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珍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上海200237)
2007年11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 《中国的政党制度》 (白皮书)。《中国的政党制度》 从七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是什么, 怎么运转, 为什么好” 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021年6 月,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白皮书) (下称白皮书)。 白皮书从更宽广的视角、 更高的层次全面阐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基本情况, 阐明了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及具有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 介绍了在制度框架中各政党亲密合作的关系以及政党协商、 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的形式和内容, 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议政建言上发挥作用的责任担当, 指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白皮书从理论创新、 政策创新、 实践创新三方面概括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发展。 白皮书以平实的阐述方式、 平和的述说态度、 鲜活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什么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只最会抓老鼠的好猫” 。
白皮书开宗明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 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世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 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于各国的政党制度[1]。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既有自己的独立结构和政治价值, 又有吸纳和借鉴世界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能力。 因此, 从世界大视角中来分析我国新型政党制度, 更能理解为什么说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 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沙特施纳德说: “毫无疑问, 政党的产生是现代政府的显著标志之一, 政党创造出民主政治, 现代民主政体不容置疑地与政党制度共栖共生。 ”[2]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世界上有数千政党之多: 社会党起起伏伏, 在政党版图上不断延伸; 保守党 (全球) 稳中有进; 民族主义政党和宗教性政党力量有所增强; 完全不同于传统政党的后现代政党开始出现。 数千之多的政党, 政党模式不尽相同, 其历史渊源、 阶级基础、 价值追求和政治主张等都各有不同。 在一般理论意义上, 政党是连接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桥梁和纽带, 是 “把大众的偏好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基本机构”。 利益综合是政党的基本功能。 如果以政党现代性为坐标系的话, 各种类型的政党显示不同的生命力。 当然,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功能的发挥程度。
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中心, 政党制度就是政党参与政治过程, 执掌或影响国家政权的模式。 林尚立认为: “在现代政治框架下, 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所形成的制度性政党关系、 行为规则和运行形态, 则构成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3]全世界不同民族、 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 自然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政党制度。 按萨托利的分类法, 政党制度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两类。 在此基础上又把竞争性政党制度分成一党优先制、 两党制、 温和多党制、 极化多党制、 碎化多党制。 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也有多种形式。 习近平说: “不同民族, 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 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特色之别。”[4]6政党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因此也必须是多姿多彩的。 透过这多彩的政党制度之林, 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国家成功的政党制度必须是从该国人民的特性和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 必须有历史、 文化的基础, 必须与该民族的舆论和性格和谐一致。 所以, 两党制有 “内阁制与总统制” 之分; 温和多党制有 “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5%条例限制” 等之分。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于各国的政党制度。 一些国家的民主实践也告诉我们, 有些新兴国家实行“制度模仿” “制度移植”。 如果移植过去的政党制度没有很好地嵌入到本国的文化社会生活之中,就会发生政党制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社会有可能会陷入混乱。 所以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 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4]28
白皮书告诉我们, 从世界视角分析, 可以得出三个认识。 第一, 我们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似乎一提 “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 就是国外的, 甚至就是西方国家的, 不包括中国政治文明的成果。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瑟夫·奈说,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5]。 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 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第二, 我们要提高认识上的清醒。 西方一些国家总是把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作为民主政治的标杆, 认为是全人类的样板。 他们习惯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剪裁中国的现实, 充满偏见和傲慢。 我们要警惕西方基本价值观的渗透, 不能迷失方向。 第三, 我们要打破认识上的樊篱。 那些认为中西方文明之间只有沟壑, 无法交流的看法只能使我们思想僵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我们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不同的政党制度模式构成了全球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而这差异性和多样性中蕴含着共同价值的东西。 差异既是矛盾, 也是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6]不同的政治文明应当互相借鉴和相互学习, 才能推动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个国家成功的政党制度是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是 “长成的”, 我们称之为国情的适应性。 但是,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党制度必然有合理设计的过程。 我们称之为 “做成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政治创造。 所以, 只有 “长成的” 和 “做成的” 有机统一, 才能活水汇流, 生机勃勃。 白皮书指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植根中国土壤, 彰显中国智慧”[1]。 我们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中来研究, 更能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创造的伟大。
