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毅 冯 爱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门见山阐明了大会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一鲜明主题是对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郑重宣示。党的二十大把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这是对全党全国人民应有的精神状态提出的明确要求,意蕴中国共产党人要牢固厚植红色精神沃土,汲取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样态,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形成的“老西藏精神”承袭了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理想信念、担当作为、道德情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孕育了老西藏精神的思想之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铸就了老西藏精神的动力之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奠定了老西藏精神的坚强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淬炼了老西藏精神的实践品格。“老西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展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不竭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老西藏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系统梳理“老西藏精神”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不足,提出深入研究的具体建议,同时探寻以挖掘“老西藏”资源、丰富学习“老西藏精神”的活动和促进“老西藏精神”落地生根为主的有效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路径,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老西藏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为“老西藏精神”的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想灵感,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效性。
我国最早涉及“老西藏精神”研究的论文是屈小强于1991年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试论老西藏精神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兼及老西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1]这篇文章从“老西藏精神”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出发,分析了“老西藏精神”的形成过程,阐明了“老西藏精神”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老西藏精神”的核心。为此后学界研究“老西藏精神”提供了借鉴。
从总体情况来看,以“老西藏精神”为主题,在CNKI检索有关的论文,共检索到200余篇。其中,学术期刊95篇,学位论文3篇,会议文章1篇,报纸文章124篇,特色期刊25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共22篇。虽然文献整体数量不多,但是发文量基本呈增长态势。
由图1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研究老西藏精神的论文较少,2010年达到第一个峰值。2010年1月,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下,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全面总结了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这次会议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强调了群众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要在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上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老西藏精神作为团结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纽带的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了。因此,学界对老西藏精神的关注度增加,研究老西藏精神的论文数量达到顶峰。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希望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发愤图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次凝聚共识、鼓舞斗志的重要讲话为西藏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老西藏精神的精神导向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这一年老西藏精神的发文量达到第二个峰值。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藏发展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挖掘老西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这一年老西藏精神的发文量达到第三个峰值。老西藏精神的发文量激增始于2020年,这一年,中央召开了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再次提到“老西藏精神”,并鼓舞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优良传统,扎根边境、建设西藏。这次会议从战略高度统筹兼顾、全面谋划,对新时代西藏工作进行了各方面的安排,突出了老西藏精神在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藏篇章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研究老西藏精神的论文数量陡增。回顾历年老西藏精神发文量的变化,三次高峰和一次激增都与西藏工作政策调整有关,说明老西藏精神的研究与政治热点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图1 1991—2022年“老西藏精神”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当前老西藏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报纸文章上,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西藏日报》等,这一类型的研究占检索文献数量的50%,说明老西藏精神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缺乏持续性的关注;文献类型中学术期刊占检索文献数量的38.3%,特色期刊占检索文献数量的10%。值得注意的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占检索文献数量的比例不到10%。可以看出,学界对老西藏精神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新的研究视角;学位论文及会议文章的发文量仅占检索文献的1.6%,学位论文中无博士论文的发表,表明学界对老西藏精神的关注度还较为欠缺,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图2 1991-2022年老西藏精神研究的文献类型分布
如图3所示,通过统计1991-2022年老西藏精神研究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并绘制成词云图,可以聚焦老西藏精神的研究重点,直观清晰地反映老西藏精神研究的主要内容。由图3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老西藏精神”,因此,老西藏精神研究的核心一直都是“老西藏精神”这个概念本身,对这个概念的研究主要包括形成过程、基本内涵、时代价值三个方面。除此之外,从关键词中还能看出一些研究关键点,例如西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体现研究精神育人的趋向,西藏工作、援藏干部、民族团结等关键词体现研究治藏方略的趋向。但总的来说,厘清老西藏精神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挖掘其时代价值是当前老西藏精神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图3 1991-2022年老西藏精神研究关键词词云图
“老西藏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探寻老西藏精神的形成过程,是研究老西藏精神的逻辑起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老西藏精神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党中央为了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巩固国防,进一步清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西藏的影响,做出了进军和解放西藏的决策,派遣解放军进驻藏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完成了修路筑桥、拓荒生产、平息叛乱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革命斗争的锤炼中,广大干部群众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团结奉献的精神形成了“老西藏精神”的雏形。
