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气”的当代呈相与发用
——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

2022-02-05 07:43赵立达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开幕式本体万物

赵立达

(山东大学 艺术学院,济南 250100)

一、引言

从1922年“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确定举办第一届冬奥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百年间各承办国共举办了23届冬奥会,其开幕式也从最初的宗教仪式转向文化输出和政治宣传。2022年北京冬奥会并不把开幕式作为国家形象与民族特色的涂鸦版,而是“用简约的美学方式,去表现人类共同的爱和共同的情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所说的这种爱和情感的表现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流露,简约美学方式的背后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本体中生发而出的生命期冀,是厚朴的思想对当下和未来的观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恰逢2022年中国传统节气“立春”,遂以24节气为倒计时,通过短片《立春》拉开序幕,其后又展现了十余个重要环节和节目。细细欣赏这场开幕式发现,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儒道哲学和美学并不是作为对象被展示和观看,而是与开幕式体用一如,在各环节和节目中自然生发。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而言,其在表达上素朴和美且内蕴着“生生之气”。目前学界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思想的研究缺少儒道哲思的视角,其结果将导向,作为这场盛会之根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冬奥会开幕式研究的现代语境中失去话语权。基于此,本文拟以儒、道思想为视角,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影像为文本,探究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自然呈现与发用。“生生之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筑基的重要意义,理清气本体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呈相和发用,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出离现代人的生命困境指出了根本的路径,同时通过对开幕式呈现的一体之相用进行分析,为我们于当代认识作为本体的气提供了帮助。

二、“生生之气”的本体探析

(一)生生

“生生”的思想源于《周易》。《周易·系辞上》有云:“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1]《说文解字》言:“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2]生是生成、化生,草木破土而出即是生。

生是乾坤一体之用。乾是象天之卦,乾为阳,天为体而乾为体之用,乾用即是健,《周易·乾·象》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正是孔子教世人效法天变通无穷、运转不绝之体用,以成为刚毅劲健的君子。坤是顺天之卦,坤为阴,顺应天象之势而使万物成形于地,因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意为君子当如地厚朴柔顺、孕育万物般以厚德心胸容载万物。《周易·乾·彖》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5],意指天、乾具有始物力。此与老子言无有异曲同工,在这两对范畴中,无与乾代指万物之始,有与坤代指万物之母。《周易·坤·彖》言:“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6],意指地、坤具有成物力。在乾坤一体发用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乾,坤更多是顺应承接,通过生成万物具体的形象显现乾的作用。因此,万物由天地共生,生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动作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两联诗恰当地传达出了生生之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新儒家哲学家方东美在《哲学三惠》中指出:“生含五义:一、育种成性义;二、开物成务义;三、创进不息义;四、变化通几义;五、绵延长存义。故《易》重言之曰生生。”[7]因此,始物、成物、创进、变化与长存也即生的动力,一体之阴阳依此动力而发用则创生万物、化育生命,生生取生之动作义而叠用。孔颖达《周易正义》曰:“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8]生生内蕴着时间性,在时间域中,有前后生之次序和新旧生之变易,有生即有灭,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9],正所谓“一岁一枯荣”。生之又生,有变易流衍与无穷无尽之义。由此,一生是创生之“动作”,生生是生命接续不断的过程,是生生不息的状态,也是变易不居的始和末,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处需注意的是,生生不是空间意义上文字的前后次序,并非易创生了创生的功能,这是落入逻辑陷阱的讲法。

(二)生生之气

气字本就带有一种流动性、变化性、生成性,动则生变,变则不定,不定则生生不息,这种无穷尽的生生之变易也是《易传》最为重视的。

生生是气本体显明的方式,无形之气生有形之物,融贯诸物于一体成流衍之易。气作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性概念,从战国时期至清代一直有见于文史典籍,涉及哲学、美学、古代医学、文艺创作与批评等多个领域,也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认为气为自然界存在之气体;李存山在《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将气视为“自身能动的物质”[10];日本学者小野泽精一等在《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中认为宏观上的气是“组成人和自然的生命、物质运动的能量”[11]。不同时期的学者会受到其所处时代之精神的影响,“但在实际上,作为生活本体的气是西方文化语境难以把握和理解的”[12]。中国美学学者张义宾在《中国古代气论文艺观》一书中指出:“从中国传统的无差异的本体观出发,则知气作为本体,不是西方的与人类生活无关的物理世界的本体,而是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体……这种本体观是本体与现象无差异的本体观。”[13]即是说,只有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以中国传统本体观看待中国传统哲学中作为本体的气,它便会以生活洪流的本真面貌呈现于我们目前。气并非西方二元文化视阈下与现象对立的本质,而是与现象浑灏如一的本体,并在现象中显现。

