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圈层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2022-02-03 21:11高凌飞
南方论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圈层思政思想

高凌飞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网站、自媒体、短视频平台随处可见、随时可用。大学生是互联网媒体最大的受众群体,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取向形成分类和聚集,出现不同类型的圈子文化。在众多互联网媒体中,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简称B 站)从最初的二次元弹幕网站,发展为年轻人的兴趣社区,它一直有着平台自身的受众定位和特点,形成了以古风、动漫、游戏、影视等多元文化的网络圈层,其受众当中不乏大学生群体。继2020 年的朱广权之后,2021 年央视主持撒贝宁出现在B 站这个广受青年人喜爱的网络媒体平台的跨年演唱会上,这个无疑给高校思政工作者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和信号——青年人的喜好越来越多元化,消灭和压制并不是明智之举,而是要采用思政融合的手段,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悄悄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高地,弘扬正能量、高唱主旋律。

当前,互联网社会的自由性、隐匿性等特点,为青年群体追求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批判意识、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弱,无法准确甄别信息真伪,思想认识易受不同文化的冲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不同圈层文化下对于大学生习惯和喜欢的聚合和固化,容易造成传播对象趋于“窄化”和局限性,对于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以及核心价值观的输入造成了一定阻碍[1]。

一、大学生圈层文化概念

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他人独立开展活动,出于社交需要,圈层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并随着时代的不同不断演化。人文地理学科提出的“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是“圈层”一词最早的出处。到如今,圈层文化更多地受网络影响,具有网络特性。对于圈层文化,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生依据不同喜好而聚集所形成的垂直群体即为圈层[2]。还有学者认为某一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网络用户在互相联系中共同聚集,最终形成于某个网络平台的聚合体,因其表现为如分层一样的层级架构,故称之为“圈层”[3]。李维[4]等(2015)认为,“圈层化”是指根据人们的各自特性与不同需求在互异的圈子中自发重组,围绕某个核心形成一个稳定的、联系紧密的群体。网络语言使用与传播“小圈子”所体现的青年亚文化可以称为“圈层文化”。不同学者对于圈层文化的定义各有侧重,但是从中不难看出现代大学生圈层文化中:一是深受互联网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手段加速了线上、线下不同圈层的形成。例如Cosplay、饭圈、JK、萝莉、二次元、日漫等都是借助网络聚集人气;二是“兴趣”“话语模式”是圈层文化划分的重要特征。圈层文化是个体在大数据环境下基于自身需要对信息筛选和主动选择并聚合的过程。圈层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不同圈层间的差异性,不同圈层追求“同类”认可并创造同圈层的话语体系和沟通方式,其背后展现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心理需求、身份认同和社会认知等需求。大学生基于不同的兴趣爱好、信息交流从而选择不同圈层,在文化意义上也是一种“同质性”和社会身份“异质性”的表现,从而固化了圈层认同和圈层间隔阂[5]。

二、大学生圈层文化特点

(一)圈层文化独创性。

圈层文化内的年轻人,以自身独特性和“同类”认同为荣,不在乎大众的眼光和评判,更不崇拜权威、信奉学说。由于圈层文化的存在,圈层内容的创作更多地追求独创和小众,更多的人追捧自身圈层的“网红”,越来越多的个体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呈现出“轻互动”的特点。

(二)圈层文化更迭快。

圈层文化依托互联网传播,其本身承载着互联网思维,追求内容的新鲜度也是其特点之一。同时,圈层文化本身需要不断输出新鲜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博得更多的关注,这种固化圈层的需要也加深了其求新、求快的特点。

(三)圈层文化流行性。

圈层文化看似比较小众,实则正在超越圈层自身,逐步影响着主流文化,甚至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像网络中突然出现的“梗”或“热词”,从网络的一部分人,涟漪式地扩大到大部分青年群体。甚至有些热词的应用,成了跟上时代和潮流的标志。

(四)圈层文化封闭性。

“网络巴尔干化”这一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斯泰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于1997年提出,指网络分裂为各怀利益的群类,且一个子群的成员几乎总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或阅读仅可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员的信息或材料,呈现出“群体内部同质化,群体间异质化”的特征。网络巴尔干化的后果之一就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系统相互封闭,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孤岛及信息社会分化、混沌现象[6]。处在圈层内的群体主动找寻“同类”,信息高度聚集,就犹如一个坚硬的保护壳,异质信息交互更加困难,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三、大学生圈层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圈层内部信息高度聚集,不易破圈。