第二,发展阶段。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深入西藏,与西藏各族人民共同投身到西藏的地方建设中,在民主改革、边境自卫反击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藏部队在哪里开展工作,哪里的地方政府和群众就会积极配合、热烈支持,表示“解放军平叛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建立起了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人民拥护解放军、解放军爱护人民,形成了一幅军民团结、和谐相处的景象。“老西藏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第三,升华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仍落后于内地,并且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面对这种实际情况,驻藏官兵和进藏军民本着“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信念,不断推动着西藏地区的文明进步。如援藏干部孔繁森曾两次主动入藏,跑遍了全区一百多个乡,与藏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西藏的发展注入了十分重要的力量,在调研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一代代像孔繁森一样的“老西藏”甘愿在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献出自己的汗水、泪水乃至生命,进一步升华了“老西藏精神”。
第四,光大阶段。在新时期,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激励下,继续光大“老西藏精神”,不断探索融合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升各族群众生活品质。“老西藏精神”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也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老西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学界主要以“五个特别”作为“老西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但是,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老西藏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研究。
第一,以“五个特别”为主的高度凝练。“五个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对“老西藏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就是在完成西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和苦中作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就是在履行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就是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残酷的斗争时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情怀和艰苦朴素、无怨无悔的精神;特别能团结的精神,就是驻藏部队和干部与藏区人民在为保卫边疆、建设西藏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肝胆相照、坚定自觉的革命精神;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就是无数援藏同胞在长期驻藏援藏期间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舍生忘死、甘于奉献的精神。
第二,以“四条拓展”为主的概括总结。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同志对“老西藏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在“五个特别”的基础上加上了“长期建藏,两不怕;艰苦创业,守政纪”,即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守政策纪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2]阴法唐根据西藏工作发展的实际总结出这“四条拓展”的形成过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这个党的方针是“老西藏精神”重要的试金石,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从历次战斗中发展而来的口号,“自觉遵守政策纪律”强调了进藏部队所担任的政治任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对进藏人员生产和建设的要求,这“四条拓展”与“五个特别”相结合,是在当时历史时期对广大干部群众一种新的激励和召唤。
第三,以“五项美蕴”为主的全新阐释。刘波、赵洪辉在《审美视角下“老西藏精神”内涵新解》一文中从审美角度挖掘了“老西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也是“老西藏精神”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他们认为,“老西藏精神”所包含的吃苦、忍耐、战斗、团结、奉献的要素,展现了“人性美”“实践美”“和谐美”“人格美”的审美性特征,反映了人们追求崇高的审美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的本质。崇高美是“老西藏精神”的实质,和谐美体现在“特别能团结”上,实践美体现在“特别能战斗”上,人性美体现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上,人格美体现在“特别能奉献”上。[3]
第四,以“三个角度”为主的丰富升华。有学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丰富了“老西藏精神”的内涵。施俊伟在《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指出,“西藏的广大党员、干部结合西藏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的实际,结合治边稳藏战略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从特别讲政治,忠诚于组织;特别能担当,忠诚于人民;特别能创新,服务于西藏三个层面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4]“老西藏精神”虽然形成于过去,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演进和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老西藏精神”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深刻挖掘“老西藏精神”的时代价值,并用以指导现阶段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老西藏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西藏精神”在西藏社会经济中的价值。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一代代“老西藏”充分培育和弘扬了“老西藏精神”,以坚强的毅力忍耐艰苦的自然环境、艰辛的生活环境,把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保障困难,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农奴制社会的西藏,带入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使西藏在经济、政治、民生等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狄方耀在《试论“老西藏精神”对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作用及意义》中以相当详实的数据论述了西藏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艰巨性,他指出,弘扬“老西藏精神”,将会为西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出巨大的推动力量。[5]
第二,“老西藏精神”在民族大团结中的价值。西藏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社会大局稳定与否和整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息息相关。张永海认为,现阶段,党和国家关于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与西藏人民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老西藏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以后,当有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情发生,就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强有力的保障。[6]杨彦辉认为,弘扬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能够建立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便有效应对,有利于构建反对分裂势力、维护西藏和平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部署,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7]
