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晶晶
(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和统一战线工作,先后在中央召开的多次重要会议和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就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一是强调了统一战线“三个法宝”重要地位,提出“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1]“三个重要法宝”的新论断进一步提高了对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二是明确了统一战线“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总方针,指出“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2]为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三是切实加强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3]。为统一战线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四是提出构建统一战线“大统战”工作格局,强调“统一战线工作是全党的工作”,要求建立“大统战工作格局”,要求全党同志都要善于做统战工作,形成统战工作新合力[2]。“大统战”理念为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指明了实践方向。与此同时,党中央2015 年颁布了统战历史上第一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条例(试行)》,并于2021 年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高校统战工作对象多,汇集着党外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具有人才集聚、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显著特点,历来是党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江苏省高校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全省900 多万党外知识分子,高校占40%,是统战工作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各高校党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推动统战工作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笔者收集汇总2018-2020 年江苏省委统战部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的案例,对高校的主要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进行了借鉴。
在发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作用方面,南京大学搭建智力平台,汇聚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建设高新技术研究院、“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民主党派成员发挥特长和资源优势,将“双创”作为“党派活动校园行”“我与南大同行”等系列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开展企业家进校园为学生开设“创业讲堂”,针对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开展大调研,形成建言报告。南京师范大学,将“党派建设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党派建设和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党派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和学生助理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队伍。建立“民主党派学生助理”制度,协调学工部为每个党派配备学生助理,协助开展活动组织和事务处理等工作,为学校实践育人提供新平台。
在完善统战工作机制方面,南京财经大学创新表彰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参政议政先进集体”“参政议政先进个人”“最佳党派活动”和“党派积极分子”等评选表彰,设立统战专项课题等方式,鼓励党外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建言献策,认定参政议政成果作为科研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参考等。主动加强与驻地统战部门的协作交流,打造“一校一品”“一党派一品”新亮点,构建了区域统战共建互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在加强留学归国人员引领方面,江南大学发起成立“海创江南”高校统战联盟,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聚合首批10 所长三角重点高校统战资源,联动重点高校、高新企业、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等,深化校地合作,孵化新侨创新创业团队和基地,服务区域产学研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方面,中国矿业大学采取“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谋划和推进工作,即以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为一根主线,实施“同心圆”与“石榴红”两项工程,建强统战工作干部、党外代表人士、民族宗教学研究团队三支队伍,强化使命思维、“同心圆”思维、融入嵌入思维、互联网思维四种思维,形成校党委高位推动的牵引力、统战部和社会主义学院重点推动的硬核力、党政部门“嵌入式”推动的协同力、基层党组织全面推动的支撑力、民主党派“自主式”推动的内生力等五维工作合力,夯实“大统战”格局。
河海大学有着重视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人才优势。1956 年成立了学校民盟支部,1957 年成立了校九三支社,是当时较早成立的民主党派组织的高校。学校现设有民盟、九三学社两个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民革、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5 个民主党派省直支部。此外,学校还设有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侨联、台谊会、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等四个统战团体。学校现有党外知识分子中汇聚了一批包括院士、杰青、千人、长江等高层次学术人才,三级以上教授中三分之一是党外人士。严恺院士、徐芝纶院士等一批近现代水利工程界、教育界享有盛誉的杰出代表人物都是河海的民主党派成员,学校培养、推荐了5 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总的来看,学校党外人士数量较多,专业层次高,涌现出很多有影响力的代表人士,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建言资政,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成效还有待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后备力量不足,各党派基层组织之间发展不平衡,二级党组织落实统战工作主体责任有待加强等。
针对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当前学校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以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为主线,以有影响、见实效、能持久的活动载体为重要支撑,在供给端下功夫,开展统战工作的创新实践探索,提高学校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影响力、贡献力。
1.创新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
(1)构建系统多元的学习教育体系。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用好线上线下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针对统战对象不同岗位性质、学科特点,依托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文化教育、读书会、座谈会等实行阶梯式培训,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引领思想。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定期举办党外知识分子学习培训班,选送优秀党外干部进入中央、省社会主义学院及省委统战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专题培训。不定期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开展考察调研和校内外挂职锻炼,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深化共识。坚持常态学习和主题教育相结合,把民主党派班子学习与学校中层干部培训同步规划,把党外知识分子教育与教职工政治学习同步实施,确保政治学习常年不断线。坚持主题教育和特色活动相结合,支持各党派基层组织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和民主党派党章、党史特色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
