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江西航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2-02-05 20:27陈耀飞胡紫祎王俊姝
决策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江西航空

◆陈耀飞 胡紫祎 王俊姝

航空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江西高度重视航空产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将航空产业列为六大特色产业之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以飞机整机制造为重点,构建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航空产业。江西应紧抓这一机遇,共筑江西“航空梦”。

一、江西航空产业发展基础

(一)产业基础较厚实

江西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1954年7月,“初教5”在南昌首飞成功,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嘉勉信。此后,江西航空工业高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国航空工业的制高点之一。如今,江西航空是全国唯一兼具旋翼机和固定翼飞机研发生产能力的省份,已经成为全国教练机、直升机研制生产的核心基地,两种机型市场份额分别约占国内市场的90%和85%。江西制造承担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机身的1/4,江西多型教练机、直升机等航空装备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洪都“L-15高级教练机(A-JT)研制”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肯定。2019年,江西省航空产业总收入1020亿元,首破千亿大关。

(二)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较完备

截至目前,江西有两家“国字号”航空研究设计所、一家专门性航空大学(南昌航空大学)、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航空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有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全国首个省局共建)、北航江西研究院等一系列高端研究平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9000余人,先后诞生了2位院士[2]。近年来,还新增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俄合作重型直升机总装项目、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发动机学院和通用航空学院、江西飞行学院等平台基地。初步形成了航空研发生产、适航审定、试飞运营等全产业链条。

(三)航空产品谱系较丰富

拥有强击机、教练机、直升机、无人机以及大飞机部件等重要产品,产品谱系涵盖运5、农5A/B飞机、强5系列飞机、初教6、K8、L7、L15等教练机,以及Z8、Z10、Z11、AC310、AC311、AC313、A109、S-76、AC352、SW-4等军民用直升机及无人机等,形成了大、中、轻型直升机系列产品,以及初、中、高级教练机系列产品格局。

(四)产业政策支撑逐步完善

江西高度重视航空产业发展,将航空产业列为省六大优势产业之首,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全省各设区市购买通用航空公共服务的暂行办法》《江西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2030年)》《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在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予以了航空产业全方位的支持,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

二、江西航空产业存在问题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江西航空产业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短板。

(一)创新投入偏少,创新引领不足

2019年数据显示,江西R&D经费投入384.3亿元,投入强度为1.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在中部地区仅高于河南(1.46%)和山西(1.12%)[3]。江西省航空企业多数规模偏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此外,近两年,新冠肺炎对世界航空产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4],江西航空产业无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企业在生存压力下,也无力增加研发投入。

(二)产品结构较单一,产业实力不强

江西航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多是以在计划经济下军机为主,对通航领域的拓展不够深入,缺乏通航领域龙头企业。目前已获得许可通航运营的企业仅有6家,在中部地区排名靠后,且缺乏如湖北同诚通航、山西成功通航、山西通航这样的竞争力强劲的通航龙头企业。尽管国家和省内出台了一系列的军民融合政策,但是融合的深度不够[5],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不够,民参军的层次也不高[2]。

目前,江西航空产业仅有洪都集团和昌飞等几家大型整机企业[2],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江西省教练机新机型还未获批量产,南昌洪都和景德镇昌飞参与建造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也还未进行大规模生产,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西航空产业的规模壮大。在配套能力方面,目前仅仅有景航锻铸、泰豪科技、联创电子、昌兴航空装备公司、海特复合材料等少数企业,且都处于较低配套层级,配套产业总体规模和涵盖范围都较小,产业基础较薄弱。比如,作为洪都集团做锻造配套的中信航空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目前只能进行零部件加工,还不能完成套件生产。

(三)人才支撑不够有力

由于地域限制,江西对于航空人才的吸引并不具备优势,即便是省会南昌,对高素质航空人才的招引依旧乏力。部分企业给出了比上海、天津等地更高的工资待遇,但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赣航空企业就业的意愿仍普遍不强。近三年,洪都集团流失各类人才780余人;602所、昌飞公司刚性引进本科以上人才500多人,但之后流失170多人,其中博士流失率高达50%;南昌航空大学每年约有77%的毕业生选择到外省就业或升学。此外,由于江西整体的经济实力不强,相较于其他发达省市,对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对人才发展生活所需配套不够完善。在此背景下,省内航空专家、技术骨干、硕博毕业生都面临着严重外流的风险[2],总体处于培养难、引进难、留住难的“三难”局面。

