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于意识形态维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析论

2022-02-04 20:27孙绍勇
思想战线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者马克思主义特色

孙绍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页。从内涵和外延来看,文化是意识形态呈现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而意识形态隶属于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层。由此来看,一方面,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内在的逻辑同构性,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容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坚定增强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凝聚力有着同频共振的现实意义。“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2页。从意识形态建设的维度观照和审视文化自信,有着把脉定向、谋篇布局的重要作用。当前,学界直接研究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成果并不多,但在二者的研究中存在广泛的间接关涉与交叉研究。总结梳理学界相关议题内容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意识形态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同质同向、互通互动的内在逻辑,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和深化研究。

一、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直接反映,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意识形态与文化自信相统一,在学理上和现实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总体而言,学界认识到了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主义价值认同理解意识形态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高度统一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与坚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和自信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是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相统一的前提性共识。有学者提出,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3)秦 宣:《文化自信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求是》2017年第8期。另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国家政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外显符号和标识。因此,从政治发展来看,文化自信本身承载着意识形态自信,文化自信的养成和发展,要注重价值层面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的实现,平衡好市场追求的经济效益与意识形态的价值效益。(4)孙 雷,隋立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与养成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还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力量承载着文化自信,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状况。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把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建设使命付诸社会实践,能够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5)孟宪平:《论意识形态的力量》,《求索》2017年第5期。

(二)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观照意识形态安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耦合协同

当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文化自信还要着眼于西方意识形态输出的各种策略和陷阱。有学者指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对于建构和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有着重要作用。提升文化自信要避免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精神文化屏障。(6)黄建军:《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8期。另有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态势,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的传播,对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信仰造成了影响和冲击。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价值观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演变,要确立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提升对外来文化的甄别力。(7)王兴国,贾伟婷等:《文化自信视角下主流文化引领青年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着力提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支撑。只有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话语垄断,不断发出和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念,才能把握意识形态安全建构的主动权,打赢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8)曹建文:《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审视与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

(三)从多元共存与一元主导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契互促

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一定程度上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带来冲击,坚定文化自信始终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有学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高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逻辑。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要防止意识形态的“泛化”和“分化”。(9)黄蓉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1日。还有学者提出,当前,“淡化意识形态论”“指导思想多元化”等错误思潮正在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自信应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10)余卫国:《意识形态自信:文化自信的逻辑递归和实践路径选择》,《青海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另有学者认为,当下,社会意识呈现多元多变的态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导向,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涵养和教化。(11)徐龙建:《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当代意涵》,《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4期。

(四)从“文化领导权”的实质审视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同频共振

一些学者在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镜鉴中,从国家政权的高度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构性。有学者认为,能否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树立自信心、占据主动,能否筑牢“文化领导权”,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安全。壮大主流思想文化、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价值指向和底气所在。(12)刘晓玲,陈 锐:《文化领导权理论视阈下的政党文化自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年第12期。另有学者认为,文化领导权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之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与文化自信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勾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13)郝海洪:《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文化自信向度——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视角》,《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0期。还有学者明确指出,割裂意识形态与文化的有机联系,打着去意识形态化的旗号试图颠覆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的挑战,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势必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14)侯惠勤:《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红旗文稿》2018年第1期。

(五)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张力

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精神内涵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契合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变迁,是学界有关研究的重要逻辑思路。有学者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要抢占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结合时代发展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建构和完善符合现实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15)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学海》2017年第6期。有的学者则认为,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把文化的发展创新与意识形态建设相互统一,以文化创造和意识形态守正出新,焕发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新的思想活力。(16)梅景辉:《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还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关系意识形态认同,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才能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17)于凌炜:《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探析》,《理论视野》2020年第10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议题关涉

随着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加剧,人们的价值追求以及价值选择更加复杂多样。抓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和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着眼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风险,众多学者在文化自信的研究中直面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议题,也有学者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境遇。具体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论

有学者明确指出,文化自信的关键内核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葆有高度的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心,是当代中国坚守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18)郝清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做了精辟阐释,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文化自信的坐标导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直接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和价值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思想保证。(19)王海亮,王永贵:《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生成的四重主体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还有学者通过对苏联解体的精神文化反思解读,提出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丢失文化自信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深层原因。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维护文化安全。(20)关 震:《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文化意蕴——以物质、精神和行为文化为视角》,《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另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和道义性,这不仅构成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而且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指引。(21)马振江:《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文化自信的建构与诠释》,《探索》2019年第2期。

