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 永 海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牧区发展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作为畜牧业大区,近年来内蒙古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在草食畜牧业方面发展优势明显。然而在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内蒙古畜牧业在实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助推内蒙古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界讨论普遍呈现出农牧综合研究的特点,将农区畜牧业与草原畜牧业一并讨论,以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兼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包揽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郊区)畜牧业和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降低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相对优势。而且,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生态与资源约束分析不足,简化或忽略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以讨论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与资源约束为切入点,将内蒙古畜牧业从农牧业的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并结合内蒙古农区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考量中,提出不同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施“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战略,使畜牧业发展稳中有进,畜牧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实现2.6%的年均增速,到2020年牧业总产值达1603.36亿元,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6.17%,比2015年增加了5.8个百分点。(1)若无特殊说明,本文引用数据均来自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具体数据为作者运算整理得出;如果同一年某项数据在不同年份的《内蒙古统计年鉴》或《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出入时,以2021年数据为准。畜牧业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同期,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牧业净收入年均名义增速达到10.6%,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9%的名义增长,占居民经营性净收入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29.6%提升到2020年的34.4%,成为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稳定器。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牲畜存栏数基本稳定,年末存栏头数保持在7000万头(只)以上,约占全国牲畜存栏总数的9%。其中,大畜和羊的存栏数相对稳定,猪禽扩增效果明显。据统计,2020年末内蒙古牛存栏量达671.11万头,与2015年基本持平,占全国总量的7.02%。虽然羊存栏量从2015年的6337.1万只下降至6074.15万只,但仍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生猪和家禽存栏量分别从2015年的473.7万头、4580.70万只增加到2020年的534.10万头、5347.0万只(2)该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tj.nmg.gov.cn/tjyw/tjgb/202105/t20210514_1494765.htm,2021-03-01,2022-02-09。,其中猪存栏量实现年均增长2.43%,与全国-2.36%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畜产品生产稳中有增,主要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有力保障了初级畜产品的有效供给。据统计,内蒙古肉类总产量从2015年的245.71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267.95万吨,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也从2.81%增加到3.46%,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牛肉产量从52.90万吨增加到66.25万吨,跃居全国第一;羊肉产量从92.59万吨增加到112.97万吨,实现年均增速4.1%,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同期,禽蛋产量从56.40万吨增加到60.44万吨,年均增速达1.4%。
当然,也有部分畜产品生产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产品供给水平不断下降或增速放缓。其中,乳制品行业最为明显。“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内蒙古乳制品行业经历了漫长的整改提升期。从牛奶生产情况看,一直到2017年才有所起色,到2020年产量达到611.48万吨,与2005年的产出水平基本持平。此外,羊绒、羊毛等初级产品的产量虽然稳居全国榜首,但其产量均有所下降。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深化土地、草场产权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巩固畜牧业发展基础。截至2018年,内蒙古耕地、草原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全区确权耕地面积9700万亩,确权草原面积11亿亩。通过土地(草原)确权承包,不仅稳定了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关系,实现了农牧民土地承包权的“长久不变”,而且激活了土地(草原)经营权,促进了土地(草原)资源在经营主体之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了土地(草牧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大力发展建设性畜牧业,不断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畜牧业养殖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据统计,2020年内蒙古畜棚建设面积达14500万平方米,畜圈面积达22700万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了237.21万平方米和7075.57万平方米,畜均拥有棚圈面积显著提高。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从2015年的3805.11万千瓦提高到2020年的4057.14万千瓦,畜牧机械数量达到29.86万部,牧草收割机、饲草料粉碎机、机动剪毛机、防疫设施设备等机械装备的数量逐年增加。
同时,养殖环节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除大型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大中型养殖企业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外,部分地区依托科技企业让普通农牧民家庭逐渐接受和使用电子耳标、过程溯源、远程监控、智能饮水、牧场生态数据监控等现代技术。2016年,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建成“数字草原信息中心”,该中心通过“3S”技术实时测算草畜平衡、精确测量植被盖度、准确分辨草地类型、评估草地牧草产量及生产力、适时监控和预警草原开荒与火灾等。[1]2020年,西乌珠穆沁旗联合某公司启动的西乌旗智慧畜牧业项目[2],帮助牧户在手机APP端实现全程监控,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可追溯、可记录,等等。