气分阴阳,阴阳二气相反相融。《周易·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14]韩康伯注:“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大始也……坤是地阴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15],阳指向形而上的天,具有本体性的意义,阴则指具体的万物,具有现象界的意义。朱熹《周易本义》言:“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16]基于此,阴阳二气可以通过相互转换生化万物,阳为阴之体,阴发阳之用,《周易·系辞上》认为阴阳二气不可分离,因此二者体用一如,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17]。著名美学家曾繁仁认为:“‘生生之谓易’,是对阴阳之道的进一步阐释。阴阳之气交互感应,创生了天地万物,促使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发育、演化,使天地万物充满了生命之跃动。”[18]《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9]天地万物本无一二之分,是人名道而分一二,一为阳,二为阴,因而道生阴阳,阴阳相合则万物生发。万物是凭借阴气(坤、地)容纳阳气(乾、天),而二气相冲相合以至生发之和,得以生生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儒道之本体虽在发生生之用的方式上不同,但在究竟处是相通的,气在阴阳之中如道于有无之间,阴阳相合的生生之气也即有无相生的一体之道。

(三)生生之气的体相用关系

“生生之气”蕴含着中国哲学中体相用的辩证关系。这里需要关注“气”的用法,“生生之气”中的“气”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意义。“一是形而下的形器层次上的意义,其所指的对象囿于现象界,是由本体所给出的形器与诸物,它们均是现成性的……二是形而上的本体意义,它无形无相,却又至‘真’至‘实’,它是‘活的’,生生不息,具有无穷的造化能力,是诸物的给出者,其实质乃生活之造物力,是人类无休止的‘劳作’、‘做’。”[20]形而上意义的气为生之体,体发生之用,形而下意义的天地万物得以化生。气是无形无相的本体,是生活的造物力同时又是生活本身,显相亦是本体。《道德经》第六章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21]《管子·内业》载:“万物以生,万物已成,命之曰道。”[22]此二句均言道之体用。道体至虚而玄之又玄,发用能生天地万物,道和气均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23]的天地根、万物源,道气名为二而实为一。由此见出,生生之气既关注本体的阳、乾、天,又不忽视现象界的阴、坤、地,不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而是从气(道)出发,观照整个天地、整个流行变易的生命世界。

从儒道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气(道)本体发用为生生。儒家认为本体的生生之用是创化之生,道家则认为是自然之生,但“即体即用,举体成用故。即用即体,全用即体故”[24],创化之生和自然之生皆与气(道)本体一如。而本体与现像亦是不可分离的,气(道)之体用,于现象界则呈现出和而不同的中和之美与合内外而超越的生生之美。

三、“生生之气”的当代呈相

(一)中和之美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文艺展演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孕着“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各项节目与仪式呈现出儒家审美范畴中已达自如境界的中和之美。

《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25]情感在未发之时,内心是平静中正的,朱熹注“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26],因而情感未发时持守中道的是人的心性。先秦儒学分为心性儒学(孔子、孟子一脉)和政治儒学(荀子一脉),但根本上是心性儒学。子思发展孔子的“知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27],先秦儒家已不似周代将天命视为外在的绝对观念,而是看作人的内在心性。心性包括性天和俗心,执中不倚的性天是人的本性,随外境所转的俗心是对本性的遮蔽,人遵循性天生活就是道,就是中。节为节度或节制,中节也即合中道而行,过犹不及,因而情感的抒发恰当适度,人的本性不被情感控制而能做到无所偏倚就是和。所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8],天下指人的生命世界,遵循本性行动就是中和。人的情感如生生之易变动不居,中节之行为是由本性内发而非外在制约,是阴阳二气流转中的和与本体的合一,人只有达到时中的自如境界,才可呈现出中和之美。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29],两千五百年前有子的思考道出了奥运会开幕式的本质。礼以和为贵,礼贵在能和。奥运会的意义在于参赛各国以体育运动的方式,冷却冲突与纠纷,使人类走向互相理解和更为团结的未来。开幕式则是东道主对参赛代表团的欢迎仪式,也就是对“和”的展现与希冀。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0]钱穆先生对这句话有着精妙的注解:“和如五味调和成食,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同如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好同,则必互争。”[31]和是相融共存,相与成和,落在“我们”上,而同则是完全为一,落在“我”上。和而不同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思想,和不是没有原则的跟从,而是在“我”和“我们”间持守中道。

