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意武,黄山凌
(1.重庆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重庆 400020;2.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历史的演进,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频繁和深刻,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突破口。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将给世界带来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变化,各国对文明和文化问题也日益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产生的巨大变化也预示着未来文化格局会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准确把握全球视野的全球文化格局走向,对于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文化格局是指一定时期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文化典型特征在地域上的分布,同时文化格局更多指向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演变态势。文化格局来源于文化圈、文化区等概念,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和奥地利学者W·施密特主张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世界各地可以同属一个文化圈。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1)杨超、曹雪锋:《文化、社会资本与亚洲经济增长:对中华文化圈的考察》,《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0期。。文化圈的划分依据可以根据传统习俗、文化类型、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的相似性以及文化贸易的频繁程度进行划分。对于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圈的划分和分类,汤因比列出了23个文明类型,施本格勒列举了8个主要的文化类型,梅尔科阐释了12个主要文明类型,亨廷顿介绍了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甚至还包括非洲文明(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7年,第 22-24页。。国内有学者认为世界文化包括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欧美文化等四大体系(3)艾思同:《当代世界文化格局、态势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理论学刊》,2006年第3期。。此外,还有若干个不同的分法,但也无非是在此基础下划分了若干个文化区。纵观当今全球主要文化类型的发展历程,其鲜明展现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形成过程,这些文化圈既有悠久历史的、留存至今的中华文明,也有近几百年内才形成的美国文明。当然,文化格局不单单是指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文化类型,而是各种文化圈、文化类型之间相关作用的结果,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格局的形成有其背后的生成逻辑,其最核心的基础是文化贸易的发展程度和文化市场的占领程度。文化贸易和市场更多代表文化外在形式的交换,而文化价值理念等内容则是代表深层次的影响,一个区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甚至经历了上千年至今也未发生大的改变。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文化繁荣“轴心时代”的时代理论,汤一介则认为,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4)汤万文:《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安全》,《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现代各种类型的文化圈、文化区,其典型特征来自“轴心时代”,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
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类世界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先后度过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和信息文明等阶段,经历了从野蛮、落后、愚昧的传统文明到理性、发达、开放的现代文明。自古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全球各地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分布,各种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冲击、交锋,促使各种民族文化自身不断创新发展,文化格局就是在这样的融合、交流中形成和变化的。透过几千年的人类文化和文明史,可以发现全球文化格局的变化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是同步的,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实力的体现和集中反映,每一次技术革新、劳动工具的变革,都会给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数千年的人类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人类文化的兴衰史,有的文化兴起、强大,经过一段时间后衰落甚至灭亡,还有的文化历经衰落后又再次崛起。进入现代以来,全球发展格局会以文化与文明为界限重新建构而形成新格局,具有相似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的国家更容易达成共识,国际政治的较量也日益凸显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文化之间的碰撞携带政治意图,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使得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会演变为文化侵略与同化,而各国在文化上的优势也会内在地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劳动工具、科技手段的变革,为文化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提供机遇,但是文化融合发展并不是文化均衡、平等发展,存在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蚀。强势文化建立在经济强势的基础之上,部分国家借助其经济、科技实力强,加大对弱势国家推行文化霸权,进行文化输出,使其认同强势国家的价值观念,推动了优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同化步伐,在很大程度上给相对较为弱势的国家与群体带来一种普遍性的文化危机感与不安全感。自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文明的思想逐步占据主流,欧洲人对外实行军事力量扩张的同时,加强了思想的统治,逐步开始对外实行文化殖民主义。在欧洲军事力量扩张的过程中,安第斯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消灭,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了(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等译,第29-30页。。欧洲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不仅将中华民族推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更是确立了对中华文化的心理优势,而其对非洲、美洲以及其他亚洲地区国家频频发动的殖民战争,则将自身文化推向了世界(6)颜旭:《百年大变局: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构与重塑》,《前线》,2019年第12期。。随着人类进入知识和智能时代,这种文化输出更是与日俱增。过去西方国家依靠贸易输出等手段来影响,而知识和智能时代则全面改变了传统的文明输出方式,文明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面临着重要的威胁。这种依靠军事力量和思想统治的方式给西方文明的扩张带来了巨大效应,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出现。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全球各地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分布,各种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冲击、交锋,促使各种民族文化自身不断创新发展,文化格局就是在这样的融合与交流中形成和变化的。事实上,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现代全球文化格局的形成本质上是对上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族群、语言等具体形式的延续。古希腊文化时期尤其是古雅典文明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则为以后两千年时间里中华文明处于人类文明的顶峰奠定了基础。这些文化根基对现代社会文明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文化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原初忠诚”,文化的形成是受其环境影响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的理性选择。对于传统文化悠久深厚的区域,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有限,而不够深厚的民族则容易受到现代文化的侵蚀,有些甚至被文化殖民化。目前来看,全球正处于和平和发展时代,文化格局的形成受制于外贸、政治、外交、军事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平方式的文化侵袭是更多数国家的选择。当然如果国家被外来民族占领后,势必将推行文化殖民统治,以文化的方式来实现对新国家的认同。
