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2022-02-05 02:00:32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王 浩

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深深根植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强调“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民族精神的几个基本问题述要

各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进程中构筑起包含一定内涵、特质和品格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的结晶和镜子,是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聚合与融合,是集体精神的民族化与国家化。

(一)概念缘起

“民族精神”概念在18世纪的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中被提出。鉴于法兰西文化的大量涌入,为了捍卫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德意志知识分子提出了“民族精神”,以期从自身历史、文学、民间艺术中探寻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根源,论证自己民族的优越性。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人们受到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3]稍后的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真正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他认为民族精神是生活在特殊团体中的人因种族、地理条件、历史传统相同,在享有共同的语言、教育方式、制度及文学艺术中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集体精神。“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4]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着一定的、特殊的原则——精神的特性,即特别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在这种特殊的限度内具体表现出来的,民族的宗教、政体、伦理、风俗,甚至科学、艺术和机械技术,都有着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记。[5]可以看出,这种“独特标记”使得民族成员的交往沟通更加畅通无阻。共同的民族语言、价值观念等铸就了民族意识,是民族命运共体的精神基础。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休戚与共的民族成员以共有的民族精神凝聚在一起。民族精神超越了个体,是本民族绵延赓续的文化血脉,赋予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深刻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情感意向、审美态度、思想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习俗等。

(二)近代关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构建的精神家园,具有强大的历史传承性和巨大的民族包容性,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特征。虽然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自在的精神、情感和心理样态,一直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但是在二十世纪前,我们很少使用“民族精神”一词。当时更多地使用“中国魂”“国魂”“国性”等说法,这些说法实际指的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

1899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魂安在乎》是近代国人关注“民族精神”的最早文章。梁启超先后使用了“国性”“根本之精神”“国民之元气”“国民之精神”“民族的活精神”“国民之特性”等指中华民族精神。梁启超所言的“国民之精神”是指国民独具之特质,也是指一个民族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1904年,留日学生刊物《江苏》发表佚名文章《民族精神论》,文章指出:“民族之倏而盛倏而衰,回环反复兴废靡常者,皆其精神之强弱为之也。”[6]这是近代国人首次使用“民族精神”一词。

(三)深刻内涵

作为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民族精神被该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接受、认可和遵循,并成为民族认同和归属的心理本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代代传承,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并紧紧地将中华各族儿女凝聚为一体。对于民族发展来说,民族精神具有“灵魂”意义。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在我国社会实践中不断被充实,经过长期、持续、反复地积淀而逐渐明晰起来,并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7]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这是首次正式提出民族精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新内涵给出了权威定义,并强调:“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8]

二、新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全面准确地把握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思想到器物,从制度到文化,从艺术到科技,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

人文思想方面,中华民族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巨匠。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这段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中国则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等一大批思想巨匠。“轴心时代”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每当社会发展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总能穿越历史的迷雾,回首“轴心时代”,聆听先哲们的声音。“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9]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底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心理特质。

科学技术方面,中华大地上产生了一批伟大的科技成果。中国古代蔡伦、鲁班、张衡、黄道婆、沈括、马钧、毕昇等发明家层出不穷。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曾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论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大发明,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项最为重要。之后,英国人李约瑟在三大发明中增加了造纸术一项,三大发明被增补为四大发明。①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从三大发明变为四大发明最初是由来华的耶稣会士李约瑟提出的(江晓原:《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科技导报》,2012年30(02)期,第15 页)。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图腾式的、某种程度上不容置疑的神圣概念,成为中国人民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支撑。此外,我国古代在农业、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地理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凡成就。这些伟大的科技成果,曾使我国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跨度内,始终引领世界的科技潮流。

文化艺术方面,中华民族创作了一批伟大的文艺作品。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两汉的赋和散文,西汉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魏晋南北朝的五言古诗,唐代高度成熟的诗歌,宋代的词和诗文革新,元代的杂剧和散曲,以及明清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展现了中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艺术成就。此外,《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伟大史诗,也是足以与世界文化精品相媲美的艺术瑰宝。

工程技术方面,中华民族建造了一批伟大的建筑工程。长城、故宫、布达拉宫等伟大工程无不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高超的建筑技术。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量。蜿蜒万里的长城不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等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系列重要成果,5G 新型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成果,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见证,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

(二)伟大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有勤劳坚毅的奋斗基因。在我国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社会,农民是最勤劳坚毅的群体。他们在开垦、种植、管理田间、收割、打碾、加工粮食的同时,还从事家畜家禽饲养、家庭手工业等繁重体力劳动,除节日祭祀、婚丧嫁娶外,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一生都在辛勤劳作。古代中国有着较大的农业区和较多的农民,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民勇敢坚毅、勤劳质朴的民族性格与奋斗基因。在开拓发展的过程中,史前农民需要不断地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壤特点和气候变化,需要克服不计其数的艰难险阻。从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勤劳坚毅、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中华民族有力求进步的奋斗姿态。《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运转不息;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力求自我进步,刚毅坚强,发奋图强,进德修业,永不停止。荀子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10]认为人们能够根据天时、地利来充分利用自然。他提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11],强调通过不断地探索奋斗,人们可以从“畏天命”转化为“制天命”,充分肯定了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荀子提出“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12],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只有经过后天的不懈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

