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耕半网”经济形态与传统价值伦理复兴

2022-02-04 12:13李竹筠
云南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代际价值家庭

李竹筠

根据相关数据粗略估算,仅快手平台三农类创作者数量目前应在1500 万左右。①以创作者、短视频发布数量成比例估算:2019 年7 月至2020 年6 月,快手平台发布作品的创作者超3 亿人,三农类作品占比为5.9%(快手大数据研究院:《2020 快手生态内容半年报》)。过去一年内,从快手平台获得收入的贫困地区用户就已达664 万人。②快手大数据研究院:《2020 快手扶贫报告》。各短视频平台用户去重之后,乡村实际创作者总量将更乐观。③抖音、抖音极速版月活用户分别为5.1 亿、0.88 亿,快手、快手极速版月活用户分别为4.3 亿、1.21 亿,微视月活用户0.96 亿(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 半年大报告》)。包括县、镇在内的乡村地区用户可达2 亿。④抖音、抖音极速版四线、五线以下城市用户分别为1.08 亿、0.69 亿,0.2 亿、0.14 亿,快手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为1.33亿(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 半年大报告》、快手大数据研究院:《2020 快手生态内容半年报》)。短视频已成为乡村人民表达言说乃至赖以维生的重要工具。目前,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有关部门主要就短视频带动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开展助农行动层面,肯定其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⑤CNNIC 第45 次、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界研究基本集中在传播学领域,围绕消费主义、资本、异化等批判学派视点⑥杨萍:《赋权、审丑与后现代:互联网土味文化之解读与反思》,《中国青年研究》2019 年第3 期;刘娜:《重塑与角力:网络短视频中的乡村文化研究——以快手APP 为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6 期。,或着眼于其反映乡村现实、城乡关系等的角度⑦栾轶玫、苏悦:《“热呈现”与“冷遮蔽”——短视频中的中国新时代“三农”形象》,《编辑之友》2019 年第10 期;李红艳、冉学平:《乡村社会的另一种“凸显”——基于抖音短视频的思考》,《新闻大学》2020 年第2 期。。相关议题并未深入乡村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短视频对乡村的深刻影响尚未得到系统性评估。庞大的用户数量、创作者数量,表明短视频已深度介入乡村生产、生活,仅将之视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已言不及义。事实上,借助独特的乡村资源禀赋,乡村短视频已经形成成熟的生产机制、文化内核、变现模式,在经济层面催生“半耕半网”业态、在文化层面召唤传统价值伦理、在传播效果层面凝聚社会共识,展现出重塑乡村社会风貌的巨大能量。为使研究更为聚焦,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抖音用户“幸福一家人 周甜丽”①“幸福一家人 周甜丽”2020 年2 月26 日上线抖音平台,截至2021 年2 月下旬作品计255 个,粉丝400 万。选取该个案基于以下考量:视频主要表现乡村生产生活场景,系乡村短视频典范类型之一;用户所在豫东某乡镇,对于中西部乡村具有一定代表性;用户通过直播带货形式获取了可观收益,内容生产已进入良性循环。(以下简称“幸福”)进行个案研究,尝试说明相关问题。

一、“半耕半网”:乡村经济新形态

中国乡村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半个多世纪前,费孝通就已指出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兴办农村企业②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213 页。,以非农岗位应对农业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以非农收入补充农业收入的不足问题。农业经济专家同样认为,一方面须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生产率,在确保农业收入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推动过剩劳动力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须提供大量非农就业机会,以推动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人口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劳动者收入大致相当。③[美]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356—370 页。概括言之,二者均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问题。

