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钰昕 张佳鑫
红色旅游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我国红色旅游业进入“转型提质创新增效”的新阶段,而虚拟红色旅游业(即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红色旅游业相结合所催生出的一个新业态)的发展无疑是红色旅游业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体现。然而,一种还不成熟的新业态,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系统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展开。因此,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红色旅游业的跨界互融对于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是我国精神旅游的主导产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互融趋势显著,行业中出现了大量的“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旅游模式,如“红+绿”生态旅游、“红+健”康体旅游、“冰雪旅游+红色旅游”,跨界互融能够为红色旅游业提供转型资源的重要契机,而虚拟现实技术与红色旅游业的融合,是红色旅游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现有红色旅游研究已经延申到教育、传播、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等各个领域,但与VR 技术跨界互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开发的实施前景和景区宣传上,在基础理论体系与具体实施路径方面尚未破题,缺乏对VR 技术与扩大红色旅游文化影响力、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探讨。因此,本文通过发展红色文创旅游、建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探索建立国家级“虚拟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宣传项目库”、打造“红色文学+虚拟红色旅游”的旅游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红色旅游与VR 技术跨界互融的实施路径进行初步探研,以期能对红色旅游产业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调结构、增效能、创效益”贡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工程、经济工程;又是文化工程、社会工程,通过红色旅游和VR 技术的融合实践来扩大红色旅游文化的影响力对红色旅游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红色旅游与VR 技术跨界互融的具体实施路径,应分为以地域特色为基础,发展红色文创旅游;构建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探索建立国家级“虚拟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宣传项目库”;打造“红色文学+虚拟红色旅游”的旅游模式这四个方面来讨论。
发展红色文创旅游,推动文化创意与红色旅游深度结合。转变以往红色旅游资源同质化的倾向,以地域特色为基础,结合不同地区特有的文化精神,打造虚拟红色多元旅游项目。例如,黑龙江省的“红色冰雪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其地域文化特色,红色景区就可以通过整合“人、文、景、史、游”等多种旅游要素,打造“虚拟红色研学+生态+历史+旅游”的多位一体的复合型的新模式,使游客借助相关的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即可在欣赏苍茫旷远的冰雪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同时,学习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东北抗联战士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新中国成立后先驱们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建设艰苦奋斗、建设黑龙江的历史知识。运用这种方式既摆脱了生硬死板的教条说理,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悟红色精神,又能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更能给人深刻的启迪。运用VR 技术发展红色文创旅游,不仅能让地域红色旅游资源得以有效发挥,并推动红色文化IP进一步生成;而且通过红色旅游与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结合,能够塑造特有的红色文化符号,使游客形成对于此地的特殊记忆点,让红色文化成为该地的“一张城市名片和独特旅游地标”。
在传统红色旅游中,红色历史文化与旅游者往往是单项输出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势介入打破了二维视角下的红色历史文化与游客的关系,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征和形势,旅游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红色文化精神洗礼和爱国教育,而是加入红色文化内容创作和传播中去,“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彰显。景区可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或红色文化“趣味”传播活动。游客在体验虚拟红色景区、线下VR 体验馆后,可以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例如说书、情景剧、歌曲、舞蹈等,向周围亲朋好友讲述自己在虚拟红色景区或VR 体验馆体验到的用VR 技术还原的历史事件。然后可以凭着相关视频或其他记录到景区工作人员处获得一个“红色文化宣传大使”的称号和证书。而凭着这个证书,可以免费获得红色景区纪念品(如针对革命遗址设计的VR 全景手账,游客用手机扫码即可观看VR 全景影像);或者下次去景区VR 体验馆体验时获得打折优惠。这样做可以激发游客的积极性,使游客从红色文化的消费者变成红色文化的创作者、宣传者,构建起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现今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不平衡不充分,部分旅游景区空间相距较远,难以形成完整的、连贯的红色旅游线路,受制于旅游时间、交通情况、旅游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有些旅游者会放弃部分旅游景点。且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存在着“行政区划壁垒”,难以进行有效的区域合作。
