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昊,唐景良
(1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开发部 副主任、高级经济师,北京 100055;2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开发部 科长、高级经济师,北京 100055)
创新、深化中国铁路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推进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是当下铁路人的历史责任。
中国铁路是管理学的巨大实务场,运用管理科学一直有优良传统,实践成果不断涌现。上世纪80年代末,企管部门引入TQC全面质量管理,甘特图、PDCA戴明环、看板管理、QC小组等管理理论、工具在站段车间班组得到广泛运用。90年代初,机务单位运用人体生物节律周期理论,对智力、体力、情绪曲线都在低潮期的司机,避免出乘。虽然后被证伪,但一直未停下各种管理理论探索实践。学习型组织、营销管理理论等,早在铁路还有分局的时期就有所导入和应用。
一百多年前,铁路成为美国第一个大型系统,第一次需要大规模的管理层级和现代会计实务,开启了大规模产品制造,催生了标准计量、标准时间,演进了公司制、金融制,开创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1]。新时代的中国,建造和运营世界上里程最长、跨度最广、运量最大的高铁网络,中国铁路作为营业里程十万级、员工规模百万级、服务对象数十亿级、全天候和垂直网络型企业组织,最有资格发展和创新管理理论,最有资格做出企业管理理论的世界性贡献,产生享誉全球的企业家。
推动企业管理理论创新,前提是解决好管理者的思维认知、精神状态。从反思、批判角度,铁路企业管理者在意识、共识、常识的思维认知上,在成事、精进、奋斗的精神状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1)反思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无法在问题产生的层面解决问题。小偷大量减少,不是靠反扒行动,而是移动支付的流行,无现金社会的出现。黑车的消失,不是靠路政执法,而是共享汽车的兴起。“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伟大的问题催生伟大的理论,比如相对论这个全新的认知体系。小问题未被认知,也能构成安全风险、管理漏洞。习近平曾说,不要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管理者是问题解决者,也可能是问题制造者。动手解决问题之前,先准确定义问题再行动[2]。
2)反思自知无知的意识。无知,不是说在实践过程中,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干是全知全能,是一种傲慢,主观上违背科学精神,客观上不符合社会化分工。在管理科学化实践的路上,无知和弱小不是障碍,傲慢才是。须清醒意识到,不是拥有了某个管理职位,就匹配掌握了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3)科学反思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意识、认知进行审视、思考,这是科学精神,是哲学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批评之批评。科学反思应建立在假设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反思应建立在实践上,学会做粗活、接地气。科学反思应建立在事实上,管理理论要经得起所处时代、新近事实的考验。科学反思应建立在追问上,对自己的业已形成思维定势、经验模型进行拷问探究,不断迭代超越。
1)唤起热情的共识。没有热情,历史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铁路长期的纪律传统,多数情况是自上而下的某个命令、规定,这是强制性共识。采取物质奖励的手段,有刺激效果,这是交易性共识。真正的共识,是最大公约数,是大伙都认为的那种认知、那种热切期盼的共同想象[3]。需要领导者把握历史进程,努力去寻找共识,发现共识,描绘共识,营造共识。通过恰当、有效的沟通、协商、教育、培训,从而唤起热情,产生共鸣,一致行动。
2)开放合作的共识。管理科学的发展依靠合作。不仅是单位或部门内部合作,更依赖于团队间的合作,甚至跨行业跨体制的合作。不仅是人与人合作,还是内外部的合作、知识与行动的合作。不迷于全知全能,不囿于言语正确,尊重和发挥社会化分工、专业性力量的作用,营造一个广泛合作、开放合作的共识。
3)自我革命的共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不同阶段有不同局限。首当其冲是管理者自身认知,要敢于自我革命,培养建构包容、弹性、管用的多元思维模型,实施正确的调查、科学适当的方法、连贯的活动,避免自证预言、从众心理、内在视角等常见的思考陷阱[4]。