孔子常以仁释道,曰:“克己复礼为仁。”[32]仁指人心,人心被习气笼罩则会不仁,克己复礼是君子自觉约束行为以复归仁心的工夫,于人际乃至国际关系而言,便是诚敬,是对“我”的约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33]“天之道”并非西方哲学讲的上帝或理念,也非董仲舒建构的天人宇宙观。此天即性天,是人的本性心,也是生生之气的阳、乾、天。诚是人心中仁的自然显现,是人之道通达天之道的工夫,人之道是人在生活中以具体行动实践诚以回归仁心,“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34]。天道即是人道,是人的整个生命世界,是人诚意、正心、修身的生活本身,同时通过人的生活显现。敬是人对自身意念与行为的觉照,也即孔子所认同的“居敬而行简”[35],同时“修己以敬”[36],对自己保持敬意,对礼保持敬意。诚敬是克己复礼的工夫,在全球化视野中,便是对本国行为的负责,对国际公约和秩序的尊重。约束“我”,以诚敬修仁,以诚敬待人,即是大同之道。国际局势变易不居,遵循大同不是求同无异,而是在存异的基础上寻求中节之和。钱穆先生说:“言礼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37]中和之美,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所标的之义和呈现之相。

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在开幕式节目《构建一朵雪花》中,手持引导牌的演员聚拢在国家体育场中央,每个引导牌都写着一个代表团的名字,每位演员都象征着一个地区,大家伴着动人的音乐起舞。全世界没有一朵雪花是一样的,却不妨碍所有的雪花汇聚在一起,写有各代表团名称的雪花引导牌组成一朵大雪花,成为奥运圣火台。这朵大如席的“燕山雪花”,正是中和之美的彰显,更是对“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昭示。它的意义,在于每个代表团所指向的每个地区和每个人,人与人携手并肩,国与国同舟共济,全人类相融相和,美美与共。亦如导演张艺谋的创意理念——开幕式讲的是一朵雪花的故事,这是一朵人类的雪花,“全世界不同的雪花,全世界的雪花今天汇聚在北京,我们大家成为一朵雪花”,一朵闪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光辉的雪花。北京冬奥会主题歌《雪花》言“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雪花的意象所指正是构建天下一家、彰显中和之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后的节目《致敬人民》由几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共同完成。他们并肩前行,走过之处,显现出一条影像长河,带来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人民的生活群像与冬奥运动员风采。在开幕式的现场,这些同行前路的年轻人是一个个具体的“我”,同时又是修己以敬的“我们”。这段行为艺术表演是对克己的尝试,是对“我”进行超越的象征,是生生之气的凝聚。并肩前行的年轻人身后,飘落的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朵“和”之雪花。

(二)生生之美

作为现场呈现并在电视和移动终端进行播映的文艺作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满蕴着生生之气。中国艺术最为独特也最注重的是作品的气韵,这场开幕式中流动的影像是一片满蕴着氤氲诗意的天地。从中国哲学气论本体论的审美维度来看,创生万物的阴阳二气于开幕式呈现出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生生之美。

中国生态美学学者程相占在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当代生生美学,并指出“生生美学就是以‘生生之德’为价值定向、以天地大美为最高理想的美学”[38]。可以见出,生生美学的价值定向和最高理想建构基于儒道丰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并直接取义于《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39],“生生之谓易”[40]和《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1]。创生生命是天地的最高德性,是阴阳二气相合相化的最大之用,气本体的生是常生而非偶生,生生不息即为“日日新,又日新”[42]的变易不已,此不言之美便是日新盛德、阴阳和合的创生之美。