低排放、零污染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注重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逐步提高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2015年,内蒙古启动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在呼伦贝尔某牧业等5家养殖企业进行试点。2017年,内蒙古出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2017—2020年)》,每年投入15.85亿元,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改造升级,支持第三方畜禽粪污处理机构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截至2020年底,内蒙古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86.58%和98.17%,超过国家2020年目标任务的11.58个百分点和3.17个百分点,提前完成2项约束性任务。(3)该数据来源于《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01号提案的答复》,http://nmt.nmg.gov.cn/gk/zfxxgk/fdzdgknr/zxta/202110/t20211015_1908111.html,2021-06-28,2022-02-09。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持续壮大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努力构建完备的经营体系,稳步提升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型企业通过自建牧场、合作牧场不断提升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完善农牧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草牧场托管、畜禽托养、牧业机械服务、科技服务(畜禽防疫)水平。截至2021年12月,全区有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0654个,托管服务总面积达到7799万亩次(4)该数据来源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http://nmt.nmg.gov.cn/gk/xwfbh/202112/t20211223_1984465.html,2021-12-21,2022-02-09。,武川县、临河区等2个旗县(区)和巴彦淖尔市达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林西县荣盛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鄂托克旗牧康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个组织被纳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5)该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的批复》,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JJTZ/202111/t20211129_6383188.htm,2021-11-29,2022-02-09。
内蒙古畜牧业产业链发展日益完善,一大批畜产品加工企业活跃在畜牧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据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内蒙古有4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70家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及上千家盟市级以上重点企业,其中包括4家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12月,内蒙古已创建草原肉羊、科尔沁肉牛2个国家级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7个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38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68%(6)该数据来源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http://nmt.nmg.gov.cn/gk/xwfbh/202112/t20211223_1984465.html,2021-12-21,2022-02-09。,比2015年末的58%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高度重视从畜种资源保护至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过程,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助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畜种资源丰富,有蒙古牛、蒙古马、阿拉善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蒙古羊、内蒙古白绒山羊、河套大耳猪等19个地方优良品种和中国西门塔尔牛、三河马、鄂尔多斯细毛羊、察哈尔羊等20个培育品种,以及荷斯坦牛、小尾寒羊、杜泊羊、长白猪等国外优良畜种。2015年以来,内蒙古先后出台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种畜禽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肉羊良种发展规划》、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等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推广优良种畜的地方法规或政策措施,推动优良遗传资源保护,支持品种培育、选育工作,使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7)该数据来源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http://nmt.nmg.gov.cn/gk/xwfbh/202112/t20211223_1984465.html,2021-12-21,2022-02-09。积极推动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和绿色、有机产品的认定及保护工作,建立畜产品可追溯制度,启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尝试全产业链可追溯试点。目前,鄂托克阿尔巴斯山羊、阿拉善白绒山羊、阿拉善双峰驼地理标志已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和保护协定》名单,对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阿拉善白绒山羊、三河牛、阿巴嘎黑马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在全区56家农牧企业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工作,对4家企业授予首批“蒙”字畜产品认证。
强化畜产品市场推广,注重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农畜产品区域品牌或公共品牌,不断突出品牌价值。截至2020年,内蒙古拥有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73件,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274个,形成科尔沁牛、天赋河套、锡林郭勒羊肉等极具价值的区域公用品牌,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获得“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草原羊肉、通辽市科尔沁牛、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绒山羊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完成“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成国家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内蒙古生态保护压力持续加大。仅以草原生态保护为例,在过去的十年间,内蒙古有约40%的草原被划入禁牧区,而且每年春季对草畜平衡区进行为期30天以上的休牧,天然草场放牧利用空间大大缩小,必然引起草原畜牧业规模扩张型发展方式与天然草场牧草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严格的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政策背景下,通过加大单位草场面积的放牧压力,或偷牧禁牧草场、多打牧草等方式,解决牧草供给不足问题并不现实,牧户主要通过加大饲草料外部投入维持原有生产规模或扩大规模。所以,在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加大饲草料外部投入导致养殖成本增加,降低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