1)尊重常识。常识是历经事实验证、社会习得累积、大量研究思考后最精润的总结[5]。尊重“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常识,不拍脑袋做决定;尊重“管理是由生产经营方式决定”这个常识,不把多元企业等同于站段管理;尊重“管理越来越依靠实验和数据”这个常识,不凭经验想当然;尊重“每个职位的胜任需要刻意练习”这个常识,不错把资历、职位当能力。
2)更新常识。新冠病毒能被70度医用酒精消杀,这是2020年才掌握的常识。时代变迁带来常识重塑。以前认为企业只是满足需求,现在更要创造需求。福特量产汽车之前,人们要的是一匹更快的马或马车;Iphone问世之前,没有人说自己要一台智能手机。更新常识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3)审思常识。常识也有局限性,须避免常识陷阱。安全管理一直主张逐级负责,早年的“五定三率”工作法,就是每一级完成“五定三率”对上一级负责,完不成则考核。事实上,下级的“五定三率”,需要上级支持才能实现,其结果也由上级负责,完不成的考核上级。如此才能一扣比一扣紧实。换句话说,管理者是向下负责,对下属的工作结果负责,对于下属成长的安排和支持。至于向上,是寻求上级的资源和支持。
1)成事。有时候,看似人人都在做事,人人都在负责,但对任何事情,不想冒任何风险,甚至因噎废食。有的人把权衡利弊、敏感分析当作投机,劣化机会成本。有的人信奉不干不错,弱化整个组织责任。成事要看态度、看行动,合格的铁路管理者,须同情之理解,带领团队,小步快走,先动起来;须始终朝前走的姿态,耐得烦的心态,不断积累小改变,逐步争取大成绩。
2)精进。铁路嵌入社会化大生产,既有结构性存在的效用,也有自身运行的逻辑。世事动态演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管理者亟待持续扩展认知,多备工具包,多练技战术。否则,手中只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合格的铁路管理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保持谦虚,保持饥饿,反复磨练,常干常新,日益精进。
3)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历史经验表明,所有进步来自对挑战的应对。奋斗和勇敢,也是党史传承的红色基因之一。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奋斗是成事者的通行证。合格的铁路管理者,是奋斗者、勇敢者,须寻求集体自尊,帮助团队成员走出青年躁动,摆脱中年危机,带领去找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状态。
百年变局下,创新中国铁路企业管理理论,要贯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一切文明成果这两大理念,要适应高速时代、数字时代、后疫时代这三组时代特征。
铁路保障旅客生命安全,是履行社会责任不可逾越的底线。履行企业责任方面,外部以消费者为中心,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内部以员工为本,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1)培养客户思维。对于直面客户的服务单位、经营机构、产品部门,先要站在客户立场看问题,摈弃内部人想象,掌握客户的真实想法。管理者以纯粹的客户身份,去体验、改进自家的产品和服务,贴近市场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多讲市场更容易认同、共鸣的白话,少用请求车之类的行话。
2)建立用户思维。对于设备单位、保障部门这些远离最终客户的,须建立用户思维。客运是动车组的用户,动车组是线路、供电、列控的用户,工电、供电又是工程建设的用户,一个专业保障另一个专业。这些专业系统又是财务、劳资系统的用户,一个系统服务另一个系统,直至服务最终付费的客户。一个单位内部亦是如此,从业务流程到管理流程,一环节是另一环节的用户。
3)树牢员工为本思维。以员工为本,不是包办一切,而是赋能每位员工。他们有血有肉地生活,构成了组织,并完成组织的任务。早期的科学管理把人当作工具、零件,福特流水线就是如此。客户是销售完成指标的工具,员工是领导完成业绩的工具。铁路操作岗位数量庞大,比如售票员、调车员、上水工、探伤工,大量简单重复的标准化动作。各级管理者要将“激活人”作为管理核心,依靠一个个具体的人,为他们创造机会,量化、可视化他们的工作成果、绩效,使他们从工作反馈中找到个人行为的意义[6],提高参与感、获得感,让每个员工与铁路共同成长。
创新中国铁路特色企业管理理论,离不开对一切文明成果的学习、运用和阐发,要搭建在群众路线+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管理的三脚架上。
