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地方特色文化。但是就目前而言,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保护不到位,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聊城地区需要不断加大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丰富文化创新空间,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实现传统优秀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结合聊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传承存在的问题,从跨文化视角提出针对性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 跨文化;聊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1-0108-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跨文化视野下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编号:NDYB2021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近些年来,聊城市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发挥社会的参与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以文扶贫、以文增收,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人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满足当地人们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最大限度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聊城地区的未来发展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视角下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聊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通过传承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分别展开论述。
(一)教育作用
聊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当地特色民俗、非遗、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地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了文化素材。通过发扬传统优秀的文化,能够提升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承传统美德,继承优良的家规家风,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丰富学校教育内容,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文化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二)聚力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聚力作用,通过进行传承与保护,凝聚人们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培养良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聊城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当地人们创造了丰富了的文化资源,通过挖掘与整理,进行重新的整合与创新,能够全面展示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比如聊城地区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丰富传承载体,让人们感受文化,传承文化,领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
(三)兴业作用
传统优秀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聊城地区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產业的发展,有利于创新文化产业传播、传承、创新机制,能够为濒临消失的文化项目。传统优秀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智慧来源,通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能够建立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行、影视产业、音乐产业以及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壮大当地经济力量,创造更多的产值和效益。
(四)扶贫作用
文化扶贫就是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形成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保证能够在有效保护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提升生活水平。比如聊城市结合当地柳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推广力度,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扶持与培训,建立专门的文化扶贫工作坊,带动和促进贫困人员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档次和水平。因此,聊城地区把文化作为扶贫的助推器,丰富文化扶贫形式,提升文化扶贫的效果。
二、跨文化视角下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但是从聊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过程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未来的发展与创新。下面主要从内在的因素分析聊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聊城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外来文化,对当地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具体体现传统价值观念、文化模式上,直接导致有的人对聊城地方特色文化不重视,对传统优秀文化内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缺乏敬畏感,文化精神淡化,仅仅把文化当成消费品或者工具,这对不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对聊城地区传统优秀文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有的非遗项目、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活动濒临消失。
(二)对传统优秀文化转化不到位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以运河文化作为代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聊城人们。但是在实际传承过程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转化方法不合理,对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传播的基础比较弱,尤其对经典的文化缺乏通俗的解释,直接影响了传播的效果。并且在传统优秀转化过程中,存在商业化和通俗化的问题,过度包装,无法真正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比较弱
从聊城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来看,存在利用不到位和破坏并存的问题。第一,有的地方对文化传承和创新不重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政策,比如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技技艺,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第二,在进行非遗文化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开发范围比较窄,开发深度不够,尤其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活化利用水平不高。第三,存在建设性破坏的问题,没有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虽然开发了一些项目,但是管理保护不到位,从而影响了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传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地需要不断完善。第一,由于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传承涉及不同的部门,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是由于地方各个部门存在权限不清晰的问题,区域分割,不能真正形成合力,保护工作机制不完善。第二,在提供经费保障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缺乏刚性,尤其是缺乏工作依据不合理,无法真正推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第三,保护传承执行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基层文化保护工作人员不足,传承保护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有的优秀文化传承人数量减少,这对优秀文化的未来传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跨文化视角下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在跨文化视角下,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外来文化对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当地需要制定长远的优秀文化保护规划,加强融合挖掘,挖掘内在的文化价值,丰富传承方式,提升文化竞争力,打造属于聊城本地的文化品牌。
(一)发挥学校的参与作用
针对聊城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当地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的作用,不断活化传承方式,提升传承的效果。第一,在重大传统节日中,聊城地区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主题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提升学生传承意识,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第二,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举办传统文化展览,编写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比如2011年出版的《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一书,涉及到聊城地区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学术古籍、文化遗址等,对当地优秀文化普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第三,当地高校需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重点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料的整理。比如聊城大学整理和搜集了当地民间文化、美术绘画、传统家风家训等内容,融入了时代内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散发新的活力,推动了优秀文化的创新传承。
(二)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
聊城市要立足于本地特色文化的优势,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有效避免出现消失的问题。第一,借助传统文化,建立文化博物馆,比如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以及民俗风情,成为当地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和标志。第二,重视传统民间工艺的挖掘,不断提升文化底蕴,比如东昌府传统的雕刻葫芦产业,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建立了专门的葫芦生产基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变,赋予产业发展新的生机与活力,提升了文化竞争力。第三,在群众文化发展方面,聊城地区要不断加强文化创造,培育文化精品,加强对文化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人才,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果实,建立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阵地,延伸文化发展产业链。以东昌府区为例,在农村每年举办的文艺汇演超过了400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不断创新传承传播方式
为了有效弥补以往传承传播存在的不足,聊城地区需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打造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真正参与保护工作中来。第一,发挥当地电视台、网络媒体的作用,开设专题专栏,拍摄传统文化传承专题片,做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丰富传播形式,提升宣传的效果,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第二,借助传统非遗项目,比如杂技、剪纸、武术、文艺演出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聊城好故事,全面展示聊城的文化形象,比如茌平县“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不断探索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让人们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人们文化道德素养。第三,不断融入新科技,创新传承的内容与形式,让群众能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聊城地区开展了“记忆”工程,创作了《仁义胡同》等优秀的作品;结合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打造“微博之城”,做好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举办“书香聊城”全民阅读等活动,让人们能够通过阅读感悟人生,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发展
为了让傳统文化不断散发新的活力,体现其应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聊城地区把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了融合发展。第一,根据《聊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2年)》规划,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通过世界眼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内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打造优质聊城市旅游市场,提升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第二,重点打造“临清中州古城、沉砂池旅游综合体、黄河森林公园和水浒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立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做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断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合理规划风景道,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第三,树立大品牌思维,为了应对国外文化的冲击,聊城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群众的实际情况,建立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新业态,不断优化现有文化旅游布局,有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聊城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人们的收入。
(五)推动聊城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
当地政府要制定完善的优秀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创新传统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发展,展现自身发展特色。第一,创新文化传承形式,让人们对传统文化可感、可知。近些年来,聊城地区以“说身边人、唱身边事、写聊城美”为主题,用山东快书、八角鼓、山东琴书、蛤蟆嗡等传统艺术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拓宽文化发展空间,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第二,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单一的文化传承载体很难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基于此,聊城地区在充分整合文化非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民俗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以及人员的支持,带动传统剪纸、草编、泥塑等传统民间工艺的振兴,既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第三,创新文化传承内容。在当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创新地方特色文化内容,增强内在的文化价值,发挥文化的宣传、教育、示范作用。比如聊城市政府组织、创作了动漫文艺作品《仁义胡同》《石牛流芳》《羊使君》等聊城美德故事,实现对传统民间故事的再创新,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
综上所述,跨文化视角下,聊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阻力和困难。因此,聊城地区需要不断总结以往传承的经验,针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建立长远的传承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当地高校的参与作用,借助新媒体,融入高科技,组织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新传承传播方式和内容,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推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馨月,李雯.运河文化视角下聊城市民间舞蹈的传承研究[J].艺术品鉴,2020,(17):128-129.
[2]朱国伟.春已到 聊城非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J].旅游世界,2020,(05):124-127.
[3]杜宪.聊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烟台大学,2019.
[4]刘杨子.聊城东昌府传统戏剧年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吴丽峰,唐鹏鹏,杨红.城镇化进程中(村镇)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基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堂邑镇文化小城镇建设的调查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05):22-25.
[6]王延玲,王辉.推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以山东聊城地区阳谷哨音乐文化为例[J].人民论坛,2015(17):168-170.
作者简介:
张智政,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