(2)深化校院两级联系交友引导制度。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着力加强联系沟通,宣传方针政策,了解思想动态,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凝聚人心,强化对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校级领导“1122”的交友模式,即1 名校领导负责联系1 个党派组织(党外团体),与2 名党外代表人士交友,每年联系谈心至少2 次。同时充分发挥联谊交友的沟通与纽带作用,推进联谊交友向基层延伸。领导干部联系交友情况列入民主生活会内容,纳入领导干部的年度述职与考核内容。搭建“党外人士之家”等平台,主动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便捷化的特点,加强线上交流和线下沟通,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关心照顾,加深同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交流,在坚守政治底线的前提下画出最大同心圆,不断扩大统战工作的团结面和影响力。
(3)创新常态化民主党派结对共建模式。推行“1+X”结对共建模式,推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校内二级党组织、校内其它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校外各类组织和团体结对共建,打造活动品牌。打造“同心讲坛”或开设统战理论课程为载体,发挥统一战线资源汇聚、智力密集等优势,邀请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省内外的著名专家、知名学者来授课,邀请各行各业党外先进典型作事迹报告等,培育一批内涵丰富、设计精良、深受师生欢迎的精品,不断探索党外代表人士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发挥作用的新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使党外人士在广泛交流中传承优良传统、传授工作经验,激发自我教育活力,在同频共振中切实增强“五种能力”。
2.创新人才培育使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作用发挥
(1)源头上做好队伍布局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切实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建立组织部、统战部沟通机制,采用校院两级联培机制,坚持聚焦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在国家和地方急需发展的学科领域发现物色党外优秀人才,坚持从教学科研一线着手,分层次、多学科选才,实施党内推荐与党外推荐、组织推荐与个人推荐、定期推荐与日常推荐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党外后备干部名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源头上聚集涵养一批高层次人才。
(2)渠道上拓展代表人士分类培养使用。对党外人才建档立库,按照其特长和个性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实施、滚动培养。对学术型的代表人物,安排中层兼职岗位,但不纳入中层干部考核,从而保证他们既享有学校中层干部的一定待遇,又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对于参政议政人才,支持他们参加校内外重大考察调研和各种协商会、座谈会,在学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任职,提高民主管理和参政议政水平。对党务型人才,推荐援藏援疆、赴流域机构、水利局、基层乡镇等单位挂职锻炼,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党外人士使用的沟通协商机制,加强与民主党派省、市组织以及统战主管部门沟通交流,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参事等。
(3)机制上加强党外人士民主监督。充分运用协商会、恳谈会、通报会、建言直通车等方式,引导党外人士积极献智献言、献计献策。聘请党外人士担任校务公开特约监督员、纪检特约监察员、教学特约督导员等。加强情况通报和征求意见制度、文件传达和邀请参加重要会议制度有效落实。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专题组织、支持党外代表人士联合开展调查研究,精心撰写调研报告并通过学校信息报送以及各类宣传渠道向相关主管部门报送,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积极性和针对性。
(4)评价上完善履职考核与激励。跟踪掌握党外代表人士履职情况,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考核管理。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将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等担任代表、委员、参事等职务以及担任党派机构负责人的教师核减部分教学科研工作量。同时学校采取科研成果激励举措,把党外人士建言资政的突出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并给予一定奖励。
3.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广泛凝聚归国留学人员。
(1)推进组织建设。开展归国留学人员信息摸排,建立了人员库,并与二级单位党委沟通,进行骨干成员推荐,完善工作体系、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学校留学人员联谊会,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团结凝聚广大留学人员在党的周围,发挥“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的作用。
(2)打造交流平台。为留学人员搭建社会交往平台,帮助归国留学人员更快更好融入社会。强化留学人员基本国情认知,除了常规的国情研修班、国情报告会、建言献策培训班、宣讲会或用人单位常规培训等,还要结合留学人员的群体特征和创新创业需求,开展国际化、开放式、多元化的国情研修活动,调动留学人员对基本国情了解的主观能动性。
(3)服务科技创新。牵线搭桥,主动服务,为留学归国人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以及学校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教书育人关键岗位放手使用海归人才,使留学人员心无旁骛干事创业。鼓励支持海外留学人员通过多种渠道为国服务,在建言献策、公益慈善、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建立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4.创新工作机制,夯实校院两级大统战工作格局。
(1)健全组织领导。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工作机制,自觉把统战工作纳入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纳入宣传工作计划,纳入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重要教学内容。进一步发挥学校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谋划作用。
(2)完善工作体系。健全统战工作队伍网络,设立二级党组织统战委员和兼职统战秘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统战干部业务培训,不断增强统战意识和理论水平。完善学校统一战线工作联动体系,最大限度调动学校各级党组织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形成全校共同做统战工作的合力,齐心协力夯实大统战工作格局。
(3)强化服务保障。深入二级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等统战工作一线,掌握、了解统战工作实际和统战工作动态,切实提升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加强“统战之家”阵地建设,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的办公用房、活动经费提供保证,建设统战家园,打造同心基地。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质。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要通过实践创新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导的吸引力、向心力和感染力,最大限度地凝聚和扩大政治共识,不断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的中心工作在哪里,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着力点就在哪里。要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聚焦行业社会需求、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开展统战工作创新实践,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服务大局中展现统战优势与贡献。
三是坚持建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要抓住关键、强化引领,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重点人物的引导,了解掌握真实想法,妥善回应思想困惑,深化对党外干部的日常考察了解,加大党外干部的使用力度。协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要通过各种联谊组织、服务团等平台做好中青年代表人士的物色和培养工作,支持他们不断增强在各自领域特别是年轻群体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四是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要注重通过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制定政策举措,为统一战线成员既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又承担参政议政、建言资政等职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加强办公用房、人员、经费等条件保障,关心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予适当照顾。
五是坚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统战工作点多、面广、线长,要通过实践创新,不断夯实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全党做统战工作的强大合力,提升统战工作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