑、软体开发、数据处理、应用配套和安全保障各环节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数字产业集群体系。推进社会智能化,以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为重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智慧化民生服务建设。

猜你喜欢
枢纽数字建设
枢纽的力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答数字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