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与思考

2022-07-07 08:51伍世亮吴玉梅
南方论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在校生新入实习生

伍世亮 吴玉梅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茂名 525000)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1]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与政治体系一致下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校社衔接期是大学生在实习/择业和新就业这段时间,由“校园人”向“社会人”和“政治人”角色转换的过渡期,是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迷茫期,是大学生的人生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认同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目前国内学者以政治实践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等为学科支撑开展相关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 ①关于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集中体现在政治认同的概念界定、重要性及其内容构成等方面。以包心鉴、[2]方旭光、[3]胡建等人的成果为典型。比如,胡建指出,社会公正是推进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我们应坚持以社会公正为诉求,从经济绩效基础、制度规范基础、意识形态基础和公民个体素质基础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4]②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韩晓峰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政治承诺和政治探索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两个核心因素,并建立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理论模型。[5]赵跃先认为,政治认同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优化其政治心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6]

西方在“二战”后就兴起了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①政治文化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研究政治文化,抓住了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的关键。主要研究成果有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的《政治文化》以及阿尔蒙德和维巴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7]②对学生政治认同的研究。西方研究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主要侧重于通过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确立符合本国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的政治认同,最终实现合格公民的培养计划。这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为西式政治服务。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大多属于普遍性的公民政治认同和大学生学业期的政治认同问题,而关于校社衔接期,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化过程中的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较为缺乏。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给我国的政治认同带来了挑战。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课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政治认同状况,以期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供参考,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多所高校和企业、事业、医疗、教育等工作单位选取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3487 份。其中男性1450 人,女性2037 人;在校生2004 人,毕业实习生914 人,新入职人员569 人;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有1591 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有1896 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政治认同问卷,共有15 道题目。问卷记分采用五级记分,5 表示非常满意,1 表示非常不满意。

(三)研究方法

采用SPSS17.0 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围绕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政治认同这个主题进行,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生源地的学生、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分别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不同生源地学生、不同发展状态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如男性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对社会的评价较之女性更高,男性更相信非官方网站里涉及我国政治方面的信息,以及工作单位或社会中的政治现象对其影响更大;女性较之男性更相信中国以后的实力会更强大,对作为中国人觉得更骄傲,更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城镇户籍被试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对当前社会的评价、对非官方网站里涉及我国政治信息的相信程度、对作为中国人的骄傲程度、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态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态度以及工作单位政治现象对其的影响程度都较之农村户籍被试的高;新入职人员被试较之在校生和实习生对当前生活状态满意度更低;对当前社会的评价,实习生高于在校生和新入职人员,而在校生高于新入职人员;对非官方网站里涉及我国政治信息的相信程度,实习生的信息分辨能力更高于在校生和新入职人员;对作为中国人的骄傲程度、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态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态度和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新入职人员较之在校生和实习生具有更高的认可度;对中国以后会更强大的相信程度、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态度,新入职人员较之在校生和实习生具有更高的认可度,且实习生又比在校生有更高的认可度。具体表现如下:

(一)不同性别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人的性别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取向、身份认同或行为模式。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不同性别的人员在1~5、11、15 题目上得分有显著差异。男性在题目1、2、3、15 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女性在题目4、5、11 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性。这表明,男性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对社会的评价较之女性更高;男性更相信非官方网站里涉及的关于我国政治方面的信息,以及工作单位或社会中的政治现象对其的影响更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女性当前的社会地位令人不够满意。有研究表明,在社会现状满意度和人际信任上,有近半数的女性持消极态度。[8]也可能是由于男女社会角色不同,男性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事业、社会上,所以其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没有女性那么高,而对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等更关注。因男性对社会政治等了解更多,所以对国家政治信息更有分辨力和自己的观点,不会完全赞同来自官网的信息,而对非官网的一些独特政治信息观点可能更易认同。金恒江等人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9]另外,西方学者研究也证实,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政治知识水平。[10]大量研究证实消极刻板印象的激活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使得女性的政治知识表现低于实际水平,往往对政治不太感兴趣,政治效能感较低。[11]此外,女性较之男性更相信中国以后的实力会更强大,对作为中国人觉得更骄傲,更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可能在于女性相对男性更少关注社会,思考问题更感性,情感更丰富,她们更容易相信官方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国家积极的一面,更易相信祖国的强大而产生自豪感,更坚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有研究表明,男性偏爱现实型和研究型的职业,而女性偏爱艺术型和社会型的职业;从职业兴趣的分化性上来看,女性的兴趣分化性程度远远高于男性。[12]

表1:不同性别人员在各题目得分差异比较(x±s)

