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琳
(郑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河南郑州 451200)
黄河流域不仅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牢固依靠,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其战略地位与长江流域不相上下,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地带、能源流域和生态地带。黄河的稳定不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保护性作用,还是沿岸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并作为国家战略进行部署。
黄河流域的主要城市很多,就郑州而言,以米字形高铁为依托、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大交通之势正迅速形成。政策上,已被国家支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前景广阔;文化上,郑州拥有83处国家保护单位,居黄河流域之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郑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将发挥示范性带头作用。
因此,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区域经济高地到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腾飞,对引领黄河流域各城市连横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黄河流域因其长久以来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就决定了流域内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过程。张贡生(2020)指出,黄河流域的发展内涵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将生态保护、经济建设和人民幸福感结合起来[1]。宋洁(2021)认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探究一条合理、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以目前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为主要着眼点,打造黄河流域兼有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双重发展模式[2]。任保平、豆渊博(2021)认为,黄河流域具有生态和生产的特点,两者需要同步推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工作[3]。牛玉国等(2021)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开发不仅有助于保证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从大的层面来看,对粮食、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还有不可替代的地位[4]。
近年来,水土流失、污染严重和短缺等标签似乎已成为黄河的“名片”,而随着黄河流域各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发展承载力也会达到一定的限度。张红武(2020)认为,黄河流域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上游地区土地沙漠化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过度无序地用水导致水资源短缺,治理能力的落后导致环境破坏严重[5]。侯子婵、王子涛(2021)依然把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归因于人为因素,他们提出过去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只重视GDP增量,并未考虑环境问题,当开始重视黄河治理时,生态已经遭到巨大破坏,治理难度已不可同日而语[6]。赵东晓等(2020)认为,黄河流域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显著治理成效,但从长远来看,仍存在树草种配置不精准、植被建设体制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弱等问题[7]。
陈晓东、金碚(2019)认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总体来看,要从全流域统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多个方面同步推进[8]。任保平、杜宇翔(2021)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基本状态,同时从推进绿色发展、注重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共建共享、弘扬黄河文化和加快城市群建设六个层面做出战略设计[9]。许广月、薛栋(2021)认为,实现高水平生态保护对黄河流域发展的驱动作用必须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明确各类区域的生态布局、功能定位,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强化司法协作,建立省域协商合作机制[10]。
2.1.1 水资源匮乏
在全球变暖和日常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影响下,黄河生态环境日趋脆弱。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径流量降低,储水能力下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可以说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郑州作为北方内陆城市,极度缺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郑州市水域面积仅156.9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3、全国的1/16,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总体来看,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郑州人口集聚态势更加明显,预测2035年全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500万,郑州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郑州市用水将呈现“三增一减”趋势,即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大幅增加,农业用水减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演变,这种趋势会愈发明显。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郑州市2025年、2035年需水量将分别达到28.95亿立方米和33.46亿立方米,用水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到10亿立方米左右,生活用水、产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问题将更加严重。
2.1.2 水资源污染
2018年国家对黄河流域城市水质状况调查显示,黄河郑州段水质类别为三级,基本达到可以处理后使用的水平,但整体上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经过常年调研,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专家发现,水污染的来源指向很明确,罪魁祸首就是沿岸的大型工矿企业,它们一边引用黄河水作为生产用水,一边又通过各种途径将废水排入黄河,甚至固体垃圾也堆砌在黄河边,势必会对河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据统计,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约44亿立方米,数字让人触目惊心。长期以来,郑州重工业占比都在50%~60%,而且辖周边城镇毗邻黄河的传统工业较多,尤其是荥阳、巩义,均为重工业城市。此外,在生活及农业生产方面,黄河滩涂农田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及渔家乐生活垃圾的丢弃都严重污染了黄河水,郑州的黄河水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2.1.3 滩涂破坏
黄河下游以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为分界点,由于地形原因,河道逐渐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滩涂,目前这些滩区的现状为过渡人为开发导致破坏严重。直到2016年环保部对郑州黄河滩涂生态问题进行了点名通报,严厉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才引起人民群众的警觉,也激起了政府对黄河滩涂生态的重视。近几年,政府曾多次开展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工作,拆除违法建筑、取消农家乐等严重影响环境的产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设计,没有合理的规划,在整治过后场面很快又恢复如初。另外,最难以控制的“淘沙”船夜起昼伏,进行疯狂滥采,导致河道无序蔓延,危及生态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目前,黄河郑州段滩涂资源受农业化和城市化侵袭严重,其原有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力大大减弱。
