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2-02-05 16:16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管理系统信息化信息

姜 新

(中国外运华中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1)

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企业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如今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效率和信息本身携带的价值,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运作能力,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响应速度、抗风险能力和企业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创造优良口碑。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一、企业推动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分析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数字化消除了全球各地之间的空间交流限制,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胜出,必须要牢牢把控时代命脉,采用战略性的眼光抢占市场高地,为此,要先行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信息化直接优化了企业内部业务,实现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企业的运作模式来看,其本质就是信息传播带动人员流动和物资传输,信息化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的运作效率有直接的主导作用。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大量的大规模工厂,但是企业生产中多是从事低端的加工和重复的生产工作,高精尖产品工厂占比很少。在信息传输上的体现是信息传播慢,难以有效实现复杂的生产。而且在有限的信息传输中,信息质量也很差,缺乏核心生产建设指导,多是机械式指令信息,这样的信息指令可替代性高,使用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也带来了用工成本的提升。所以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分功能模块提升企业的信息化传输、接受和操作响应能力,是企业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从成本来看,当下我国用工成本不断提升,与之对应的信息化设备趋于成熟,当下进行管理层面相关软件、硬件的升级改革并不需要耗费过高的支出,具有可行性。

第二,信息化有利于提升对外的服务水平。企业在面向客户进行对接交互时,使用信息化的处理方式,可快速完成信息的同步、处理和反馈。以银行办卡服务为例,如今,国内银行基本全面完成了信息互通,极大方便了客户在不同地区各分行之间办理业务。

第三,信息化提升服务能力体现在企业管理层能快速将信息下发到服务端操作人员手中,还能快速组织信息化培训课程,提升底层操作人员的操作实践能力,强化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生产销售信息记录,分析数据价值,在以往的经验上建立模型,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企业可提前对不同板块的市场做出盈利预估,保证企业能有重点地进行投资。如果某一板块存在市场潜力,企业可提前进行人才配置、资金配置和产品配置,率先进攻该板块市场,保证企业在竞争中更好地占据市场先机。

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信息之间传输效率的竞争,更是信息总量、信息算法分析、信息模型搭建能力的竞争,尤其是在热门的互联网行业中,信息之间的细微差异可能带来剧烈的营收波动。但高风险大波动的特点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要提升战略目光,率先完成信息化建设转型和机制建设,这是企业完成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

二、企业推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一)传统管理思想根深蒂固,信息化管理理念普及较慢

根据我国当下企业的信息化趋势来看,信息化管理推进较快的企业主要分布在互联网新兴产业,其背后的原因除了互联网新兴产业拥有天然的信息优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兴产业的创业者和管理层多是青年人,他们思想前卫,对市场有清晰的认识,能快速接受新思潮、新思想。而与之对应的就是中老年人管理的传统企业,这些企业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其信息化推行效率很慢,这与部分企业管理层人员思想认知不足有着重要关系。

针对传统资源型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少传统企业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内部局域网,但是在本质上只是将传统的口头信息和纸面信息交流转移到了线上,这仅仅是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而在办公自动化、信息挖掘技术、信息战略反馈系统建设上基本都是空白。相关传统企业的管理层难以理解这些新系统、新功能的价值,更倾向于使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强行推进信息化建设可能引发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的不匹配,从而带来负面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在传统企业中难以有效推行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化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存在较高的风险性

虽然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诸多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以往的市场数据、财务数据和供应链数据建立有效的模型挖掘数据价值,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使用相关信息作为企业战略参考是否具有可靠性,这些都值得商榷。当下,不少互联网信息企业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但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这些经验有多少借鉴价值也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潜藏着较大的风险性。

如今,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咨询服务企业,这类企业派遣专家深入目标企业进行调研,帮助目标企业建立信息化转型计划。但是,由于这类企业出现的时间尚短,实际的收益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所以不少企业秉持着稳步发展的原则,采用了静观其变的应对策略,这意味着要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需要更多成功案例给予相关企业管理者信心。

(三)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作不仅需要软件、硬件环境的建设,也需要人才予以运作维护。当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大数据挖掘、数据库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同时要认真负责,态度严谨,并能在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挖掘企业数据潜在价值。但实际上,当下市场上严重缺乏该类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管理学知识,管理专业学生不擅长计算机方面的相关操作。如果企业自行投资培养人才,整个流程一般都超过三年,培养成本很高,并且人才具有流动性,如果出现人才外流更会加大企业面临的风险,所以人才方面的限制,也是制约当下企业向高度信息化方向转型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一)率先建立信息化模块思维,结合成本因素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依靠人口红利盈利的企业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被淘汰出局。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大力发展科技,依靠科技创新替代房地产行业,成为引领我国接下来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这一切的转型,首先就要求企业革新思想,改善企业运作模式,不再依靠人口红利盈利的模式,以更高的战略发展眼光,指导企业积极发展新技术、新科技。在21 世纪信息化背景中,提升信息效率乃是重要的基础环境建设,是保障企业在竞争中存活的关键要素,对此企业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从实际建设进度来看,全面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过高,并且存在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企业可先行培养模块化信息管理思维,其特点是,不必同时对整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进行“大换血”,只需要从固定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模块做起,如财务系统模块、物资采购模块、产品生产系统模块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等,在完成某个模块的建设后,先通过数据观察的方式,重点关注更新后模块中的数据效率、数据精度和数据成本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而言,更新后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当在效率和精度上有本质的提升,在成本上尽量保证在预算之内。最后从长期角度评估该系统的收益问题,如果能带来较大收益,则可进一步开启更多模块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如果收益低于预期,则说明企业信息化大环境还有所欠缺,这时可以先考虑考核队伍建设、制度更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行补齐短板。

