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鹰
人们有何种劳动与享受的观念,可以说是理解生活最基础的观念,也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所必须要有的思想内容,人们通过劳动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带来的结果是人们共享劳动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的欢乐。“人们的生活方式,究竟以哪一种对各社会等级或整个社会最为有利,简朴呢还是考究?要是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将毫不犹豫地主张后者。”(1)[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陈 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1页。在这里,主张建立考究的生活方式的是18世纪的英国人休谟。众所周知,他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一个经济学家。马克思在他杰出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休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并指出:“休谟是十八世纪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50页。怀特海则认为:“休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思想清晰的著作家。”(3)[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03页。在休谟生活的18世纪,当英国因为技术改进和工业革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时,他以一系列的经济学论文讨论了当时商业、贸易、社会风气各个方面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他把当时人们崇尚享受的观念称为“盛世的特征”。(4)[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陈 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1页。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伴随和平到来,整个社会进入升平繁荣时期,人们必然形成的普遍观念。
对于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时代的中国社会而言,国家财富正大量增加,据咨询公司麦肯锡研究部门的最新报告称,全球净资产从2000年的156万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514万亿美元,中国占了增长额的近1/3,超过美国跃居全球财富榜首。(5)《麦肯锡报告:中国财富超美国》,《环球时报》2021年11月16日。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国家这样的快速发展,“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将中国列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收入为10 41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人均国民收入在12 375美元或以上的国家”。(6)《中国设定“十四五”目标展雄心》,《参考消息》2020年11月5日。不断增长的收入使越来越多人得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不仅包括基本的功能性活动,如“饮用自来水,在河中或海里游泳、吃海鱼,在都市呼吸新鲜空气,在夜晚四处走动而不感到恐惧,以及生活中不用担心核电站发生事故等”。(7)[印]阿玛蒂亚·森,[美]玛莎·努斯鲍姆:《生活质量》,龚 群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2页。还有与更高生活水平紧密相连的,也即美好生活的具体内容,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人们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目标,当然也是人们乐享生活的内容,它们带来了新时代的生活理念重塑。可以说,物质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享受,更助推了享受生活观念的普遍流行。当然,这种高质量的生活依赖于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并依赖于社会安全的前提。在“享受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目标的现实中,如果正确的观念缺席,人们的道德感淡化,将带来种种问题,导致风险重重。由此,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预防生态危机的问题日益紧迫,事关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峻的现实提醒人们,富起来后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理解什么是享受生活,关乎人们对劳动与享受关系的认识,也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同时关系到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改变。本文主张从正确理解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出发,建构一种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一种关于健康、文明、安全的绿色生活方式及享受生活的理论,以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多成果。
近代以来,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工业巨大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骤增和人类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另一方面是生活和意识分裂,带来矛盾的加剧,人身处各种冲突之中,动荡不宁。英国学者波兰尼认为,经历工业革命后,人类将通过承受苦难付出社会变迁所需要的代价,他说:“我们经历了这个时代社会和经济的混乱,萧条的灾难性起伏、通货波动、大规模的失业、社会地位的变更、历史性国家的轰然倒塌,我们已经把最坏的都经历过了。”(8)[英]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 钢,刘 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如果波兰尼能够活到今天,他在“最坏的”各种现象的罗列中,一定会加上生态危机,就像人们正在经历也频频看到的,“一个广泛的科学共识已经达成:人类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气候灾难”。(9)[美]克莱顿:《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孟献丽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页。这种灾难的破坏性人们有目共睹,也深受其害。环境灾难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得以凸显。无论是生态危机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质是人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人们要确立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如何生活。人类在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通过经历危机承受社会变迁的代价,究其根源和表现形式,席勒曾有这样的感叹:“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10)[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 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8页。可以想见,人们只有解决劳动与享受、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各种矛盾,才能建立起一种保证自己本质和谐的生活方式,其中最核心的关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问题,就是劳动与享受的关系问题。