全球文化格局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四大文明古国曾统领公元前上千年,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深刻影响世界。随着欧洲进入中世纪,西方文明迅速崛起,完成了向亚洲地区的扩张。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逐步占领世界的舞台。进入20世纪以来,信息时代更是全面改变全球文化走向。简要回顾全球文明历史,大多数文化类型经历过生成、发展、繁荣、衰退、再生的过程,各种文化之间不断的冲突和融合,造就了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世界正经历工业革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分裂、治理失效、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涌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效能的失败,让西式民主遭遇更多质疑。随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博弈将越来越激烈,各种文化格局变化更加复杂。
文化来自社会实践,不同的社会实践基础造就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既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也可能造成文化类型的消亡,全球化导致文化多样性面临双重影响。2001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世界文化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互动中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7)何根海:《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的走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在文化经济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各国之间的经济、商贸、人文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各个文化圈之间、各国之间文化相互影响,对他国多样文化的价值、理念、类型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日趋明显的文化大融合,为全球走向文化共同体奠定思想基础,全球范围内的融合是未来文化格局的总体趋势。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传统的文化圈将深度变革,建构起更加复杂的文化结构,逐步走向更加一体、多元、多层的文化格局。全球文化将在融合中形成一体,这里的一体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将融合为一种全球文化,而是建构起文化价值、文化类型相通相融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观念得到全球性认同,并以此来主导全球文化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的、一元的文化的专制统治,而是多元文化的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关切到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8)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308页。。世界应该建立主导与多元并存的文化,主导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通过主导文化引领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推动整个全世界价值观念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全球文化将在融合中分化,形成多层多元的立体格局,融合只是代表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并不意味着就会同化,甚至消亡本民族的文化,越是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越会在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中逐步走向分化。比如中华文化不只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将会在增加中华文化全球元素、民族文化特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过去的文化形式和类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全球文化领导霸主地位。国际互联网90%以上是英文的信息,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人生观层面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球的受众。21世纪以来,文明的冲突更是有扩大趋势。美国组织“五眼联盟”,打击以中国为主的力量;欧盟出台《世界全球化中的欧洲文化议程》,推进欧盟区域文化的一体化;东盟专门制定《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2025》,促进东盟文化一体化发展。西方世界长期秉承“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自大主义,将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视为理性、科学、文明、自由、自主的化身,甚至简单地认为西方不仅过去是世界的中心,而且一直是世界的中心。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终结,亨廷顿、马克雅丁等西方学者也预言东方文明、中国文明的崛起。美国以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竞争、科学等观念为核心,在开发和输出文化产品方面形成规模化的优势;欧盟重点在于把文化作为建立超国家体的无形纽带,鼓励对外文化贸易。新兴经济体系中,随着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加上这些国家具备传统的文化优势,逐步对外实现文化输出,以各自文化核心价值为基础开始崛起。当然,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增长速度较快,这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比较多,尤其是逆全球化、地缘政治的影响。
东方文明曾经向西方世界输入,但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西方文明迅速崛起,向东方文明输出,甚至出现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目前文化产品贸易大国数量较少,并且多集中于传统欧美强国。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文化市场规模占领全球文化贸易的主要份额。未来一段时间,文化贸易主要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但其文化优势慢慢减弱。从发展趋势来看,预测2020—2035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2.6%,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可能进一步放缓(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随着时间推移,文化贸易核心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美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结构中所占份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全球文化产品贸易网络重心开始缓慢地由传统发达国家向亚洲新兴国家转移,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将逐步下降,传统的强势文化大国与发展中文化大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本质上是经济给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过去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渗透,而未来东方文化将加快对外输出进程。如中国国力逐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越来越高,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比重逐步扩大。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要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在全球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21世纪迎来中国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10)林毅夫:《21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文化内涵的普适性,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费孝通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世界文化也将呈现为‘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特征,可以说是未来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文化的一个缩影。”(11)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当然,中国要走向强势文化、走向文化复兴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西方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封堵和对抗,但是文化的力量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外传播,实现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扩散,改变当今的文化战略格局。