当前,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半耕半工”作为小农经济的主要形态,仍在以外出务工的形式转移剩余劳动力、补充农业收入不足④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读书》2006 年第2 期。,而这一现象或将长期存在⑤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74—75 页。。跨地域、季节性的农民工大规模流动,引发了留守儿童等多重复杂的社会问题,伴生家庭分离导致的情感代价、情感伤痛。⑥蔡玉萍:《男性妥协: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性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年,第143 页。从深层价值层面来说,小农经济、村社结构本为传统儒家文化生存的土壤,乡村家庭的离散状态对于家庭价值及附着其上的传统文化价值的冲击不可估量。⑦甘阳等:《儒学与社会主义》,《开放时代》2016 年第1 期。

但在不具深厚工商传统的中西部乡村创办工业,并不符合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的经济学原理,在资本配置方面不具效率。手工艺产品因其审美价值、民族文化符号功能而重获新生,相关产业或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⑧张娜、高小康:《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价值重估》,《学习与实践》2017 年第1 期。;但手工业高度依赖资源禀赋与历史传承,先天不足的地区很难形成特色产业。相较前述对资本、技术、配套要求更高的行业,短视频从业门槛低,生产、传播链条短,易于快速变现。在其运行逻辑内,中西部乡村原本的不利条件反而成为优势:保留了更为典型意义上的乡村形态,可为内容生产提供用之不竭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素材;劳动力过剩使短视频从业人员后备力量充足。在剩余劳动力的在地化转移与非农收入增加两个层面,短视频均堪为理想的非农产业。

“幸福”博主家庭经济形态系典型“半耕半工”叠加“中坚农民”模式。⑨参见贺雪峰:《谁是农民:三农政策重点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选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公公婆婆为农耕主力,丈夫外出从事暖通工作,博主居家照管子女。⑩访谈资料,2020 年10 月28 日。下文信息来源如无特殊说明,均出自本次访谈。“幸福”视频场景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与其他乡村短视频区隔度不大,但其主要人物形象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婆婆系所在乡镇“十佳好儿媳”,未语先笑,温柔可亲;儿媳形象、口才俱佳,婆媳相处温馨动人。账号上线半年,粉丝数量已逾百万,且维持了较高的粘性与变现率。博主以每月一至数次不等的频率作直播专场,仅2020 年8 月至11 月,直播销售额即达360.2 万元①蝉妈妈,https://www.chanmama.com/authorDetail/1490546118110011/promotion。,参照行业惯例,佣金收入当在50 万元以上。2020 年11 月份,博主丈夫辞职返家,夫妇二人专心运营视频账号,家庭经济形态由“半耕半工”调整为“半耕半网”。

参照学界关于“半耕半工”定义,所谓“半耕半网”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单位,至少指涉两层含义:其一,耕作和短视频创作为并存关系,受农耕重要时间节点、短视频收益状况等因素影响,二者存在主业和兼业的动态互换;其二,二者系互补关系,短视频收益可以补充农业收入,农业生产亦为短视频提供主题和素材。就此不难解释,“幸福”视频可以粗略划分为农忙时节播收、采摘类和农闲时节烹饪、休闲类,遵守农业节律,随四季时节而动。再者,“幸福”博主丈夫由外出务工到辞职返乡的轨迹,可见乡村人民从事短视频生产的根本动力,仍系纾解前述面临的基本问题,在于补充农业收入不足、解决农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

博主家庭经济形态由“半耕半工”向“半耕半网”转移,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乡村创作者群体的职业发展趋势。仍以豫东地区为例,抖音用户“杨哥”原在浙江务工,后返乡专职创作短视频,目前粉丝量已逾400 万;“大博奶奶”主创大博原本在外经营小吃生意,受疫情影响停业,后通过拍摄短视频实现再就业,目前粉丝量已逾200 万②访谈资料,2021 年6 月25 日。。统计数据印证了相同事实:过去一年,抖音三农创作者中返乡青年占比54%,创作者多来源于山东、河南、四川等传统农业大省③抖音:《2021 抖音三农数据报告》。,表明短视频创作已成为乡村人民的职业新选项。