时至今日,来自于享受与劳动之间的矛盾渐趋缓和,但是另一种影响更为恶劣和巨大的矛盾接踵而来,就是由追求过度享受所带来的生态灾难,这当然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德国学者贝克曾就风险社会的形成警告世人:“生态灾难和核泄漏是不在乎国家边界的。即使是富裕和有权势的人也在所难免。它们不仅是对健康的威胁,而且是对合法性、财产和利益的威胁。”(11)[德]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1页。人所呼吸的空气,喝的水,依赖的食物,生存的环境,这些对象被破坏的结果,危及每一个人。曾经,科技决定论认为“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能够轻松地为可能会在21世纪生活在地球上的50亿、100亿甚至150亿人口中的每一个提供舒适的生活水平”。(12)[加]莱斯:《满足的限度》,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2页。加拿大学者莱斯将这段话写进了他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一本书中。用今天的现实来检验,虽然没有全部成为现实,还是不乏乐观看待的可能,但其解决的更多只是匮乏问题。莱斯所没有料到的是这一过程中的生态危机爆发导致的安全问题。地球总人口虽然还没有爆炸性地增长到100亿、150亿,但已经是不堪重负的70亿,虽然没有每一个人都享有舒适的生活水平,但是人们作为消费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舒适物所包围。这些当然可以看作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另一方面,正如莱斯所看到的,他认为这种科技决定论的实质“不过是为了当前非常成问题的奢侈而抵押未来的一种方式”。(13)[加]莱斯:《满足的限度》,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2~113页。这一点在半个世纪以来每一代人的身上都得到了印证,几乎每一代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奢侈和享受而不顾一切,更不用说去理会看不见的未来。1972年公开发表的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中早就总结关于未来的五种主要趋势,包括加速工业化、快速的人口增长、普遍的营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以及恶化的环境等。(14)[美]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英文版序,第15页。为此俱乐部的成员们提出了全球均衡的理念:第一,使地球上的每个人基本的物质需求能得到满足;第二,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潜能的平等机会。全球均衡的理念在与技术进步的现实结合中,会带来两个令人振奋的现象,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质量水平,二是普遍的闲暇时间增加。这两点都是人们所理解的生活享受的内容,也会提高人们的享受程度,是为享受伦理,即让人们在生活中以道德的手段、方式获得物质上、精神上的满足,或者说让人们在追求物质上、精神上满足时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规范。
如果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理念被拥有更多的物质欲望所取代后,均衡就会被人们需求的指数式增长打破。在商品社会,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人们的更大困惑来自于如下问题:需求的意义模糊可疑,满足几乎难以实现。即使需求容易实现,满足也几无可能。对于现代社会人们通过消费狂欢追求满足,悲观者甚至认为:“消费者社会不能兑现它的通过物质舒适而达到满足的诺言,因为人类的欲望是不能被满足的。”(15)[美]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 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27页。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需求不是难题,满足才成为问题。通过更多消费来获致满足所激发出来的矛盾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不仅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且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16)王雨辰:《虚假需要、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的确如此,在人们不断探索满足的各种可能性过程中,才有了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进一步加剧,正如目前全球频繁爆发的各类生态危机一样。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持续紧张,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的现实情况下,讨论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要看我们有哪些思想资源可以为今天所用,人们的生活观念形成可以从中受益;二要从人类满足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方面的关系来看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了解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与丰富的商品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自我的调节与适应。
这种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带来的一个可观察的结果,如莱斯所发现的:“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我们的生活质量本应得到改善,但鼓吹高消费生活方式理想的社会似乎没有掌握度量生活质量改善的任何可靠手段。”(17)[加]莱斯:《满足的限度》,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不同需求,提供更多选择,这两个激发创新速度和生产效率并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理由,会带动更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这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发展中是清晰可见的。需求会向各个领域发展,导致商品数量和种类的繁多,超出了任何一个人作为消费者的想象。