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广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02-05 20:27王子丹潘子欣
决策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广东

◆王子丹 潘子欣

一、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和特点

1996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不同于我国传统的科研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产学研合作的鲜明导向[1]。深圳清华研究院灵活的运作方式有效带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之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全国各地兴起,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李克强总理在2018、2019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先后两次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9月,科技部制定并发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条件和发展原则,提出一系列支持举措,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新型研发机构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新型研发机构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曾国屏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采用“国有新制”或“民办公助”运营模式的创业型研发机构[2]。徐欣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致力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一种新型科研创新平台[3]。周君璧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由多元主体构建的打通政产学研界的研究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是科研组织范式的改革与创新[4]。张光宇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依靠灵活的创新机制与市场化运作模式,使多个创新主体进行集成式研发创新的法人组织[5]。相较于传统的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有其“新”特征。徐顽强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动既有学术性又面向市场,兼顾研发和创业,在管理和运营机制上比传统的科研机构更加灵活[6]。李振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兼具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四类主体的特征[7]。夏太寿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采用去行政化的治理模式,增强了其研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8]。马文聪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具备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双元创新能力[9]。谢建新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科研院所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主要功能是集合政府、大学和产业的多方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10]。穆淼认为新型研发机构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技术需求在产业最前沿双向流动和对接,在技术创新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11]。

本研究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由多元主体投资建设,实行市场化、现代化运营管理机制,有效连接基础应用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新型科研组织。与传统科研院所相比,新型研发机构的工作重点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企业孵化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具有治理模式去行政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和组建目标多样化、管理运营方式更加灵活高效、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创新方式全球化等特点,在建设主体、体制机制、经费来源、组织功能、创新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关键是要形成责权利关系明确的治理结构、构建灵活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推进开放式创新、促进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同步并进。

二、广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系

(一)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载体支撑

创新平台是支撑研发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核心支撑的世界级创新平台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平台体系包括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研发机构以其独有的体制机制灵活性、创新创业活跃性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平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的质量直接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平台体系的水平。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科技大省、信息化大省以及全球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省份,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是集聚大量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具有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组织,是支撑深层次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因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优势和创新资源配置优势,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二)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纵观世界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均集聚了一大批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领先科技人才,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需要集聚国际一流的高端创新资源。与专注于学术研究的传统科研机构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更为灵活,功能更为多元化和集成化,不仅集合了科研和教育资源,还拥有产业和资本等创新要素,是吸引各类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载体。统计显示,广东全省超过80%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从事技术研发和科技产业化的同时担负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职能,全省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一定数量的“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海外专家、海归博士等高端创新人才。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也创造了技术交易市场需求。在新型研发机构的牵引下,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地区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551.75亿元,同比上涨55.39%[12]。因此,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的新型法人组织在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的优势,不仅有助于克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有利于吸引和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为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键一点就是要突破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流动障碍,促进三地高效协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主要面临着组织壁垒和制度壁垒等障碍。组织壁垒是官产学研因组织属性、利益取向、行为模式的不同易产生矛盾冲突[13],新型研发机构共建而成的法人治理结构能有效解决组织壁垒问题。制度壁垒是跨区域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尤其表现为跨境合作障碍,即粤港澳三地因经济体系、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等存在的明显差异,导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流动存在较大障碍。以穗港澳合作为例,三个城市的人才资质互认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自动化、信息等领域进行了试点探索,但成效并不明显,人才双向自由流动尚未完全实现。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灵活的体制机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试行更加柔性的引才机制,借助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跨境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契机,探索突破跨境创新壁垒的做法与经验,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突破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广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一)广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具备的优势

1.拥有丰富的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经验。广东是全国最早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省份,具有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础。新型研发机构是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集聚的高端创新平台,自1996年建立全国首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来,广东始终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集聚省内外优势资源和力量,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与支持工作,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范,出台了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创新资源引进、管理与运营机制、投资融资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以来,广东更是积极吸引港澳创新资源到大湾区内地地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规模、科研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已在全国形成引领示范效应。2020年,广东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9家,申请有效发明专利约1.2万件,拥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与市场密切结合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是广东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新动力,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具备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基础。广东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产业配套齐全,为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020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积极推进创建2家国家实验室。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升级,2020年,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分别达56.1%、31.1%,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设有研发机构。2020年5月,广东省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重点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从核心城市来看,广州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深圳具有高科技和创新优势,同时具有发达的金融业、服务业和物流业[14]。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创新产品,助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3.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广东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计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活力最旺盛、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为广东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万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35家。大湾区内上市公司超过2000家,平均研发费用超过2亿元,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知名创新企业[14]。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达128.76万件,位列全球四大湾区首位。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科技创新人才和科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有利于广东加快组建从事产业前沿技术攻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二)广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1.仍然面临无法便捷使用港澳创新资源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三种货币流通”,粤港澳三地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15]。制度差异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独特优势,也是最大的挑战。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与模式不断升级,广东与香港建立了粤港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启动了联合资助计划,每年举办粤港澳、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但还没有专门的联合机构进行规划和协调,能够及时解决协同创新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16]。由于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面临人才、资金、设备仍不能跨境自由流动的问题,大湾区内地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无法高效使用港澳高端创新资源,这在无形中制约了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17]。

2.缺乏全职核心团队且创新人才培养受到制约。广东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面临高端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且部分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核心科研团队带头人为兼职人员,这虽然有利于协调各方资源,但若大部分负责人和核心团队带头人为兼职人员,无法将科研精力集中放在新型研发机构,不利于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引进和培育全职核心研究团队,促进新型研发机构规模和实力的提升。此外,新型研发机构缺乏研究生独立招生权制约人才培养。广东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比较好的学科优势和对接产业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但绝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不具备独立招收研究生资格,只能与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且受到高校招研指标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型研发机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机构发展的后劲,制约了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3.科技金融对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不足。新型研发机构是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和市场的枢纽和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的创新活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风险、高收益回报等特点,在建设发展起步初期,新型研发机构的平台搭建、人才引进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均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无法单纯依靠政府的投资,需要科技金融的大力支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专注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较少,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还普遍缺乏市场资金引导。另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在孵企业在对外融资时,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对企业成立时间、信用评级、营业收入规模等方面的较高要求,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基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优势和调整,广东可从支持港澳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来粤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优化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资金支持方式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一)支持港澳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来粤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港澳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具备推进科研机构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18],建议支持香港、澳门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广东建立更多高水平研究院。发挥香港高校在粤研究机构力量,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携手港澳建立更多创新平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港澳来粤设立的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其基础条件建设、科技研发投入,有力推动港澳在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携手港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二)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

人才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核心,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与高校、传统科研院所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在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上吸引力不足,建议结合新型研发机构人才需求,研究制定支持高水平人才到新型研发机构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与港澳的合作交流,支持港澳创新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新型研发机构就业。加大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生培养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与高校合作,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职人员到高校院所进行深造,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本土创新人才团队。

(三)优化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运营机制

探索适合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力。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允许新型研发机构自主审批下属创投公司投资决策权,落实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运营公司大股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发挥好新型研发机构连接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桥梁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为更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允许新型研发机构成立相关领域创新创业基金,为处于成果转化初期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跨过“死亡之谷”。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绩效动态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与财政倾斜支持相挂钩,引导新型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资金支持方式

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对长期开展产业前沿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财政稳定性投入支持,着力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能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拓宽新型研发机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引入科技金融资源,建立投融资孵化基金、产业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通过中小板、科创板等资本金融市场发展壮大。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和在孵企业的特点,完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先行先试,携手港澳重点培育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高水平新型科研机构,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倾斜,着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广东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