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一,短视频创作可产生可观的非农收入,可以取代外出务工收益而不必承担其他成本和风险,因而成为经济理性驱动下的最优选择;其二,短视频素材取自乡村生产、生活场景,构成了乡村创作者相对城市创作者的比较优势和差别优势,在资源供给层面保障了“半耕半网”的可持续性。此处,“半耕”生产方式固然是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定,但也是创作者的主动选择。研究表明,对于乡愁的排解,对于乡村世外桃源的想象及情感投射,是乡村短视频受众的首要阅听动机。④石磊、黄婷婷:《情感商品与情感流通:“三农”短视频的传播机理》,《编辑之友》2020 年9 期。因此,乡村短视频必须深度嵌入乡村社会之中,以耕作及其派生的庭院经济、风土人情、乡村生活等为主要表现内容。进言之,农耕生活并非仅为乡村短视频的装饰性符号,而构成其核心内容与文化基因;耕作不再是农民的强制性义务或“不经济”行为,而成为孕育、滋养相关产业的“母体”。乡村短视频有效利用了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融合了乡村多个产业,并最终表现为“半耕半网”乡村经济新形态。事实上,改变单一农业的经济结构、立体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多业态融合已被视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⑤温铁军:《中国生态文明转型与社会企业传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 年第3 期。乡村短视频开辟了发掘乡村资源禀赋的新型业态,为后脱贫时代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半耕半网”经济形态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积极影响:其一,为外出务工提供一个替代性解决方案。农民工跨地域流动、家庭两地分隔的情况有望获得改善,农民非农收入的来源渠道增加,相较原本单一、机械的务工模式,也将获得更多价值和自由时间。其二,优化既有“中坚农民”加“老人农业”业态。⑥贺雪峰:《谁是农民:三农政策重点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选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第202 页。年轻农民的留守将在深化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乡村公共事务参与、基本秩序维护,改进乡村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层面发挥积极作用。其三,确保乡村家庭机能的完整性。劳动力的在地化转移将改变乡村家庭结构的撕裂状态,相应改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与亲代养老问题。短视频传播的“正能量”偏好与泛道德化取向,也将进一步在生产端、消费端双向修复乡村家庭机能。因此,这一业态的出现将对乡村社会产生结构性影响:乡村不断为都市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提供经济剩余⑦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 年,第9 页。的状况有望改善,人才、资源、资金有望进一步回流,进而改善当前乡村社会的空心化状态,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

综合言之,“半耕半网”经济形态成为可能,在于乡村短视频生产已具备成熟变现模式、进入良性循环;这一新型业态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保障了乡村家庭机能的完整性,而后者正是传统价值伦理存在的前提与依附的对象。在当前国内大循环发展战略之下,这一新型业态的出现无疑极富启示意义。当然,相较中西部乡村主流的“半耕半工”经济形态,“半耕半网”模式体量尚小,能在多大意义上成为替代性业态尚有待观察。

二、家庭本位:传统伦理复归

既往研究表明,乡村短视频土味、猎奇的取向极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也难以确立乡村短视频的内涵价值、文化特色,因而并非可持续发展之道。如何诠释、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决定了乡村短视频的生命力,也是评估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生产模式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使论述更为集中,以下将主要着眼于代际关系与家庭伦理角度。

对于当前中西部乡村信奉的价值观,有学者认为后集体化时代,国家从乡村社会生活多层面的回撤,导致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崩解和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道德观的趁虚而入。①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年,第260 页。但也有学者认为,传统家庭伦理依然贯穿于农民日常生活,农民依然践行着“家庭主义”的行动逻辑、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家本位”的生活伦理。②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第11—12 页。以家庭为主的观念,恰为传统儒家伦理赖以生存的土壤,因而当下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社会基础,仍在于农民阶层。③黄宗智:《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中国乡村研究》2008 年第6 辑。反观整个社会层面,现代社会被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笼罩,亟须召唤传统文化发挥相应规范、节制与调和作用④甘阳等:《儒学与社会主义》,《开放时代》2016 年第1 期。,以弥补价值理性的不足,填补经济繁荣背后“伦理实践的真空”⑤李猛:《论抽象社会》,《社会学研究》1999 年第1 期。。概言之,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急剧变动的当下来说,各方就重新发掘自身传统、重建社会有机秩序⑥吕新雨:《乡村与革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88 页。已形成共识,其中农民阶层的经验与实践尤其值得重视。