电子商务在最近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对这个过程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消费增加,消耗品更多,物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更多废弃包装物、数量庞大的剩余物进入生物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些都是由需求指数式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也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罗马俱乐部的报告鼓励人们更多地追求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领域的增长,同时保持经济和社会本身的有限增长,主要是控制资本的野蛮扩张,因为“资本的这种无止境、无限制的扩张将引起人与自然的冲突”,(18)杨通进:《环境哲学视域中的资本逻辑命题反思》,《云梦学刊》2022年第1期。这正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与此同时,“那些不需要大量不可替代的资源,或不产生严重的环境退化的人类活动,可以无限地继续增长。特别是那些被许多人列为人类的最理想和最满意的活动,如教育、艺术、音乐、宗教、基础科学研究、体育活动和社会的相互影响,是能够繁荣的”。(19)[美]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英文版序,第135页。很显然,人与自然和谐,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潜能在多领域的发展,同时处理好劳动与享受的关系,才会共同构成人们乐享生活的重要内容,也使得人们享受生活可以持续进行。
重塑生活理念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理解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它们在世俗的层面被理解为“各个地方的大多数人们都想知道如何赚得更多并生活得更好”。(20)[美]弗里德曼:《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李天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5页。赚得更多即收入增加,收入当然是劳动的报酬;生活得更好,就是获得更多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愉快,即得到更多生活的享受。在今天,人们期待“所有好的事情都一起来”,(21)[美]弗里德曼:《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李天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8页。“享受生活”的确成了振奋人心的口号,也是很多人生命意义的源泉。人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它意味着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能回馈与应答这个世界。从世俗化的趋势来看,无须多么伟大的业绩、作为,人在家庭和共同体中生活,热衷于此,并且对生活满怀热爱之情,也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它是人人可及的。这一成就的取得,往往基于劳动与享受的辩证关系,劳动起决定作用。通常,劳动是指通过教育与训练使双手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产生的人力、脑力。在弗里德曼看来,人们拥有劳动力,“除了他们的教育与训练外,有些人还拥有自然的才能,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双手更有把握,因此成为更好的外科医生,或者是更善于表达语言,因此成为更好的报纸编辑,或者是更善于复杂的分析过程,因此成为更好的物理学家”。(22)[美]弗里德曼:《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李天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9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就是有效使用人力资源,使其产生更大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在最普通的意义上来说,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享受就是人们从这些财富中得到满足和愉快。通过劳动,社会从人类智力与体力的有效使用中获益丰厚,也会使当事人从中受益,得到更多经济上的回报,并得到更多生活的享受。以此来看,人们如果需要重新看待和处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亟待建构的正是一种关于“享乐”“幸福”“享受生活”的理论、观念,就是前面所说的享受伦理,为人们享受生活进行道德辩护,也提供伦理约束。
注重享受的基础、内容和方式,才能保证人们以某种方式生活时,享受生活而不会堕落成为软弱、懒惰、可悲的享乐主义者。这也是对享受的历史考察带给人们的启示。对于享受这样一个古老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极为深刻的认识,他说:“许多人不无道理从生活得出结论,善和幸福似乎就是快乐,那最为平庸的人,则以生活享受为满足。主要的生活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我们方才所说的享乐生活,另一种是政治生活,第三种则是思辨的、静观的生活。”(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哲学家承认大家都需要生活的享受,区别只在于平庸的人以此为满足,一般的人以此为目标,慎思的人则只以此为生活的内容。他还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当时社会有智慧的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如雅典执政官梭伦早就写下极具道德感的劝诫诗,他对自己的人民说:“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止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节制你们傲慢的心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决不会永远服从。”(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 知,力 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9页。显然,这些劝诫对于抑制人们出于自然的贪图享受的普遍心理是有益的,本身也是人类从精神层面进行自我建设的成果。从一般人性来看,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曾经极为坦率地承认,“如果有人问我:‘你愿意快乐呢,还是愿意忧患?’当然我回答说:‘愿意快乐。’”(25)[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05页。这是真实的人性,每个人的自然属性都是趋乐避苦的,都会趋向快乐,更希望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快乐。奥古斯丁和他的学生不断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他们在精神世界的幡然悔悟正在于“考虑着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26)[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12页。“我意识到我有意志,犹如意识到我在生活一样。”(27)[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23页。哲学家及其弟子显然已经看到,一般人的生活被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决定采取何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追求快乐和享受生活没有错,但要以符合道德的方式来安排和进行,这才是人类文明观念的重大进步,否则后果堪忧。生态危机的产生,就是人们太迷恋消费、消耗所带来的享受、享乐,走向自我放纵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这一点尤其清晰可见,一方面是“物质享受的巨大进步,这是欧洲各国在18世纪及其后的时间里所实现的进步”;(28)[德]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16页。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把自己的志向、欲望、需要导向繁多的商品种类和消费领域。