全球文化传播格局将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重塑,网络文化加速了虚拟世界的文化交流,各种隐形的文化渗透超越了传统的产品和实体,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不断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借助各类载体,记录和传播文化的各种形态和状态,可以为文化的永久传承提供基础,为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可能。新媒体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文化认知、消费和审美。未来,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会更加丰富,将会深刻改变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展现方式。谁占领了新科技、新技术,谁就将主宰未来的文化市场。现代科技进步不仅形成了独特的科技文化,而且从内容、形式、手段等多个方面影响了现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产生及发展领域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生成条件。现代化传播技术影响了文化的传播方式,影像、视频的留存、传播技术,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化产品传播的时空限制,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深入了解。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文化领域传统业态不断转型升级甚至重构。大数据、互联网、5G+8K等技术既推动了内容的生产创作,又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效率,与大规模个性化分众化信息服务的趋势相符合,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舆论空间治理迈上新台阶(12)范周、李渊:《科技创新助推“十四五”文化发展新格局》,《中国国情国力》,2020年第12期。。在时空范围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全息投影、V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让人们足不出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为各民族全方位展示更多优秀文化提供可能。各种翻译机的研发,让各种语言和文字之间的隔阂将逐步减少,随着世界语言文字隔阂的逐渐消失,使世界文化更加多样包容,核心文化与边缘文化共生共进。
在交通、科技、信息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文化交流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类发展,渗透到世间的每个角落。在农耕文明时代,文化格局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陆地上,受制于地理条件、环境气候、交通工具、传播方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文化格局的改变态势非常缓慢,“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现象比较普遍。孤单文明的传播则历时久远,常常要经历几个世纪,如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火药发明于2世纪的中国,14世纪才到达欧洲(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等译,第26页。。进入工业文明后,全球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繁,文化产品相互影响;到知识和信息文明阶段,全球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则进入了爆炸式增长阶段。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性变革的浪潮,使人们越来越感觉自己生活在“地球村”中。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与经济活动相伴而来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科技进步也让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高效,尤其是数字互联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广泛深入的应用,为文化繁荣发展赋予了无可比拟的信息载体,使得文化展示出了巨大的驱动力。各国在文化上的冲突和融合不仅不可避免,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这种变化频率会越来越快。东方文明向西方文明的传播经历了上千年,而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方文明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时间,但影响的范围和领域却是全方位的。当今时代,把握了主流价值和先进技术及方法,就能有效打造强势文化,全球文化版图正在加速重构。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局势剧烈变化,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还在持续,国际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强,但现代的西方文明力量依然强大,文化影响力仍旧深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尤其是近些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展现给世界人民,中华文化成为全球文化格局中不容小觑的力量。但是,中华文化的创新、传播、认同等方面的能力与西方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面临诸多挑战。在全球文化格局的变化中,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就必须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新变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向全球展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改变全球文化格局。
全球文化格局逐步趋向融合发展,传统的文化圈将发生重大变革,逐步走向全球文化共同体,建构起文化价值、文化类型相通相融的全球文化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文化会融合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中华文化要走向全球,需要对中华文化保持高度自信,在文化交流中对全球文化格局有总体把握,清晰判断中华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并在其各个方面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得中华文化为所有文化所认同,成为全球公认的文化。第一,加强中国精神的国际化表达。深入挖掘中国精神的内在价值,把握中国精神与全球主流文化的共同价值,用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品格和国家形象,向全球受众以现代化、国际化方式表达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用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为全球谋和求同,以助于化解各文化之间的冲突。第二,加大传统文化的对外转化力度。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多年,历经各种挫折,但却从未中断。对此,要深入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国际语言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哲学思想,展示中华文化的独有特性,为全球各国发展民族文化提供有益见解。第三,加大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力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精神淬炼史,其中产生了诸多英雄模范人物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方案的重要组合体,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人民,各文化之间的冲突更是明显。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在全球文化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步实现对外文化传播、文化输出,但其中的风险挑战仍然存在。对此,要构建中华文化宣传平台,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话语权。