第三,“老西藏精神”在育人育才中的价值。高峰认为,老西藏精神能够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精神品质。一是使大学生了解“老西藏”们的高尚情怀,牢固树立吃苦耐劳的意识;二是使大学生感知“老西藏”们的光辉业绩,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8]赵艾东认为,传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需要胸怀“两个大局”,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前一个大局中,传承“老西藏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阶段凝聚社会力量的内在要求。[9]无论学者从哪个角度谈到“老西藏精神”对育人育才的重要作用都表明,“老西藏精神”正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将为我们接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就目前“老西藏精神”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老西藏精神”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毫无疑问,这些成果为“老西藏精神”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但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值得关注和重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时代价值的研究不全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界对“老西藏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民族团结、高校育人等方面,而在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价值的研究相对不足。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精神引领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西藏精神以中国革命实践为引领,是伟大建党精神在西藏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西藏各族人民对共产党的真挚感情源自“老西藏”,“老西藏”也正是党的西藏工作的开创者和老西藏精神的培育者,因此,对于在党史党建中具有重要价值的老西藏精神,这一研究数量明显不够丰富。
第二,综合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比较性研究成果太少。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从纵向看,国内学者对“老西藏精神”本身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从横向看,将“老西藏精神”与其他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数量明显不足,近十年仅有一篇刘晓桦于2021年发表在《现代商贸工业》上的《新时代背景下老西藏精神与抗疫精神分析》,刘晓桦挖掘了“老西藏精神”与“抗疫精神”在本质上的共通之处,在分析两种精神产生背景的前提下,提出传承和升华老西藏精神和抗疫精神的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10]除此之外,暂无关于“老西藏精神”的比较研究,因此,加强“老西藏精神”与其他精神的比较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突破口。
第三,研究成果的产出明显存在追逐政治热点的倾向。从研究成果数量起伏的时间维度来看,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尤其是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前后,“老西藏精神”的研究成果产出相对较多,而一般年份研究成果产出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大部分文章发表在《西藏日报》等报纸上,说明不少研究成果明显是为简单追逐政治热点而做出的,具有“逐热而动”的倾向。
第四,研究方法单一。从“老西藏精神”研究的方法来看,国内学者多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学理性较强,而并未涉及到实证研究,实证性较弱。大多数文章以理论阐述为主,如关于“老西藏精神”内涵的论述是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去论证,提出弘扬“老西藏精神”的对策也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实证的研究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但在“老西藏精神”的研究中却很难看到。
通过对“老西藏精神”研究的不足的分析,可以尝试性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为今后老西藏精神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第一,打破研究不均衡局面,深化时代价值研究。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对“老西藏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价值的研究有助于“老西藏精神”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时代问题是最好的价值导向,也是我们探寻“老西藏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工作路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势越是严峻,越要把握历史主动,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因此,未来有必要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社情出发,进一步研究“老西藏精神”与党史党建的契合度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开拓研究视阈,加强比较研究。“老西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北大荒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其他精神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一定有共通之处。相比之下,“老西藏精神”也有特殊之处,对这些精神进行更充分的比较研究,显然也是必需的,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老西藏精神”的认识,也有利于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第三,打破响应化研究思维模式,谋求常态化研究。“逐热而动”的科研倾向不利于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老西藏精神”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涵、时代价值等都有待从多角度进行挖掘和探索,简单的响应化、非常态化研究,既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与“老西藏精神”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因此,打破响应化、非常态化研究的桎梏,尽快使“老西藏精神”的研究常态化,是值得今后为之努力的方向。
第四,丰富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手段。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不失为研究“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方法,未来研究可以通过访谈西藏地区的领导干部和地方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问卷等形式探究他们对“老西藏精神”的认识,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设置问题,深化其研究。还可以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将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引入“老西藏精神”的研究。总之,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开拓研究视阈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注重实证研究,以探求更多的研究发现。