对享受生活符合道德的理解,正是本文所主张建构的享受伦理的目标和内容。这一概念和理论的最大困难在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谈论享受生活对享乐的兼容和倚重很难与享乐主义划清界限。古往今来,人类从纵情于感官享受如贪图口腹之欲的“享乐主义”得到的教训都是沉痛的。所谓“享乐主义”就是把享受感官快乐作为人生最大幸福的观念,认为感官快乐,物质的肉体的享乐是人生的目的和善恶标准。用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人看作自然生物,把人的多层次需求简单归结为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归结为追求自我的感官快乐。这是一种腐朽的人生观念。(29)《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2077页。以至于对享乐成风深感痛心的卢梭注意到历史学家塔西陀处理相关历史素材的写作特点:“不大愿意用自己的笔去追溯一个文明、富足和耽于享乐的民族的恶事和缺点。”(30)[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6页。的确,他在自己的书中写到的每一个国王、将领,都有对他们罪恶享乐的谴责,特别是古罗马帝国的那些无法无天的享乐者,他们的穷奢极欲使享乐变得声名狼藉,甚至罪大恶极。“宫廷里,没有一个人想通过正直或刻苦自励以取得声誉;取得权力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极其豪华的宴会和挥金如土的寻欢作乐来满足皇帝的永无止境的贪欲。”(31)[古罗马]塔西陀:《塔西陀历史》,王以铸,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6页。不止是群臣如此,皇帝们更是荒淫无度,今朝有酒今朝醉,让帝国的倾塌进入倒计时。“享乐主义”因此恶名昭著,导致“享乐”“享受”作为概念和生活内容被人们极为排斥。从词源学的发展来看,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享”为“献也”“孝也”,(32)管锦华译注:《尔雅》,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38页。享一方面是祭祀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把珍馐美食奉给父母兄长食用;从现代汉语的发展来看,享是享受、享乐的意思,享受是指物质上精神上得到满足;享乐指享受快乐。这些思想观念,有些运用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伦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正常运转,有些运用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完整。这与享乐主义只追求物质、感官的享乐大为不同,有云泥之别。享受伦理建构想要说明的正是:“享乐主义”当然是错误的观念,但在劳动与享受的二元结构中,如果强调劳动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作用,人们享受的快乐来自劳动或劳动成果,把享乐视为享受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本身还是有正当性,享乐是享受快乐的具体指向,是劳动的回报,也是劳动的动力,还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如果没有享乐,享受生活的内容就会空洞并且抽象。享乐包含着体验生活的愉悦,对它的忽略,其结果可能如学者所言:“如果仔细观察一下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不错,我们的生命随着自然时间的流逝每天都在延续,我们终日为生活而紧张和操心;忧心忡忡、忐忑不安,我们已经忘却了生活的愉悦。”(33)聂锦芳:《为谁生活?缘何享乐?》,《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享受伦理主张用道德为人们体验更多生活愉悦保驾护航,它所践行的正是绿色生活的理念。
是否遵循绿色生活理念,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依据某种价值和观念而生活,它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社会群体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道德价值观等。生活方式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社会交往、参与的社会群体和文化等方面,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具体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而体现出来。生活方式具有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类似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征,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还有阶级性。人们的生活方式通常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阶级、民族和职业的群体或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前面提到的休谟,他之赞成考究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的消遣享受越是考究,就越不会沉湎物欲,放纵无度,因为对于真正的消遣享受来讲,也没有比这种放纵无度更有害的了”。(34)[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陈 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1页。考究的生活方式当然包含着享受或享乐的丰富内容。休谟认为,讲究享受对于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不无益处的,它会随着社会进步日益精致,带来无害的享受、技艺,以及生活用品的精益求精。当然,也有与此相反的观点,特别是当人们把享受与享乐等同使用时,如卢梭认为享乐与奢侈一样,“奢侈之风一盛行,必然会败坏风尚;风尚一败坏,又必然会败坏人们的审美力”。(35)[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9页。虽然在很多问题的见解上与卢梭不同,但是作为女性权利在18世纪的代言人,英国学者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享乐问题上还是赞同卢梭的,她特别警告自己的同性同胞们:“妇女也和男人一样,因财富产生的懒散享乐使她们变为软弱和奢华。”(36)[英]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王 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10页。从上述论说中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人对推崇享受的生活方式会有不同的价值主张。