(二)理想信念精神支撑论

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实践发展变革中彰显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表达出一种引以为豪的精神标识。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看,文化自信是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守护,对于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和整合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2)田旭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湖湘论坛》2017年第1期。有学者认为,不仅要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还有通过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才能实现文化自信的大众化。(23)陈先达:《厚植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定力》,《红旗文稿》2019年第17期。还有学者在正确把握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理想信念是革命文化的内核,坚定文化自信要通过理想信念的落地生根来构筑精神根基。(24)丁 燕:《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另有学者认为,理想信念是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本身蕴涵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承诺和现实推进。(25)潘新喆,刘爱娣:《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1期。

(三)核心价值观自信实质论

有学者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自信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滋养,通过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引领精神文化发展创造,才能增强和实现文化自信。(26)王资博:《论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蕴含的逻辑、理论和意义》,《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8期。有学者不仅提出核心价值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底气,为文化自信奠定文化底蕴,提供丰厚的文化养分,并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要求,以及与西方“普世价值”相比所彰显的道义力量,阐述文化自信的文明特质和价值观层面的内在根据。(27)项久雨,石海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根据》,《学习与实践》2019年第7期。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没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就不会有先进文化的自觉和认同,文化自信要在核心价值观的持守中强化。(28)李 斌,尉 泽:《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逻辑》,《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另有学者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视角提出,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中轴作用,是决定国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深刻认识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化育,才能形成稳定持久、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29)沈壮海:《新中国70年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9期。

(四)精神生活现实诉求论

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程度的体现。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积淀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只有通过文化的创新创造,推出文化精品,推动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富有,满足其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铸就精神文明建设之魂,确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才能形成广泛的文化自信。(30)金民卿:《以文化自信塑民族之魂》,《人民论坛》2019年第31期。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张力的一大重要体现在于武装人民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适应时代变化,赋予现实生活价值意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其现代化意义上,能够改造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面向大众的现实中形成文化自信。(31)李 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张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还有学者认为,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在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以及丰润的道德滋养。(32)陈春会:《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4期。

(五)文化软实力建构塑造论

有学者认为,没有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国民的文化自信难以形成。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增强,又需要国民的文化自信力。通过增强文化自主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为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自然生成的条件。(33)刘建军:《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1期。还有学者认为,文化消费是关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文化自信增强的关键。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增长率整体较低,与国际文化消费相比差距较大。坚定文化自信,要进一步提升文化经济的竞争力,优化文化消费的内容和结构,充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4)张晓欢,陈 锋:《“十四五”时期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另有学者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要努力构筑中国价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具体从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正确价值选择,牢牢抓住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这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彰显中国价值、提升国家形象三个方面做了阐述。(35)郝立新:《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2017年第4期。

三、深化以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以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以坚定文化自信观照意识形态自信,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界围绕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全面深入认识研究意识形态与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参考借鉴。但同时我们也能明显看到,学界相关研究更多是在文化自信的研究中间接涉及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议题,或在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中提及文化自信,对于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

(一)拓展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的理论视野

理论视野的拓展旨在丰富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研究的理论内涵,夯实其立论基础。基于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内涵外延的把握,学界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范畴,文化受意识形态制约,文化的核心价值借助意识形态得以传承。但考察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不能简单延伸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还要进一步追本溯源,挖掘理论资源,明晰演进脉络。

其一,科学把握马克思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内在建构。马克思的文化理论以及意识形态思想是从“精神生产”的考察中衍生而来的。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既包含着“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生产,还包含着语言、科学、逻辑等非意识形态的“自由精神生产”。但知识形态的文化创造始终会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羁绊,如统治阶级的意志、文化传统等。由此来看,“精神生产”并不直接等同于意识形态生产,但任何形式的“精神生产”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把握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在其本体上的通约性,要深入剖析马克思文化思想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内核建构和批判意蕴。总而言之,意识形态建设如何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何以反映意识形态建设,亟待于在学理上加强阐释确证。

其二,理性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主要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37)[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 铦,文贯中,魏章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页。从早期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其突出的特点是不断强化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甚至直接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分析,“从主张暴力革命转向了意识形态革命,从阶级意识形态研究转向了文化意识形态研究”。(38)郁建兴,陈建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嬗变与转型》,《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随着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充斥的物化使得精神文化危机凸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立足人这一文化和意识形态主体建构者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化的研究思路对于认识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深刻启示借鉴意义,尤其在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的境遇下,有必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考和论断中提升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认知,但不能断章取义地借用相关术语和概念。“文化领导权”的建构要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融会贯通。文化自信与“文化领导权”的关系,不能单纯套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浅表化的分析,还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与领导党双重角色的特殊性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意义和具体路向。