传统代际关系的“反馈模式”“回报模式”表明,代际之间存在一种交换逻辑,这一逻辑的支持机制随宗法社会崩解而丧失,代际交换逐渐呈现不平衡状态。⑦郭于华:《倾听底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267—268 页。当前乡村社会中,亲代资源掌控能力弱化,子代资源掌控能力则增强;资源配置错位,同样导致了代际交换的不平衡。与多数乡村家庭相似,博主家庭代际之间呈现合作、互助关系。⑧王跃生:《当代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构成分析——兼与城市比较》,《中国乡村研究》2008 年第6 辑。婆媳共同照看孩子,合爨既降低了博主工作量,婆婆亦可分身从事轻型农作,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父子则在农闲时从事高价值工作。这一分工合作模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最大化发挥不同劳动力价值,实现代际、性别之间的优势互补。就代际责任来看,日常开支主要由公婆承担,备办衣食也主要由婆婆负责。婆婆称“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在孙辈幼年、子代最困难时期尽力照顾,把“十年的任务完成”,儿媳的回报则随其心意(2020 年8 月9 日视频);在丧失劳动能力后,将另盖房子单独居住,避免成为子代负累。博主称“你搬到哪儿我就搬到哪儿”,婆婆十分感动,表示“再累我也高兴,也值了”(2020 年9 月1 日视频)。评论区虽以赞赏为主,亦不乏质疑,认为婆婆太过辛劳,儿媳未予相应分担。由此可见,相较传统代际之间相对平衡的反馈模式,当下代际关系的确呈现了父母无限责任、子女有限义务的特点⑨贺雪峰、郭俊霞:《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社会科学》2012 年第7 期。,回馈模式的维系也由社会文化的多重制约,降格为子代道德良知这一相对单一的规范。

然而,较为复杂的是,代际交换同样在如下层面遵循社会交换的准则:兼具经济层面的外在收益和情感层面的内在意义①[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447 页。;除了子代未来经济回报、养老承诺之外,当下的天伦之乐也提供了即时性情感报偿,仅仅以经济或劳务付出多寡评估代际关系未尽合理,情感满足也是衡量代际关系的重要标准。博主以子代道德良知解题代际关系,亦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代际之间的情感互动、情感联结,将成为未来促动子代兑付代际回馈的内在力量。②此处仅就代际责任进行讨论。因此,如挣脱以经济回馈作为单一衡量维度的认知模式,综合考量心理、情感等因素,代际关系将在长时段的价值互换中获得动态平衡。由此来看,乡村家庭代际不平衡问题,并不如学界此前估计那么悲观。

对于上述代际关系表现,尚有更为重要的解读维度,即农民阶层的价值观问题。一般认为,农民阶层追求的价值有三:以传宗接代、祖先崇拜为中心的本体性价值;以社会竞争、他人评价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以衣食住行等基本保障为中心的基础性价值。本体性价值不稳定,则会导致后者洞穿底线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③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探讨》,《开放时代》2008 年第3 期。婆婆的本体价值十分清晰,牵挂家里“还有老还有小”(2020 年10 月23 日视频),认为人皆“为儿孙活着”(2020 年7 月13 日视频),不为儿孙则“过着有啥意思”(2020 年8 月19 日视频)。概括言之,婆婆认为其自身价值系于家庭纵向传承之中,奉养老人、照管儿孙是其最重要的使命。婆婆的“家庭主义”价值观令其重视家族延续、和谐,追求家族富足、名誉④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37 页。,其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之举,均可于此获得解释。儿媳的承诺可以理解为对这一价值观的认可和传承,因此在更长时段的代际继替过程中,代际关系可以保持一种“错时性”的平衡。可以说,家庭本位观念乃乡村家庭得以延续的深层动力,亦是当下维系乡村家庭稳定、和谐的核心力量。当然,家庭主义观念并非乡村家庭专属,但都市人群相对复杂的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降低了家庭价值唯一性和至高性的强度,乡村社会的相对单纯则使得这一观念体现得更为突出、彻底。

