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邢恩阳
(渤海理工职业学院 河北沧州 061199)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及鼓励引导下,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所有一线城市,超过50%的二线城市,都加入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在公共服务上的基础水平,包括交通拥堵问题、雾霾严重问题及能源衰竭问题等,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城市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例如北京、上海及广州等,有关智慧城市的研究和探索也越来越丰富。现阶段,有关智慧城市的学术研究大都集中在智慧城市的概念解读、构建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等层面,针对智慧城市对进一步改善城市经济效益的研究不足,因此进一步强化智慧城市对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降低人工投入,提高相关工作效率,实现成本节约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所在。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AI技术等高精尖信息技术和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城市自动化也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能够帮助城市在管理和维护工作上的高效有序。由此可知,未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对普通城市和智慧城市进行划分的重要指标就是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想要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经济效益,就要建立更为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硬件软件作为基础,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跨界协作,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率。通过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及传感器等相关现代化技术,真正实现城市管理24小时工作,对城市展开动态监测,掌握各类数据信息,和其他系统进行有效衔接,规避城市资源被过度浪费的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高质量运用,提升城市运行水平,确保城市逐步走向高效发展和成本节约之路,以提升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建设,智能化逐步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缺少的重点要素,使得人们的生活效率更高,建立了更为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包括移动支付技术及食品安全追踪技术也得到了高效发展。二维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付模式,进一步迎合了社会大众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也为大众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真正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支付难题,改善了消费模式,带动消费增长。
进一步建设智慧城市,能够推动创新型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早在2010年我国国务院就针对创新型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在互联网、云计算及智慧终端等层次上,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构建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等产业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也得到有效拓宽。近年来,物联网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也明确制定了与物联网相关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建设与物联网相关的产业体系,建立与物联网相关的产业链,构建更为完善的物联网区域建设示范工程,并强化对中小型物联网企业的深度培养。因此,进一步强化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使这些新兴产业稳定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城市的新型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社会实现不断进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在稳步向前推进,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已经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但其中的问题和缺陷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
(1)缺乏统筹规划。不同领域之间的智慧化建设较为独立化,在建设过程中不同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不够统一,没有构建更为完善的统一化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不同城市构建出来的智慧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共享,也无法对不同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资源进行有机融合。现阶段,城市和城市之间,不仅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和沟通,跨地区的产业和企业还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机共享,整个智慧城市的系统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改善和进步空间。
(2)相关部门的角色定位不够精准。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定位上不够清晰,个别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延缓,政策无法得到精准落实,建设工作无法得到有序推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将社会企业作为主导,让企业和企业之间构成良性的竞争循环,相关部门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在宏观上做好战略规划和有效调控,这样才能保障资源的高效率、高水平配置,展现市场的价值和优势,并确保智慧城市能够稳步向前推进建设。
(3)智慧产业发展不够均衡。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进步需要智慧产业作为基础,实现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也就是与高端智能相关的产业企业。但在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智能产业发展不够科学合理,云计算和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相对来说较为落后,无法真正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工程较为复杂,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角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展开相应的顶层规划设计。因此,在智慧城市的设计工作上,要立足在当前地区的优势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及人文风情等相关基础条件下,基于更为长远的发展角度,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对智慧城市制定相应的规划,保障规划制定满足城市的实际发展特征。因此,在对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规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包括地理位置的不占优势及资源环境的不够生态等。
通过进一步展现当前地区的地缘优势和产业发展上的价值,改善智慧城市的推进效率,降低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成本投入。例如,宁波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每年在货物吞吐量上高达五亿吨,因此在对智慧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将其战略发展规划主要集中在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上,在其中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港口在运营上的综合水平,物流基地的整个管理系统也能得到改善。另外,为了进一步保障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协调及分工合作,展现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互补和协同进步,也应始终秉承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对智慧城市展开规划。例如,沈阳和大连都是辽宁省的重要城市,两者具备一定的竞争性,同为整个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在沈阳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加侧重对农业的改革和升级换代,大连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软件通信的产业培育上。因此,在智慧城市的推进过程中,规划需要相得益彰,促使城市经济实现稳步增长,走向智慧化的发展道路。
智慧城市是新兴技术高速发展及城市建设需求不断提高衍生出的产物,需要将大数据技术、传感器及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作为基础,实现和社会运转及管理功能之间的深度融合,对技术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但我国现阶段这些领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规模及自主研发水平都比较弱,虽然近年来在技术依赖上已经逐步下降,但对一些核心技术来说,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度仍比较高。为了进一步有效改革我国技术依赖的尴尬境地,促使智慧城市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建设,需要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改革作为抓手。
首先,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运用更为丰富多样的政策,对企业进行鼓励,可以基于企业的发展政策和在税收上的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人才赋予政策上的倾斜。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在科学研究上的资源投入,构建内部激励机制,让企业内部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政府通过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信息技术企业。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智慧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核心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打破技术瓶颈。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技术体系内,与智慧城市建设核心内容相关的技术仅占到了五分之一,大多数是已经获得较成熟发展成果的技术,因此需要将侧重点放在改善关键技术上。
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科研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包括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孵化器、技术加速器及高新技术产业帮扶中心等,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投入,提升我国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为城市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基础设施对进一步建立我国的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实现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5G网络的全面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依照我国及相邻亚洲地区的实践发展经验能够了解到,信息化技术设施若是建设不足,则会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受阻,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网络的覆盖面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其价值和作用毋庸置疑,但建设模式是否科学合理也会直接影响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现阶段,在我国各个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两大类,综合考量政府在管理工作上的管理模式、市场发展趋势及运营综合水平,我国在智慧城市的推进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主导。例如,广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其基础设施都是通过运营商进行引导,综合利润及市场竞争,运营商的发展规划需要基于整个市场的发展需求及人群购买力,因此通过运营商进行主导,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也会更高,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进一步改革升级的条件下,也会促使市场中不同部门实现资源的有机共享,让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逐步走向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城市问题也日渐凸显,导致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了阻碍,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各个地区都开始将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智慧城市的建设除了能够有效改善现阶段城市发展现状,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上的便捷需求外,还能实现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本文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展开了分析和探索,并明确了我国现阶段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以期为我国城市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