1. 马恩的设想与苏东的实践
《共产党宣言》 告示: 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1844 年, 马克思构想“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 时, 设想 “政治文明” “政党” 等概念作为专题理论加以阐述。结合马克思的其他著作, 其政党理论蕴含着 “政党合作” 的思想。 1871 年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工人民主共和国, 实践了马恩 “政党合作” 的理论。 高放认为 “第一次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多党制。”[7]334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把马恩的设想付诸行动, 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早开始多党合作制的实践。 在合作期间, 列宁表示有 “令人难忘的往事”[7]309。 后由于布列斯特条约双方发生严重分歧,社会革命党退出联合政府。 此后, “水兵事件” 等发生后, 其他政党逐渐在政治舞台上消失。 多党合作制度在苏联退场后,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版图上,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 民主德国以及亚洲的中国、 朝鲜 (有社会民主党、 天道教青友党)是多党合作制的国家。 东欧四国的民主政党党员具有一定规模,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民主政党成员的比例是: 波兰 4∶1、 民主德国 5∶1、 保加利亚 7∶1、 捷克斯洛伐克19∶1。 在这四个国家中, 民主政党的成员也有一定比例在国家政权中任职。 但是, 东欧四国执政的共产党长期受苏联强力控制和一党制影响, 民主政党很难发挥作用。 比如保加利亚的农民联盟没有自己的纲领, 只是拿保共的纲领作为自己的纲领[8]。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 这些国家的民主政党的活动有所扩大, 但惯性使然, 依旧只是起到“传声筒” 的作用。 当东欧四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转变为多党竞争制度时, 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教训和沉重的思考。
2. 中国独创之路在政治文明中伸展
白皮书指出,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独创性的价值意义。 东欧四国多党合作的实践, 为什么没有获得如此的价值认同? 倒不是雨打风吹去的缘故。 因为东欧四国的多党合作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政党合作的模式。 一个制度化的政治模式, 应当具有独特性、 差异性、 稳定性和制度性。 其价值理念应当是成熟的, 内在运转的机制和程序也应该是明晰和具体的。 在这个意义上分析,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确实是开创性的政治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 以往我们习惯从 “形成、 曲折、 建设、 启动三化和完善” 五个阶段来诠释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过程。 白皮书突破了这种习惯的阐述方式, 采用了党史的历史分期法, 从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 改革、 新时代” 四个时期来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要点, 使政党制度的前行步伐紧密地契合党史发展的轨道。
第一,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即, 毛泽东在理论上与苏联的一党制作了切割, 指出, 我们 “将产生一个对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合理, 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 的政治模式[9]。 认为, 国事是国家的公事, 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型政党制度初步确立。 毛泽东非常重视民主党派的工作,提出 “一份职务, 一份权利, 一份责任, 三者不可分离”, 一个政党如果不发挥作用, 它的社会基础就会萎缩[10]。 1956 年八九月间, 毛泽东在 《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 中, 曾经提出“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的概念[11],毛泽东多次强调, 民主党派不能取消, 不但要继续存在, 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因为, 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 这样 “制定的方针政策就会比较恰当”[12]。 1956 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西方学者认为这是一个 “里程碑”①。
第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是一个艰难探索的时期。 客观地说, 一些政治运动的确羁绊了新型政党制度前行的脚步, 但是, 对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工作也有一些思考和实践。 比如关于民主党派自我教育的 “三自三不” 方针的运用等。 新型政党制度在险滩急流中前行。
第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 这个时期是新型政党制度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的时期。 1979 年, 邓小平首次把多党合作纳入政治制度框架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实行多党派的合作, 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13]2051982 年, 多党合作的八字方针发展成“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1989 年, 首部多党合作的 “软法”颁布, 即中发 〔14〕 号文件。 文件提出了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等一些具体规定, 多党合作制度建设走上制度化轨道。 1993 年, 多党合作制度入宪, 有了宪法的保障。 同年, 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的两大职能确定。 2005 年, 中发〔5〕 号文件颁布, 对新型政党制度中一些具体内容作了程序性规范, 标志着我国政党制度建设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之路。 2006 年制定的关于人民政协工作意见, 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第四,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这是新型政党制度进入完善的时期。 白皮书指出, 中共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大力推进多党合作理论、 政策和实践创新。 在制度建设方面, 提出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归类为新型政党制度, 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的提出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民主党派方面, 明确指出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这一定位不但提升了民主党派的政党品格, 也赋予了民主党派更多的政党责任。 同时, 民主党派的职能、 民主监督等都有了新发展。 全方位的理论创新、 政策创新、 实践创新, 硕果累累, 可谓翠色绵森林。