在现代性价值序列中,家庭观念一度遭到贬抑,被视为次于自我价值的低阶选项。片面追求个体价值而对家庭予取予求、谋求权利而不愿承担相应责任,系对事物之观念、行为、功能进行互相区隔的“心理解离化”行为,本质上为因应现代社会剧烈变迁所作的心理调适机制⑤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第331—333 页。,因而仅为暂时而非常态化的价值取向。社会进入稳态发展之后,复兴自身文化传统动能,涵化外来文化观念,成为价值层面所作“否定之否定”的必然调整。生发于直系家庭的“家庭主义”伦理,寻求对共同体的归属、认同,强调责任伦理和价值的超越性,可以提供纠偏“实用个人主义”⑥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第259 页。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再者,家庭作为介于个体、国家之间的中间环节,在价值重建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由对家庭的认同、归属推延至更大的共同体,有利于克服自我过剩的诸多弊端,进一步塑造集体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就此而言,在构筑文化自信进程中,乡村社会展现了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所作的有益探索。

须指出的是,“幸福”中的亲代系学界所谓“低龄老人”。相较高龄或失能老人,“低龄老人”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经济收入,对子代养老和经济支持的要求并不迫切,在代际关系中拥有更多“议价权”,这种权力相较其他年龄层或不具普适性。但前述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与互动、家族观念的代际传承,或可成为跨越经济理性、实现代际互助的资源。

三、女性价值:传统伦理再造

经历了高速增长后,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比出现连续回调⑦CNNIC 第45 次、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不复曾经的“野蛮生长”,短视频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这意味着短视频用户获取、粘性维系已非平台“红利期”所能解释,而必须从内容输出、意义生成的角度予以阐述。前述“幸福”粉丝较高的增长率、粘性、变现率,已经表明观看者对视频价值观念的认可度。以下将通过受众分析,对相关问题作更深入的讨论。

就粉丝地域分布来看,“幸福”鲁、豫、皖、苏用户占比62.93%;博主所在地为四省交界,方言、地域文化互通,表明乡村短视频传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粉丝性别分布方面,女性粉丝占比85.45%;年龄分布方面,24—30 岁、31—40 岁、41—50 岁的粉丝占比分别为11.08%、50.52%、30.64%。①蝉妈妈,https://www.chanmama.com/authorDetail/1490546118110011/fans。对上述两项数据合并处理,则24—40 岁女性粉丝整体占比为51%,41—50 岁女性粉丝整体占比为26%。就个人和家庭生命周期而言,多数受众与视频主要人物婆媳存在角色对应的情况:前一年龄段的受众现实生活中应多为儿媳身份,后一年龄段受众则可能兼具婆婆、儿媳双重身份。这种身份对应关系,使得受众阅听体验更具代入感,评论文本较能反映其真实心境。以下将就具体视频进行分析。