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是内蒙古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牲畜存栏数量超过全区存栏总数的50%。虽然内蒙古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但畜牧业养殖方式相对粗放,对草场、耕地和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资源约束仍然是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农区、半农半牧区的零星草场均划入禁牧区,农牧民基本无草场放牧,且农牧结合得不够紧密,农田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并不高,秸秆供给不能有效满足饲草需求。虽然近年来内蒙古主动加大“粮改饲”试点,但农牧民对“粮改饲”政策的认知度不够,加之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补贴不足等多重原因[3],试点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解决饲草料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更多依赖外地调剂调运,牲畜饲养成本居高不下。
除此之外,内蒙古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利用效率较低。一方面,内蒙古本身属于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农牧业用水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该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www.mwr.gov.cn/sj/tjgb/szygb/202107/t20210709_1528208.html,2021-07-09,2022-02-09。另一方面,畜禽养殖业污染尤其是对水源的污染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南猪北上”带来的污染等问题[4]仍值得持续关注。
众所周知,内蒙古是畜牧业大区,全区80%以上的旗县(区)牲畜存栏头数在10万头(只)以上。但作为畜牧业产业链上游,养殖户(单位)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养殖户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市场话语权较弱。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区农牧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6年末,内蒙古有农牧业经营单位54076个、农牧业经营户3449990户、农牧业生产经营人员5795857人,当时登记的以农牧业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农牧民合作社有31105个。但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内蒙古全区农牧民合作社和示范社仅为5942家、4128家,录入全国系统的家庭农牧场28万个(9)该数据来源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http://nmt.nmg.gov.cn/gk/xwfbh/202112/t20211223_1984465.html,2021-12-21,2022-02-09。,更多的农牧户仍然以传统经营方式为主,一些合作社只剩空壳,未能发挥好合作社该有的组织功能。再者,与猪肉、禽肉、禽蛋等大众消费品相比,在全国畜产品供给市场中,草食畜牧业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有限,且地区市场占有率不足以主导全国市场行情。因此,在全国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中,内蒙古的畜产品市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畜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未能形成完整一体的产业链,使交易成本无法内部化。近年来,虽然内蒙古不断强调“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产业发展模式,但真正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除部分大型龙头企业通过自建牧场或基地的方式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外,中小型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一般养殖户之间仅订立粗浅的订购契约,甚至谈不上一般意义上的订单合作,企业与牧户并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内蒙古虽有盟市级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2000余家,但加入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的企业不足200家(10)该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门联发的《关于公布第二批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和第一批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动态监测合格名单的通知》,2021年1月27日。,更多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和中小农牧户仍旧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将活畜卖给地方冷库、中间商等,后者再把初级加工品销售给精深加工企业赚取差价,产业链体系的不完整性致使其约束力不强,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效益在上、中、下游之间的分配并不合理。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居民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明显改变,消费不再仅仅停留于“有没有”的生存型、温饱型需求层面,而是向“好不好”的享受型、品质型消费升级。从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的变化看,2015~2020年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总体减少,但牛肉消费从1.6公斤提高到2.3公斤,羊肉消费则稳定在1.2公斤;同期,奶类、蛋类、禽类消费量也分别从12.1公斤、9.5公斤、8.4公斤提高到13公斤、12.8公斤和12.7公斤,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合理化。
近年来,为了抢占日益成熟的畜产品消费市场,各省份之间的畜产品供给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相关统计数据看,虽然内蒙古在牛羊肉、牛奶、羊毛、羊绒等传统优势畜产品供给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但山东、河北、黑龙江等畜牧业相对发达的省份以及新疆、甘肃、陕西等西部省份的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牛肉、牛奶等大众消费类畜产品供给集中度呈下降趋势,更多省份加入到供给市场的竞争中,尤其是在乳制品细分市场上,内蒙古的市场优势并不显著。2020年,在全国乳制品行业细分市场中,河北省在液态乳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4%,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占12.3%,第三到第六名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占比均不足10%;在乳粉市场上,黑龙江省保持领先地位,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9.5%,其次是陕西省,占13.5%,第三名为河北省,占10.4%,第五、六名依次为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占比均不足10%。(11)该数据来源于宋昆冈《乳制品行业2020年回顾及2021年展望》,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暨2021年中国乳业经济运行会议,2021年3月25日。