2.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据统计,郑州市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9.6%,但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聚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为1260万,在推动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能看到基础设施短板日益暴露。在医疗方面,根据人口测算,郑州至少应有40~50家三甲医院,但当前实际只有18家,数量缺口较大。在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外来务工人员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其户口在异地,所以他们和离退休人员的医疗、社会保障都是当前问题所在。整体来看,郑州市社会服务评价排名仍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在日常生活方面,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配置不当,存在严重失衡现象。如由于郑州老城区不少老旧住宅小区的管道网路、供电、水、气、热等基础配套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导致这些家庭生活幸福感较低。
2.2.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创新是城市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持力,而郑州作为新一线城市,创新能力后劲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郑州市研发单位个数4924个,人员99028个,研发经费内部支出2367410万元,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看,郑州市位于全国第25位,这个数值比南通、中山等二线城市还要更低。从产业结构来看,郑州市能够支持城市更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占比偏低,缺乏创新型大型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亟需转型。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网络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2.2.3 人才和名校资源匮乏
对于一个城市建设来说,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未来发展前景的好坏,以及未来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对郑州市来说,在教育资源上有着很明显的短板和缺陷,郑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无论从水平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及很多其他的国家中心城市。从科教资源上看,郑州是中西部几个GDP万亿级城市中高教实力最弱的,高校资源与其城市地位也严重不匹配,就河南省重点高校而言,“211”院校仅郑州大学一所,与河南的人口数量极不对应,即便是“双一流”院校目前也只有两所,严重缺少“985”重点高校及国家直属的科研院所。相比而言,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西安“211”院校都有7所之多,相差甚远,即便与长沙(4所)、合肥(3所)等一般省会城市也无法相比,造成河南本地优秀生源流往其他城市,进而导致高端人才不足,成为制约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短板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既吸收优秀文化充实自身,又向外扩散促进交流,这是一个动态上升的过程。郑州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有着古老而深远的历史,是国家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郑州市在黄河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得不够。
一是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措施不够健全,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母亲河”的形象塑造不够全面,文化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大,黄河流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并未充分彰显。
二是没有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发掘,甚至有的仍处于半封闭状态,黄河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路线不清晰,缺乏省外和境外市场拓展渠道。同时,这些文化在外人看来较为零碎,特色文化的内在要素提炼不够,文化体系化尚未形成。
完善黄河治理机制对黄河流域的健康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首先,在机制完善中,要确保思路清晰,职责分明,层层递进。黄河中游地区作为黄河流域在郑州市重要的部分,要将其作为一个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建设的有机整体,着力促进其生态恢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的美好前景。
其次,应加强资源管理,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相关规定立法。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修复生态功能,加强湿地恢复与保护,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滩区环境清理整治。
最后,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提升黄河流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强大的、常态化的实时监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进郑州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应牢记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郑州市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现阶段郑州产业发展大多依赖技术引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必须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才能加快制造业跨越式进步的实现速度,提高价值链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端产品,创造自己的城市品牌。
在创新成果上,应提高创新转化效率,使新产品、新技术高效流向社会并落实到实际生产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关注企业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方面的评估和审查,从而更好地促进污染历史长、范围广、程度深的企业进行产业转型,进而夯实郑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形象,也能深层次体现这个城市的发展质量。随着郑州人口的增加,道路管网、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能满足需要或建设滞后;教育医疗卫生、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不足;重招商轻服务,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若要实现郑州市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短板就必须补齐,特别是对交通、能源、通信等重要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进行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对此重点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留存是相互作用的,前者能吸引后者,后者又能助力前者的完善,有助于提高优质人才在郑州市生活的幸福感,保证优秀人才能在郑州市扎根,为郑州市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这样才能为推进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
在郑州,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其支流河洛文化也远近闻名。为做好文化传承,必须树立全民文化保护意识,普及文化知识,让全体民众都参与到保护黄河、宣传文化队列中。要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提高郑州地区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就要多方面加强宣传和引导,将“黄河文化故事”带进社区和课堂,并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同时,创新设计符合郑州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加深市内外民众对黄河文化的印象程度,通过弘扬黄河文化,让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参与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挖掘黄河文化对郑州的时代价值,全面提高郑州城市气质,在推进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展现郑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