在当代生生美学阐发之前,方东美、宗白华、刘纲纪等思想家均对生生之哲学和生生之美有过论述,曾繁仁先生融诸家之言并提出生生美学的六条内涵:一、“生生”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二、“万物化生”的思想使中国传统哲学具有独特的生命性内涵;三、元亨利贞赋予“生生”以仁爱精神;四、“日新”的宇宙大化规律赋予生生之美以丰富内涵;五、其“中和”精神区别于西方“和谐论”美学;六、其“仁爱”精神使“生生”成为人性之根本。[43]依据此六条内涵,“生生之易”的本体为生生之美的显现提供了可能,“万物化生”思想澄明了生生之美的显现之境为生命世界,“日新”规律拓展了生生之美的表征,“中和”精神树立了生生之美作为中国美学审美范畴的独特性,“仁爱”精神将生生之审美活动指向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人的生活洪流。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倒计时短片,便是在生发于四时轮转的二十四节气中,携着一岁荣枯的生活洪流向“立春”走近。短片以二十四节气为文化符号,以冰雪运动为表现形式,以现代生活为切入视角,通过对与节气相应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展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风俗习惯和人物群像,将古今天下之气象潜藏其中。在充满诗意的动态声画中,燕子从梅梢振翅而下,“立春”应时而至,生生之美与艺术短片中的生动气韵相易相通。春风初拂,春草萌生,300名演员手握长杆如无数草叶在国家体育馆起舞,配合着生意涌动的音乐与光影,象草木生出土上,萌生气天地之间。随后,演员们手中的长杆由绿色变为白色,随生气浮动的春草化为了一株蒲公英,淘气的男孩轻轻吹气,演员们随即四散开来,象征着蒲公英的种子飘向远方。正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44]可以说,“生生之气”透过这“以自然为祖,元气为根”[45]的表演氤氲于天地间,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勃勃生机。

此外,导演张艺谋大抵是热爱诗歌的,且对李白尤甚。开幕式除却“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写意呈现,亦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具象表达。在展示五环的节目中,先是从国家体育馆的上空,滑落一滴冰蓝色的水,随即引来黄河水,恰似“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倾泻而下,奔涌漫延遂冻结成冰,带给观众的美感由雄浑奔放、气势磅礴凝结为静谧空灵。会场中升起一种虚静的气氛,严冷空寂中不禁令人联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若是李白在开幕式现场,定会踩着冰鞋“千里江陵一日还”般沉醉高蹈,引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文心雕龙·隐秀》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46]隐是文外之义,秀是辞中彼波。一体之隐秀如一气之阴阳,秀以隐为体,隐借秀以显。李白诗所状之物与开幕式所呈之景是时空内的物像,是秀;依其物像所显的气象和神韵则属超越时空的浩然生气,是隐。而物像与气象又是须臾不可离的一体,因此,开幕式表演一隐一秀间是物像与气象的不言之美,是中国人时空浑融的宇宙观的独特之美,是合内外而超越的生生之美。

四、“生生之气”的当代发用

方东美先生在《哲学三惠》中将中国民族生命的特征归纳为老、孔、墨,如果说生生之气在开幕式呈现的大美之相属“孔演易之‘元理’”,那么其发用则属“老显道之妙用”,[47]是道家自然观由内生到外显的生生流转。

前文已述,“生”是“气”(道)的发用,万物生命得以连续不断地生成,这是气本体的生生之用。道家讲的气(道)的发用方式与儒家不同,儒家认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48],阴阳二气交合从而创生万物,而道家讲的是化育万物。“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49]道体无所不在,即左即右,非左非右,所以天地始而万物生,万物之生长育养皆顺道体,自然而然。憨山德清注:“以体虚万物,故生物而不辞;以本无我,但任物自生,故生物功成而不名己有;以与物同体,故虽爱养万物而不为主。”[50]在道家看来,生生之气中作为动词成份的“生”,并非是作使动用法来讲的,它不是以外力作用于万物从而使万物实在地生成,相反它是一种“内生”,也就是“不生之生”。非是不生,是不为生而生,不为促成某一特定的相而生,而是随着本体之势自然生发,是无为之生。“这是很大的无的工夫,能如此就等于生它了,事实上是它自己生,这就是不生之生,就是消极的意义。”[51]这种消极的“生”,就是道家讲的无为而为,是自然而然。道家的“自然”不只自然界(nature)之义,更多是指自然而然,本来的状态(being natural)。“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52]不强迫自性,不扰乱他者,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存在,“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53],无为是自然之为。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点火仪式,而本届开幕式的点火仪式,则一改往届追求视觉效果和宣传民族文化的形式,以传递的最后一棒火炬为主火炬,以整个开幕式为点火仪式。一支手持规格的火炬萌动之火焰看似微小,但人类团结如一,“一起向未来”的精神之火具有熊熊之势。非是不点,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54]。微火不微,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不点之点”的自然观内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整个过程中,生成在国家体育馆的现场里,流淌在每位观众的心间,与世界水乳一体。从开幕的顷刻而始,点火仪式就已启动,是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世界各地于生活洪流中的每个人,共同点燃了圣火,人本自在圣火中,温暖彼此,照亮彼此。世界是每个代表团的世界,世界是每个人的世界,世界之团结自然而然,人心本即团结。人人皆有团结之本心,可往往又拘牵过甚,在以机心谋事的过程中使澄净之本心渐渐被欲念遮蔽,以致生命世界充塞纷乱之相。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之发题言:“世人尽以‘我’之一字为病根。即智愚贤不肖,汲汲功名利禄之场,图为百世子孙之计,用尽机智,总之皆为一身之谋。”[55]由明至今已逾六百年,天下之义在地理上已由中华扩展至整个地球,憨氏点出的世风之弊仍然存在,当今世界的生态失衡、地区冲突、人的生命世界驳杂不清等问题归根结底仍是执于“我”。执于“我”则失其本我,不知常而心使气,是以机智而执物谋事,心念随外境所转而失了自然自由的生命态度。