在终端消费市场,内蒙古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据相关部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定点监测,2020年11月第4周全国牛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85.74元/公斤和81.89元/公斤(12)该数据来源于《11月份第4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http://www.xmsyj.moa.gov.cn/jcyj/202012/t20201202_6357475.htm,2020-12-02,2022-02-09。,但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牧情统计,2020年11月份鄂尔多斯市牛羊肉价格分别为74.75元/公斤和77.25元/公斤(13)该数据来源于《十一月份鄂尔多斯市主要农畜产品价格检测情况》,http://nmt.nmg.gov.cn/xw/msdt/eeds/202012/t20201211_1933369.html,2020-12-11,2022-02-09。,远低于全国市场的平均价格。虽然内蒙古凭借“内蒙古草原”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博得市场青睐,但在产品价格上未能体现出草原品牌应有的价值效应。究其原因,一方面,对草原品牌的品种保护、品质鉴定等重视不够,对外来优势品种的依赖过强,对自身优势挖掘不足;另一方面,对草原品牌的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品牌塑造不够,多数产品仍属于初级加工品,消费端没有大型餐饮龙头、食品企业的引领。而且,长期以来没有主动分离草原畜牧业与农区、半农半牧区、郊区草食畜牧业,拉低了草原品牌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签署的双边或多边区域自贸协定的增加,国外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挤占市场份额。
一方面,我国主要畜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肉类累计进口达991万吨,同比增加60.4%,累计进口额为307.33亿美元。其中,猪肉进口439.22万吨,同比增加108.34%;鸡肉进口143.30万吨,同比增加98.28%;牛肉进口211.83万吨,同比增加27.65%;羊肉进口36.50万吨,同比下降6.97%。(14)该数据来源于《2020年全年中国肉类进口动态》,畜牧业信息网移动专业版,2021-01-25,2022-02-09。2020年,全国乳制品进口达347.83万吨,同比增加11.07%。(15)参见宋昆冈《乳制品行业2020年回顾及2021年展望》,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暨2021年中国乳业经济运行会议,南京,2021年3月25日。相比2020年国内猪肉、鸡肉、牛肉和羊肉产量的涨幅仅为-3.3%、8%、0.8%和1%,乳制品产量增速为4.15%,远低于进口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主要畜产品进口价格普遍较低,形成进口价格倒逼国内价格现象。2020年,我国猪肉、鸡肉、牛肉和羊肉进口平均到岸价格分别为2742美元/吨、2291美元/吨、4805美元/吨和4779美元/吨,折合人民币为17.94元/公斤、14.99元/公斤、31.44元/公斤和31.27元/公斤,比2020年12月国内同类产品每公斤平均价格低31.69元、6.52元、55.12元和52.02元(16)该数据来源于《2020年12月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http://www.nahs.org.cn/jcyj/jghq/202101/t20210115_369062.htm,2021-01-15,2022-02-09。,其背后是生产效率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泌乳牛年单产水平要低2~3吨,肉牛和肉羊屠宰胴体重分别低约100千克和10千克,牛奶、牛肉、羊肉的生产成本却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一倍以上。(17)该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2016年7月6日。
随着国内市场对进口畜产品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苜蓿(尤其是一级、二级苜蓿草)、大豆等优质饲草料进口量的居高不下(18)除饲草料外,我国每年还大量进口活畜。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等国家进口活牛近27万头,其中种牛超10万头,其余多为奶牛。可见我国在优质奶牛、肉牛种牛方面仍受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限制。参见《2020中国进口活牛近27万头,同比增33.5%》,https://www.feedtrade.com.cn/livestock/cattle/2281212.html,2021-02-22,2022-02-09。,我国畜牧业发展受国际供给牵制的风险不断提高。进口畜产品相对低廉的价格与国内价格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畜牧业生产及畜产品供给。因此,作为畜牧业大区,内蒙古在国内畜牧业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受到国际市场影响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根据全国战略格局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之一。内蒙古应立足自身发展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不断保持和强化自身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蒙古在经济建设领域必须肩负起、履行好的重大政治责任,内蒙古畜牧业必须立足国家战略定位,谋划未来发展。
首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内蒙古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优先选择,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也不例外。要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使其成为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始终保持草原生态保护的“压倒性位置”。认清并尊重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层薄、缺水、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规律,避免选择规模集聚型、高耗水型畜牧业,亦不宜发展全区同一模式、同一结构的畜牧业。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应根据区域草原生态状况、水文植被条件,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产业带或产业园区,注重发挥多样性、适应性优势。严格管治半农半牧区农牧业污染。半农半牧区作为从农耕区到放牧区的生态缓冲带,地形地貌特殊,水文植被条件相对较好,且拥有一定的秸秆、玉米等饲草料资源,是进行规模化养殖、集中集约饲养、育肥扩繁的重点区域,但半农半牧区耕地质量一般、空间狭小,更容易成为农田面源污染、养殖业粪便污染严重区域,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加以改进。
其次,稳定和提升重要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是稳定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发展的硬要求,是必须完成的任务。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产品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产品的追求已成为主要的消费趋势,唯有稳定持续的畜产品供给保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此,一要做优做强畜牧业优势领域,从提高个体产能、加大开发力度、丰富产品品类的角度,不断提高单位效能和规模效应,稳定和提升牛肉、羊肉、奶类、羊绒、羊毛等草食畜牧业主要产品的供给保障水平;二要做大做好特色领域,发展马产业、驼产业、民族奶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丰富和满足高端消费市场;三要认准短板,适宜适度发展猪禽养殖业,全力保障产业安全。