第一,实施文化外交战略。文化外交是一种以文化传播、交流和沟通的文化外交策略,是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推进文化外交战略,拓宽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强化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扩大文化开放水平,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在全球各民族文化之间求同存异,提倡各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推进全球文化格局新秩序的构建,使得中华文化走向全球,成为全球文化格局最具优势的文化治理者之一。第二,拓宽文化国际传播渠道。善于运用媒体,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新渠道,借助国际语言传播中华文化。善用多样手段、各类传播平台和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发挥留学生、对外交流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和外向型文化企业的传播作用。建好孔子学院、汉语桥等平台,更加广泛地把中华文化传播向全球,强化建设国际传播媒体平台、组织,并与国内主流媒体加强合作,通过国际和国内合作,逐渐形成国内国际信息相通、文化互通的优势局面。第三,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全球各国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和表达方式,中国文化要想被各国文化认同,就需要充分分析、了解全球主流文化的文化体系结构,把握其中差异,探索其中规律,创新性地传播中国文化,用他们认同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根据各国文化语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协调好双方的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生动地向全球展示中国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华文化走向全球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规模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度。目前文化贸易大国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据统计,202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 945亿元,比2019年增长1.3%,占GDP的比重为4.43%(14)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中国信息报》,2021年1月6日,第1版。。总体而言,202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但与欧美国家仍有差距。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思考。第一,融入全球文化市场。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自由选择的作用;大力鼓励文化性企业向国际发展,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出口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加强与全球文化市场的联系,共建及时、有序、公平竞争的国际文化市场体系,优化国内国际文化市场资源,形成国内国际互通的良好市场机制。第二,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加大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创新、生产精良文化作品,并积极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继续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善用国家政策加大在海外投资力度,建立跨国分支机构,优化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借助世界贸易组织与各国加强合作交流。第三,推动文化产业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产出与全球文化市场消费需求同步,积极主动参与现今全球文化市场消费体系的构建,推动文化产业转化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面向全球文化市场和全球受众的需求,融合中华文化优势特色,追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化产业发展形态;依托现代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发挥现代化技术的创新动能,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形态。
全球进入新一代的技术革命,各国借助网络加强本民族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基于网络的方式也加深了虚拟世界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突破传统传播媒体的局限,借助各类新媒体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为各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一,拓展中华文化的传播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联动优势,鼓励文化企业转向发展出口型企业,大量出口文化精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更广;用好国内政策和国际平台的互通优势,善用国家外交政策,加大力度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文化传播平台;利用好国际性文化讲座,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让全球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善于运用留学生展示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人才走向全球;通过现代化技术建设,使得现代科技融入中华文化传播,适合全球文化格局发展潮流,更好地走向全球。第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着力完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全面考察各国文化体系的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设计,善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运用各样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企业、留学生和出境游客的文化观念,向全球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努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借助国际语言创新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用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第三,利用新兴技术进行高效传播。目前,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到来,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新兴技术实现沟通交流,利用新兴技术创新中华文化的资源开发和传播,创新文化产品创造、生产和出口等;运用新技术探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结合其具体需求,对症下药满足差异化需求,进行有效传播。
目前,全球进入政治、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技术革命变革浪潮已经出现,人们越发感觉各国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全球性的交流,新技术的研发也加速了文化的传播,极大驱动了文化的演进速度。第一,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关系着国家稳定,各文化之间的碰撞容易产生文明冲突,可能会冲击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对此,一方面要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时刻保持战略清醒,占据主动地位;另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提高社会凝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善用其独特优势,推进全球文化格局变革,进一步消除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第二,完善文化建设制度保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顺势而为,适应全球变化和全球文化潮流,让中华文化与当今全球文化格局不断融合,与时俱进;加强对文化建设的规划,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面对新的文化形势,通过精准规划、有效落实,增强中国文化的战略发展,繁荣中国文化事业。第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交流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减少思想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有优势转化为国际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