三、“十四五”时期江西航空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化科技引领,构建立体化创新链

一是苦练内功,打造江西航空“国际性企业名片”。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洪都、昌飞等航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科创团队、营造创新氛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单项冠军企业,持续强化龙头企业在航空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江西航空“国字头创新平台名片”。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航空科创城、航空研究院、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点依托现有“国字号”设计所、南昌航空大学等高端创新平台优势,联合昌飞公司与洪都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头”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创新合作,打造江西航空“全维度协同创新名片”。建立健全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间纵向协同创新,龙头企业之间及与政府部门之间横向协同创新,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协同创新,建成全维度协同创新体系。重点加强与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等知名院所交流合作,建立基于项目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和联合攻关机制;加强与湖南在中小发动机及航空传动系统、与安徽在航电系统、与湖北在民航运输等领域开展区域集智攻关;加强与美国通用在航机研制、与乌克兰马达西奇在发动机研制、与瑞士宇航在飞机维修等领域联合协作,积极嵌入航空行业全球创新链条。四是加强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接,在航空产业全链条融入绿色概念,包括在装备的研发、生产、组装、运行中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使用,大力探索混动飞机和新能源客机技术,抢占航空产业新能源革命的制高点。

(二)拓展产品谱系,构建全方位产业链

一是持续聚焦军机发展,打造江西航空“军机名片”。依托江西是全国唯一具有直升机螺旋翼、固定翼研发和制造省份等扎实的产业基础,抢抓军机需求旺盛机遇,打造更多的类似于“L-15高级教练机(AJT)”江西“军机名片”。二是扩展通航市场,打造江西航空“大飞机名片”。依托江西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C919大型客机机体制造超1/4的产业优势,抢抓国家实施大飞机战略历史机遇,积极承接ARJ系列支线飞机、CR929宽体客机项目,把江西航空产业紧紧嵌入了全球通航产业链条,树立江西航空通航大飞机生产制造“金招牌”。三是研判低空经济形势,激活江西航空新业态。依托现有干支线机场,把握国家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机遇,以“江西快线”运营为契机,适时引入国产高端中小型公务机,发展包机飞行、出租飞行,建设以“航空+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等为主的低空通用航空新业态。四是以军民融合为抓手,打造江西航空新增长极。以创建国家(昌景)军民融合创新建设区为引领,紧抓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口帮扶原中央苏区建设机遇,大力开展航空军用技术在抢险、警务、医疗、救援、巡查等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推广,以公益性通航作业促进通航运营服务企业组建,撬动通航产业发展。五是加强航空配套建设,构建“飞得起、落得下、管得好”的航空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高标准试飞基地、直升机起降点及通航机场建设,完善通用航空运营专业化服务保障,构建集适航审定、试飞验证、空域管理等于一体的全功能产业支撑系统。

(三)培育航空人才,构建梯次人才“雁阵”

一是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育。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航空领域领军人才及团队,刚柔并进,以聘任方式“引智”,以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租智”,以“人才飞地”模式“借智”。着重本土高端人才及团队培养,充分挖掘潜在对象,争取培育更多院士团队或行业领军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江西飞行学院、江西航空职业学院等,探索“订单式”、“定向式”模式,构建航空物流、通航旅游、空管、机务、飞行、维修、安全、通用机场运营等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在岗职工知识和技术更新迭代,大力支持引导职工再深造、再培训,探索“菜单式”培训模式,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三是专业管理人才培育。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定期访学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管理新路径;开展航空产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探索试行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开展项目经理人引育,探索市场导向型、客户导向型、目标导向型项目经理人项目管理模式。四是打造“引得来、留的住、用的好”的人才环境。落实现有人才政策,与时俱进,专门制定针对航空产业人才建设的引育及激励措施,构建集实现自我价值、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多方位的人才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十四五江西航空
江西银行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我爱江西奶奶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