在一个相对和平富庶的时代,理论应当对时代问题做出什么样的回应与解释,是理论应体现时代精神的使命所在。享受伦理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经验的考察,如果没有合理的享受生活的内容和态度,或者说对享乐的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正是过度消费和奢侈带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造成生态危机频发。享受伦理构建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在对人们享受各种生产和生活成果进行合理辩护与说明的同时,绿色生活方式受到鼓励和推崇。绿色生活方式所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中所包含的绿色价值,它“体现为一种调节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关系的处事规范或原则,坚持自主自控、至简知足和恬静怡心的导向,强调当代人的生存不得妨碍未来人的生存,因而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主张”。(37)甘绍平:《寻求共同的绿色价值》,《哲学动态》2017年第3期。它与越来越流行的绿色消费主张是一致的,也应当遵循“5R”原则,“分别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38)马慧芳,陈卫东:《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消费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方案,绿色生活方式是对广泛人类经验观察、总结的成果,它本身推崇享受与劳动结合。在以绿色生活方式为手段对享受伦理的建构中,包含至少以下四个要点:第一,享受不能抽离出来单独考察,它与劳动不可分割。劳动是创造生活的基础,先有人们的辛勤劳作,才有对劳动成果的正当享受。第二,享受永远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不能忽略精神享受的必要性和丰富性。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在闲暇中去培育、涵养自己的心性,发展自己的天性,形成自己的个性。从享受的内容来看,同时包括物质条件丰裕和精神生活充实。第三,享受的实现不是依赖或仰仗他人的恩赐与好意。依赖他人的恩赐就没有人格的独立,仰仗他人的好意则既不可靠又随时可能失去。享受应当来自当事人对自己生活的谋划和把控。这种谋划和把控既有体力劳动的内涵,又有脑力劳动的内涵,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形成与开展。第四,从享受的方式来看,享受与美德的培育应当携手并进,一个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就有权享受生活。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硕来看,即使我们能够就生活值得享受这一价值观达成共识,还是要强调追求生活方式的安全、绿色、文明、健康、科学。如今,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时代的新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更要培育绿色理念,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同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人们总是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应当如何生活,这类基本问题可以说明,关于享受的思考是人们认真对待生活这种古老传统的一部分。它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形态,唯一不变的是享受过程中快乐、可意、满足的感觉与感受。它的现代形态被总体化、整体性地概括为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既作为概念也作为观念与现实世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其真实性不容置疑,这个概念说明享受各种欢乐已经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从今天世界的繁荣程度来看,人们乐于享受生活的确是休谟所说的盛世特征。早在19世纪,还是以英国为例,在歌舞升平的50年代,人们甚至相信英国历史上一个聪明的人都会愿意选择年轻时生活在这个时代,“英国有才智的人,解除了恐惧,恢复了力量,去思考、去探索、去享有”。(39)[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 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工作创造的财富使人们的享受增加,余暇则使心灵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休谟的书中记录了这样的历史场景:“人们聚集到城市里,热衷于接受和交流知识,显示才智和教养,表明各自的情趣——无论是谈吐的风雅,或生活上的爱好,以及对服饰家具的鉴赏力等。好奇心使人聪明,虚荣心使人愚蠢,追求享乐则兼而有之。”(40)[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陈 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1页。享受生活、享乐的观念,就这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步变得合理,也值得肯定。
在美国学者那里,这种盛世的特征则被概括为“富裕心理”,即善于享受、奢侈、闲暇和消费剩余品,这类情形导致普遍的金钱崇拜:“人们为挣钱而工作,为享乐而挣钱。工作是手段,享乐是目的。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人们为挣更多的钱而工作;又把这些钱花在再挣更多的钱上,而目的——享受生活——却被遗忘了。”(41)[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80页。金钱崇拜、过度消费,在美国文化中的弊端之一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深度破坏。日本京都的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最近发布报告称,西方人的饮食消费习惯正在加剧全球毁林问题,最为严重的是“1个美国消费者平均每年造成5棵树被砍伐”。(42)汪品楂:《一个美国消费者每年“毁”5棵树》,《环球时报》2021年3月31日。为了摆脱人们因为迷恋享乐对金钱的过度依赖而不能真正享受生活,今天的人们,除了从弗洛姆的理论中获得洞见,还应当从学者观察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所示范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启示,那就是“人们必须学会享受和从事更具有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的活动,如诗歌和哲学等”。(43)[美]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刘翔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页。梭罗自己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44)[美]梭罗:《瓦尔登湖》,徐 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8页。因而他为人们留下关于生活的精神遗言,内容是:“简单,简单,简单啊!”(45)[美]梭罗:《瓦尔登湖》,徐 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9页。这些理念和主张正是绿色生活方式所追求的。伴随这样绿色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人们一定能够从享乐主义的泥淖中走出来,真正去享受生活,而且从人的发展来看,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进步发展留存给人类的礼物。