圈子内部信息通过筛选,同类信息高度聚集,流入的信息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这种封闭是圈层内部的主动选择,为了打造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巩固自身圈层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其他圈层文化或价值观念比较排外、不易接受与自己文化不一致的思想,会自动屏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是基于大学生自愿、主动地接受,如果大学生不愿关注或关注非社会主流价值的文化信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无法进入圈层核心,就会导致思政教育者不清楚圈层内部情况,导致“进不来圈”“说不上话”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打折甚至失灵[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如何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进圈层的信息流,使圈层内的大学生能够主动选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圈层社会关系趋于同质,难以切入。

圈层的小团体性较强,不同圈层之间存在一定的“鄙视链”。除此之外,大学生为了区分自身与他人区别,会通过外显性的方式,例如频繁使用圈层内的词汇、穿戴特定服装或LOGO 用以区分自身与他人。圈外人对于圈层内的词汇或其他外显性特征需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否则不易破圈。圈层里的人容易过度关注自我,对于自身圈层的事情有较大的认同感,但对于圈层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甚至比较冷漠,不易与他人产生连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取得群体认同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如何找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与不同圈层的契合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需要着重分析和思考的问题。

(三)圈层信息来源错综复杂,掌控较难。

由于网络空间所涉猎的社会思潮领域较广,既有国内的也不乏国外的思潮,圈层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也具有多元性。有些圈层,例如日漫、Cosplay、JK、萝莉等,起源于国外,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圈层中传播的价值观念良莠不齐,有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对于三观还不够稳定的大学生来讲容易造成错误引导,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冲击较大。同时圈层中的信息量大、信息源多、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圈层文化复杂多变。高校网络育人也面临着多元的圈层文化误导青年的价值观的挑战,面对各式各样、快节奏的圈层文化,如何快速掌握圈层文化特点,捕捉到圈层文化中不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元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也是一项严峻挑战。

四、圈层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了解圈层文化,因材施教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更迭,新的社交工具层出不穷,主流热点应接不暇,圈层文化也随之在不断变化。育人者先育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作为,积极接触新兴互联网媒体,及时了解当前各类网络热点,深入剖析不同圈层文化的特点,针对各种圈层文化掌握一定话术,用学生喜爱的语言开展工作,容易拉近师生距离,产生亲近感,这样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心理防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语言的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树立话语领袖,以点带面抓好主流思想价值引领。

不同文化圈层中都有其组织者、领导者,他们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不断加深对圈层文化中的学生了解的同时,要持续加强与这些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了解和交流,不仅了解现实生活,也应观察其网络生活。进一步观察和发掘不同圈层文化中的话语领袖,掌握学生网络行为和言论。易班、微信公众号、QQ、微博是日常思政工作中较常用的平台,要善于使用不同网络平台做好网络思政教育。除此以外,针对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网站、APP,如B 站、豆瓣、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网络媒体。要辩证看待新兴事物,主动建立针对不同圈层文化的思想阵地进行思想引领和文化输入。

(三)充分协调发展,发挥社团和学生组织的群团作用。

首先,提供给学生个性展示和发展的线下平台。当前,“00 后”大学生自身具有思想开放、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幼稚,缺乏辨别力;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但个人主义浓厚,合作意识薄弱;自信张扬,但心理问题凸显等特点。校园内有舞台有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个性,对于大学生拓宽人际交往圈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汉服”圈,通过开办汉服游园等活动,不仅给汉服爱好的学生展示的平台,同时可借助这样特殊鲜明的社团传播汉服文化。其次,要加之合理疏导。对于线下活动如果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学生势必会转战网络。由于网络隐蔽性、私密性等特点,更不利于学生问题的发现和思政工作的开展。学生有兴趣、引导有方法,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第三,要充分发挥社团的监督机制,及时掌握不同圈子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学生活动引导不同圈层文化与主旋律融合。

(四)树立正确观念,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是非辨别力。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主动或是被动地接触大量信息,尤其是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容易进入信息圈养的伪圈层[7]。因此,把牢网络思想阵地,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提高信息甄别和独立分析能力,区分良性的圈层文化和伪圈层。通过培养网络新青年,从青年视角出发,推动圈层文化良性发展。

(五)充分整合资源,画好思政工作最大同心圆。

第一,切实发挥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师和各科目教育工作者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结合大学生不同圈层特点,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第二,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素质发展网络平台。将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阵地相结合,满足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需求,形成从入学至毕业的学生素质发展监测和服务体系。第三,充分发挥三全育人,在思政工作中做“加”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做好思政工作,需要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大思政联动模式,渗透不同文化圈层。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呈现文化多元化、社交多样化的趋势。圈层文化的出现给思想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调整,但也倒逼教育者学习新文化、新媒介、新技术,适应时代的变化、改革教育模式、创新管理方式,用流行热门的交流平台、说接地气儿的词汇语言、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熟悉圈层文化的过程中,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让圈层成为引领正确价值观的正能量阵地,进而号召广大高校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中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圈层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思政课“需求侧”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