而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对一种或者多种感官知觉的增强或者代替和由感知参与者的行动和位置的互动性计算机模拟所构成的媒介,可以让旅游者足不逾户就可以得到身入其境般的旅游经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探索推动建立地域合作发展机制,依赖区域发展重大国家方针,贯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32 的基础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探索建立国家级“虚拟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宣传项目库”(以下简称“项目库”)。
建立此项目库,可以根据客源的不同,划分为建立国内市场的项目库和建立国际市场的项目库。建立国内市场的项目库,可在厘清红色资源品级的基础上,从时间维度(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历史事件顺序的先后)和地域空间维度(跨省跨域的协作创新)将时间上、空间上分散的红色文化要素串点成线,按照不同的主题打造不同类型的虚拟红色精品线路:如以地域为主题,按红色旅游资源所处不同的地域,分为“陕甘宁虚拟红色之旅”、“黑吉辽虚拟红色之旅”;或是以历史时期为主题,按照不同的时段分为“抗日战争虚拟红色之旅”、“长征虚拟红色之旅”;以类型为主题,按照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纪念馆虚拟红色之旅”、“历史遗迹虚拟红色之旅”、“烈士公墓虚拟红色之旅”,进而打造全国虚拟红色旅游网。而建立国际市场的项目库,进行红色旅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在以人类的共同价值为导向[]、以助推“美丽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对外传播[]为目标的基础上推进,通过开发以毛泽东、邓小平等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高影响力的国家领导人和白求恩等在近代中国反对外来殖民侵略斗争中做出突出贡献又在国际社会有着高知名度的外国人为主题的虚拟红色旅游线路来吸引国外游客的关注。
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只要在网上进入项目库的相关部分,便可进行虚拟红色景区之游。
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在战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增强了人们保家卫国的信心。我国现今的红色文学资源非常丰富,主要被应用于戏剧影视领域,如由红色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但对于红色旅游、虚拟现实技术、红色文学资源三者的结合研究不多,未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学对于红色旅游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红色旅游景区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相关红色文学作品蕴含的历史场景进行数字化再现。如《红岩》这部红色文学作品,就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创作的,它描写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负隅顽抗,残酷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而现实中也有相关的红色革命纪念地,像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白公馆纪念地和渣滓洞纪念地。我们就可以让二者展开联动,白公馆纪念地和渣滓洞纪念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狱友围着江姐唱叶挺的《囚歌》等经典场景,使游客产生一种“历史的错位感”。再如黑龙江省的红色旅游景区也可以持此思路,黑龙江省是东北抗联文学和抗联精神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多位作家的红色抗联小说进行文本检索,综合分析出东北抗联文学的高频词,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归纳出游客对于东北抗联文学在情感认知、形象体验等方面的偏好,然后黑龙江的相关的红色景区如东北烈士纪念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举行东北抗联主题展览,还原东北抗联战士的生活场景、作战经历等。打造“红色文学+虚拟红色旅游”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实现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红色空间独特的气场和灵魂可视化,使游客能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场所精神。
红色旅游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跨界互融具有深远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在疫情的压力下,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且有研究发现居家的人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在全球疫情的大形势下,人们会对自己的将来产生一种迷惘和恐慌感。因而,人们会下意识地反身向后,以期从历史中寻找一种安心感。以上种种使得虚拟红色旅游的出现发展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这一新的旅游模式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人们出行不便的问题,而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又能赋予中国人民一种坚定的历史自信,给人们一种心灵净化,能很大程度上消解人们的负面情绪。
虽然红色旅游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跨界互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正如《吕氏春秋·举难》所言:“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虚拟红色旅游业也是如此,当前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首先,虚拟红色旅游的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往往一个小范围景区的构建就需要几个月乃至几年时间,这其中所花费的人工与时间成本很高;其次,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在信息的数字化建模、虚拟交互设计与实现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技术瓶颈,国内虚拟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停留在桌面虚拟现实向高级虚拟现实的过渡阶段,真正让游客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最后,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可以创造生动逼真的旅游环境,但当旅游者长时间在非真实却逼近真实的环境中游玩时,可能会反过来将幻想认为真实,从而造成认知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