受西方主客二元文化的影响,现代人常将本我置于“彼岸”,把世界当作“我”观察和实践的对象,与世界构成主客二元的对立,将占有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对象化活动作为生活目的,沉溺于大道废而有大伪的现象中,如此唏嘘“此岸”美好的难得,殊不知生命世界即是本我。那么如何出离纷乱,回归此岸呢?开幕式为我们展示了没有被机心遮蔽的生命世界。在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的环节中,希腊语会歌由河北阜平的马兰花合唱团演唱,值得注意的是,该合唱团成员并非专业歌者,而是当地小学的学生。这些孩子起初没有音乐基础,即便经过学习也在开幕式现场出现了跑调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以歌声打动听者的心灵。短片《未来的冠军》则展现了另一群孩子在雪场上蹒跚学滑的可爱模样,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一岁。虽然片名中有冠军二字,可踩着冰刀和雪板的孩子们却滑得踉踉跄跄。没有哪个观众会因孩子“滑得不好”而产生鄙夷的心理,相反大家都在孩子们的天真和童趣中收获了喜悦,不是获得了某物或达成了某个目标的喜悦,而是自然的、生于心底的性天之乐。紧随短片的节目《雪花》更将孩子的童真与自然从影片带到了现场,他们在国家体育馆地屏上自由地嬉戏,没有特意排演的整齐队形。孩子的歌声和行动是自然的,是不以机心考量得失的,孩子的世界是明朗的,是不为欲念所遮蔽的。孩子们是朴素的,朴是未经加工的木头,素是不曾染色的丝帛。如孩子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56],即是以朴素浑全之道复归天然童趣之心,回到世界的此岸。回到此岸,就是不用俗心欲念打扮世界,自然而然地存在于生命世界,与世界本然一体。

道(气)的生生之用落在人身上,儒道两家亦有不同之旨归。儒家以克己、诚敬、求诸己的工夫来修身复性,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旨归,尽人与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是为了与天地参,仁爱天下万物。于道家而言,生生之气的发用在根底上则是自然无为的玄德之用,引导人于生活洪流中物我两忘,归根复命,如此儒家讲的明德自然明于天下。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5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观的态度,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则是为的工夫,老子教人定神静心,不动妄念,以物观物,涤除人为的目的性,复归自然而然的状态。归根复命,立于道体,则能发无为之用,以无为爱民治国,处虚心待人接物,明白四达而内圣不欲。自然而然,合天地生生之德。

五、结语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火炬是‘全世界’,点火是‘低碳环保’,传递的理念如此清晰,它会成为奥运会历史上一个经典的瞬间,以后的奥运会,如果说要做一次低碳环保的微火,请参照北京冬奥。”低碳环保的点火仪式可学,但生生不息的哲思与气韵生动的美感却难得。所谓形可得而神难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气韵不仅来自有,更是生之于无。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气论哲学和美学,得之于中国古人以生命为基点看待世界的价值观与存在论。正因中国气论本体哲学和生命论世界观的生生不已,才有为我们所欣赏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中国哲学的气本体和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得以于此显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在通往文化自信的路途中,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关注中国文化的哲学底蕴,对待当代乱象为世界和全人类贡献了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走出了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应然也是必然,它从生生之气中静静流衍而来,从中国文化的根底自然生发。

猜你喜欢
开幕式本体万物
基于DIMT模式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研究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眼睛是“本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黄梅戏展演周开幕式亮相彩排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运动会开幕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