(二)不同生源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

成长环境是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源地是城镇的大学生和生源地是农村的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政治认同状况是不同的。农村户籍与城镇户籍人员在题目1~4、6、7、14、15 上得分有显著差异。其中,城镇户籍人员的得分明显高于农村户籍人员。这表明,城镇户籍人员“对当前你及家人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对当前社会的评价、对作为中国人的骄傲程度、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态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和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态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户籍的。其原因可能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农村居民的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从 2008 年的 3.3 倍下降到2015 年的 2.73倍。[13]虽然城乡收入比在缩小,但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仍在扩大。[14]经济利益左右着人的立场。由于城镇户籍的收入更高,他们比农村户籍的更满意生活,更高的社会评价,更骄傲的中国人身份,更认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愿意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愿意积极响应并支持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此外,对非官方网站里涉及我国政治方面的信息的相信程度,城镇与农村户籍的被试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户籍被试得分比农村的高。其原因可能是城镇的资讯比较发达且当前我国教育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加之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使得城镇户籍被试更相信非官方网站里涉及我国政治方面的信息。

总之,在工作单位或社会的政治现象的影响程度方面,城镇户籍人员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的,其原因可能是城镇的收入状况比农村的好,使城镇户籍被试较之农村的更关心政治现象,工作单位或社会中的政治现象对其的影响程度会更高。

(三)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

毕业生阶段、实习生阶段、新入职阶段是大学生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三个最为关键的时期,通过比较,发现大学生在这三个学习阶段的政治认同状况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不同状态下的人员在题目1~14 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生活状态满意度方面结果表明,新入职人员得分显著低于在校生和实习生,而在校生和实习生之间得分无显著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新入职人员切身体会到了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物价,高房价、恋爱结婚生子,每件事都与收入相关,而新入职人员的薪酬是难以应付这些事务的。此外,还有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比如,宅型、骄型、娇型大学生常会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碰壁。至于尚未工作的大学生被试对生活状态满意度更高的原因可能是家庭财富的支撑使大学生忽略了家人对财富获得的艰辛,导致了消费行为的无节制,[15]所以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对“你对当前社会的评价是怎样的”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实习生得分明显高于在校生和新入职人员,而在校生的得分明显高于新入职人员。对于实习生分数高的情况,原因可能是此问卷时间是在大学生实习及找工作期间,尚未进入职场的实习生没有新入职人员的生活压力,体会到国家对大学生诸如绿色通道、创业等的优惠政策;还有实习生入职的期待心理,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憧憬。在校生的得分低,是他们对社会没真切体验,且受网络影响,有愤青倾向。新入职人员的得分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工作等的压力大。有调查显示,新毕业大学生中有68%的人认为目前所做的工作有压力,32%认为没有,有一半的毕业生对于目前的居住状况感到有压力;对于目前的婚恋状况是否感到有压力,58%的毕业生认为有,42%认为没有;对于目前的收入水平是否感到有压力,75%的毕业生认为有,25%认为没有。从这几个问题看,对毕业生们形成较大压力的是经济收入和工作状况。[16]

关于“对非官方网站里涉及我国政治信息的相信程度”结果表明:实习生得分明显低于在校生和新入职人员,而在校生和新入职人员之间得分无显著差异。得分与分辨信息能力成负相关,得分越低表明分辨信息能力越强。实习生分辨信息能力较强,原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找工作,对信息的筛选与分辨是此期间必需的,找工作的经历锻炼其较高的信息分辨能力。

“对作为中国人的骄傲程度、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态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态度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 这些问题结果表明,新入职人员得分明显高于在校生和实习生,而在校生和实习生之间得分无显著差异。在“对中国以后会更强大的相信程度、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态度”这些问题的回答,结果表明,新入职人员得分显著高于在校生和实习生,而实习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在校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可从其共性中去寻找。主观方面看,新入职人员更理性分析问题,更现实地感受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新入职人员更理性成熟,更直接感受到我国经济等的成就,更会纵横对比我国的情况,对比后更肯定国家的成就。在校生及实习生有更多的浪漫主义情怀,更受西方世界价值观影响,放大我国负面现象。客观方面看,可从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分析。

最后,单独分析新入职人员的问卷,也支持上述观点。如“你对茂名地区目前的政治生态满意度”,回答非常满意的占15.47%,满意的占44.46%,无所谓的占16.34%,不满意的占18.98%,非常不满意的占4.75%;“你对你工作单位目前的政治生态满意度”,回答非常满意的占21.09%,满意的占43.76%,无所谓的占15.47%,不满意的占16.52%,非常不满意的占3.16%。

四、结论

在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大学生在对社会充满期待、充满新鲜感的同时,对现实状态总体上表现出不太满意的状态,其经历着由“象牙塔”落入凡尘世俗的不适应乃至于痛苦心路历程,这是多数大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而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政治认同。经济基础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政治认同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宏观和微观的社会环境、自身的社会实践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了增强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应精准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尤其要重视新入职人员的政治认同工作,并在朋辈教育中提升政治认同水平。

五、结语

总之,从校园跨入社会,大学生经历着社会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从“学生”到“社会人”,这是其取得个性,发展社会性的重要过程。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大学生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政治认同的呈现。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政治认同状况不仅关乎青年的个体成长,还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政治认同问题,如大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哪些政治认同问题,是什么影响着他们政治认同的建构,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政治认同水平等。

猜你喜欢
在校生新入实习生
新入职幼儿教师安全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小组合作学习联合翻转课堂在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