其三,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逻辑理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就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9)《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建设纲领,并高度重视和善于发挥意识形态在文化建设中的引导统帅作用。毛泽东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邓小平的“精神文明”以及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观在一定程度上从意识形态的维度聚焦文化建设和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强在哪里?其最根本的强在意识形态的建设。理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切中肯綮的战略深意,仅从理想信念层面阐发过于空泛,还要着眼于党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传统,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明晰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理路。

(二)研判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的核心议题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意识形态与坚定文化自信相关问题的探讨虽然有一定的集中和聚焦,但一些核心议题还有进一步深化延展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意识形态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为我们认识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的有机联系指明了方向。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应当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重点回应和突破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其一,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何以引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学界立足文化全球化,结合西方文化的输出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做了深入分析,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达成了普遍共识,但对于一些核心问题的认识分析有待深化。一方面,西方国家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和平演变策略,以传播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强度、广度,一些非社会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暗流涌动”。(40)吴宝晶,孙 玥:《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重维度论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在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强势话语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重构要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并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进而超越、战胜资本主义,形成国际公认的话语系统,才能使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的对话中得以彰显。在文化全球化价值意涵方面,消解“西方中心论”还需提升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客观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精神以及当前我国文化的现实状况和演变规律。从而调整文化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的价值理念,在文化交流、文明借鉴中坚定、增强文化自信。

其二,辩证认识多元文化并存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映衬出的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学者们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共存已然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在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带来了挑战。学界对于挑战的认识界定更多的是从外在的威胁冲击来论述,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建树和供给不足才是关键的、深层的问题。多元文化并存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辩证统一,需要在意识形态的“放”和“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思想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增进价值认同。要有效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首先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解释力、辩护力、创造力。只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建构,才能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葆有意识形态定力,涵养和提升文化自信。

其三,在价值引领与事实判断中辨明意识形态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向。更多学者基于价值引领层面从核心价值观自信、精神生活诉求、文化软实力建构来深入探究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增强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联系。但整体认识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的价值定位还要在遵从一定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理智。一方面,在充分肯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文化自信强大精神基因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化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而且偏重于经济效益,使得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社会效益削弱。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单凭精神文化的丰腴充实,还要仰仗于文化产业的兴盛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从上层建筑层面述说文化自信精彩纷呈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的变革、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对文化自信的推动力。总之,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内容的认识把握有待于进一步建构系统性、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三)整合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的思维范式

研究的思维范式是针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界对于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更多是运用理论思辨和抽象演绎来分析论证。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宏观定性研究多,微观深化研究少,重复性成果多,创新性探究少。对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相关问题的剖析,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整体性、交叉性研究,突出问题意识和强化辩证思维。

一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需要立足于不同时期历史方位的考察,做出有理有据的价值判断,不能一味地对领导人的讲话和文件政策做单一浅薄的解读阐述。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时代的发展变革是我们认识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能够自信?如何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进行内在的逻辑建构?廓清这些问题需要客观认识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建构中的内在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通过思想史与认识论的结合分析,把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术语解析转变为更具说服力的逻辑理路辨析。

二是坚持比较与综合的统一。学界对于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研究的综合性还有待于在具体思路和视角上进一步发散深化。美国学者萨义德指出:“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42)[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 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页。随着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日益剧烈,世界各国把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较量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还要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之前的苏东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考察比较,综合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下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着力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特点和优势,综合探讨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脉络,延展内涵实质、价值意蕴等内容,不断拓展研究空间。

三是坚持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研究要在理论上突破创新,必须转变思维。首先,基础理论研究不止是研究相关的理论,而是要探索如何为现实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思想指导和智库支撑。学界虽然对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史、学术史做了大量的梳理和研究,但对于如何行之有效地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创生融合,仍旧莫衷一是。从现实维度提炼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现有基础和条件,在根植历史与当下、趋向未来的反思中运用调查、访谈等实证方式加强回应式、互动性研究,才能回答好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同频互动这一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四、结 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时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4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从意识形态与文化的有机统一来揭示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生逻辑,有着深刻的理论意涵和现实意义。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贯彻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起到塑魂立心、导航把脉的作用。着眼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洞明文化自信蕴含的意识形态旨趣,辩证把握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统一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中的举旗定向作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使命担当,为建成文化强国固本培元。

猜你喜欢
学者马克思主义特色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学者介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