制度结构指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基本情况。 嵌入政党互动中的运转机制指在政党层面上的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协商和监督。 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指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层面上的合作。 关于这方面的阐述, 2021 年发表的白皮书对2007 年的白皮书有很大的修正。 第一, 在正文详细介绍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改变了2007年的只是在 “前言” 和 “附录” 中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所介绍的体系结构。 第二, 关于政党合作等方面内容, 在2007 年的白皮书中是从 “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 “多党合作制度与国家政权建设” 和 “多党合作制度与现代化建设” 三方面进行阐述。 2021 年的白皮书直接从各政党依托政党制度的运作形态进行阐述。 这样更能从政治实践、 理论层面和规律运行上说明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 功能、 政党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国家政权的联系。
在中国, 有中国共产党, 有八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这样才构成了一个政党体系, “多党合作” 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共产党处在领导和执政的地位, 民主党派处在合作和参政的地位。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框架结构是既有一元的领导核心, 又有多元的结构特点。 “一” 与 “多”, 既能保证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又能综合各方意见求得最大公约数。 在制度框架中,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虽然性质不同、 组织规模不同, 但都是独立的政党, 都是以宪法为活动的根本准则。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别, 但在组织上是独立的, 在党际关系上是平等的[14]。 中发 〔14〕 号文件明确指出:“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 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15]2021 年发表的白皮书在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基本情况” 一节中首次用相同的篇幅对各政党的形成、宗旨、 构成特点、 成员总数等作了具体介绍。 阐述方式的改变有以下几个意义: 第一, 体现了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尊重。 我国政党制度是 “一” 与“多” 的体系结构, 这一体系结构已经被国家法律所承认。 法律承认或者说规定了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作用和执掌、 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 所以, 官方文件平等地对制度框架中的各政党具体情况进行介绍, 实际上就是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尊重。第二, 向社会乃至向世界展示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地位。 必须承认, 社会上对民主党派并不十分熟悉。 有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学学者甚至认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有三个支柱, 即: 共产党、 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 民主党派居然不被认作是政党制度的主体, 此观点被许多人引用。 另外有些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模糊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 以达到攻击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目的。 新白皮书笔墨均匀地介绍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有利于澄清某些模糊认识, 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力, 也有利于反击那些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问题上的奇谈怪论。
政党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政党制度的核心。 有学者指出, 对政党制度的讨论中最为关切之处, 就是政治体系中的政党间的互动模式[16]。 制度中运行的具体的实践形式, 我们可称之为运行机制。 基本制度规定运行机制, 而高质量的运行机制又能使基本制度充满生机活力。 固定化的互动意味着规范政党活动的规则被广泛遵守。 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中, 政党协商和政党之间的互相监督 (主要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 就是嵌入政党互动中的运行机制。
1. 政党协商是和谐政党关系的价值体现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 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 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 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化治理的角度分析, 政党协商是民主治理的一种形式, 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从政党关系的角度分析, 规范的政党协商是和谐政党关系的价值体现。 中国政党制度中的党际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层级结构, 而这种层级结构是相互依存、 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的。 因此, 向社会介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现形式, 说清楚我国的政党协商非常重要。 这也是新老白皮书在这方面研究的视角转移的意义所在。 2021 年白皮书的第五部分直接从政党互动的层面来阐述了政党协商的重要原则、 内容、 形式和制度保障, 阐述了自十八大以来, 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卓有成效的协商 (白皮书有具体内容, 本文不赘述),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第一, 凸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所谓 “竞争性政党制度” 和 “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的区别, 其中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政党之间的相处模式。 在西方政治场域中, 选民通过与特定政党的联系来表达各种政治、 经济、 社会的利益诉求。 