总体来说,无论企业管理层是否决定展开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其模块化信息建设思维都对企业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模块化视角下,管理层会更加专注于厘清各部门、各岗位的独立职责问题,会更注重岗位效率,这有利于解决岗位漏洞或者人员冗余等问题。模块化的管理思维,提升了企业追责可能性,有利于提升各岗位人员的从业效率,所以率先做好思维更新是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举措。

(二)加大投资力度,缓解资金压力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成本对于利润薄弱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负担较大,在收益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一般不会投资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转型,而即使其管理层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针对该情况,企业应开创多条融资渠道,寻求银行、投资机构等团体的支持,建立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缓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压力。

不同类型的企业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收益不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借贷时要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企业内部也要做好风险评估控制,一般来讲,可优先为如下类型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具有实体产业、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几乎不存在因为管理系统更新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其次,新兴产业。这类产业受国家扶持,发展前景良好,在战略目标上较为长远且稳定,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可在未来得到更好的系统收益。再次,专门从事信息服务的相关企业。比如金融机构、咨询服务中心、中介平台等,这些企业背靠互联网,依靠政策优势或者信息差优势,专门从事信息价值变现的相关工作。这些企业对信息要求很高,能在短期内快速获得信息化系统更新带来的收益。因此,相关企业在展开信息化管理系统投资时,要有自己独立的认知,不能过于盲从,要做好投资收益评估工作。

(三)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机制建设

有了思想基础,解决了资金难题后,正式开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要先从机制建设角度入手。机制建设可考虑从节点机制建设、信息流机制建设和系统权限安全机制建设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面向节点的机制建设。要先确定各岗位的职责范畴边界,将部门、岗位全部独立开来,分析各岗位运作需要的底层数据,在数据处理上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岗位收益评估问题,当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一种常用的节点机制就是“岗位+平台”的建设机制,先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设置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所有的数据都要经过该平台收发。在确定岗位职责时,能更好地定位岗位职责。其次,面向信息流的机制建设。要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信息传输,在传输中同步记录数据日志,并尽量做好数据优化工作。传统业务审核环节过于复杂,而信息平台将信息流绕过一些非必要的审核端口,直接传输到最终负责人端口进行签字确认,提升信息流效率。再次,权限机制建设。要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数据,要保证只有有权限的核心管理层人员才有资格进行调动。在常规数据方面,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要求,授予其独立的读写权限。比如某些岗位仅有写入查看数据的权限,但无改动数据的权限,同时在使用管理系统时,要对操作人员的相关操作做好记录。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

前面提到,当今人才市场上缺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项操作人员,因此针对该问题可考虑使用以下两种途径解决。

对于超大型、大型企业而言,其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庞大而复杂,负责操作维护该系统不是简单几个人、十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一般都要一个较大规模的团队,所以在该需求下,大型、超大型企业可考虑和高校开展合作,通过向院校提交明确的人才需求方向,让校园培养面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人员。比如,在计算机专业内开设计算机操作和企业数据分析的相关专业课,又或者是在各管理专业内开设面向企业信息化管理操作的相关专业课,这样可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也可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率,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从发展前景来看,在未来随着更多的企业积极加入信息化建设中,这类人才将会保持较好的择业优势。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量较少,企业所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应尽量从企业内部进行投资培养。为了降低人才外流风险,提升相关人才的忠诚度,可尽量选择可信赖的班子成员作为核心人员进行培养,采用成长制股份分红的方法留住关键的管理人员。同时,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很多数据都是企业的核心机密,选择可信赖的班子成员也是降低信息泄露风险的最佳选择。

(五)敢于学习借鉴和实践为先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开展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近20年内的事,因此存在客观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但是在国际方面,很多企业都早已实现了高端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并且累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做好学习迁移,敢于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完成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转型。

以制造企业为例,其信息管理贯穿了资金、人才、原料、产品、客户信息等多方面,在管理中不仅要做好模块内部的管理,还要做好模块之间的信息数据交互。优质的信息管理可有效减少闲置资金、产品库存,从而降低仓库面积,实现资金回笼。同时,迅速有效的产品对接可有效提升服务质量,降低产品运输中的风险。比如海尔集团,就是成功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大型企业,海尔集团的举措不仅值得相关企业学习借鉴,其应对市场和国内政策环境建设的信息系统模型也非常值得参考。

四、结语

综上,行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在当下已是主流趋势,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就要积极研究企业管理和现代信息系统结合的有效办法,在兼顾成本的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业定位、产业链位置和市场环境变化进行深度研究,争取找到最有效的渠道展开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对企业决策者的战略眼光有很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管理系统信息化信息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停车场寻车管理系统
订阅信息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