健全和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是提升农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的关键。首先,在畜牧业生产经营环节,注重品质保障和成本控制,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生产者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避免以项目之名盲目追逐新品种,切忌畜群品种的频繁更替,从品质鉴别、科学管理、精细饲养的角度,坚持做好原有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普及智能放牧养殖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推行“粮改饲”、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等方式提升饲草料自给率。基于中小农牧户占多数的特点,尽快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鼓励区域内农牧户、家庭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积极加入协会。行业协会要不断完善服务、咨询、沟通、协调、监督等职能,发挥在会员、市场、政府间的中介组织作用。鼓励、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向服务型组织转变,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填补政府职能在生产服务领域的供给不足或空白。
其次,改变以往重生产、轻加工、弱销售的发展模式。注重畜产品的开发、加工、推广、销售以及消费等中下游环节,对优质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广泛推广,使其得到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青睐,逐步实现从供给侧推动到需求侧拉动的转变,实现全产业链的品质建设、绿色转型。鼓励、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延伸,建立与上游生产经营者、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和下游餐饮住宿、旅游文创、康养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努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做大做强有识别度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将“内蒙古”“草原”“绿色”等品牌赋予不同的品质价格和品牌价值,改变目前内蒙古畜产品品牌多、杂、小的现状。
此外,及时跟进畜产品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当下,我国居民消费更加多元、多维且多变,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推广必须尽快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主体、消费方式、消费偏好的变化。比如,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对健康和精致生活的追求、品质消费、回归自然或怀旧性消费、国货或国产品牌的认可、线上线下全渠道全球性消费,等等。总而言之,不以品质为基础的畜产品难以立足市场,不以消费端为目标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推广同样难以立足市场。
目前,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应保持和强化已有的区域品牌优势,稳定和扩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除此之外,内蒙古要主动顺应畜产品市场愈加细分、顾客要求不断提升的趋势,有效分离内蒙古农区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将草原畜牧业打造成为高品质的生态畜牧业、稀缺性畜牧业,赋予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稀缺价值,发挥其绿色、有机的相对优势,让草原畜牧业成为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真正核心优势。将草原畜牧业的区域品牌具体化、特指化、标准化。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职能职责,做到品牌与品质相连,保障价格与价值相符。唯有市场倒逼才能改变草原畜牧业规模扩张型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
充分挖掘、保护和培育内蒙古自有优良畜种资源,发挥地方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的相对优势。内蒙古有不少优良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其生产效能、饲养环境的适应性等不亚于国外优良品种。要认清内蒙古乃至我国畜禽品种培育历史,尤其是专门化育种历程相对较短的基本事实,尽快启动畜牧良种工程建设,系统开展良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专业化育种、公司化运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机制,加大对育种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唯有内蒙古畜牧业拥有自己的核“芯”竞争力,才能够在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道路上保持内蒙古优势。
作为内蒙古的基础性产业,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既关乎广大农牧民的民生福祉、脱贫成果的巩固拓展,也关系到农村牧区的全面振兴、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面对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和压力,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内蒙古必须加大政策、资本和人才投入,夯实和提升畜牧业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建立健全畜牧业支持性政策投入体系。提升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关键在于从政策体系上将畜牧业提升到与种植业相同的高度,把畜牧业现代化专项规划等从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农牧业综合规划中分离出来,接续、细化《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系统研究、部署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列出政策清单,并将其落到具体行动中。其次,建立健全畜牧业资本投入机制。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仅靠中小农牧户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国家资本和社会资本,尤其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知识资本和以智能管理为标志的物质资本的投入。当然,也要完善监管和约束机制,避免资本炒作和投机行为。再次,重点培养新职业牧民及畜牧业关键人才。现代产业的核心在于人,从业者的现代化水平决定着产业的现代化程度。纵观国际国内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化是畜牧业从业者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提升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草原牧区,要以家庭牧场为主要对象,积极培养职业牧民,使其成为有吸引力、有尊严的职业。当然,在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郊畜牧业生产中,同样需要对养殖户、合作社及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职业化培训,提升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服务能力。重点培养种业、饲草料等关键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和畜产品市场营销团队,强化产业链两端,缩小内蒙古畜牧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与畜牧业发达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距。