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政党要获得社会支持 (尤其是自身所代表的那部分民众), 必然要对利益诉求进行综合转换为政策议题, 并通过与其他政党竞争 (当然也有合作) 来实现社会认同。 政党体制内的政党处在分散和竞争状况, 决策很难平衡各方利益, 获得社会最大公约数。 一党制中的执政党由于没有 “助手和参谋”, 缺少 “民意输入” 的渠道, 政治运转的轴承不灵, “政策输出” 具有盲目性。 我国的政党协商是把民主程序和价值内涵有效地结合起来,融合于咨询和决策的双重需要, 通过制度化的协商, 赋予决策的公正性、 科学性和合法性。 所以,我们的政党协商从本质意义上讲, 是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内主体政治力量与次主体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 协商和联合[17], 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第二, 政党协商有助于形成低代价的政策优化。 公共决策不但要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且不能以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来获得。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的政党协商很好地实现了两者统一。 中国共产党为政策选择、 政策优化提供了引领和空间,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研究发挥了作用。 一是民主党派围绕大局进行调查研究, 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形成议题进入协商环节; 二是把各自所联系的群体和阶层的诉求进行综合后进入制度渠道; 三是各民主党派对政府提出的公共决策方案进行调研论证, 以期决策更具科学性。
2. 高层次政治意义上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
白皮书指出, 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 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重要方式[1]。 白皮书介绍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 形式, 特别介绍了民主监督的新实践。 这些新实践对提升新型政党制度功能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从理论上分析,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和新型政党制度的派生, 是实体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的统一。 但是,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又是一种合作性监督[18]。合作性监督如果缺乏刚性运行机制的保障, 其应然与实然之间会有很大落差。 党的十八大以后, 中共非常重视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作用。 一方面把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与中共党内监督连接起来。 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对协调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列了一条, 使之不同监督主体横纵结合。 另一方面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开展新实践。 2016 年开始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 不仅仅是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一种创新, 也是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形式。 而这种创新, 提升了在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中有效监督公权力的力度,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推动国家发展, 首先是政党运作机制嵌入国家政权之中。 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化体系, 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结构性制度安排, 其政党运行机制能否与国家政权有效对接, 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白皮书的第七和第八部分介绍了我国各政党在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状态, 重点是介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情况。
本节围绕白皮书的内容对参政和议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作些解释。
笔者在调研中, 经常听到基层的党派同志说自己在 “参政议政”, 其实, 这种说法不太正确。 参政与议政是两个本质一致又有区别的内容。 “议政”包括 “参政”, 但 “参政” 有特定指向。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 “参政” 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 第一,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精英分子代表本党派参加国家政权, 协助共产党进行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 如白皮书指出的 “支持各级人大、 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国家政权建设。”[1]第二, 参政有具体指向。 白皮书以翔实的数据介绍了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任职比例,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情况。 第三, 利益表达。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士除了围绕全局性问题进行参政议政外,还要表达各自所联系群体的具体利益和要求。 “议政” 的内涵比较广泛, 即商议、 讨论和评议,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大、 政协的议政建言,在政府和司法等部门的想办法、 议得失; 党派成员通过各种渠道建言献策发挥作用, 等等。
白皮书充分肯定了我国参政党的责任担当, 各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围绕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战略的实施献计出力、 积极推动和实施惠民工程、 与中共并肩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等, 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的确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 好帮手、 好同事。