2020 年10 月6 日发布的短视频“今天真的就想逗逗婆婆”,创造了其作品点赞、评论、转发数据的峰值。该作品发布之前,日增粉丝量一般不超过5000;发布之后,粉丝量连续三天分别新增4.1 万、13.6 万、4.4万②蝉妈妈,https://www.chanmama.com/authorDetail/1490546118110011/aweme。,即令计入平台算法、推送机制因素,该视频显然在彰显受众需求、价值观念层面具有代表性。剧情概要如下:儿媳开玩笑向婆婆讨钱,婆婆慷慨赠予;儿媳需索不足继续讨要,婆婆预留两张百元纸币备交电费,其余全数给付。见此,儿媳承认方才系出于玩笑,坚持如数奉还,婆婆则以儿媳从未开口要钱为由拒收。视频延续了一贯轻松、风趣的风格。有几点值得讨论:其一,短视频所涉金钱话题,是多数家庭关切的重要议题;其二,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将综合体现代际关系的相处状态、取予逻辑,并将反向作用于代际关系;其三,就过程与结果看,婆媳双方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处理范本:儿媳并非当真索要,因而坚持奉还,婆婆则诚心给予,但在付出时又守其底线。评论多肯定婆婆淳朴、善良、慈爱的品质;对儿媳的评价则为聪明、风趣,勉励儿媳善待婆婆。婆媳之间毫无隔阂的相处模式,成为受众的主要关注点和情感触发点。此外,出现了如下一类评论:“你自己不会赚钱啊,还找老人要”,“只要老了手里有钱我也会是这样的好婆婆,但是老了还有闲钱的农村老年人有几个”,体现出受众不同的观察角度与立场。

一般认为,媒介构建集体性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媒介内容提供相关性框架,构建集体性的意义边界;二是提供交流空间和交流实践,由这一交流空间缔造出集体性。③Nick Couldry,Andreas Hepp.The mediated construction of reality,Polity Press,2017,pp.247-248.乡村短视频同时采用了两种方式:既出具特定内容和价值规范,亦开放评论区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受众交流个人经历、生命感悟、情感体验的平台。不同于传统田间、井口、集市等一村一镇公共空间④王露璐:《从“熟人社会”到“熟人社区”——乡村公共道德平台的式微与重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相对狭隘的生活经验的交换,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更大范围、更为多样的经验值的交流互动,对于短视频内容、观念的共识或分歧,亦产生了强烈的碰撞意义。婆婆作为视频的当然主角,其行为、性格,加之表现出的“勤劳能干”“会过日子”(语源评论区)特质,组合成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这一形象与典型意义上的现代女性差异颇大:个人价值并非独立的社会性存在,而依附于家庭建设、家族延续、家庭关系之中。依照女性主义观点,“爱”和“母性”是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意识形态机制。“母性”要求女性克制自我需求,发挥自我牺牲精神;“爱”则要求女性在情感关系中持续付出。⑤[日]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邹韵、薛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32 页。在此视野中,短视频所表现的女性形象无疑是保守、不自由的。但评论区并未出现批判性视点,相反多见“很教育人”“向你学习”之类的言论,明确家人之间应“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家庭关系须“用心经营、真诚相待”,甚至互相勉励“找找自己的原因”,表示要转发以期“感染更多的人”,表示“感动”“看哭了”的更不乏有之。概言之,既由于视频内容的框定,也源于受众的及身关切,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家庭经营的一般性原则成为评论区关注的焦点。相关言论显示了受众确认、维护一套价值系统,并将之作为参照体系与行为规范的努力。

如前所述,乡村短视频受众一般基于乡愁想象和桃源想象两种阅听动机,二者虽有交织,但基本上表征着两种不同的受众类型:前者一般具有一定乡村经验,后者则完全不具备或仅具备较为浅薄的乡村经验。前者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离乡离土人士和在地乡村居民。就评论区留言来看,在地乡村居民投入了更多热情,参与度、活跃度更高。究其原因,乃在于视频内容唤起了对其生活世界、解释系统的共情。研究指出,现代化导致了一种三重的“个体化”:从传统语境意义上的社会形式、义务中脱离;与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则相关的传统安全感的丧失;以及重新植入一种新形式的社会义务。前两者均为对认同的剥离,后者则为复归,即以社会团体等的公共参与,替代去传统化中对社会、个人的认同与责任。①[德]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年,第156 页。显然,乡村女性不易介入这一类公共事务,其从共同体中脱离出来的责任意识、归属需要无以安放,家庭无疑提供了一个可以托付的渠道。对于多数乡村居民来说,调适、安顿身心是一个更具现实性的问题,纵向的家庭血脉传递、家风传承更富有终极价值。在现代文化观念的持续冲击之下,传统文化价值呈现出相对弱势的特征,价值重建在当下仍处于探索进程中,重新激活、再造传统价值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女性主义等的视野出发,对乡村女性提供更多公共参与机会、社会资源支持,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同时,对于女性价值与家庭价值,也不妨存在更为多元的选择。

