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菁
绘画常常是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一定需要书本上的讲解。文字可以解释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绘画的学习是另外一种学习,是视觉的学习。绘画的逻辑也是另外一种逻辑,是形式美逻辑,是趣味逻辑,还有空间逻辑等。绘画的判断是独特的判断。所谓看一眼就能明白是视觉艺术学习的特点。从别人的画里看出名堂也是一种学习。用眼睛来判断,用眼睛读画,用眼睛获取知识信息,这是绘画学习最重要的渠道。
我们过去在美术高考的时候,老师是可以进考场看学生考试作画的,不像现在的考试,老师只能看结果,最后给结果评分。这样做虽合理但并不科学,因为整个过程才是重要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前怎样?之后又怎样?学生的处理和应对得如何?这个是判断高低的基础。有时候比的不是完成后的结果,真正要关心的是在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所以,老师进场看才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察觉真实的情况,哪怕只是瞟了一眼都不一样,看你的整体状态,笔是怎样削的?工具准备得如何?精神状态怎样?衣着、专注度、对外界的反映等,都是老师评判的依据。知道了这些很具体的情况,才能判断准确。你只让他给结果打分其实就缺失了很多。虽然看过程是看,看结果也是看。但是看过程是鲜活地看,看结果是固化地看。为了兼顾公平性、考试的操作便利性和操作效率,却把最重要的东西牺牲掉了。
其实,绘画学科的标准是弹性的,不像算术题有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这是钢性的。所谓弹性,就是可以有争议,不完全能达成一致的。所以,结果好的不一定在过程中就优秀,在过程中优秀但不一定是最后效果很好。这些不确定性,再加上评价者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审美判断不一样,那情况就更复杂了。
说到绘画的学习,扩大一点说是艺术的学习,这其实是有特殊性的。平常人说的“要有天赋”就是这个意思。画画的人能把看到的转换成看不到的,然后又把看不到的变成看得到的。这个绕口令不知听明白没有?看到A想起了B,甚至能想起C、D、E,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到。但要把联想到的整出个可视可触的实体来,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应该说,能呈现出看到的A,已经不太容易,然后还要把后面想到的东西也呈现出来,确实是要点天赋。有绘画天赋的人在后面这一步比常人厉害,有些人不用教就能弄出来。所以,有人说创作不能教,似乎有点道理。其实可以教,但没有教的必要。画画的人把看不见的东西表现出来的能力,旁人没法教,因为这是这个个体的看不见,不是另一个个体的看不见。不知我讲清楚没有。
我开玩笑地把绘画教学说成是“企图把无法说清的东西说清楚”。共性的东西能传递,可以教。个性的东西,某一个个体很细微的感受差异,另一个人是根本无法体会得到的。莱热说:这个世界像时钟一样在运转。克利说:要去寻找事物背后的真实。一百个画家有一百种想法,个人感应到的东西不一样,老师自己也是一个个体,怎么可能把别人没有感觉的东西传递过去呢?怪不得印象主义之前的师傅带徒弟,学得都一个样,不会有颠覆式的变化。不是那时候的人没个性,而是师傅太强大了,而且教得太认真,所以徒弟只能学得和师傅一样。
绘画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己去学习,自己才知道要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尽管可能自己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但经过反复可以找到路径,而往往别人的指引有可能将你引入歧途。这不是谦虚不谦虚的问题,而是你要用十年或几十年才能悟到这一点。大规模淘汰就是因为能悟到的人不多,或者悟得晚,没有时间转弯了。画画的人别总是来一个人就叫提意见,来十个人你听谁的?人有时候要闭关,不跟外界往来,这样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老师虽然教共性的东西,但他能察觉学生在什么地方透露出与众不同的素质。能发现学生的特点就是老师的作用,然后顺水推舟,让学生成就自己的独特。
老师不必教,老师要等,耐着性子等,這是老师的基本功。
绘画感觉好的和绘画感觉差的一看就知道,感觉好的不一定能成,感觉差的不一定不成。成了的未必好,没成的未必差。判断学生接下来的发展会怎样,所谓“看有没有培养前途”?这样的判断在有经验的老师那里大多数情况下八九不离十。
总之一句话,绘画的天分和对绘画独特的理解力是无法传授的,他有了就有了,没有就是没有。后天努力也没用,只能是画得还不错,是矮子里的高子,不可能成为高子里的高子,想要成为美术史上的人物是不可能的。
怎么学呢?怎么去教呢?这是个问题。我是觉得,没天分的可以教,让他变得高一点,但别抱太大希望。有天分的不必费太多心思去改变他,就让他自己去画,他自己就会努力,根本不用你操心。只要他愿意画,就可以成。也有不愿意画的,他把聪明用到了其他地方,那也是他的定数。作为老师不必勉强去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