本文的 “规范性表达” 是指价值理论和概念学说方面的规范性表达。 白皮书以 “中国为方法, 以世界为目的”, 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 新表达、 新归纳, 清楚地说明了新型政党制度 “是什么” “为什么行”。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属于哪种类型的政党制度?西方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或出于政治偏见, 或陷于知识局限, 往往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为一党制。 在国内, 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类型也有讨论。 关于多党制的提法, 毛泽东在1956 年曾使用过 “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11]这一概念。 邓小平也说过: “我们国家也是多党的。”[13]267学者高放提出 “社会主义多党制”[7]350。 肖枫也认为 “中国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多党制”[19]。 关于一党制的提法, 周恩来在八大期间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代表团谈及我国制度时, 认为是 “一党制。”[20]学者浦兴祖认为是 “一党制的第二模式”[21]304, 周淑真认为是 “多党并存, 一党独大”[21]305。 还有的学者把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与东欧四国曾经实行过的多党合作制度等同起来, 对 “独创性” 产生疑惑。 因此, 很有必要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类型归属进行说明。 一方面,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经过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发展, 已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中国模式。 所谓模式, 是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 同时, 模式是可以被认可和扩散的。 另一方面,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走的是中国特色之路,其现实和经验完全突破西方政党理论的框架和解释能力, 因此需要对中国的政党活动和制度实践作出主动性回应。 白皮书以习近平多党合作重要论述为指导, 把多党合作制度归类于 “新型政党制度”,并以 “政治格局” 来说明 “共产党领导、 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 多党派参政” 的这一政治现实。从 “显著特征” 到 “政治格局” 这一概念的变动,更加契合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质。 “新型政党制度” 立足中国, 借鉴世界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完全超越了东欧曾经实行过的多党合作制度, 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
要使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上有话语权, 必须要形成一套基于中国政党制度运转的事实和经验, 能够有效解释制度的基本情况, 并能融合世界共同价值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 在构建体系中, 概念、 归纳具有重要意义。 周平教授认为: “在一个如此宏大的过程和结构中, 政治学概念具有枢纽性的意义。 ……如果没有概念的创新, 不能实现有效的概念供给, 构建中国政治学的目标如何达成。”[22]依此推论, 开发和提炼新型政党制度的新概念, 对发展中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新表达和新归纳, 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白皮书基于发展中的实践, 提出一系列新概念、 新归纳和新表达, 很好地说明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什么行。
1. 民主党派的政党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说: “中国政局要稳定, 就必须稳定 (多党合作) 这一格局。”[23]确定民主党派的政党地位,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 民主党派有三次 “适应性调整”。 1983 年 《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 根据社会阶层的变化, 通过 “不变形式变内容”, 确定各民主党派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和适当调整。 2005年颁布的中发 〔5〕 号文件, 对各党派的成员构成、性质和功能等, 作了 “适应性调整”。 2019 年颁发的 《意见》 《规划》 《纪要》, 对民主党派的成员构成、 社会基础、 性质、 功能作了更完善的表达, 是一次深层次的 “适应性调整”。 其 “适应性调整”的内容在白皮书中体现: 各民主党派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治理的参政党” “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宪法保护, 这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 维护者、 捍卫者。” 民主党派要 “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 好帮手、 好同事。”[1]这些关于民主党派地位和作用的新表达, 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更深刻地把握 “我国也是多党的” 政治实质, 主导了政治系统中的各政治主体良性运转, 推动民主党派更好地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 通过这些新表达, 我们的参政党不但与 “反对党” “在野党”划清了界限, 也与东欧地区曾经存在过的民主政党作了重大区别。
2. 基本精神、 本质属性和 “四性” 归纳
白皮书提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精神——合作、 参与、 协商; 本质属性——团结、 民主、 和谐。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这种监督是协商式监督、 合作性监督。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 能够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 能够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 能够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等。 这些新概念、 新表达、 新归纳的提出对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看, 新型政党制度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概念、 表达、 范畴。如参政党、 政治交接、 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等。 但是, 对于稳步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政治现实和政治经验, 以往的概念、 表达等已经不能全面解释中国政党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 至于西方关于政党和政党制度的那些概念、 术语等, 是对西方事实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搬用到中国来分析中国现实,总是不够准确, 甚至还有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白皮书从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中形成的丰富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经验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 新表达等,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概念、 表达和归纳, 去认识新的政治现象, 学习新的政治经验, 研究新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推动新型政党制度新发展。
政党制度是个具有生命的复杂体系。 它必须成长在适应的社会生态之中, 显示其民族性。 然而,政党制度的民族性同样蕴含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价值, 具有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也就是世界性。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是政党制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注释:
①詹姆斯·D·西摩.中国的卫星党[M].牛旭光,译(内部资料).19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