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老西藏精神”早已熔铸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通过对“老西藏精神”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明确“老西藏精神”研究的进展与方向,更要落实到行动中,通过将“老西藏精神”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弘扬“老西藏精神”与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将“老西藏精神”有效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成精神的现实转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老西藏”资源作为红色资源是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把“老西藏”资源用好用活,是激活和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保障。“老西藏”资源内涵丰富,一幅图片、一件旧物、一座遗址、一段口述史等都是老西藏精神的鲜活见证,将“老西藏精神”有效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不断挖掘、积累、整合老西藏精神承载的区域性红色资源,多途径、多方式探索红色资源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内容,在对红色资源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例如,开发、保护、利用好老西藏精神的史料资源,搜集和整理报纸、回忆录、地方志等文献史料以及革命年代驻藏部队生产生活的历史文物等实物史料,既能为学者们研究西藏发展史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材料支撑,还能通过史料的展出,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代代“老西藏”们的艰辛与不易,耳濡目染地接受党史红色精神的洗礼,达到对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认同和心灵认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开发、保护、利用好老西藏精神的旅游资源。红色旅游景点历来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中,西藏共有两条线路入选,通过重走红色线路可以实地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无论是进藏第一村,还是青藏铁路拉萨火车站,都凝聚了厚重的红色历史底蕴,可以再现党史和西藏发展史中的场景,还原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军民建设和发展西藏的情境,使大家深刻领悟老西藏精神,提高学习的获得感。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不仅可以使老西藏精神化虚为实,还有助于我们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坚持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切实感受精神伟力。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2]将“老西藏精神”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在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的同时,融入常态化的老西藏精神培育,可以使学习老西藏精神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保持四史学习教育的持续性。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两种,将“老西藏精神”有效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思考什么样的形式容易组织,什么样的形式容易出彩。在个人学习方面,只有通过研读相关书籍和文章,聚焦西藏解放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主动探索、深度领悟“老西藏精神”,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固边稳藏的使命担当,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集体学习方面,首先,会议形式一直以来是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通过民主生活会和支部党员大会帮助领导班子和党员先学一步、深学一层,深入开展讨论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题研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为他们认真谋划、精心制定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方案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读书会、交流会、报告会、宣讲会等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学习“老西藏精神”中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3]其次,可以通过课堂形式,如将老西藏精神列入大学生形势政策课内容、开发老西藏精神精品课等,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老西藏”故事,选树孔繁森、谭冠三、李素芝等榜样人物,通过富有时代感的方式讲述、解读红色故事,深入讲好党的故事、“老西藏”故事,着眼于扩大老西藏精神的影响力。最后,还可以通过现场形式,如参观谭冠三纪念园、拉萨烈士陵园、草原英雄布德故居等,组织文艺演出、征文和演讲比赛,观看革命电影、纪录片等,营造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良好氛围,帮助大家从老西藏精神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丰富学习“老西藏精神”的活动,完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使“老西藏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针对性和现场感。
将老西藏精神有效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打造和活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阵地,可以为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营造氛围、丰富载体、提升效果。一是用好网络媒体阵地,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4]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角度强调守好网络舆论阵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善用各种融媒体形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解读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全社会兴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老西藏精神”有效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要将弘扬老西藏精神与微博、微信公众号、APP、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充分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的新实践,例如转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政府网、求是网和文献研究院网的相关报道和文章;线上开展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用;采取短视频、云直播等新方式为革命文物赋能,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生动鲜活、与时俱进。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的便捷性,吸引人们积极高效参与、深度交互参与,帮助大家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道德养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史为鉴、观照自身,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二是用好文明实践阵地,推动学习走深走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点等,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中华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开展各种文明实践活动,例如在各单位增加文化长廊,构筑“红色风景线”,同时开设专栏专版定期进行党的重要会议的报道和党史红色故事的宣传;在红色革命影片展映活动中,增加《先遣连》《天慕》《我的喜马拉雅》等老西藏精神题材电影;在党史读书会活动期间,增加《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雪域珍档——22位老兵的进藏记忆》等老西藏精神纪实小说的读书交流活动等。总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和活动,不断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贴近群众,让群众感悟党史中的老西藏精神。促进“老西藏精神”落地生根,不仅可以使“老西藏精神”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还有助于保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