1)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由我党创立,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党史经验表明,有效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和利用机会。各级员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身处地鼓励每个员工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下一层级提出解决方案,自下而上汇集讨论,互动反馈,择优实施。很多创新,不是靠天才灵光一现,而是普通员工长期试错摸索出来的。调动群体智慧,避免乌合之众,才是真正发扬了群众路线,才能成为管理制胜法宝。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东方文明根系,如今文化自信,国潮涌动。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依托与东方文明一脉相承的儒家精神内核,彰显了软实力。有人把传统文化仅视作诗词、书画之类的知识学问,其实不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实践智慧,讲求知行合一。这是一种温和、稳定、韧性的力量,有助于弄明白自己的小世界,管好自己区域的问题[7]。管理者要把自己作为方法,在知上总结精进,在行上刻意练习,始终保持成事、精进、奋斗的状态,用中国方法来办中国铁路的事,用传统文化驱动叠加式进步,才是中国铁路特色管理的魂魄所在。
3)吸纳管理科学成果。管理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已有百年发展史。营销管理的4P、4C,现场管理的5S,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再造,财务管理的现金流,战略管理的KPI、OKR,等等,这些工具以确定性代替猜测,以知识代替判断,以事实代替经验[8]。寻求杠杆解和动态平衡的辩证法,应用假设演绎法的第一性原理、最小化可行方法,行为心理学的观察实验法,以及现代管理学的科学基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各级管理者不论自发使用,还是自觉运用,都有必要掌握管理科学能做什么,以及如何运用管理工具、方法、理论。铁路发展管理科学,要实施集群式、高强度支持,学习模仿,优化改良,固化运用,不断发展创新中国铁路特色的管理理论。
1)高速时代下的快变化和慢变量。铁路人日常能直接感受到的,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自动闭塞到调度集中,从看图平操到自动驾驶。快变化成为常态。当年高铁上线时,经常有鸟撞死,太快了,鸟类都不适应。作为管理者,要持续接受新技术、新理论的熏陶训练。快变化,告诫我们要注重当下的管理。老龄化、城市群等社会性的慢变量,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技术性的慢变量,也将对铁路这样超大规模的组织构成重大影响。当个人电脑进入办公室、12306 网络订票上线时,打字员、售票员们若不以为然、无动于衷就会陷入被动,这些事物悄悄革那些岗位的命。慢变量,在提醒我们,不可忽视未来的管理。
2)数字时代下的组合创新和斜杠人生。数字化正在渗入所有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跟出租车组合,滴滴来了;跟餐饮组合,美团来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构成新的组合事业,带来管理巨变。新基建孕育新动能,4G的基建发展出微信、淘宝、抖音这样的动能,后者再普及成新基建,进而生长出自媒体、小程序、直播这些新动能。铁路也在增加一个数字化维度,组合创新的出行服务、物流服务市场需求扑面而来。对个人而言,新铁路人还会不会像老一辈,线路工、司机可以干一辈子?他们向往斜杠人生,在履职以外扮演新角色。关爱和赋能员工,他们心中的灯需要管理者去点亮。
3)后疫时代下的同步管理和风险管理。新冠疫情对人们行为习惯、超大组织管理方式,构成长远影响。一个会议,全国17万县级以上干部“云开会”,不用逐级传达。一些组织,每日人员体温登记,采用共享文档,不再逐级收集填写汇总。郑州暴雨灾害,有网友自发组织在线文档,24 h内30万人次参与编辑,精准救助3 000多人。同步化工具对安全管理的启示,顶端更新指令,终端同步动作,前台一旦吹哨,后台即刻报到。疫情造成社会阶段性停摆,也让人们认识了破坏系统本身的风险。试图消除风险,只能导致最大的风险——僵化。铁路运营也在制造风险和承担风险。企业发展是为了承担更大的风险[8]。关键在于,对不可逆的风险,有能力掌控;对风险复杂性的掌握和审慎利用。有些风险可以冒,有些不能冒,有些不冒又不行。所有措施必须就其对未来的潜在影响接受检查,必须确保拥有或可以获得实现方案所需的资源[6]。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管理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召唤中国铁路的重新定义和理论创新。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不厉兵秣马,何以应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