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融合建设的路径探究

2022-02-03 21:11:41向诗涵
南方论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技史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

向诗涵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伴随着科学的繁荣发展,科学技术史学科也应运而生。“科学史之父”萨顿提出“科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全人类共有的且具有进步性的事业,科学技术史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可望创造一种全新的人文主义精神。”[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并且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得到发展。科学技术史在描绘和阐释科技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启发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个社会领域之间的历史互动关系。

一、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演变,尤其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这主要体现在,是科学技术革命促使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产生相应的转变,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以及哲学的创新与完善指出了一条新思路。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进步使得这些方面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脉络,这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史学科自身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从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交叉领域窥探一二。对社会现象变化的敏感关切以及历史使命感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要求科学工作者们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看待实际问题,构建新实践和新发展理论研究;同时积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探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把科学技术实践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新动力,并且善于把理论创新转化成实践创新来推动科学技术实践的进步,这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新之路。

科学技术史学科的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这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以及领域不断得到新的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找到了进步与发展的新思路和推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科学技术史研究产生影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现代化经济领域中的指导作用可见一斑。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和领域,运用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成果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通过科学技术史学科的进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野,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有力路径。

二、以科学技术史研究为基点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在科学技术史学科经历建制化之后逐步过渡成熟,在中国高校获得长足推进的机遇期,将全方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融合越来越具有可能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科目的在于为科学本身辩护,其中又以中国古代科学为主体。在科学技术史被设立成一级学科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史也逐渐拥有了在中国高校的制度下稳步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跳出传统的范围窠臼,使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融合成为传播科学精神、沟通科学与人文、促进教育改革的力量,这一思路有了现实的立足点和使命感。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说,除了把强化科学学科史的研究作为重要抓手以外,拓宽科技史的研究范围同样不容忽视,例如与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艺术史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正是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学科融合的依托之处。我们不能把科技史简单地看成是分门别类的学科史,更应该把研究科学技术各学科分支之间的异同与互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这些都是描述科技发展历史的应有之义。科学技术本身内在所拥有的有机性与同一性,促使我们把科学技术史看成是一个“文化整体”,从而能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来进行研究。[3]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和西方科技史是科学技术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科融合可以施展身手的重要园地。中国近现代科学史这个领域从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保持着稳步发展,学者们在这期间纷纷都把目光投入了该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也大大增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及工程,关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发展历程这个课题已经积累了很多实证研究和第一手史料,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分野。对“现代科技在中国如何兴起?又是如何繁荣的?”这个议题进行更加细致更深层次探讨的条件在近年来逐渐成熟。探究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过程,离不开二十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宏观大环境下对其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对于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内生发展规律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研究范围也会涉及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明建设、政策管理等不同的领域,使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能更多地回应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最重要的问题,为政府在科技文化的治理和决策方面提供战略意见。

两门学科的融合在西方科技史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同样不容忽视,并且越来越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在一定的层面上来说,西方科技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可以为学科融合的适配性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辩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不仅在近现代中国的条件范围限定下能够奏效,放置在西方科学技术史的场域内也同样具有适配度。如今致力于西方科技史研究学者的数量比较而言依然很少,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想要从事西方科技史的研究,研究者不仅仅需要懂得西方科学,而且要有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以及对原始史料的掌握,这些要求无形地抬高了西方科技史的研究门槛。在早期研究中,西方科学史的研究还会受到语言和资料的限制,现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大部分西方文献的电子化已经大大改善,西方科技史的研究有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的支撑,研究条件也变得更加成熟。回溯到中国学界早期关于西方科技史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成果以名人传记为主流,而现在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的条件已经更加完善。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从西方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固然重要,但也要警惕陷入西方视角,这就要求研究者们要自觉地融入中国文明的视角,从人类科学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独立地看待问题,而新时代中国文明的视角离不开如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3]科学技术史学科如今在中国高校体制内拥有发展的良好机遇,学科“再建制化”进程早已正式开启,抓住高校里开展科学通史教育的需求,与大学思政课的通识教育相结合,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对接下深入全面的西方科技史研究,能让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融合取得可观的进展。科学通史教材可以结合大学思政同时课程教材的编写,开展全方位的西方科技史研究。[4]

三、学科融合的重要工作原则

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门学科的融合建设,对于提升两门学科各自的影响力和学术影响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科融合当中有两点原则是要始终坚持的。首先,带着问题意识去研究,从现实中追寻历史问题。历史不仅仅代表着过去,它同时也是与现实相关联的,许多现实问题在历史脉络当中能找到参照。这种现象在科学技术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门学科中的研究都有体现。无论是在面对现实还是历史,带着“发现问题”的意识去选择研究对象,能帮助我们提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研究的前提。在现实中寻找历史问题,从历史延续的角度去理解现实,让研究者尽力避免孤立、单一地看待历史问题,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延展与探讨。学术创新遇到瓶颈,学术治理体制不完备等问题正是我们现实中所面临的,而这些问题也属于历史问题。[5]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问题的回应,更是对现实的关切与参照。

其次,突破中西方文明分野的桎梏,这种意识同样应引起重视。而这需要研究者融会中国与西方的文明来做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司马迁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用“究天人之际”的目光去考察问题,能够指引研究者培养独特的学术眼光,做出更多立意高远的研究。处于社会纷繁变动的复杂环境下,要站在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大视野下来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互动。[6]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门学科都是与中西方文明有着莫大的联系,从单一文明的角度来做学科融合,会对学术视野造成一定的限制,从而囿于闭门造车的局面。对中国自身文明的面目一知半解或者只从中国文明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兼顾不了其他文明,这都是陷入了不能打开视野的困局。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来做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探索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明中碰撞的真正内核,把握这两门学科对人类文明的意义所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性在当前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不言而喻。科学的方方面面是互相联系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试图解释科学的其中一个方面的发展,是不能把它从整体中完全抽离出来而谈的,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案例中,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种理论、多种方法,已然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充分地运用材料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继续改进方法,拓宽视野,才能提高我们进一步的认知。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融合应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做思想解放的先驱,认真总结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借鉴。只有这样,这两门学科融合的建设才能更具生命力,找到真正具有价值的依托点。

猜你喜欢
科技史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同煤科技(2024年1期)2024-05-12 15:11:52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同煤科技(2023年5期)2023-11-29 05:35:40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38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