人们要求享受生活,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新成就,应当进行批判性审视和研究。对此横加贬斥、冷嘲热讽、禁止,都是不足取的,现实世界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生活条件的优渥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有条件也有理由享受;但是迷恋或耽溺,甚至沉醉其中的做法也是不行的,人们由此而得到的教训和经验在历史和现实中都非常多。引起普遍担忧的生态危机更是证明,人类对于生活本身,无论是理解的观念还是实践的活动都有很大进步的空间:对于如何享受生活,享受什么样的生活,在观念和理解方面,人们完全有必要深思熟虑地加以修正,缓慢但及时地加以调整,使得人们在未来和未来的人们还能够在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现实中真正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的实践,正如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梭罗所体会的:“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46)[美]梭罗:《瓦尔登湖》,徐 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9页。从人性和人们普遍的心愿来说,人们都渴望享受生活。在目前因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危机中,最应当努力解决的问题,就是正视由于追求享受所带来的人与环境关系恶化的各种矛盾。有国外的学者研究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收入国家“是全球生态系统崩溃的主要推手,它们迫切需要将资源的使用减少到公平和可持续的水平”。(47)《美欧是全球生态恶化“祸首”》,《参考消息》2022年4月8日。对全球资源的过度使用是爆发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推崇绿色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中,有丰富的相关论述,如学者所言:“中华文明国家最为基本的生存理论乃是‘天人合一’,即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8)朱碧波,张会龙:《文明国家:中华国家范式的一种理论阐释》,《思想战线》2020年第4期。这些生存理论带来的现代启迪是人们应当降低、减少资源占有率,减少对自然的破坏,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缓解带给人们的重大困扰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同时,遵循绿色生活理念本身也包括树立新型人与自然关系新模式——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首次提出来的新理念。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49)《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4月23日。习主席还在讲话中指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包含六个坚持的内容: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三是坚持系统治理;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五是坚持多边主义;六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气候变化和资源匮乏形成了灾难性的相互影响”。(50)《气候变化正在重塑世界秩序》,《参考消息》2021年11月15日。这正是危及世界安全的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只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遵循绿色生活方式,这种灾难性的影响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在一个生态危机频频爆发的时代,人们如何看待生活、投入生活,都关乎好生活的创造。在“享受生活”的口号和价值推崇中,以绿色价值引导的享受会把美好生活从一片混乱中提升出来,使之有一种清晰的呈现。可以想象的是,哪怕是在无边无际的荒芜与荒谬之中,享受生活的事实,都会有助于当事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实在感、真实性。所有这些的一个当然前提就是人与自然恢复和谐,成为生命共同体。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与自然休戚相关,人与人命运相连。失去协调与和谐的结果将殃及无辜。英国广播公司(BBC)称,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已经达到了1.3摄氏度,过去300万年升温都没有超过2.5摄氏度。2015年《巴黎协定》规定,缔约国应把全球升温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以免随之而来的灾难性后果。(51)晨 阳:《全球升温超1.5度意味什么》,《参考消息》2021年11月2日。遵循绿色价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将是对这一人类危机的有效遏制,同时,环境危机、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废物和污染等严重问题都将得到修正;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过度使用资源,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将受到严厉谴责和禁止;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们奉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幅减少资源的滥用,使得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系统治理、以人为本、多边主义、责任原则成为享受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当然规范。
可以肯定,即使危机还会爆发,生活的荒谬还会重现,生活中的人们,当他把世界的某个小角落通过自己的劳动,经营得精致美好,使之安全有序,好像百花盛开的园子,即使它偏居一隅,毫不起眼,也会成为园主的人生意义蓬勃而出的灵地。如果能这样,人们就还是可以如卢克莱修所真诚赞美的那样,去感受那“生活的甜蜜的阳光”。(52)[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55页。不可忽视的是,“人类是个整体,人性中的同情不允许一位成员对其他成员无动于衷,或者脱离他人,独享完美之乐”。(53)[英]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1页。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如诗人柯勒律治曾经歌咏的那样:“我们的所得是我们的付出,大自然活在我们的生命里。”(54)[英]柯勒律治:《柯勒律治诗选》,袁宪军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42页。目前,人与自然关系被破坏带来的危机是深重的,也正是危机,“为我们反思建立一个为了共同福祉的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55)[美]克莱顿:《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孟献丽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5页。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命运与共,而且人类是在自然所提供的环境中共存,因此,遵循绿色生活方式,创造一个人人共享的世界,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就成为人们克服重重危机得以享受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