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安
去年我创作了几幅作品,它们是《一日》《二日》《三日》,还有《引.今天是哪一天》与《开目舞》之一、之二。这些画与以往不同的是用宣纸和非宣纸两种材料混合制作而成,我把它称为——走出宣纸又走进另类纸本的水墨艺术。
在作品创作中我选用了麻纸、报纸、包装纸作为材料,以拼贴、手撕和剪纸的手段再施之于墨,看看笔墨离开宣纸是个什么样子……当然,把笔墨或水墨拉出宣纸,照常理来说不过是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质感,比如麻纸有麻纸的味道,报纸有报纸的效果,笔墨则还是笔墨,只是表象和质地的不同而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延伸笔墨表现空间除笔墨意义之外,一定会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就制作方式来说,《一日》这幅画就是用宣纸和红纸相互粘贴而成,采用浆糊调水粘合,剪裁、折叠和挤压的结构方式,有的地方堆出皱褶,有的地方不挖补而是不断复加,粘贴的地方也不做墨色的衔接处理,留下皱褶、肌理、厚度在画面上,以求获得画面那种不修饰感。
传统画作的挖補方式正好相反。首先,用清水围绕挖补的部分洇湿,慢慢顺着纹理一点点撕下来,要撕出毛边捋顺摆平,把备用的白纸也做同样的顺序,这样两者的边沿就减去了厚度,之后在顺着挖补线刷薄薄的浆水相互搭接,这样接口的厚度与宣纸是平整的,等略干后再重新将画作连接,一通操作下来是看不出挖补痕迹的。当然,专业裱工的手法和工序还要讲究得多;复杂得多也专业得多。过去先生们讲,学中国画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画外的功夫:托画、裱画、裁纸、粘贴都是专业类的技术活儿,包括熬浆糊洗面筋、调浓度、试手法等。说是一条龙式地操作,要想画好画先要训练手法、手感和腕力,四尺、六尺,甚至八尺大的纸一叫劲也能从裱画案子上把托裱好的画提起来,这叫力道。
可见,两种不同的粘贴、挖补也表示着两种价值追求,过去挖补是为了修复自己的“败笔”以此达成审美的目的。而时下挖补与粘贴则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方法类同但结果迥异,这恐怕也是画面推演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