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绿色发展中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甘孜篇章

2022-02-05 20:27甘孜州决策咨询委员会
决策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绿色生态

◆甘孜州决策咨询委员会

2017年10月18日—24日召开的党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情况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以来,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得益彰、共同推进,近年来,中央、省委、州委“一号文件”都是以推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运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在脱贫攻坚完成以后要顺势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移。通过脱贫攻坚,整体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消除相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绿色是乡村的底色,最大的优势。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甘孜州更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突出高原、生态、特色优势,发展高原生态特色经济,倾力打造涉藏地区“生态经济第一州”,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甘孜篇章,为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创造良好生态条件和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纵观乡村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传统,农业成就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国在1800年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就是我们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基础。从初心使命来讲,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党的革命是从农村开始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我们的党员骨干同志须知中国革命必须来一次农村的大变动。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大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了改革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农村改革第一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对农业农村实行多给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6年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乡村振兴成为解决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讨论制定十四五发展时,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有举全国之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以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移。2018年9月4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召开;2018年7月,甘孜州作出分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梯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首先集中三年时间重点建设282个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之路在我们脚下延伸,美好乡村正在我们眼前不断呈现。

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突出绿色发展导向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把握时代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具有深刻理论性、实践指向性等鲜明特征,成为指引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路径模式。

绿色发展缘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宇宙飞船理论”和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启示我们摒弃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立足乡村实际推行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体现自然价值的颜色。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凸显绿色性,通过保障自然价值的实现,适应人民群众走出发展的瓶颈,重返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新期待,使乡村更具田园风味,使绿色性成为发展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曾经指出,自有人出现以来的历史都是“人化自然”的历史。在以往的发展当中,囿于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曾经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支付了发展过程中沉重的环境代价。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我们必须走科技内涵式、人文关怀式绿色发展之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以高品质、高质量的发展,以最低的环境支出和耗费,实现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和谐。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发展理念(简称“两山”理念)。“两山”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化扩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两山”理念中,“绿水青山”喻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生态系统;“金山银山”则喻指经济发展及其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角度理解,金山银山至少有三层内涵:狭义上是指绿水青山基础上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条件;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包含绿水青山);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依赖会更加凸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对立,而是共存的,拥有金山银山的同时也可以拥有绿水青山。在“两座山”的关系认知进程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发展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式,二者之间表现为共存共生、相互兼顾。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得益彰和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二者之间表现为协同推进、融通一体。“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产生了系统化、持续化、丰富化的巨大转变,即从短期绿色到长期绿色、从事后绿色到全程绿色、从点绿色到面绿色、从浅层绿色到深层绿色、从被动绿色到主动绿色、从简单绿色到复杂绿色、从低要求绿色到高标准绿色、从独立绿色到联合绿色。这八大转变对指导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生产方式的滞后性影响乡村绿色发展

目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红灯已经拉亮,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农牧民基本的生存条件,也给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

(一)资源约束日趋紧张

一是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目前全国400多处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到60%;大约三分之二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只有30%多的灌溉面积采取了节水措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甘孜州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功能不足、灌不进、灌不畅、灌不好、排不出等问题。二是耕地草场数量减少且质量下降。甘孜州有一个突出矛盾,就是面积大,容量小,全州有效耕地面积由2000年前的130万亩减少为约10万亩。而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资源掠夺式的耕作模式,导致耕地土壤用养失衡、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与此同时,乱砍森林、草原过牧、盲目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仍然突出。三是人力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迅速下降。从甘孜州情况看,水电开发、移民搬迁后,更引起了高山半高山村“空心化”“老龄化”所带来的,除了单纯的生产问题,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农村内部社会结构失衡矛盾的加剧,社区邻里互助传统削弱、传统乡村文明衰减,农村社会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二)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突出表现为点源和面源共存,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叠加,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个别地方出现的重金属超标;水电、矿山开发带来的后续影响值得深思。此外,现有的农村地区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严重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难以对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滥用等外部性问题进行有效制约,而用于弥补政府失灵的市场机制也尚未建立,不能形成对环境友好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激励。

(三)乡村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内力不足

近年来,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中央和省出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省内对口援藏、消费扶贫支持等举措,并以特色农牧业为抓手持续加大对涉藏地区的帮扶力度。这些援藏推动特色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特色农牧业发展战略推进、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等成效显著。但是,输血性拉动并没有完全激发造血式的自主发展,特色农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尽管中央和省委承诺“脱贫摘帽以后,相关政策不会立马取消,要‘扶上马送一程’”,但是基层干部和农牧群众还存在一些顾虑,一方面对“贫困福利帽”恋恋不舍,另一方面都在关心“扶上马送一程”能够送多久。调研发现,有的地方“抓住了鲜花”“抓住了红叶”但“丢掉了果子”,有的产业前期调研和评估不足,往往为上项目而上项目,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有的产品“小而全、杂而散”,缺少特色精品和市场卖点。