中华民族有坚忍顽强的奋斗意志。孟子认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3]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其内心和身体都要经受各种磨炼,唯此,方可保持内心警觉,增长才干。数千年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格言警句,都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忍顽强的奋斗意志。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了伟大奋斗精神。近代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都是靠奋斗拼出来、干出来、闯出来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撑。

(三)伟大团结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地理环境是伟大团结精神产生的自然条件。任何民族的生存繁衍都有赖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无可选择的规定性,为伟大团结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国位于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北有广漠,南有横断山脉和浩瀚海洋,四周的自然屏障使中国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巨大地理单元。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生存于亚欧板块东部,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貌特征使得中华民族同外界交往存在着天然阻隔,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地理空间。正是因为共同地域的存在,中华民族得以形成、发展并壮大。也正是因为共同地域的存在,中华各民族通过互市贸易、纳贡赏赐、民族迁徙等方式,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结成了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命运共同体。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所言:“美哉中国之山河!中国者,天然大一统之国也,人种一统、言语一统、文学一统、教义一统、风俗一统,而其根源莫不由于地势。”[14]

同源同流的血脉深情是伟大团结精神的心理根基。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性非常形象地表现在崇拜葫芦上。葫芦谐音为“福禄”,福禄是人们向往的美好人生状态,葫芦崇拜蕴含着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精神信仰。如,傣族的远古故事认为,洪水泛滥,河上漂来一个葫芦,里面走出八个男子,有一位仙女让其中四位男子变成女人,他们互相结婚,生育出后代;佤族的远古故事认为,洪荒时代,海天相连,从天边飘来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葫芦,黄牛舔葫芦,葫芦被舔开,葫芦籽落进大海,结果长出大地,出现山岗和森林,后来山岗上结出一个大葫芦,被小鸟啄开,最早的人从葫芦里走出来;拉祜族的神话中,天神种了一颗葫芦,被老鼠咬破,葫芦里面走出来一男一女,他们成婚,播下世界上的人种,等等。以上崇拜葫芦的传说说明中华各民族是同根同源的。“同根同源”的朴素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

同心同德的使命担当是伟大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各兄弟民族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广袤疆域,共同书写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在亡国亡种的危难关头,各兄弟民族共赴国难,书写了同仇敌忾的抗战史诗。经历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华各族人民的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亿万中华儿女血肉相连、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15]今天,中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四)伟大梦想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指引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无垠的天际、遥远的星空和浩瀚的海洋。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无不寄托着先民们的深情渴望和美好梦想。中国人民曾经“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历经无数磨难,但始终有着勇于追求、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百折不挠,敢于“立梦”。早在2500 多年以前,我国的《诗经·魏风·硕鼠》中就反映了劳动者痛恨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渴望摆脱剥削、寻求“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全诗以硕鼠比喻剥削者,寓意准确,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劳动人民所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是一种幻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却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美好理想,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而不断斗争。《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出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小康”社会理想。更为可贵的是,《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更全面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的伟大梦想。战国时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以及宋代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都是对这种美好梦想的接续讴歌。

艰苦奋斗,勇于“追梦”。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心怀梦想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16],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这句振奋人心的话,引发了亿万人的强烈共鸣。这句话饱含深情,让无数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句话充满力量,激励无数人星夜兼程,奋勇前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奔跑,亿万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追梦之旅,汇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攻坚克难,勤于“圆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地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中国人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 多年的攻坚克难和奋力开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 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01.6 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几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过1 万美元,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17]“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 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 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18]“从1949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的数量由132 个增长到687 个,建制镇的数量由2000 个增长到2.1 万多个。”[19]回想百年前旧中国满目疮痍的苦难岁月,再目睹今日中华大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中国人民心怀伟大梦想,在逆境中奋发、在开拓中自强的“圆梦”史。

三、新时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伟大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代,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历尽苦难而愈挫弥坚的精神支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引力,激发充沛的精神活力,汇聚强大的精神合力。

(一)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引力

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之魂,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引导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引力。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运衰败,民不聊生,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生存危机,沉沦到历史低点。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至暗时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心怀振兴中华的梦想,在痛苦磨难中艰辛探索,在漫漫长夜中摸索前行,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团结奋斗,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救亡史诗。自鸦片战争开始,在长达100 多年的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懈奋斗中,伟大民族精神是指引中华各族儿女共赴国难、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凭借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时代楷模”黄文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等一座座精神丰碑,鼓舞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为中国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活力

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中,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党以自身面貌带动民族面貌塑造,以精神谱系带动民族精神提升,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活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培育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培育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培育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20]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极大激活并集中彰显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极大丰富并拓展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注脚。千百年来,正是有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激励、指引,中国人民才能始终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在险境中顽强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并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伟大民族精神的引领下,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为中国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合力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各族人民赤心爱国、深情忧国、精忠报国、舍身救国,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文化基因,成为伟大民族精神中最为高贵的品格、最为宝贵的特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本所在。我国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走向融合,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共同缔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族人民相敬相亲、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远古时期,同根同源的中华民族先民团结互助、并肩耕耘,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同心同德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克时艰,共同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在新时代,同心同德的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全面建成了惠及14 亿多人口的小康社会,携手阔步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必将汇聚起14 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前行,抵达胜利的彼岸。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