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2022-02-05 00:21陆鹏袁悦李思汗王悦舟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陆鹏 袁悦 李思汗 王悦舟

摘要:高校理工类专业应该在专业课上适当添加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的思政教育课同向发力,努力促进理工类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引领协同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思政要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校  理工类专业 课程思政  路径

一、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薄弱多元

现今社会快速发展,各国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带来了思想上的碰撞,使得社会价值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局面。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竞争精神,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中,他们养成了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容纳不同观点的优质特性,这也说明他们自身的观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传统思政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育内容多有重复、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多种不利因素,使得部分理工类专业学生不重视思政教育,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他们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二)课程思政概念薄弱

理工类专业是集科学理论、实践运用和技术创新于一体的专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化和工具化。相比于人文社科重视“道”的发扬,理工类专业更侧重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和运用方法,即“术”的培养,这就是知识化。工具化是指在追求功利的动机下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即看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现有设施设备完成工作的能力。因此,传统观点认为理工类专业学生只需要学好技能技术即可,而现行的课程教育目标就是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培养理工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高校大多数理工类教师受到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的影响,还有部分教师本身倾向于认同西方的思政理念,所以他们会专注于专业课的教学,对思政教育避而不谈。也就是说,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概念淡薄,导致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二、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强化思政概念

首先,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当代学生自入学起,到结束象牙塔的生活步入社会止,思政教育贯穿了他们整个学生时代。其间,思政教育主要是由专门的思政课程和专业的思政教师承担的。传统人为误导性的划分致使高校理工类教师的课程思政观点薄弱,部分教师认为只需要教授好专业课程即可,思政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承担。殊不知,这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又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笔者认为,理工类专业课教师也应该旗帜鲜明地讲政治。

其次,教师要全面宣传和普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尽量培训课程思政能力。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书,授予知识,还要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培养认同社会主义理念的接班人,所以教师应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在理工类专业课上结合思政教育,让理工类课程与思政教育课同向同行。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人才的正确培养方向,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尊重理工类专业的属性,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融合起来。

(二)融入趣味元素

客观地说,由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单一性、枯燥性,致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学变得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欲望不强。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路上最甜蜜的牵引。因此,理工类专业思政课程教学要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内容合而为一后,应巧妙融入趣味元素,以此点燃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如此,思政课程教学绝对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念读,也不是学生单调机械地记忆。笔者认为,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溉式教学模式,以游戏、演讲、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活泼好动,热情洋溢,乐于迎接新鲜事物,喜欢互动,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难以清晰、全面地把握远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能让缥缈的理论知识走向现实,还能在实践中多一层认知、多一些感触。可以说,开展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寓教于乐的良好体现,也是培养學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践行少教多学的原则,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在为学生引出学习主题后,适时后退和及时沉默,以便学生更好、更全、更直接地面对教学主题。课堂上的自主互助学习模式,要求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活泼性、民主性和包容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每个学生都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动脑思考,积极发言,大胆地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保障课堂的开放性,确保学生有话能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的学习,是陌生信息进入学生大脑后,由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由零散状态转为聚合的复杂多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许会出现判断错误,也许会存在理解障碍,从而导致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师需创设完整闭合的问题情境,依据教学主题设置种类不同、数量足够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要点。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坚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项原则,而问题应具有起始状态至目标状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给定的条件、达到的目的、存在的限制。有趣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知,存在交叉的四种认知状态,即不知不知、知已不知、知已自知、不知已知。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社会实践把学习环境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所以在高校理工类专业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止步于书本案头,寻章摘句,而应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有着父母、长辈过分地疼爱,且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很多大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缺少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个人习惯、行为也颇为不佳。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感知、体验、尝试,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与学生相关的实践主题,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考察、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实践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生活为核心,倡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亲自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赋予学生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为自身经验,积极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和提升自我。

(五)培养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指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和追求,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学科,都应当关注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理工类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工具化,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仅仅追求单一的经济价值,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之外,他们还应该像人文社科类学生那样具有人文情怀,即同样关注时政问题、人类自身和人类命运。人文情怀能指导他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式培养理工类学生的人文情怀,并在课堂上将不同学科结合起来提出疑问。比如资源、环境等专业关注当今的资源枯竭、新能源的运用、环境污染等问题;医学类专业关注人类的疾病与健康;数理专业关注当今航天航空的发展,未来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其次,农业大学、矿业大学、地质大学等以理工类专业命名的大型理工类院校可以聘请名师名家开展讲座,讲座内容既要联系具体理工类的专业,又要涉及人文领域。如以“科技与人文”“资源与经济”“地理与历史”为主题,通过名师效应、跨领域的讲座内容吸引学生,逐步培养学生跨领域的视野和人文情怀。

再次,理工类专业和人文类专业可以自行联谊,举行跨专业的交流活动。如以当下的一些时政热点为主题,不同专業的学生汇集一处展开跨专业的交流,实现学生的思想碰撞,开阔学生的视野。

(六)强化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的职业素养是能够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专业考试来证明的,是能看见的,比如英语四级证书、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等;隐性的职业素养是看不见的,它包含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

笔者认为,高校应侧重强调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因为隐性的职业素养外化可以体现为诚实、敬业、责任、奉献、法律意识、团队精神等。毫无疑问,当今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强调集体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尤其是对理工类专业。因此,高校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强化理工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了强化思政概念、融入趣味元素、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强化职业素养这六条课程思政的路径,且都强调了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内在的理念或情怀,把外在的客观科学和人类内在的思想情感相结合,在思维和情感过渡中兼顾双向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梅龄.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析[J].才智,2020(33).

[2]邵煜.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

[3]王良子.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究[J].山西青年,2020(1).

[4]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

[5]解岩.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内涵及路径探析[J].才智,2019(1).

※本文系2021年度院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TCSZ21009。

(作者单位: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