四、把握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着力点

乡村绿色发展主要包括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相互促进、一体互动。一方面,突出品牌特色,打造农牧产业强州。近年来,甘孜州坚持高原、绿色、生态基本方向,重点抓好粮、油、酒、肉、果、蔬、茶、菌、药、水,大力发展农牧绿色产业:以“菌王”松茸为代表的食用菌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仙桃、花椒、苹果、樱桃、核桃……,绿满青山,农牧民笑开颜,生态经济打牢乡村振兴本底,丰收的凯歌响彻甘孜高原。目前,甘孜州启动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园区38个,投入各类资金40亿元,吸引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户进驻,培育农民合作社1336个、家庭农场289家;带动受益农牧民约37.26万人,综合产值达21.72亿元,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平均达1.5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展示乡村生态振兴新风采。人居环境整治扮靓甘孜州村寨“颜值”,大美甘孜风景如画。保蓝天,空气优良天数和指数居全省第一;守碧水,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绿山林,推行山植树、河变湖、路种花工程,全州森林覆盖率达34.8%。绿美生态为甘孜乡村全面振兴积淀了深厚的绿色发展优势,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坚定不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推动绿色的生产方式,就是要在农业农村生态系统运作过程中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污染控制、废弃物循环、产品优质、生态协调的一系列相互配套、兼容的产业技术体系。一是构建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耦合模式。通过副产物的循环、废弃物的再利用,达到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例如,将种植业中秸秆作为覆盖物、饲料、肥料、食用菌培养基以及工业原料等物质的,则可采用作物秸秆再加工利用为主的秸秆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充分农牧结合途径消纳和循环利用畜牧业废弃物中养分、有机物和生物质能的,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的农牧结合循环模式。二是尊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内在统一。目前,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生物之间利用模式有两种,一是立体农田模式,即在农田中不止种植一种作物,而是种植不同作物或除作物以外还有动物,由此形成立体的生产层次。例如,以水稻为核心的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间作水生蔬菜、稻田间作水生花卉及不同水稻品种间作等水田立体模式。在果园种植多年生果树,可以发展成为果树、牧草、畜禽、沼气为基础的生态果园模式。另一种是食物链利用模式,例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作为常用方法的有害生物防治方式,以及利用动植物残体为起点的腐生食物链再利用方式。

(二)优化乡村振兴的绿色空间布局

在农村旧有的固态居住形式逐步发生改变,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已成为常态的大背景下,乡村的绿色振兴就是要调整空间布局方式,以一定区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动的趋势为依据,遵循农业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从科学的角度规划乡村地域空间布局,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按照“一圈一带一走廊”的区域布局和“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目标要求,立足生态特点、空间布局、气候条件,突出317、318两条国道沿线和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流域等重点区域,采取州、县(市)、乡(镇)、村联动的方式,建设100万亩特色粮食产业基地、10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0万亩特色林业基地、100个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道地中藏药材基地10万亩,建成全省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三)高质量建设全州现代农牧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的“推广站”、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孵化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一要坚持绿色发展取向。要自觉把绿色发展作为园区建设的价值取向,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园区建设全过程,让绿色生产方式成为园区“主打色”,让生态绿色产品成为高原“特供品”,因地制宜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增加科技投入、执行环保要求,生产提供符合绿色标准、满足绿色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绿色理念和绿色实践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二要创建特色品牌。要深入实施“圣洁甘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三品牌战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力做好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好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把老品牌做大、新品牌做响,持续擦亮甘孜农副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金字招牌”,促进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品牌、品牌变产业。三要壮大集体牧场。甘孜州可利用草场1.25亿亩,2020年底全州牦牛存栏191.3万头,出栏牦牛48.09万头,牦牛产业总产值达44亿元。目前,我们要认真按照州委对牦牛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新地要求,整合“人、草、畜”资源要素,在政府引导、牧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股份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牧场,努力探索牧区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力争用三年时间,实施牦牛产业革新式发展,12个县牦牛年出栏50万头以上,龙头企业屠宰加工牦牛10万头以上,加工牦牛肉1万吨以上、奶5000吨以上,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特色牦牛产业集群。

(四)构建乡村振兴的绿色政策体系

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加强政策系统集成,以绿色发展的政策融合为基本指向,重点在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新政策体系上实现突破,在对现有政策进行有针对性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从政策优化、政策整合、政策创新三个角度同时发力,提升政策效力、强化政策合力,消除政策空白,形成能够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有效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体系化政策方案。一要强化资金政策支持。加紧出台针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信贷、投资、税收减免等环境经济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把事后产品消费后的处置责任移到事前的生产阶段,激励生产者按照绿色的理念进行生产。二要构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着重建立以促进绿色农业为重点的示范推广与跟踪评价体系,加快选育推广一批资源消耗少、抗病能力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绿色新品种,遴选推广一批耕地有机质提升、新型智能肥料、纳米农药、节水控污、生态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绿色环保、节本高效技术,提升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三要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强化制度约束作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增加农业生态产品的服务和供给,引导市场主体绿色生产和消费,调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四要健全乡村绿色发展协同机制。甘孜州幅员辽阔,东、南、北部的农村绿色发展,无论是在发展水平、发展现状上,还是在发展条件、发展方向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应当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在人才培养方式、生产结构布局与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等多个维度上进行深层次合作与共享,不断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五要建立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把“绿色GEP”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干部的责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及生态因素,真正推动农村的绿色发展。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三农“工作历史性转移的迫切任务。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站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大势中审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在思想上增强推动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增强实施乡村绿色发展的志气和底气,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经验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发展观,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农牧区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推进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培育乡村绿色产业,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甘孜篇章。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水青山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