仍需指出的是,传统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赋形是在女性失语情况下,强行施与的一种价值标准。这一价值标准未经协商、不容置疑,且不存在替代选项。但视频评论区相关讨论,既涉及具体的婆媳关系处理、金钱议题,也涉及一般性的家庭经营智慧、女性母职角色等问题,受众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从不同角度作出解读。留言评论和对于评论条目的阅览、点赞、对话,开创了一个持续互动的多元公共空间,通过相关议题的交流讨论,受众理想的价值观念、生活形态得以进一步确认或调适。因此,受众在此过程中对于女性价值的解读,具有明确的能动性甚至反身性,是受众基于自身人生经验进行判断和取舍的结果,并不同于传统伦理的简单复归。再者,女性如何在家庭关系中自处、如何处理家庭事务等议题并非单一和排他性议题,相关价值准则并非至高和唯一的律令,因此不具传统伦理对女性的压迫意义,也削减了传统女性价值的保守性格。简言之,在当下时空环境中,由女性主导对女性价值进行讨论、交涉、确立的过程,体现了传统伦理和现代价值之间的激荡、折冲;其结果则系立足乡村文化基体和生活脉络,对传统价值伦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②[美]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年,第7 页。乡村女性对于家庭建设的投入,成为其参与社会建设、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管道。在此意义上,短视频展示了乡村女性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内在能量,相应提升了其在公共空间中的能见度。在当前信息来源复杂多元的情境下,受众对这一价值伦理的摄取,亦将对前述“实用个人主义”价值观起到平衡作用,对发挥传统家庭伦理价值的规范、整合功能深具意义。

四、结论与讨论

一直以来,乡村被都市人忽视或过度想象。③[日]真野俊和:《“乡土”与民俗学》,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年,第236—237 页。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人民的智慧、能动性、主体意识未获充分展示与实践。本文的讨论则表明,通过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短视频创作者探索出“半耕半网”乡村经济新形态,为“半耕半工”主导的乡村经济格局注入新的动力元素。这一新型业态实现了乡村人民非农收入增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保障了乡村家庭机能的完整性,展现了传统价值伦理应对当前乡村社会问题的活力。综合来看,短视频在乡村经济、社会、价值诸层面均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中西部农业大省来说,乡村短视频的生产,将有效实现乡村人民职业选择的多样化,推动实现人才、资源回流;其传播则将召唤对于地域的认同、凝聚,引导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建设乡村。于此,“半耕半网”经济形态或可成为后脱贫时代应对乡村劳动力转移、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等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本文不足主要在于:其一,相关结论基于个案研究,个案的代表性与结论的效度,仍有待后续研究的检验。其二,本文主要研究了乡村短视频的正面作用,对如下可能存在的问题未予处理:从属于短视频平台商业逻辑,博主不可避免对其“情感劳动”进行“整饰”①[美]阿莉·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成伯清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年,第224页;Tobias Raun.Capitalizing intimacy:New subcultural forms of micro-celebrity strategies and affective labour on YouTube,Convergence,Vol.24,No.1(February 2018),pp.99-113.,或会导致视频内容不同程度的失真;视频在增进兴趣共同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亦可能降低对临近共同体的参与,助推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回撤②Ling R.,The Mobile Connection,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2004,pp.191-192.,产生一定的负面社会效果。这些仍有待后续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代际价值家庭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家庭“煮”夫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恋练有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