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成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2)
经济模式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依照的某种模式。具体来说,识别不同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别往往通过找到不同经济模式本质特征上的区别来完成,而这种本质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虽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域的经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但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都能包括在该国家这一整体的经济模式之中,因为它们都必须满足国家所确定的经济模式这一前提条件,从而都具有该经济模式的特征。
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大都属于市场经济,具体分为以下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和一些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市场+政府+社会”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种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全面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一些启发与警示。
美国的经济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特色,这一点体现在美国经济运行中的每一个具体步骤[1]。为什么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会有如此鲜明的“自由主义”特色呢?这可能得追溯到18世纪亚当•斯密出版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活动,因为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社会资源,进而使经济有着最佳的发展状态,而这只“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市场[2]。“自由竞争”的思想从此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美国政府也一直奉行着这一主义,尽可能地不干预市场,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爆发了第一场波及整个资本世界的经济危机——大萧条。
在大萧条初期,美国政府坚信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能够帮助其渡过这次危机。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阻止政府干预经济,其后果是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甚至蔓延整个西方世界。此时美国人终于恍然大悟,意识到市场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缺陷的。
在美国总统史上享誉盛名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接下了胡佛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实行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即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涉及的方面有金融、农业、工业及社会保障,其具体政策很多,但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即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从而缓解大萧条带来的经济衰退与社会矛盾。
自此,美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国家干预成为美国刺激经济与预防危机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法案加强对金融业的管制,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此时美国的经济模式不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开始将计划经济的优点融合进来[3]。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人开始崇尚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因而受到了质疑。人们逐渐发现政府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市场终究是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因此,之前对金融业的管制逐渐放松,到了21世纪初,这种管制几乎不复存在了。此时的美国又回归到其最初始的经济模式——几乎不存在政府干预与监管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而这一模式又一次为西方世界带来了灾难,即2007年的金融次贷危机。
如今,距离次贷危机已有10余年,美国的经济模式再一次混入了计划经济元素。在以自由主义为主体的同时,政府干预重新出现,并在美国的经济政策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实行的。当时的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因此,对当时的德国来说,该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实现国家复兴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但当时的德国人对市场经济有着非常不好的印象。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大萧条一系列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痛苦令德国人民难以再接受市场经济。相反,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让德国人见识到了苏联惊人的生产效率。这一切都让不少德国人民相信计划经济是比市场经济更优秀的经济模式,他们选择相信他们的政府,而不愿意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4]。
然而,1947年3月,美苏冷战开始,美国开始用典型的西方市场经济模式重建德国,使得偏好于计划经济的德国不得不接受市场经济。1948年,相信市场经济的无党派人士路德维希•艾哈德被选举为经济管理署主任,其对德国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理念。之后,改革效果逐渐显现,德国人民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理念。
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30年代由亚历山大•吕斯托夫提出的“自由干预主义”所开启的德国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亚当•斯密式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也是不行的。该理论追求的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运行,但是辅以社会补充和保障,通过实施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社会政策有意识地将社会目标纳入”的经济制度。
从1948年开始,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复苏奇迹,其间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不错的水平,通胀率较低,而且失业率也不断降低,从而确定了联邦德国经济繁荣的基础。虽然在1966—1982年,联邦德国经济政策受到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背离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这一初衷,因而经济增长大幅降速。但从1982年开始,联邦德国回归原先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并且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市场+政府+社会”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所谓的“市场+政府+社会”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社会市场经济要以“竞争秩序”为核心,即市场经济这一基石不能动摇,政府干预主要在于维护市场完全竞争的经济秩序,再辅之以必要的刺激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1990年,东西德统一,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成为统一后的德国共同认可的经济模式[5]。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德国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非常强的韧性,并在2010年后经济开始恢复增长。在这次危机中,德国政府的应对严格遵循了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政府政策上体现了非常强的“克制性”。在“竞争秩序”这一核心原则的指引下,德国坚持避免大规模救市,但对受到冲击的金融机构有着非常迅速的反应与援助,从而保证了德国金融业的资金流动基本能够正常运转,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德国在这次危机中投入的资金仅占其GDP的1.5%,但是效果却非常显著[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发展确立了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经济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概括来说,即以私人企业为基础,利用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与此同时,政府会实行较强有效的经济政策,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发展目标、重点扶持领域等,对资源配置的流向进行人为设定,从而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7]。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有两个突出特色:
第一,日本企业以集团为主要形式。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遵循的依旧是资本私有制。日本的企业集团是私有式资本聚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跨领域、跨行业的产业链结合。这种企业集团形式带来了生产的高效化,并且其他中小企业可以依附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从而紧跟业界方向标,搭乘这些企业集团的“便车”。
第二,政府对市场经济有着极强的导向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十分落后,百废待兴,亟需政府出面刺激市场的正常运行。事实证明,日本政府在战后对日本经济复苏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日本在短短的20年内就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甚至直逼美国。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这段时期的日本银行业为了响应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有着非常发达的贷款业务,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非常良好的资金环境。而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银行业与生产、制造、服务业之间过于冗杂的关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加强了银行业的最低保证金率,对日本经济形成了较大冲击,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无法再现之前的经济发展奇迹,进而转入低谷[8-9]。直到如今,日本经济虽然有着战后40余年高速发展的底子,但是增长近乎停滞。
美国、德国和日本作为三种经济发展道路的代表国,对其道路的反思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发展至今多灾多难,其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政府干预是否应该存在及其干预程度该如何把握。不可否认,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确实有着其优点,如美国企业相比其他国家企业而言,有着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美国企业在国际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是,美国当前的经济模式仍然是把重点放在市场的正确运行上,政府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还是维持市场稳定。美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来说应该当做一种经验教训:自由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不可或缺。
德国“市场+政府+社会”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这三种经济模式中表现最为稳定。德国经济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值得思考的,同时是可以借鉴的,即以市场经济为主、政府干预为辅,完善社会保障。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是最接近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一种。政府作出经济发展计划,再利用市场实现这一计划。但是,日本在遭遇了20世纪90年代的挫折后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而中国仍走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其核心原因在于我国成功把握住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已经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高质量”而不是“高速度”上[10-11]。
综上所述,美德日这三种经济模式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都是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而混合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点上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